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核心素养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作的综合体现。 第一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 个左右,其中 800个左右会写。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 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阅读与鉴赏】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3. 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通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 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5.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 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 【表达与交流】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2.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4.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梳理与探究】 1.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2. 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3.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尝试提出自己的看法。 单元教学目标: 【识字与写字】 ◎认识55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7个字,会写32个词语。 ◎能正确辨析与运用同音字。 【阅读与鉴赏】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表达与交流】 ◎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 ◎认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 ◎学习写留言条,激发写的兴趣。 【梳理与探究】 ◎增强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教材解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两首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画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学习内容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 认识“楼、依、尽、欲、穷、层、瀑、布、炉、烟、遥、川”11个生字,会写“依、尽”等9个生字。 二、阅读与鉴赏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三、表达与交流 熟读古诗,背诵积累。 四、梳理与探究 增强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培养对祖国及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五、【资源拓展】 主题丛书:阅读《出郊》和《汾上惊秋》,诵读积累。
学情 分析 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在古诗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把古诗读正确,背诵古诗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但理解诗意,体会道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会有难度,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已有生活经验: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出去游玩爬山的经历,有可能有过登高望远的体会,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在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况下引导学生。 已有策略经验: 学生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可以查询字音,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 学习困难障碍: 1.文中需要认识的字中“楼、瀑、遥”字形较复杂。要求会写的字“黄、赵、烟”比较难写。 2.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对生活经验尚少的学生来说存在困难。 突破障碍措施: 1.字词方面,一类字: (1)认真读帖,描一个写一个反馈后再写一个。 (2) 观察强调。通过多种识字形式及教师指导,认读课文中的“楼、依、尽、欲、穷、层、瀑、布、炉、烟、遥、川”11个生字。 一类字: (1)“尽”、“层”、“川”字形相对简单,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 (2)“依”“炉”“挂”“烟”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书写时要做到左窄右宽,师生共同梳理左右部件相互穿插相互关联。 (3)“黄”的书写笔顺是难点,采用教师范写-------学生边看边书空------描红-------仿写的方法加强识记。 2.朗读方面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教师引导学生边听边注意停顿。 3.拓展方面 (1)布置课前预习,学生自由搜集资料。 (2) 课上小组讨论交流,通过组员的相互追问、补充,让拓展的知识逐渐丰富起来。
学习 目标 1.通过图文结合、识字卡片等多种识字方法,会读“楼、依、尽、欲、穷、层”6个字;会写“楼、依、尽、黄、层”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小组交流,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了解诗人其他作品,并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 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课前 准备 多媒体,PPT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中看出了游子们思念故乡的深情。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更是吟出了其对家乡的思念。故乡,究竟有何魅力让人如此怀念。
课时 评价任务 驱动性任务:故乡美景,美不胜收,请你来介绍一下诗中的美景吧。 任务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目标2) 任务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目标12) 任务三:细读品味,理解诗意(目标3) 环节四:练写生字,古诗小结(目标1)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 学教活动(含评价任务)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目标(12)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随机出示《登鹳雀楼》插图。 3.指导读课题:登/鹳雀楼。学生齐读。 指导学生读好古诗的题目。出示诗题,体会“登鹳雀楼”应该怎样断句停顿,指导据义断音。 4.教师讲述鹳雀楼名称由来: 鹳雀楼在我国的山西省永济市,因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而得名。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留下了千古名篇《登鹳雀楼》。从此以后鹳雀楼便名扬四海,与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楼。 预设:“鹳”读音不准,对鹳雀楼不了解。 补救:教师纠正读音,讲解鹳雀楼知识。
环节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目标2) (一)正确读文 1.借助拼音读古诗。 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读的过程中用笔圈出生字新词。 2.指导朗读古诗。 其它学生评议读书情况。 评议要点:字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畅。 3.教师重点强调被圈出的生字、词语的读音。 4.师范读并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让学生多种形式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二)整体感知 启发学生思考:哪些诗句是写诗人看见的?哪些诗句是写诗人想到的呢?我们来好好读读想想。 预设: 有学生古诗读不熟练,个别词语出现错误。 补救:及时指出问题,请学生对照拼音,读准字音,后进行二次朗读。 预设: 部分同学朗读不到位,感情不够饱满。 补救: 重点讲解诗句,加深理解。教师示范朗读。
环节三 细读品味,理解诗意(目标3)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美丽的风景,诗人看到了什么? 1.指名回答。(出示古诗,讲解前两句)“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尽”说明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播放太阳靠着群山慢慢往下落的情景:你看见太阳是怎样落下去的?谁能把太阳下山的情景说一说?(太阳靠着群山慢慢往下落,最后看不见了) 3.太阳正慢慢西沉,黄河水奔流向前,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练习朗读) 4.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讲解诗的后两句)学生齐读。理解:“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什么意思? 5.你觉得站在哪一层上能看得更远?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生答:看得更远)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什么?(让生试说:登高才能望远)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让学生读一读) 6.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7.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放录音)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诵,练习背诵。 预设: 部分同学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内容理解不透彻。 补救: 通过多形式朗读解决疑难,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预设: 部分同学掌握不熟练,背诵速度太慢。 补救: 熟读成诵,理解诗意,下二次过关。
环节四 练写生字,古诗小结 (目标1)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生字的组成和笔画摆放。 2.指导书写“依、尽、黄、层” 3.指导写字,注意笔顺。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 4.学生描红、仿写。 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认读。 评价:学生认真书写,写字姿势正确,写出来的字端正、美观。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知道了鹳雀楼的景色辽阔、气势雄浑。希望咱同学就像诗人王之涣一样,永远积极向上,站得高看得远。 预设:有学生不能正确书写。 补救:教师板书示范,教室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 时间
熟读背诵古诗。 巩固性作业 目标2 2分钟
搜集资料查下王之涣的其他作品。 综合性作业 目标3 5分钟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 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 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