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劝告》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劝告》作为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材设计充分体现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社交技巧培养的重要性。本课通过多个层次的情境模拟和实践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在上节课学习到的基本劝告策略和技巧,如“语气平和”、“理由充分”、“换位思考”等,还进一步拓展了复杂或特殊情境下的劝告技巧,如“情感共鸣”和“环境适应性”等。这种递进式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劝告的本质,掌握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劝告策略的能力。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通过实际操作和反思总结,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综合素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和社交技巧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渴望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劝告》这一课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初步的社会认知,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劝告策略。然而,面对复杂或特殊的劝告情境,他们可能还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和深度思考。因此,本课的学情分析应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策略,如何根据不同情境调整劝告方式,以及如何在劝告过程中体现同理心和责任感。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反思总结等多种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劝告技巧,提升社会交往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熟练运用劝说的基本策略和技巧进行实际劝告。 能够根据不同情境灵活调整劝告方式,提高劝告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劝说技巧进行实际劝告。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调整劝告策略,提高劝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几张关于不良行为(如过马路闯红灯、河边玩耍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现象吗?看到这样的行为,你们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自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有效地劝告他人,让我们的声音能被听见,让安全和文明的行为得以传递。” 学生行为: 认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 分享自己遇到类似情况的感受和处理方式。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明,如果你看到有人过马路闯红灯,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赶紧拉住他,告诉他这样很危险。”
师:“很好,那你知道怎么说才能让他更愿意听你的劝告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自读教材,了解内容(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指导学生翻开教材,先看图后读文,了解“劝告”这个话题的基本内容。 强调“劝”字的含义:“劝说,就是讲明事理使人听从。我们的目标是让对方接受我们的建议。” 学生行为: 自主阅读教材,观察插图,理解文字内容。 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劝”字的含义。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能告诉我,‘劝’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劝就是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让他们听从我们的建议。”
师:“非常准确,那么劝告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生:“让对方接受我们的建议,改正不好的行为。” (三)交流分享,获得方法(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教材中的劝告示例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怎样劝,人家才有可能接受呢?”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引导学生将理由说清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提示,并讨论其重要性。 教师总结劝告的有效策略,如语气平和、理由充分、换位思考等。 学生行为: 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并分享自己的劝告方法。 认真阅读小提示,与同伴讨论其在实际劝告中的应用。 聆听教师总结,记录关键策略。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红,如果你是这位同学的朋友,你会怎么劝他不要在马路上玩耍?”
生:“我会先叫他过来,然后温和地告诉他马路上很危险,有很多车,一不小心就会被撞到。”
师:“很好,你还可以加上什么,让他更容易接受?”
生:“我还会说,我们可以去公园玩,那里更安全。”
师:“对,这就是换位思考,提出更好的建议。” (四)习得方法,现场演练(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给出几个具体的劝告情境(如同学不吃早餐、乱扔垃圾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有效劝告。 邀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作为观众,观察并思考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表演结束后,组织全班讨论,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行为: 分组讨论,构思劝告内容,练习表达。 勇敢上台表演,展示自己的劝告技巧。 认真观看表演,积极提出改进意见。 师生示例对话(表演环节):
(学生A扮演乱扔垃圾的同学,学生B进行劝告)
学生B:“小明,你不能这样乱扔垃圾哦,这样会破坏环境的。”
学生A:“有什么关系,反正有人会来扫。”
学生B:“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想,那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很脏很乱。而且,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五)总结提升,深化理解(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劝说的基本策略和技巧,如语气平和、理由充分、换位思考等。我们还通过实际情境的演练,体验了如何有效地劝告他人。希望大家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小使者。” 强调劝说的重要性:“有效的劝告不仅能帮助他人改正不良行为,还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让我们都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用我们的言语去温暖他人,改变世界。”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思考如何将所学到的劝告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师生示例对话: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吗?”
生:“我学到了劝告别人时要先了解对方的想法,再提出合理的建议。”
师:“非常好,这样的劝告才更容易被接受。还有哪位同学想分享?” (六)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约3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观察家里或社区中是否存在需要劝告的行为,并尝试运用今天学到的策略进行劝告。记得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包括你的观察、思考、劝告内容及对方的反应。下周我们将分享大家的劝告经历。”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细节,以便更好地反思和改进。 学生行为: 记录作业要求,明确作业任务。 计划如何完成作业,准备开始观察和实践。 (七)拓展提升,延伸学习(约2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情境,还有哪些场合也需要我们进行劝告呢?比如在学校、在公交车上、在网络上……”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提出更多需要劝告的情境,并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劝告。 学生行为: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意识到劝告的广泛应用性,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同学们,劝告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社会责任。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去劝告他人,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PPT展示上节课的关键词汇和策略,如“语气平和”、“理由充分”、“换位思考”等,引导学生回顾。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劝告的策略和技巧?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 简要总结上节课内容,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大家更加熟练地运用这些策略进行劝告。” 学生行为: 观看PPT,回忆上节课内容。 积极举手回答教师提问,分享所学。 师生示例对话:
师:“小明,你能说说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劝告策略有哪些吗?”
生:“我们学习了语气要平和,理由要充分,还要换位思考。”
师:“非常好,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大家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策略。” (二)情境模拟,实践劝告(约20分钟) 教师行为: 设计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劝告情境,如“同学在图书馆大声喧哗”、“朋友沉迷手机游戏影响学习”等。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情境,并给予一定时间准备。 邀请各小组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作为观众,认真观看并记录劝告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表演结束后,组织全班讨论,对每个小组的劝告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行为: 小组讨论,分配角色,构思劝告内容。 认真准备,练习表达,注意运用所学策略。 勇敢上台表演,展示劝告技巧。 观看其他小组表演,积极思考,准备点评。 师生示例对话(表演环节):
(学生A扮演在图书馆大声喧哗的同学,学生B进行劝告)
学生B:(轻声走到A旁边)“同学,这里是图书馆,需要保持安静哦。你的声音有点大,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
学生A:“哦,我没注意到,不好意思。”
学生B:“没关系,我们可以找个角落小声讨论,或者去外面聊。这样就不会打扰到别人了。” (表演结束后)
师:“大家觉得这组同学的劝告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们语气很平和,也给出了合理的建议,让对方很容易接受。”
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可以改进的地方?”
生:“我觉得还可以加上一些换位思考的话,比如说说自己在学习时被打扰的感受。” (三)反思总结,提升能力(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对刚才的表演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劝告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强调不同情境下劝告策略的调整,如面对不同性格、不同情境的人,应如何灵活应对。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劝告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并引导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行为: 认真反思自己的劝告过程,记录收获和体会。 积极提出自己的困惑,参与全班讨论。 聆听他人意见,学习他人的优点。 师生示例对话:
师:“在刚才的劝告中,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生:“我觉得自己语气比较平和,也给出了合理的建议。但是我没有很好地换位思考,没有说出对方可能会有的感受。”
师:“很好,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下次在劝告时,你可以尝试加入一些换位思考的话,这样你的劝告会更有说服力。” (四)拓展提升,深化理解(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入多元情境:教师进一步拓展话题,展示一些更加复杂或特殊的劝告情境,如“邻居乱扔垃圾影响环境”、“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境下的特殊挑战和应对策略。 分析情境特点:针对每个拓展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关键点,如对方可能的反应、周围环境的影响、个人情绪的控制等,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更精准地调整劝告策略。 角色扮演:选取一两个拓展情境,进行简短的角色扮演示范,由教师或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展示有效的劝告方式,强调语气、表情和身体语言的协调运用。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思考如何在复杂情境下进行有效劝告。 参与角色扮演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学习并尝试模仿教师的示范,提升自己的劝告技巧。 师生示例对话: 师:“如果我们遇到邻居乱扔垃圾影响环境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劝告呢?”
生:“我们可以先礼貌地打招呼,然后说明乱扔垃圾的危害,再提出合理的建议,比如设置垃圾桶或者组织清洁活动。”
师:“很好,还可以加上一些情感共鸣的话,比如说说自己或者家人因为环境问题受到的影响,这样更能打动人心。” (五)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约3分钟) 教师行为: 书面作业:除了之前提到的观察并记录劝告经历外,增加一项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根据今天学习的拓展情境,编写一个简短的劝告故事或对话,要求运用所学的劝告策略和技巧。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社区或家庭中寻找实际的劝告机会,并尝试运用所学策略进行劝告。要求记录详细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自己的反思和改进计划。 学生行为: 记录两项作业的具体要求,明确作业任务。 计划如何完成作业,特别是如何寻找并抓住实践机会。 思考如何将所学策略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劝告故事中。 (六)结束语与激励(约2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鼓励:“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和实践,你们已经掌握了劝告的基本策略和技巧,并且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运用。希望你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用我们的智慧和爱心去劝告他人,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展望未来:“下周我们将分享大家的劝告经历和编写的故事,期待听到你们精彩的分享和深刻的反思。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小使者吧!”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教师的结束语,感受教师的鼓励和期待。 激发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热情,期待下周的分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