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下第二单元大单元设计——家国情怀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七下第二单元大单元设计——家国情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5 15:5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 七下第二单元大单元设计
——家国情怀
【单元概况】
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感情。《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老山界》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颂了红军英勇、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单元目标】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本单元课文表现的家国情怀,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体会作品的抒情方式。
3.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习做批注。
任务一:诵文章,述故事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任务二:借句解抒情,品句悟赏析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品味关键句子,关键词的含义和表达妙处。
抒情概念: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感情,即人们常说的直抒胸臆。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将心中的感情赤裸裸地倾吐出来,而不寄寓于景、物、事等;一般不讲究含蓄委婉,多为毫无遮掩的倾诉。
间接抒情: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黄河颂》
一、讨论、探究
1.“黄河的精神”是什么?从本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黄河的这种精神?
2.作者借歌颂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4.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
5.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6.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二、探究写法
1.说说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及好处。
2.诗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先辈们用血汗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希望你们珍惜短暂而宝贵的学习生活,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祖国。
《土地的誓言》
一、精读课文
(一)问题探究
1.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试举例说明。
抒情句子: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2.怎样理解文中的“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3.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
二、探究与反思
课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点。
归纳:
三、研讨赏析
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四、归纳课文艺术特点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五、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念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老山界》
一.细节探究
1.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二.思考探究
1.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语言魅力
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2. 炼字美: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
3. 景物美:分析第13段景物描写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分析第23段景物描写。
四、合作探讨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2.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五.课堂小结
本文材料组织清晰,叙述语言生动具体,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一.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人物通讯,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及层次结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找三名同学分别复述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并分别给这三个事例拟小标题。
三.分析第一部分
学生活动:
齐声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一自然段的表达方式以什么为主
(2)第二自然段设问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志愿军的特点
四.分析三个事例
1. 师范读第一个事例。
2.学生活动:听读、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第一个事例。
(2)第一个事例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3.请一朗读好的学生朗读第二个事例。
4.学生活动:听读、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3)用简明的语句概括第二个事例。
(4)第二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5.请一朗读好的学生朗读第三个事例。
6.学生活动:听读、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第三个事例。
(2)第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3)第三个事例没有交代时间、地点,也没有介绍人物姓名,是不是不符合新闻真实确切的要求呢
7.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作者在朝鲜前线采访中,收集了一百多个生动的事例。但经过反复的筛选,为什么最后只用了这三个事例
8.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三个事例的顺序可否调整一下 请谈谈你的意见。
9.学生活动:指导学生精读三个典型事例的段落,讨论,作者在记叙三个事例的同时,还穿插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10.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第8段、12段、14段,在朗读中体会抒情议论的作用。
11.学生活动:请朗诵好的同学领读,再集体齐读第三部分。着重思考:
(1)末段与开头的关系,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任务三——巾帼英雄木兰
一、导入
请学生讲讲花木兰的故事。花木兰的故事源于《木兰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二、朗读感知课文
三、理清结构
1、请概括本诗主要情节
①(1,2)决定代父从军,
②(3)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4)十来年征战生活
④(5)还朝辞官
⑤(6)木兰还乡亲人团聚
⑥(7)比喻赞美, 讴歌英雄
四、赏析诗句
五、分析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朴实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