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第2课
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的解体匈牙利改革东欧剧变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斯大林逝世,苏联高层送葬,包括赫鲁晓夫和中国总理周恩来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2.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内容:农业方面和工业方面(P59小字)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3.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原因:改革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修补和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深思熟虑和反复试验;赫鲁晓夫个人性格存在着独断专横、急于求成的毛病。 4.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 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1956年在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上,已经看不到斯大林的头像。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领导人。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 戈尔巴乔夫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原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总统。1931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农民家庭。1952年加入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做过多年党务工作。1980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针对苏联经济现状,开始了逐步的改革,但是最终其改革措施也没有改变苏联经济现状和人民困苦的生活现状;
之后,戈尔巴乔夫又对政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行“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这些改革不但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苏联社会更加混乱,国家权力分散,各个加盟共和国趋向分离状态,最终导致了“八一九事件”(1991年)的爆发。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和其他几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通过电视台和电台向全国宣布苏联进入“紧急状态”,企图夺取苏联最高权力,但在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及其支持者和西方国家的反对下,政变不到三天即宣告失败,此次事变之后,叶利钦迅速掌握了俄罗斯境内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 1990年3月,立陶宛首先脱离苏联,宣告独立。接着,格鲁吉亚也宣告独立。
1991年8月以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相继宣告独立。
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会晤,正式宣布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简称独联体),苏联从此解体。苏联解体 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CIS) 的简称。独联体没有中央领导机构,不具有国家的性质,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实体,它以主权平等为基础,为各成员国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友好、睦邻、和谐、信任、谅解和互利合作关系服务。独联体现有12个成员国,分别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格鲁吉亚(2008年8月14日,格鲁吉亚议会通过退出独联体的决议)、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独联体的主要机构有国家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跨国议会大会、协调协商委员会等。其中,国家元首理事会是独联体的最高机构。独联体总部设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独联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俄罗斯国旗 由列宁创建的、拥有19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毁于一旦,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的瓦解,这一现实令世界瞩目和震惊,并引起世人的议论和深思。
请同学们想一想: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 苏联解体对世界局势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世界:标志着以两极格局和集团对抗为基本特征的旧的国际格局的终结,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与打击,同时也说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客观上促进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东欧的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1948年,南斯拉夫因与苏联冲突被开除出阵营,1962年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决裂,退出阵营。20世纪50年代东欧各国
改革的共同要求:
A.发展民族经济
B.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C.建立市场经济
D.强化中央集权B首都:布达佩斯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56年上台的卡达尔
充分吸取匈牙利事件的惨
痛教训,致力于推行一项
比较适合国情的政策。他
强调指出不应该“奴隶般地
模仿外国的榜样",而应该使匈牙利在一条符合本国经济和历史传统的民主道路上向前发展"。 三、匈牙利的改革(1956年
卡达尔)改革的内容(P61小字)
政治上—— 经济上——匈牙利的改革(1956年卡达尔)从内容上看,匈牙利改革的核心
是
A健全法制
B合理发展经济
C实行市场经济
D打破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D20世纪六七十年代坚持在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将计划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
20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陷入低潮四、东欧剧变(1989年)思考:东欧剧变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杜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推倒柏林墙——两德合并东欧剧变(1989年)被隔开的东西柏林东欧剧变的实质( )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疆域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生活的变化A课堂 小结戈尔巴乔夫改革苏东剧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经济改革引发经济危机
政治改革引发思想混乱改革最终导致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俄罗斯等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东欧剧变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历史启迪 为什么中国和苏联的改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苏联的解体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应不断通过改革来完善;
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有人认为苏联解体责任主要在戈尔巴乔夫,由于他的无能而导致苏共权力丧失,国家易帜,因此苏联解体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而有人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的解体早已经注定,是不可避免。
你是如何认为的?同时在你研究过程中,能否给同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改革提出些借鉴的经验教训呢?延伸探究答题要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如果苏联能够通过改革改变斯大林模式对生产力的束缚,苏联解体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经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以本国国情为基础,不断进行改革,才能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改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谢谢观看!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日本西欧美国苏联东欧国家亚非拉瓦解着两极格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 极 格 局 最 终 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