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课件: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课件: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28 08:4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铁板铜琶继东坡
高唱大江东去莫随鸿雁南飞
美芹悲黍冀南宋美芹悲黍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
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
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
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
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
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
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
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有《稼轩长短句》。少有宏愿
一生求索
壮志难酬第一时期:南渡之前辛弃疾从小读书,受业于著名学者刘瞻。
辛赞(祖父)虽仕金,但未忘故国,在辛弃疾心中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更加深了他对金人统治的憎恨。
后辛弃疾组织义军参加耿京起义,进行抗金斗争。得知叛徒张安国谋杀耿京、投降金人后,辛弃疾义愤填膺,组织五十名壮士,突袭金兵大营,活捉张安国,并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这一传奇式英勇事迹盛传一时,轰动南宋朝野,从此他就留在了南方。第二时期:南渡初期辛弃疾南归后只担任过一些闲散官职。但他的爱国热情不减,积极建言献策:乾道元年给孝宗上《美芹十论》,乾道六年又给宰相虞允文上《九议》,全面、精辟地分析了形势,提出了进取方略,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干。乾道八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有政绩;淳熙二年,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镇压了茶商军,因功加官。此后又历任京西转运判官,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转运使等职。在整治地方、惩办贪官、平定暴乱、发展生产方面颇有成绩。淳熙八年冬,他被诬以贪污等罪名革职。第三时期:赋闲生活辛弃疾退居上饶的带湖和瓢泉,过了近二十年的赋闲生活。他给居室起名“稼轩”,并以此为号,写下了一系列激越奋发、寓意高远的作品,形成了他的文学创作高潮,也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第四时期:晚年再起宁宗嘉泰三年被起用。次年,受宁宗召见,问以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任镇江知府。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边又劝韩侂胄不可草率冒进。宁宗开禧元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瓢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开禧二年,韩侂胄北伐,大败而归。开禧三年,朝廷为了借重辛弃疾的威望挽救危机,诏命辛弃疾为试兵部侍郎,辛弃疾上章辞免;后朝廷又决定起用他为枢密都承旨,此时辛弃疾已重病卧床,不久便抱恨溘然长逝。辛词思想内容内容:英雄之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辛词的突出特点,在于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面貌,它以奔腾的热情,昂扬的调子,抒写了时代最激动人心的主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斗争。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英雄失路的悲愤,谴责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谴责;当然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描写秀丽的农村风光,闲适的田园生活的作品。 辛弃疾与陆游?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们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 辛词艺术成就 一、创造出雄奇阔大的意境。在他的词中出现的往往是广阔雄奇的画面,奔腾跳跃的形象。
二、风格的多样化。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
三、高度的语言艺术 。以文为词,熔铸经史诸子,骈散并用,口语、谚语皆用。 ①善于熔铸诗辞歌赋经史百家的语言入词,嵌入词内如同己出。②善于用口语入词。 辛词和苏词 ?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不过,以上只是指其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写作背景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断鸿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江天山景
思考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 断鸿哀鸣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增添江南游子的愁怨景中有情 情景交融江天 无边无际 空寂苍凉山景 满怀愁恨落日 愁苦悲凉  思考  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仔细端详抽出鞘来的宝剑;
用手使劲拍打亭上的栏杆。上片借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思考张翰?:乐于归隐????有家难回的乡思,以及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许汜:谋取私利? 不学、不愿,刘备?:雄才大略? 赞赏,志在为国为民、控诉当朝
桓温?:叹时光流逝 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反例正例用典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思考报国欲死无战场 栏杆拍遍悲断肠小结: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执著于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词时时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沉郁、悲愤和愁苦。
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英雄无觅
(英雄业绩)(精锐部队)(草率)(落得)(不堪 哪堪)解释下列词语(普通)(寻找)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词中用典孙权廉颇
佛狸祠刘义隆刘裕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英雄
风流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草草
赢得 可堪 凭谁问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却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上阕孙权刘裕英 雄挥戈北伐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下阕刘义隆烽火扬州草率北伐惨痛犹存廉 颇尚能吃饭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警告统治者惋惜事业后继无人暗示统治者昏庸无能 谴责偏安表明壮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全词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
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
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
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
愤懑。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典故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辛弃疾词两首 词中用典之处颇多,有无堆砌之感,为什么?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典很多,却无堆砌之感,因为内容大多根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
上片是借历史人物书写自己的抱负,下片一开始就是令人沮丧的历史图画,使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的仗。上片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也是极自然的,是词中常见的讽喻手法;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综观全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人的思想感情也显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