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核心素养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作的综合体现。 第一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本课会认字15个,会写字8个,辨析多音字“泡”的读音,会写词语12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注意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要左窄右宽:“指、针、助、碰、特、积”。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观看笔画、笔顺、间架结构。 【阅读与鉴赏】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方法,理解“稀和稠”等词语的意思。 3.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当一只小虫子虽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也有有趣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要热爱生活。 4.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表达与交流】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能就文中“天然的指南针”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与同学交流。 【梳理与探究】 1.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辨别方向的方法和适用条件。 2. 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古诗二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4篇课文。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也有描绘自然现象、介绍自然奥秘的短文和儿童诗。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课要求读诗句,想像画面。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作。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在此期间,诗人共写绝句4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关系建构】 通过生字学习,为正确的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通过学习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资源拓展】 为达到本单元的阅读量,本节课向学生推荐阅读《语文主题丛书》中与大自然有关的古诗词、小儿歌或文章。
学情 分析 知识经验 已知: 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有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积累。并且能够为古诗进行简单的断句,但并不准确。 未知: 个别不常见、字形复杂的汉字不认识,写字时未能做到间架结构合理,书写美观。 存在的困难: 个别生字在识记上有难度。 突破措施: 可以通过借助拼音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还可以通过图片猜想字词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难点,从而全面地落实识字目标。 生活经验 已知: 大多数的学生对季节并不陌生,并且有看莲花的经历,因此他们对莲花这一景物有较深的感受,因此对文中的古诗意思能有很深的情感体验。 未知: 但对于黄鹂、白鹭等了解不深 存在的困难: 有的同学对大自然的了解也不是很多,对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事情不清楚。 突破措施: 教师借助图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 策略经验: 已知: 1.一年级已经学过韵语识字、看图识字、象形识字、会意字、反义词、借助拼音、字典等多种识字方法。 2.能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未知: 不能够准确地通过重音、停顿、节奏等方式读好古诗。 存在的困难: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突破措施: 教师要通过建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点拨,深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朗读的语气和重音。
学习 目标 1.通过视频跟读、教师范读、自主练读等方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通过联系上文,正确理解“毕竟、别样”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通过反复观察、教师指导,规范书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端正、整洁。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教师范读、自主练读 等方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通过同桌互查,教师检查等方式背诵古诗。 通过反复观察、教师指导,规范书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端正、整洁。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上文,正确理解“毕竟、别样”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课前 准备 图片、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一切欣然睁开了眼。如果你是自然播报员,你怎样根据自然中事物的主要特征来播报“大自然的秘密”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解说语,一起来参加学校举办的“自然之问”播报比赛吧!
课时 评价 任务 子任务1:导入新课、自主预习 子任务2:初读古诗,题目解读目标一、二 子任务3:理解诗意、想像画面目标二 子任务4:学习生字,书写指导。目标三 子任务5:当堂练习,巩固新知。:目标二、三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一、导入新课、自主预习 目标1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课前预习: 下面的时间交给你,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完成课前预习。 预习任务1: 翻开课本71页,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5分钟) 要求:(1)坐姿端正,声音四级。 (2)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对节奏,读出韵味。 预习任务2: 思考:这首古诗诗句的意思是什么?(3分钟) 师: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你们预习任务做得都很认真,想必任务完成的一定不错。 检测任务1: 朗读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对节奏,读出韵味。 检测任务2: 这首古诗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一说。 抽取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分别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评价标准:①读音准确②读出节奏③朗读流利。 随机抽取2名同学回答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 评价标准: ①语言简洁②说出大意③语句通顺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读不出诗句的节奏。 补救措施:老师领读进行引导,学生跟读纠正。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说不出诗句的意思 补救措施: 同桌互助
初读古诗,题目解读 目标一、二 课中任务驱动: 任务1:通过视频,划分节奏,有感情朗读古诗。 1.观看视频,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示图片净慈寺,了解题目意思。 师:净慈寺是位于西湖的一座佛寺。作者杨万里在这里做什么了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送林子方,从题目中看出。 师:我们可以从古诗的题目中看出很多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知道什么呢? 生:从“晓出”可以看出是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去送林子方的。 师:那我们可以从题目中知道什么呢?总结一下。 生:作者早晨的时候在净慈寺送别自己的朋友们林子方。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进行细细的品读。 随机抽取2名同学检查小节的划分以及朗读情况。 评价标准: 读出节奏,不唱读,不回读。 2.随机抽取2名学生说题目的意思评价标准: 表达条理完整即可。 存在问题: 节奏划分不明确,并出现唱读的情况。 补救措施:教师给予师范,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朗读时间,防止学生唱读,并反复多次朗读。
理解诗意、想像画面 目标二 任务2:理解诗意,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出示古诗前两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随文识字:“毕、竟”: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识记“毕、竟”? 生:“毕”是上下结构,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比+十=毕 生:“竟”也是上下结构,也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音+儿=竟 重点讲解字词: 毕竟:到底 同:相同。 那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是什么意思呢? 生: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啊,山水风光不与其它时节相同。 出示西湖的图片,通过观看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1:西湖的景色果然美丽。 生2:我想去看看这西湖美景 生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喜爱这西湖美景。 师:对,面对这美丽的西湖,作者表现出了由衷的赞美。 5.那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6.重点解读字词: 接天:与天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映日:太阳映照 别样:特别 7.师:诗人见到的是怎样特别的莲叶和怎样特别的荷花?出示图片,想象画面 (1)请你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 生2: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 通过图片,总结一下,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生:满湖的荷叶青翠碧绿,一望无际,好像与蓝天连成一片。盛开的荷花,在阳光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师: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生1:表达了他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生2:这是一首送别诗,也看出他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随机抽取两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评价标准: 声音四级、表达清晰、准确。 指名两名中等偏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想象的、看到的画面。 评价标准: 声音四级、表达清晰、准确。 存在问题:学生表述大意不清楚,理解大意有困难。 补救措施:借助插画,结合自己所看到的进行想象,从而理解古诗大意。 问题预设:学生表达不完善,不能完整的描绘后两句诗的情景。 补救措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去。
四、学习生字,书写指导。 目标三 任务3:书写“湖、莲、穷、荷”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生字的组成和笔画摆放。 2.指导书写“湖、莲、穷、荷”等生字。 3.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 4.学生描红、仿写。 随机抽取两名学生进行展评。 评价标准: 占格正确,书写美观。 存在问题: 部分同学对“湖、莲、穷、荷”掌握困难,书写得不够美观。 补救措施: 学生描红,教师范写指导。
五、当堂练习,巩固新知。 目标二、三 1.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书写“湖、莲、穷、荷”四个字,两个生字和两个组词。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 评价标准:坐姿端正、书写认真。 问题预设: 学生写字时,坐姿不够端正。 补救措施: 教师巡视,及时提醒。
六、作业布置 能够根据课本插图说出古诗大意。 巩固性 目标二 5分钟
朗读语文主题丛书 拓展性 目标二 5分钟
写一写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在学校做些什么。 拓展性作业 目标2 10分钟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