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曹冲称象》教学设计(第1课时)
学习目标定位
课标 分析 【第一学段目标】 【识字与写字】 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学习独立识字。 【阅读与鉴赏】 1.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 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表达与交流】 1.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2. 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梳理与探究】 1.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2. 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第一学段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留心公共场所等真实社会场景中的文字,尝试认识标牌、图示、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中的常用汉宇,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借助学过的偏旁部首推测字音字义,愿意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猜想;遇到不认识的宇,主动向他人请教。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 16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书写 800个左右常用汉字。喜欢识字,有意识地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汉字、词语,并尝试进行分类;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 【阅读与鉴赏】喜欢阅读图画书、儿歌、童话、寓言等,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提示提取文本的显性信息,通过关键词向说出事物的特点,作简单推测,能借助关键词向复达自己读过的故事或其他内容,尝试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愿意向他人讲达读过的救事,乐于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喜欢积累优美的词句,并尝试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表达与交流】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主动用礼貌用语回应: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遵守规则,主动合作,积极参与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看图说话,能描达一幅图画的主要内容,说出多幅图画之间的内容关联。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对写话有兴趣。 【梳理与探究】愿意为他人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朗读时能使用普通话,注意发音;注意用语气、语调和节奏表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愿意和同学交流朗读体验,能简单评价他人的朗读。喜欢读古诗,能熟读成诵;喜欢阅读故事,并与他人讨论。喜欢在学校、社区组织的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展示。参加文学体验活动,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和发现,愿意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见闻、想法。
教材 分析 【文本位置和结构】 本文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七岁的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学生以深刻启迪。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借助关键词句,尝试复述称象的过程;二是阅读品味课文,说出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三是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内容分析】 识字与写字:认识“曹、称、员、根、议、论、重、杆、秤、砍、线、止、量”14个生字,会写“称、柱、底、杆、秤、做、岁、站、船、然”10个生字,会写“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力气、出来、船身、石头、地方、果然”等11个词语。 阅读与鉴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 表达与交流:能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运用“到底、才”练习说话 梳理与探究: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用“直、才、果然”等词表情达意的好处。 【关系建构】 本单元的主题是“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而《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很好地契合了主题,内容主线清晰,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考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儿童的生活,借助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资源拓展】 拓展阅读《司马光砸缸》;大象的相关资料;更多的称象方法。
学情 分析 【已有经验】 1.知识经验 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识字方法,有识字的兴趣。 80%的学生对感兴趣的人或事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完整地讲述小故事。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有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热爱思考。 2.生活经验 100%的学生在生活中有过称东西的经历 30%的学生掌握水的浮力与水位线的守恒关系 3.策略经验 能运用音序检字法和课后注音解决生字。 能借助课文中的连接词“再、然后”等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 能完整的把故事表达出来,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未知经验】 1.知识经验 10%的同学部分生字的偏旁部首和笔顺顺序不明确,笔顺名称记忆不牢固。 2.生活经验 70%的同学因为生活实际较少接触到船,“船舷”等词语理解不够。 3.策略经验 10%的同学难以用准确生动的言语描绘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困难与障碍】 20%的同学因为不明白船舷水位的深浅与大象的重量的关系,进而无法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官员称象的方法对比更好的原因。 【突破措施】 1.可以出示排序题,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学会表达。 2.出示图片,展示船舷的位置,以及用生动的讲解来使学生理解只要水在船舷同样的位置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一样沉
单元学习目标 识字写字:正确认读本单元74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 阅读理解: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能用指定的词语写句子。能借助词句,试着讲故事。能针对问题,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背诵积累古诗《小儿垂钓》;阅读《王二小》,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口语交际:能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一边……一边……”说句子。 写话:写写最喜欢的玩具,写出玩具的样子和好玩在哪里,表达对玩具的喜爱之情。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畅谈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感受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
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底、杆、秤”等5个字,会写“一同、柱子、一边、到底、杆秤”等6个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到底”表达的意思。 3. 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学习 重难点 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生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课前 准备 课件制作
评价任务设计
单元 总任务 情境创设:走进多彩童年生活 任务详解:我们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天真烂漫,既有着无限的乐趣,也有五味杂陈,让我们回味至今。今天请跟随我的脚步,走进第三单元,一起聊聊童年那些事儿吧。
课时 评价 任务 驱动性任务: 智慧故事擂台赛 子任务1:交流识字方法,闯过关卡 获得观看资格 子任务2:看曹冲称象,交流官员称象方法 子任务3:智慧故事我来讲
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目标 学教活动 评价活动 预设与补救
环节一观察插图,引发思考 (目标1)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这个小孩叫曹冲,七岁。观察大象和曹冲,你有什么发现? 过渡:是啊,大象又高又大,曹冲却只是七岁的小孩儿。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曹冲称象》。(教师板书课题:曹冲称象)学生齐读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3.了解“大象”和“称” (1)理解词语: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2)理解“称”。出示“称”的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会意:“称”的甲骨文像手里提着鱼,表示称重量。 【评价任务】 1.交流课题质疑 【评价标准】 1.能积极参与交流,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问题预设】 学生提不出质疑 【补救措施】 教师指导示范
环节二 初读感知,集中识字(目标123) 1.过渡: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你们见过称大象吗?快去读读课文,看看曹冲是怎么称大象的。 出示阅读要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圈画出来。 2.引导认识生字:生字宝宝们迫不及待地想和我们认识一下呢,试着读一读吧! 去掉拼音,学生开火车读。 (1)区分“称”和“秤”。 “称”和“秤”是一对字音相近的生字,且字形中都有禾字旁,容易混淆误读。用生字组词和造句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这两个字: (2)学习多音字“杆”。 “杆”字是一个多音字,读一声时表示杆子,用木头等制成的派一定用场的细长的东西,比如“栏杆、电线杆”;读三声时表示器物上较细长的棍状物,有的实心,有的中空,比如“秤杆,笔杆”。 3.识字游戏。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总结:一共两种办法,官员们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 5.提问: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哪个自然段写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学生交流。 6.学生交流概括课文每一自然段说了些什么。 【评价任务】 1.交流识字方法 2.说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评价标准】 能积极交流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能说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问题预设】 学生识字量不够,预习不够充分,拼音学习不扎实。 【补救措施】 教师指导,学生互相帮助。
环节三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大象的样子(目标2) 1.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提问:你能想象大象又多大吗?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大象、墙壁和柱子”的图片。 (1)引导交流:文中写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观察教室里的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受? (2)提问:文中写大象“腿像四根柱子”,对比大象和柱子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讲授“柱子”:我国古代的柱子多数是木头制造的,所以是木字旁。 小结:这只大象确实长得又高又大!这句话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我们读过之后,大象仿佛就在眼前一样。 2.理解词语“议论”。 出示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引导交流:仔细观察“议论”这个词,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和什么有关。 (2)提问:联系上下文,你认为“议论”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呢? 点拨:议论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指官员们在一起讨论、交流。 3.课件出示句子: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1)提问: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2)拓展:用“到底”这个词说一句话,表达想进一步追究的意思。 【评价任务】 1.交流大象的样子 2.理解“到底”词意。 【评价标准】 能积极交流说出大象样子。 2.会用“到底”说一句话 【问题预设】学生不会用“到底”说句子。 【补救措施】 通过教师范例和学生示范来引导。
环节四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办法(目标1.2) 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官员们想的称象办法。(板书:大臣 造大秤) 2.指名学生读官员们的话。 (1)课件出示句子: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①讲授“杆”:量词,比如说“一杆枪”。 ②讲授“秤”:是称量物体重量的器具。提问:你在哪里见过这些秤? ③学生观察一杆秤的图片。提问:官员们提到的秤应该是这样的,你知道哪个是“秤杆”,哪个是“秤砣”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种秤需要人把整个秤都提起来才能测量物体的重量。 (2)课件出示句子: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 提问:你同意官员的说法吗?(学生回答)所以曹操听了这种说法是什么反应呢? 预设:曹操听了直摇头。(板书:曹操摇头) 预设:“直摇头”写出了曹操对官员们的主意不满意。 3.指名读第3自然段。指导朗读:官员在讨论称象的办法时,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这句话既是问句又是长句,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再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最后一句要读出曹操很不满意的语气。教师相机范读。 【评价任务】 1.交流官员称象的方法 【评价标准】 能积极交流说出称象办法。 【问题预设】学生说不出称象的办法。 【补救措施】 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圈出关键词句。 【问题预设】 学生理解“直摇头”意思 【补救措施】 教师相机指导读出不满意的语气
环节五观察交流,练写“称、柱、底、秤、杆”(目标1) 1.课件出示“称、柱、底、秤、杆”,学生说说都是什么结构的字。 2.指导书写“称、秤” (1)出示田字格中的“称、秤”。 (2)学生比较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范写“称”。提示要点:“称”是左右结构,右半部分的撇和左点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禾木旁中。 (4)学生描红,练写,展评。 (5)学生自主练写“秤”。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评。 3.指导书写“柱、杆”。 (1)出示田字格中的“柱、杆”。 (2)引导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提示书写要点:“柱”字的右半部分“主”,最后一笔长横穿插到木字旁右下方;“杆”字的右半部分“干”,第一横比木字旁的横略高,第二横穿插到木字旁的点的右上方,右半部分长竖比木字旁的竖略低。 (4)学生自主练写“柱、杆”。 (5)同桌互评。 4.指导书写“底”。 (1)出示“底”字,请学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发现。教师示范书写并提醒:“氐”的一横在横中线上收笔,向右上略倾,落笔比第一横长,斜钩要舒展,与左半部分的撇平衡。 (2)学生试写一个,观察比较,再写一个。 (3)展评,表扬进步,改进不足。 【评价任务】 1.认读并书写生字 【评价标准】 1.能按照正确的笔顺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生字。 【问题预设】 学生书写不规范。 【补救措施】 推送视频,课下加强练字指导。
环节六 课堂演练,归纳总结(目标1) 出示题目,学生练习 【评价任务】 完成习题 【评价标准】 正确完成题目 【问题预设】 学生不能掌握字的读写 【补救措施】 多写几遍,课后练习
作业 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复习巩固式 2 5分钟
说说还有哪些称象方法 拓展性作业 3 2分钟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指导阅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这节课朗读的指导很到位。学生读曹冲的话时,要读得自信,胸有成竹。官员在讨论称象的办法时,要读好对话中的问句。随文指名学生朗读,再进行指导。把理解课文内容和朗读结合起来,这样,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对朗读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朗读水平也随着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