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鹿角和鹿腿》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7.《鹿角和鹿腿》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5 16:2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鹿角和鹿腿》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鹿角和鹿腿》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被选入教材旨在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领悟其中的深刻寓意。教材设计巧妙,通过鹿对角和腿态度的转变,以及最终鹿在危险中依靠腿逃脱的情节,深刻揭示了“不要只看外表,要注重实际能力和内在价值”的道理。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情节紧凑,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复述故事、分析心理变化、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针对《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的学情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心理变化。然而,对于寓言故事的深层寓意,学生可能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讨论才能深入理解。其次,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对于新鲜有趣的教学活动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热情。因此,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通过《鹿角和鹿腿》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积极的影响。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复述故事并阐述寓意。 通过分析文中角色的心理变化,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激发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故事内容,准确复述并阐述寓意。 教学难点: 分析鹿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展示一张鹿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位森林中的朋友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吸引了你?”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与这只鹿有关,不过,它可不是因为美丽的鹿角而出名,而是因为它对角和腿的不同态度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鹿角和鹿腿》。” 学生行为: 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对新课产生兴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鹿的哪里?是美丽的鹿角还是强壮的腿呢?” 学生A:“我喜欢鹿角,因为它们很漂亮,像珊瑚一样。” 教师:“哦,看来你是个注重美感的孩子。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鹿角在故事中给鹿带来了什么。” 板块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出示生字卡片,领读生字,注意纠正发音。 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找出记忆方法。 强调多音字“称、禁”的读音和用法,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行为: 跟读生字,尝试自己拼读,观察字形,分享记忆方法,注意多音字的用法。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字‘皱’,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学生B:“我想到了爷爷脸上的皱纹,所以记住了‘皱’。” 教师:“非常好,用生活中的事物来帮助记忆,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板块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错误。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初步了解鹿对角和腿的不同态度。 学生行为: 自由朗读课文,分段朗读并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指正,尝试概括课文大意。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用简单的话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C:“课文讲了一只鹿开始很喜欢自己的角,却嫌弃自己的腿,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它改变了看法。” 教师:“概括得很准确,那么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接着学习。” 板块四:精读课文,感受态度(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圈出鹿对角和腿态度的关键词句。 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朗读体会鹿的不同心情。 指导学生添加适当的提示语,如“骄傲地”、“嫌弃地”,感受鹿的情绪变化。 学生行为: 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并添加提示语进行表演。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鹿一开始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角的?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并加上一个合适的提示语读一读吗?” 学生D:“‘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骄傲地读)” 教师:“很好,你读出了鹿的骄傲。那么,它又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腿的呢?” 学生E:“‘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嫌弃地读)” 板块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生字和朗读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三遍。 熟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复述故事。 思考:鹿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角和腿的看法?试着在文中找答案。 学生行为: 认真听教师总结,记下作业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板块六:拓展提升,深化理解(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情境模拟: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鹿对角和腿态度的转变,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小型情境模拟。比如,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鹿、其他森林动物或旁白,通过简短的对话和表演,重现鹿在遇险前后的不同态度和心理变化。 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你是这只鹿,在经历了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角和腿?为什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对故事中寓意的理解。 寓意提炼: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寓意,强调不要只看外表,更要注重实际能力和内在价值的重要性。可以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情境模拟: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言展现鹿对角和腿态度的变化,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热烈讨论与分享: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有的学生会提到自己曾经因为外表或某种特质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或潜力;有的学生则会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如学习成绩不好但体育很好的同学,最终通过努力在体育领域取得了成功。 总结寓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故事的寓意,并尝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经过这次情境模拟和讨论,你们对鹿对角和腿的态度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吗?谁能来分享一下你的感悟?” 学生F:“我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只看外表,要更注重内在的价值和能力。就像鹿一样,虽然它的角很漂亮,但在关键时刻却是腿救了它。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这样,不要只看别人的外表或成绩来评价一个人。” 教师:“非常好!你总结得很到位。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呢?” 学生G:“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不要因为外表或某些不足就否定自己。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别人的内在美和价值。” 教师:“说得非常好!希望同学们都能像鹿一样,在经历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 板块七:布置课外任务,延续学习(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课外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可以让学生搜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或者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在学习这篇课文后的感想和收获。 学生行为: 认真记下课外任务,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好准备。 结束语: “同学们,寓言故事是生活的镜子,它用简短而深刻的语言告诉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阅读和学习寓言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通过PPT展示上节课的重点字词,进行快速复习。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鹿角和鹿腿》的初步内容,谁能简要复述一下故事的大致情节?” 学生行为: 回顾并回答教师的问题,简要复述故事。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来复述一下鹿对角和腿态度转变的经过?” 学生A:“鹿一开始很喜欢自己的角,觉得它们美丽无比,但嫌弃自己的腿太细。后来,当它被狮子追赶时,是腿帮助它逃脱了危险,而角却被树枝挂住,差点害了它。从此,鹿改变了对角和腿的看法。” 教师:“很好,复述得很清晰。那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这个故事,探讨其中的寓意。” 板块二:复述故事,加深理解(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分组让学生准备,每组选一名代表复述故事。 引导学生注意复述时的细节和逻辑连贯性。 学生行为: 分组讨论并准备复述,注意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代表上台复述,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掌声鼓励。 板块三:分析心理,理解寓意(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回到课文,找出描写鹿心理变化的句子。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鹿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行为: 仔细阅读课文,圈画出描写鹿心理变化的句子。 小组讨论,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当鹿第一次站在水边欣赏自己时,它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B:“它很骄傲,觉得自己身段匀称,角精美别致。” 教师:“那么,当它被狮子追赶时,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C:“它很害怕,开始拼命逃跑,后来因为角被挂住而更加焦急。” 教师:“最后,鹿逃脱后又是怎样的心情?它对角和腿的看法有了什么变化?” 学生D:“它很庆幸自己还活着,也意识到腿的重要性。它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角和腿,不再只看外表。” 教师:“很好,同学们分析得很到位。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E:“不要只看外表,要注重实际能力和内在价值。” 教师:“对,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寓意。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内在美和价值。” 板块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提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 学生行为: 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经历或见闻。 听取他人的分享,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因为外表或某些特质而忽略过自己的优点或潜力?” 学生F:“我以前因为成绩不好而自卑,但后来发现自己在画画方面很有天赋。现在我正在努力学习画画,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画家。” 教师:“非常好!你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并为之努力。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多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不要因为外表或某些不足就否定自己。” 板块五:总结提升,布置作业(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寓意的重要性和生活的联系。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鹿角和鹿腿》寓意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行为: 认真听取教师的总结,并记下作业要求。 思考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内容。 板块六:拓展提升,深化理解(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情境创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故事的深刻寓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或音频,模拟鹿在森林中生活的场景,特别是遇到危险时依靠腿逃脱的瞬间,以及之后鹿独自反思的画面。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鹿的心理变化。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中的关键段落,特别是鹿在遇险前后的对话和心理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验鹿的情感变化,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寓意深化: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鹿没有这次经历,它会一直忽视自己的腿吗?这个故事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启示?”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如自我认知、价值判断、面对困难的态度等。 学生行为: 观看视频或音频,沉浸在故事情境中,感受鹿的内心世界。 积极参与角色扮演,通过朗读或表演展现鹿的情感变化。 深入思考并热烈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将寓意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通过刚才的表演,大家感受到了鹿在遇险前后的哪些变化?” 学生G:“我感受到了鹿从骄傲到惊恐,再到庆幸和反思的整个过程。这让我明白,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忽略缺点,更不能因为外表而轻视内在的价值。” 教师:“非常深刻的理解。那么,这个故事对我们的人生有哪些启示呢?” 学生H:“我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敢面对,不要逃避。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的内在美,不要只看外表。” 板块七:布置课外任务,延续学习(约5分钟) 教师行为: 作业布置:除了之前提到的写一篇短文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项创意作业,如“设计一幅漫画或制作一个短视频,讲述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要求体现不要只看外表,要注重内在价值的主题”。这样的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加深他们对寓意的理解。 资源推荐: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书籍或网站,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阅读和学习,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学生行为: 认真记下课外任务和资源推荐,准备在课余时间完成。 思考并构思创意作业的内容,准备在下节课展示。 结束语: “同学们,寓言故事是智慧的宝库,它们用简短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鹿角和鹿腿》,不仅了解了故事的内容,更深刻地理解了寓意。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够继续阅读和学习寓言故事,从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期待大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