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4.1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
——林语堂
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
——林清玄
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
一叶知秋
学习目标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如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等,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句所蕴含的深厚意味。
结合作者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探究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壹
贰
叁
本课重点
第2课时讲解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
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作者介绍
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被日本强迫当翻译时,暗中保护救助志士华侨,获悉日本机密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
写作背景
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过着颠沛流离生活。这一时期,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创作本文时,一位朋友邀请郁达夫北上,游玩北平,衣食住所皆免费提供,只需要郁达夫为此写一篇文章发表即可。于是郁达夫欣然前往,并在到北京的第三天“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次日即“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
PART-01
整体感知
理解题目含义、明确文体,归纳各段段意,然后同桌二人共同研讨,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各部分段意。
文体常识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2.意境深邃
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
(二)散文的分类
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
散文
题目解读
故都的秋
点明描写地点
点明内容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故,有历史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息列索落:
平平仄仄:
文中指推敲字的声韵。
整体感知
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拟声词。
1.明确字音
潭柘寺( zhè ) 一椽(chuán)
点缀(zhuì) 落蕊( ruǐ )
露出脸(lòu) 平平仄仄(zè)
譬如( pì ) 廿四桥( niàn ) 着着( zhuó )
划分层次段落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
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
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
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思考: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明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整体感知
PART-02
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第二部分描绘了哪些景物,组成了什么图景,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哪些景物?
合作探究
芦花
柳影
虫唱
月夜
钟声
碧天
牵牛花
槐树
秋蝉
秋雨
秋果
2.第二部分哪几段描绘了景色?共有几幅图景?请分别起个名字吧!
合作探究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秋晨院落
槐树落蕊
秋蝉残鸣
第7-10段
秋雨话凉
第11段
佳日秋果
3.秋晨院落图描写了哪些景物?
合作探究
破屋
日光
牵牛花
秋草
碧绿的天
训鸽的飞声
特点:
清、静、悲凉
手法:衬 托
描写角度:视觉 听觉
4.秋晨院落图的清、静、悲凉是如何表现的?
合作探究
一椽破屋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
几根疏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很高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训鸽的飞声
秋色
秋声
秋形
碧绿、淡淡、蓝白、枯黄
飞声
破屋、破壁腰、秋草
冷色调:清
以动衬静:静
景物萧瑟:悲凉
细数、静对,我以为……为佳——融入个人感受
5.槐树落蕊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微细”“柔软”
“细腻”“清闲”“落寞”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听觉
无声
味觉
无味
触觉
视觉
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秋的特点
6.秋蝉残鸣图描写的蝉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
合作探究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
悲凉
描写角度:听觉
作者以声衬静,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蝉声让人备感凄清悲凉。
7.秋雨话凉图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落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清闲)
静
悲凉
8.秋雨话凉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合作探究
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9.佳日秋果图中写了哪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淡绿微黄,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悲凉
清冷
悲凉:鼎盛之后就是萧索
10.总结五幅图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
“细数着……日光”、“静对着……牵牛花”
“脚踏上去……极细极柔软的触觉。” 静
“扫街的……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静 悲凉
“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
“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静、 悲凉
“淡绿微黄”
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清、静的淡色
悲凉
心的宁静
静
“衰弱的残声” 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合作探究
秋院
秋槐
秋蝉
秋雨
秋果
PART-03
分析意象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重要意象,思考作者是如何借助秋景寄托自身感情的?
1.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
分析意象
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以独特的文人视角,描绘了一幅更具生活气息的北国秋景图。
2.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衔接在一起的呢?请你结合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
分析意象
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对落蕊静态的描写,正是作者内心平静的写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气息,让自己的内心向外宣泄的一个窗口。
3.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分析意象
4.鉴赏分析文章的最后两段。
主要写了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秋,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秋的无比恋之情。 最后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
分析意象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