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八课《童年的水墨画》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深受学生的喜爱。该课文通过三幅生动的画面——《溪边》、《江上》和另一首未具体提及的小诗,展现了儿童纯真无邪的童年生活,以及他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与热爱。这些水墨画般的诗句,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而且富含生活情趣和教育意义,非常适合作为三年级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材料。 从教材编排的角度来看,《童年的水墨画》位于第二学段,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理解能力,开始从简单的句子和段落向更复杂的文本过渡。这篇课文的选取,既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又能有效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课文还为学生后续的写作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能够阅读并理解简单的文章,但对于如何深入理解文本、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对于《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学生们往往会被其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所吸引,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画面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在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如通过复习导入、分享创意作业、生活观察与写作指导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巩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能准确背诵《溪边》及其他两首小诗。 通过分享创意作业,进一步理解和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写作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巩固背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分享创意作业,激发创作灵感。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生活观察转化为文字表达。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联单元主题,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浏览单元导读页,提问:“同学们,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等待学生回答) 明确:“对,是‘童年生活’。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我们的童年息息相关,它是一组描绘童年美好瞬间的儿童诗。” 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并简要介绍:“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用墨的浓淡来表现景物的远近、明暗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如何用文字画出一幅幅童年的水墨画。” 学生行为: 学生浏览单元导读页,回答教师问题。 认真听教师介绍,对新课产生兴趣。 师生示例对话: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童年生活可以像水墨画一样美丽动人呢?”
生:“没想过,但听起来很有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先圈出来。” 巡视课堂,个别指导学生的读音。 “好,现在老师来范读课文,请大家仔细听,注意老师的停顿和语调。” 范读课文后,出示词语卡片:“水墨画、染绿、碎了、钓竿、扑腾、拨动、葫芦、蘑菇、溅起浪花、清清爽爽”,领读并请学生个别读,纠正发音。 学生行为: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认真听教师范读,模仿教师的语调和停顿。 积极参与词语朗读,纠正自己的发音。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来试试读一下‘染绿’这个词?”
生:“染绿。”(若发音不准确,教师及时纠正) 三、品读诗歌,感受童年美好(约25分钟) 教师行为: 分组阅读:“现在,我们将课文分为三组小诗(《溪边》、《江上》、《林中》),每组同学负责阅读并理解其中一首。” 理解词句: 以《溪边》为例,提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中的‘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影会被溪水染绿?”引导学生理解“给”在这里是“被”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溪水上,溪水又映出了人影,所以看起来人影像是被溪水染绿了。 类似地,引导学生理解“鱼儿打碎了人影”和“蘑菇像斗笠”等难懂的词句。 结合插图:“请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插图如何帮助你们理解诗句?” 学生行为: 分组阅读并讨论各自负责的小诗。 积极参与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难懂的词句。 观察插图,结合插图理解诗句内容。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来说说‘鱼儿打碎了人影’这句话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因为鱼儿上钩的时候,水面晃动,就像人影被打碎了一样。” 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语调的变化表现诗歌的情感。 集体朗读。 四、朗读展示与情感升华(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情感引导:“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于那幅幅童年的水墨画中。现在,让我们带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向往,再次朗读课文,用我们的声音去描绘那些画面。” 分组朗读:“请每组同学轮流上台,朗读你们负责的小诗部分。其他同学注意聆听,感受他们朗读中的情感表达。” 集体反馈:“听完大家的朗读,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感受?你觉得哪一组同学朗读得最有感情,为什么?”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轮流上台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表达。 聆听其他同学的朗读,积极给予掌声和鼓励。 勇敢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指出朗读中的亮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师生示例对话: 师:“XX同学,你觉得哪一组同学的朗读最打动你?” 生:“我觉得第三组同学朗读《林中》时,声音轻柔又充满好奇,让我仿佛真的看到了林中的小朋友在快乐地玩耍。” 五、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行为: 书面作业:“请大家回家后,将《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中的三首小诗分别背诵下来,特别是《溪边》这首,明天我们要进行背诵检查。” 创意作业:“除了背诵课文,我还想请大家发挥想象力,选择课文中的一幅画面,用画笔或者文字(可以是诗歌、短文等形式)来描绘它。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分享你们的作品。”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回家完成。 对创意作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始构思自己的作品。 六、拓展提升(约5分钟) 教师行为: 课外阅读推荐:“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童年的水墨画》,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儿童诗和散文也在描绘着我们的童年。老师给大家推荐几本书,比如《窗边的小豆豆》、《城南旧事》等,希望大家能在课外阅读中继续感受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生活观察:“除了阅读,我们也应该多观察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比如,放学路上的一朵小花、家人间的一个温馨拥抱……这些都可能成为我们写作的灵感。希望大家能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用文字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推荐和建议,表现出对课外阅读和生活观察的期待。 有的学生已经开始在脑海中构思自己的观察日记或写作主题。 结束语: “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之一。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还学会了如何理解和表达这种美好。希望大家能珍惜自己的童年,用心去感受、去记录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下节课,我们再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童年的水墨画》,并分组朗读了课文。现在,我们来个小挑战,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为我们背诵《溪边》这首小诗呢?” 巡视课堂,鼓励学生举手尝试。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准备背诵。 被点名的学生大声、流畅地背诵《溪边》。 师生示例对话:
师:“XX同学,请你来背诵一下《溪边》。”
生:“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学生背诵时,教师可适当给予肯定的眼神或点头示意) 二、分享创意作业(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上节课,老师布置了创意作业,让大家选择课文中的一幅画面进行描绘。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位同学的作品吧!”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作品(可以是画作或文字作品),并请他们简单介绍创作思路和过程。 在学生介绍时,适时引导全班学生给予掌声和鼓励。 学生行为: 学生依次上台展示作品,并自信地介绍。 其他学生认真聆听,给予积极的反馈。 师生示例对话:
师:“XX同学,请你上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生:“我画的是《江上》这幅画面,我画了一个小男孩坐在船头,手里拿着竹竿,正在划水,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旁边还有几只水鸟在飞翔,我觉得这个场景很生动,就画下来了。”
师:“非常好,你的画很有画面感,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大家给XX同学鼓鼓掌!” 三、生活观察与写作指导(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除了从课文中寻找灵感,我们还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就像老师之前说的,放学路上的一朵小花、家人间的一个温馨拥抱,都是值得我们记录和描绘的瞬间。”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生活小片段,并鼓励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给出写作提示,如如何开头、如何描述细节、如何结尾等。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生活片段。 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片段。 师生示例对话:
师:“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最近观察到的一个生活小片段?”
生:“我昨天放学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一朵小花,它很小,但是很鲜艳,像一个小太阳一样。我觉得它很坚强,因为旁边都是杂草,但它还是努力地生长着。”
师:“非常好,你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也很生动。如果我们把这个片段写成一篇小短文,开头可以这样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偶然发现了一朵不起眼的小花……’” 四、拓展提升(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除了写作,还有许多其他方式可以表达我们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感受和回忆。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创意拓展活动。” 诗歌创作: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尝试自己写一首关于童年的小诗呢?可以是模仿《童年的水墨画》中的风格,也可以是你们自己独创的。记得,要用最真挚的语言,描绘出你们心中最难忘的童年画面。” 给予学生几分钟时间思考,然后鼓励他们写下几句诗句,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和同桌讨论后合作完成。 角色扮演: “另外,我们还可以选择课文中的某个场景,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比如,《江上》中的小男孩划船,《溪边》中的小朋友钓鱼,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用动作和表情来展现那个场景。” 邀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作为观众,给予热烈的掌声和鼓励。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投入到诗歌创作中,有的低头沉思,有的和同桌热烈讨论。 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认真准备,用生动的表演还原了课文中的场景。 观众学生认真观看,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师生示例对话(诗歌创作环节):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写的小诗?” 生:“我写了一首《童年的梦》:‘梦里我长出翅膀,/随风飞向蓝天。//云朵是我的棉花糖,/星星是我的小伙伴。//醒来发现我还在床上,/但心中的梦已远航。’”(学生朗读时,教师和其他学生给予鼓励的掌声) 五、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行为: “今天的课堂非常精彩,大家不仅分享了创意作业,还尝试了诗歌创作和角色扮演。为了巩固今天的学习成果,并继续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我给大家布置两个作业。” 诗歌完善: “请大家回家后,继续完善你们在课堂上写的小诗,可以添加更多的诗句,让它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或画面。明天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活日记: “另外,请大家坚持写生活日记,记录下你每天观察到的有趣事物或感人瞬间。可以是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这将是你们宝贵的回忆,也是你们写作能力的见证。”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回家后完成。 对即将进行的创作任务充满期待,纷纷表示要写出更好的作品。 结束语 “同学们,童年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可能。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用你们的笔和心,记录下每一个美好的瞬间。下节课,我们期待看到你们更加精彩的作品。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