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15《古诗二首》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15《古诗二首》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2.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5 14:3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二学段目标】 【核心素养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作的综合体现。 第一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本课会认字15个,会写字8个,辨析多音字“泡”的读音,会写词语12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注意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要左窄右宽:“指、针、助、碰、特、积”。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观看笔画、笔顺、间架结构。 【阅读与鉴赏】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方法,理解“稀和稠”等词语的意思。 3.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当一只小虫子虽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也有有趣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要热爱生活。 4.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或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表达与交流】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能就文中“天然的指南针”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与同学交流。 【梳理与探究】 1.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辨别方向的方法和适用条件。 2. 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古诗二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4篇课文。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也有描绘自然现象、介绍自然奥秘的短文和儿童诗。这些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有趣,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课要求读诗句,想像画面。本课有两首古诗,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两首古诗艺术特色上有共同点。作者都着意对色彩进行描绘,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并巧妙运用视线的游移来营造空间感,勾画出自然优美、开阔高远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时即景起兴作。作者先发感叹,再写实景,虚实结合,表现手法独特。全诗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描绘了六月西湖独有的美景,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由衷地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在此期间,诗人共写绝句4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之中。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关系建构】 通过生字学习,为正确的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通过学习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资源拓展】 为达到本单元的阅读量,本节课向学生推荐阅读《语文主题丛书》中与大自然有关的古诗词、小儿歌或文章。
学情 分析 知识经验 已知: 通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有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积累。并且能够为古诗进行简单的断句,但并不准确。 未知: 个别不常见、字形复杂的汉字不认识,写字时未能做到间架结构合理,书写美观。 存在的困难: 个别生字在识记上有难度。 突破措施: 可以通过借助拼音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识记生字,还可以通过图片猜想字词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识字难点,从而全面地落实识字目标。 生活经验 已知: 大多数的学生对季节并不陌生,并且有看莲花的经历,因此他们对莲花这一景物有较深的感受,因此对文中的古诗意思能有很深的情感体验。 未知: 但对于黄鹂、白鹭等了解不深 存在的困难: 有的同学对大自然的了解也不是很多,对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事情不清楚。 突破措施: 教师借助图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了解。 策略经验: 已知: 1.一年级已经学过韵语识字、看图识字、象形识字、会意字、反义词、借助拼音、字典等多种识字方法。 2.能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未知: 不能够准确地通过重音、停顿、节奏等方式读好古诗。 存在的困难: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突破措施: 教师要通过建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点拨,深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朗读的语气和重音。
学习 目标 1.通过视频教师范读、自主练读等方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通过多音字组词、情境练习能够说出多音字“行”的不同读音。 2.通过联系上文,正确理解“含、泊”等字的意思。通过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通过反复观察、教师指导,规范书写“绝、含、岭、吴”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端正、整洁。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视频跟读、教师范读、自主练读等方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通过多音字组词、情境练习能够说出多音字“行”的不同读音。 2.通过反复观察、教师指导,规范书写“绝、含、岭、吴”4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端正、整洁。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上文,正确理解“含、泊”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借助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课前 准备 图片、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春天草木萌发,万物苏醒,一切欣然睁开了眼。如果你是自然播报员,你怎样根据自然中事物的主要特征来播报“大自然的秘密”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解说语,一起来参加学校举办的“自然之问”播报比赛吧!
课时 评价 任务 子任务1:导入新课、自主预习 子任务2:初读古诗,题目解读目标一、二 子任务3:理解诗意、想像画面目标二 子任务4:学习生字,书写指导。目标三 子任务5:当堂练习,巩固新知。:目标二、三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一、导入新课、自主预习 目标1 1.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通过对六月西湖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首古诗《绝句》。(板书:绝句) 课前预习: 下面的时间交给你,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完成课前预习。 预习任务1: 翻开课本72页,朗读古诗《绝句》(5分钟) 要求:(1)坐姿端正,声音四级。 (2)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对节奏,读出韵味。 预习任务2: 思考:这首古诗诗句的意思是什么?(3分钟) 师: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你们预习任务做得都很认真,想必任务完成的一定不错。 检测任务1: 朗读古诗《绝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对节奏,读出韵味。 检测任务2: 这首古诗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一说。 抽取2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分别朗读《绝句》 评价标准:①读音准确②读出节奏③朗读流利。 随机抽取2名同学回答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 评价标准: ①语言简洁②说出大意③语句通顺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读不出诗句的节奏。 补救措施:老师领读进行引导,学生跟读纠正。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说不出诗句的意思 补救措施: 同桌互助
初读古诗,学习多音字“行” 目标一 课中任务驱动: 任务1:通过视频,划分节奏,有感情朗读古诗。 1.观看视频,通读诗文,给诗文划分小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学习多音字“行” 师:我们不难发现诗句中隐藏着一个多音字“行”谁来给他组一下词呢? 行 háng (一行)(银行) 行 xíng(行走)(行人) 师:老师把它放到句子中,你还会吗? 生:1.我长大了要做个旅行( )家,周游五湖四海。 2.这家伙真是利欲熏心,连银行( )都敢抢!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进行细细的品读。 随机抽取2名同学检查小节的划分以及朗读情况。 评价标准: 读出节奏,不唱读,不回读。 2.随机抽取2名学生说出多音字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读音。 评价标准: 准确说出 存在问题: 节奏划分不明确,并出现唱读的情况。 补救措施:教师给予师范,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朗读时间,防止学生唱读,并反复多次朗读。
理解诗意、想像画面 目标二 任务2:朗读古诗前两句,用横线画出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通过“鸣”“上”两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1:“鸣”字表现黄鹂快乐鸣叫,歌声动听。 生2:“上”字表现出白鹭飞得很高。 这两句诗中不仅有快乐鸣叫的黄鹂,姿态优美的白鹭,还有很多的颜色等着我们来寻找,请你在文中圈出来吧。 生:黄、翠、白、青 师:这么多的颜色,带给你什么感受呀 带着你的感受朗读一下。 生:色彩丰富,可以说是绚丽多彩。 任务3:借助插图,想像画面。 1.出示图片,想像画面。 师:通过这两幅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春天处处充满的活力,而且色彩也绚丽。 2.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欢快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飞上高远的蓝天。 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什么?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重点解读字词: 含:包容,容纳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含”字在这里有什么作用?表明诗人是透过窗户看到的,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出示图片,想象画面 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上蓝天,推开窗户,看到西岭的雪终年不化,即使温暖的春天,上面也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生2:门前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船只。 生3:诗人看到如此奇特的景观,发出了由衷的赞叹——窗含西岭千秋雪。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 4《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随机抽取两名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评价标准: 声音四级、表达清晰、准确。 指名两名中等偏上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想象的、看到的画面。 评价标准: 声音四级、表达清晰、准确。 存在问题:学生表述大意不清楚,理解大意有困难。 补救措施:借助插画,结合自己所看到的进行想象,从而理解古诗大意。 问题预设:学生表达不完善,不能完整的描绘后两句诗的情景。 补救措施:借助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把生活中的体验带入到古诗的学习中去。
四、学习生字,书写指导。 目标三 任务4:书写“湖、莲、穷、荷”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生字的组成和笔画摆放。 2.指导书写“绝、吴、含、岭”等生字。 3.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 4.学生描红、仿写。 随机抽取两名学生进行展评。 评价标准: 占格正确,书写美观。 存在问题:部分同学对“绝、吴、含、岭”掌握困难,书写得不够美观。 补救措施:学生描红,教师范写指导。
五、当堂练习,巩固新知。 目标二、三 1.背诵《绝句》 2.书写“湖、莲、穷、荷”四个字,两个生字和两个组词。 3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 评价标准:坐姿端正、书写认真。 问题预设: 学生写字时,坐姿不够端正。 补救措施: 教师巡视,及时提醒。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六、作业布置 能够根据课本插图说出古诗大意。 巩固性 目标二 5分钟
朗读语文主题丛书 拓展性 目标二 5分钟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