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荷花》 课时 一、二
教材分析 《荷花》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姿态和作者内心的感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荷花的高洁、清雅形象,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荷花的自然美,还能在语言文字的熏陶下,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此外,教材还强调了修辞手法的学习与运用,旨在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用,从而丰富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发展。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然而,对于较为复杂的修辞手法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因此,在《荷花》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自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文字表达的荷花之美及情感。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荷花的美丽与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发兴趣(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几幅荷花的图片或PPT,面带微笑走进教室。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古代诗人的脚步,领略了春天和夏日的美丽景色。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那些关于荷花的古诗吗?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的笔下,看看他眼中的荷花是怎样的。” 学生行为: 学生回忆并回答上节课学习的古诗,如《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表现出对新课的期待和兴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谁能告诉我,这些古诗都写到了什么景物?” 学生:“荷花!” 教师:“很好!那么,你们对荷花有哪些印象呢?”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荷花的认识或感受。 二、回顾古诗,感受意境(约3分钟) 教师行为: 出示几首描写荷花的古诗题目,引导学生回忆并朗读。 强调杨万里两首荷花诗的不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初夏与盛夏荷花的差异。 学生行为: 跟随教师提示,回忆并朗读古诗题目。 思考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首诗的不同感受。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大家看,这是杨万里写的两首荷花诗,我们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古诗。 教师:“谁能说说,这两首诗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学生:“第一首感觉荷花刚开,很清新;第二首感觉荷花开得很盛,很热闹。” 三、了解作者,出示题目(约2分钟) 教师行为: 简要介绍作者叶圣陶的生平及成就,强调其在文学领域的地位。 出示课题《荷花》,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学生行为: 认真聆听教师介绍,对作者产生敬意。 跟随教师指示,翻到课文相应页面。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除了是作家,还是什么家吗?” 学生:“教育家、文学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教师:“非常棒!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是怎样的吧!” 四、依据预习,初步感知(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通过抽读、领读等方式,确保学生能正确读出生字词。 引导学生关注儿化词和轻声词的读法,进行示范和纠正。 鼓励学生分享预习中遇到的难字、难词及解决方法。 学生行为: 积极参与抽读、领读等活动,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注意倾听教师的示范和纠正,及时改进自己的发音。 勇于分享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现在,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些生字词,大家注意听他们的发音是否正确。”(抽读) 学生依次朗读生字词。 教师:“‘花瓣儿’、‘花骨朵儿’这些词要读出儿化音,让听起来更自然、更亲切。现在,我来示范一下,‘花瓣儿——’,请大家跟我一起读。”(教师示范,学生跟读)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轻声词,‘莲蓬’、‘衣裳’,这些词在读的时候,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谁来试试?”(点名学生尝试朗读,教师适时纠正) 教师行为: 在学生掌握生字词及特殊读音后,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 学生行为: 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尽量读出文章的情感和韵味。 教师行为: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荷花的美丽姿态,为接下来的深入理解做铺垫。 五、精读课文,深入理解(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选取课文中的几个关键段落或句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描绘荷花的美丽姿态和池塘的生动景象。 学生行为: 认真听讲,跟随教师的引导,仔细阅读指定段落或句子,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所看到的画面,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请同学们看第二段,作者说‘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你们能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学生:“我能想象到很多荷叶挤在一起,绿油油的,就像好多大圆盘铺在水面上。” 教师:“非常好!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荷花的呢?请大家继续往后读,找一找描写荷花的句子。” (学生继续阅读,找到并分享描写荷花的句子,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六、布置作业,拓展提升(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书面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三遍,并尝试用生字词造句;朗读课文三遍,注意读出感情和韵味。 拓展作业:观察身边的荷花或查找相关图片资料,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眼中的荷花或想象中的荷花世界。 学生行为: 认真记录作业要求,承诺按时完成作业。对于拓展作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教师结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世界,感受到了荷花的美丽和池塘的生机。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这份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并用你们的笔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期待你们带来更多精彩的分享和发现。”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本课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表情中圆满结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行为: 手持荷花图片或PPT,微笑走进教室。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世界,还记得那些美丽的画面吗?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印象最深的场景?” 学生行为: 积极回忆并举手回答,如:“我记得荷叶挨挨挤挤的,像碧绿的大圆盘。”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非常好!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这篇课文,一起探索更多荷花的美丽之处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二、精读课文,深入解析(约2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分段精读,重点分析第三至五段。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荷花的生命力?” 学生行为: 仔细阅读指定段落,用笔勾画关键句子。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请大家看第三段,‘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用得好在哪里?” 学生:“‘冒’字让我感受到荷花好像在努力生长,迫不及待地要展现自己的美丽。” 教师:“非常棒!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一个简单的字就能让我们感受到如此生动的画面。那么,谁能找到更多的这样的例子呢?” 三、修辞手法学习与应用(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出现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设计小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描述自己熟悉的景物。 学生行为: 认真听讲,记录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小组合作,完成小练习,并分享自己的作品。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课文中将荷花比作‘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学生:“这样的比喻让荷花显得更加美丽、优雅,好像有了生命一样。” 教师:“很好!现在请大家试着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描述一下窗外的风景吧。”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对大自然或荷花说的吗?” 播放一段关于荷花的视频或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行为: 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观看视频或聆听音乐,进一步感受荷花的美丽和生命力。 师生示例对话: 教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我觉得荷花真的很美,它们静静地开在池塘里,好像在告诉我们生命的奇迹。” 教师:“是啊,大自然中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在诉说着生命的故事。希望我们都能像荷花一样,即使环境再艰苦,也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美丽。”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布置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和阅读理解。 拓展作业: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或动物,运用今天学到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学生行为: 认真记录作业要求,承诺按时完成。 对于拓展作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本课在学生们意犹未尽的表情中圆满结束。) 续写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与拓展提升 六、创意写作,实践应用(约15分钟) 教师行为: 在学生们对荷花之美及修辞手法有了深入理解和感受之后,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情境创设:“同学们,荷花不仅仅是大自然中的一道美丽风景,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价值。比如,荷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清廉的象征。现在,我想请大家发挥想象,以‘我心中的荷花’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你可以写你梦中的荷花世界,可以写荷花与你之间发生的故事,也可以表达你对荷花独特品质的理解和感悟。” 写作指导:“在写作时,不妨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你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记得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让你的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 学生行为: 学生们根据教师的指导,开始构思并撰写自己的作品。他们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教室里弥漫着浓厚的创作氛围。 在写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够熟练、情感表达不够充分等。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巡视,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和鼓励。 师生示例对话: 学生A举手示意:“老师,我觉得我的比喻用得不够贴切,怎么办?” 教师:“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比如,你想表达荷花的纯洁,可以试着将它比作清晨的露珠,既清新又纯净。再仔细想一想,有没有更合适的比喻呢?” 七、作品分享,相互评价(约10分钟) 教师行为: 邀请几位学生自愿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给予掌声鼓励。 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创意的展现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行为: 学生们轮流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有的深情朗诵,有的图文并茂,展现了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才华。 在评价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言,提出中肯的建议和赞美,课堂氛围热烈而和谐。 八、总结提升,课后延伸(约5分钟) 教师行为: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强调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和文学创作的乐趣。 布置课后延伸任务:“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身边的大自然,寻找那些触动你心灵的美丽瞬间。你可以用相机记录下来,也可以用文字描绘出来。下次课,我们将举办一次‘我与大自然’的主题分享会,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学生行为: 学生们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对课后延伸任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他们纷纷表示会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个任务,并期待在下次课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教师结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荷花的世界,感受了它的美丽与生命的力量。希望你们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下课!”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本课在学生们充满期待和兴奋的表情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