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4.《昆虫备忘录》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5 16:3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昆虫备忘录》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昆虫备忘录》作为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其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奇妙的昆虫世界,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教材通过介绍蜻蜓、苍蝇、瓢虫和独角仙等几种典型昆虫的特点,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昆虫的基本知识,还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让学生感受到了观察的乐趣和表达的魅力。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范本,有助于他们在仿写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课后作业如观察日记、知识小报和创意写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期,他们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对昆虫等自然生物尤为感兴趣。然而,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待提升,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昆虫备忘录》这篇课文正好契合了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插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样化的课后作业设计也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有基础性的仿写练习,又有拓展性的观察日记和创意写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用情表达,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昆虫的细致与热爱。 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仿写作品。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解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生动有趣的昆虫描述。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题目导入,交流预习内容(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昆虫图片或PPT,微笑着走进教室,引起学生注意。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展示昆虫图片)对,这些都是我们自然界中的小精灵——昆虫。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篇有趣的课文,题目叫做《昆虫备忘录》。(板书课题)”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对昆虫有哪些了解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吗?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分享自己对昆虫的了解或感兴趣的话题,如:“我知道蜜蜂会采蜜”,“我喜欢蝴蝶,因为它们很漂亮”。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昆虫都有不少了解。那么,你们知道‘备忘录’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是记录重要事情的本子。” 教师:“对,备忘录就是用来记录重要信息或提醒自己的小本子。那么,这个《昆虫备忘录》会记录哪些昆虫的哪些重要信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找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首先,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昆虫备忘录》这篇课文。我们先来读一读‘阅读提示’,明确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阅读提示) “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边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昆虫?它们有哪些秘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 “课文读完了,谁来告诉老师,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昆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些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生字新词。”(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或PPT,领读,学生跟读) 学生行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标记出生字词。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教师的问题,如:“课文介绍了蜻蜓、苍蝇、瓢虫和独角仙。” 学生跟读生字新词,注意发音和字形。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请大家注意这个‘复’字,它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fù’,表示‘重复’的意思。谁能用‘复’字组个词?” 学生:“复习、复杂。” 三、关注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约20分钟) 教师行为: “课文读完了,大家一定有很多感兴趣的内容想和大家分享吧?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昆虫?为什么?”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好了,时间到。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交流成果?”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学生行为: 学生在小组内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代表举手发言,如:“我最感兴趣的是蜻蜓,因为课文说它有复眼,视觉很灵敏。”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你提到了蜻蜓的复眼,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秘密。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具体描述一下蜻蜓的复眼有多灵敏吗?” 学生:“凡是有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蜻蜓就有复眼,你走近它,还有一段距离,它就发现了。” 四、深入文本,体会语言魅力(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分享得非常精彩,看来大家都被这些昆虫的独特之处深深吸引了。那么,除了这些有趣的秘密,作者还用了哪些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昆虫呢?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趣或最生动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它有趣或生动。”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寻找并标记有趣的句子。 “现在,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句子,并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举手分享,如:“我喜欢这句‘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长,它的甲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作者用‘犀牛一样的角’来形容独角仙的角,让我觉得非常形象,好像真的看到了一只小犀牛站在那里。” 教师行为: “非常好,你不仅找到了生动的句子,还准确地分析了它的妙处。作者正是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让我们对昆虫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我们想要表达的事物。” 五、仿写练习,提升表达能力(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也来做一回小作家,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尝试描述一种你熟悉或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记住,要用上我们刚才学到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你的描述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开始仿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鼓励。 六、作品分享,相互学习(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时间到,哪位小作家愿意先来分享一下你的作品?其他同学要认真聆听,看看他的描述中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赞美。 教师行为: “同学们的作品都非常精彩,有的描述细腻入微,有的想象丰富奇特。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描述小动物的外形特点,还体会到了文学创作的乐趣。希望大家以后能继续保持这种热情,用你们的笔描绘出更多美好的事物。” 七、布置作业,拓展提升(约5分钟) 教师行为: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但我们的学习并没有结束。请大家课后完成以下作业: 巩固生字新词:抄写本课生字新词各三遍,并尝试用它们造句。 阅读拓展:找一篇关于昆虫的科普文章或故事,读完后写下你的阅读感受,特别是你觉得有趣或印象深刻的部分。 观察记录:利用周末时间,观察一种你感兴趣的小动物,记录下它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并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期待大家在下次课上能带来更多精彩的分享!”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内容,表现出对课后任务的期待和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昆虫备忘录》,领略了昆虫世界的奇妙。谁能来回顾一下,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昆虫?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行为:
学生举手回答,如:“课文介绍了蜻蜓、苍蝇、瓢虫和独角仙。蜻蜓有复眼,视觉灵敏;苍蝇喜欢搓脚,是为了清洁;瓢虫有七星和二十八星之分;独角仙体型大,有犀牛一样的角。”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对课文内容掌握得很牢固。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这篇课文,学习作者是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这些昆虫的。” 二、深入解读,体会作者情感(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这次我们要更加细致地品味作者的语言,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昆虫的观察,表达出自己对这些小生命的喜爱之情的。”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现在,谁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学生行为:
学生举手分享,如:“我喜欢这句‘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作者用‘款款地’、‘顺顺溜溜’、‘严丝合缝’这些词语,写出了瓢虫降落时的优雅和从容,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瓢虫的喜爱和赞赏。” 教师行为:
“分析得非常到位!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昆虫的热爱和尊重。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会用心观察,用情表达。” 三、仿写提升,创作分享(约20分钟) 教师行为:
“上节课我们已经进行了初步的仿写练习,现在请大家根据上节课的反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可以是对之前作品的修改,也可以是重新创作一篇新的。记得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你的描述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开始修改或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提供个性化建议。 “时间到,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新作品。” 学生行为:
学生代表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给予掌声和鼓励。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我写的是小猫。小猫的眼睛像两颗闪闪发光的绿宝石,每当它盯着你看时,仿佛能看透你的心思。它走起路来轻盈无声,就像是在跳一场无声的芭蕾。” 教师:“你的描述非常精彩,用‘绿宝石’来比喻小猫的眼睛,既形象又富有美感。同时,‘无声的芭蕾’这一拟人手法,也让小猫的形象更加生动可爱。” 四、拓展延伸,激发探索欲(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昆虫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奥秘和乐趣。除了课文中介绍的这些昆虫,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昆虫呢?它们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学生行为:
学生积极举手分享,如:“我还知道萤火虫,它们在夜晚会发光,好像在夜空中点亮了一盏盏小灯笼。”“我还知道蚂蚁,它们非常团结,能够一起搬运比它们身体还大的食物。” 教师行为:
“大家的知识真丰富!看来你们对昆虫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热爱。希望你们能保持这份好奇心,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约5分钟) 教师行为: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请大家课后完成以下作业: 完善仿写作品:继续修改和完善你的仿写作品。
“除了完善仿写作品,我还想给大家布置几项作业,帮助大家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并拓展对昆虫世界的了解。” 昆虫观察日记:
“周末的时候,请大家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昆虫进行观察,记录下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你观察时的感受。记得用上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让你的观察日记既科学又生动。”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记录作业要求,准备周末进行昆虫观察并记录。 昆虫知识小报:
“另外,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昆虫的有趣知识或故事,制作一份昆虫知识小报。可以是昆虫的繁殖方式、特殊的生存技能,或者是有趣的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等。小报要图文并茂,既要有文字说明,也要有插图或照片。” 学生行为: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小报的主题和分工,准备收集资料并制作小报。 创意写作:
“最后,我想请大家发挥想象力,创作一篇关于昆虫的童话故事或科幻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昆虫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重要的配角,它们可以拥有超能力,也可以经历奇妙的冒险。让我们看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故事最吸引人。” 学生行为:
学生兴奋地思考自己的故事构思,准备在课后进行创作。 六、总结回顾,情感升华(约3分钟) 教师行为:
“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昆虫的奇妙世界,还学会了如何用生动的语言去描绘它们。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希望这种热爱和尊重能够一直伴随着你们,让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自然,爱护环境。” 学生行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好奇。 七、结束语(约2分钟) 教师行为:
“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期待大家在下次课上能够带来更加精彩的分享和作品。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