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福田期末)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
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等知识。
2.(2021七上·铁西期末)“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王羲之 C.祖冲之 D.华佗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诸葛亮,不符合题意;
B.王羲之,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说的是祖冲之,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后来月球上一座山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华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关键。
3.(2020七上·二连浩特期末)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我们熟知的一些成语,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场战役后,北方很快土崩瓦解,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场战役后,北方很快土崩瓦解,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之相关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据状态,D正确;
巨鹿之战相关的成语是“破釜沉舟”,结果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为推翻秦朝统治奠定基础,排除A;官渡之战相关的成语有“倒履相迎”,结果是曹操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B;
赤壁之战有关的成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结果是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4.(2023七上·扶绥期末)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北魏孝文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和结合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A项符合题意;
B: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B项不符合题意;
C: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开创“贞观之治”,C项不符合题意;
D:忽必烈是元世祖,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5.(2023七上·扶绥期末)苻坚率八十余万大军南下,“旗鼓相望,前后千里”,甚至连东晋皇帝投降后的官职都准备好了。这反映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内部分裂 B.粮草不济 C.敌军强大 D.自负轻敌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内部分裂,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粮草不济,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敌军强大,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苻坚率八十余万大军南下,‘旗鼓相望,前后千里’,甚至连东晋皇帝投降后的官职都准备好了。”可知,苻坚认为兵多将广,反映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苻坚自负轻敌,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难度中等。
6.(2023七上·衡山期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诸葛亮 B.刘备 C.曹操 D.孙权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结合所学可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在《隆中对》中以三分天下之策和行军中的八阵图闻名于世,A项符合题意;
B: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B项不符合题意;
C:曹操是东汉权臣,也是曹魏的奠基人,C项不符合题意;
D:孙权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诸葛亮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并掌握诸葛亮的主要事迹。
7.(2023七上·邵阳期末) 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己有编民663423 户,443 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呢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 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洛阳一片残破荒凉,到了曹魏后期已经非常繁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曹魏政权建立,完成了北伐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官渡之战为曹操呢起奠定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后期,不符合题意;
B. 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赤壁之战是在长江流域,与洛阳发展无关,不符合题意;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与洛阳的发展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8.(2023七上·期末)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东汉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晋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的作品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C项符合题意;
D:隋朝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顾恺之的作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9.(2023七上·雨花期末) 2023年暑假出圈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C符合题意;
东汉、西晋、隋朝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顾恺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顾恺之所处的朝代即可作答。
10.(2021七上·富裕期末)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 )
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D.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从而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符合题意;
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与史实不符,排除A;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排除C;
官渡之战与西晋的统一全国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1.(2023七上·衡阳期末) 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人物中,在这一时期对农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祖冲之 B.顾恺之 C.贾思勰 D.王羲之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C符合题意;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排除A;
顾恺之是最东晋著名的画家,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排除B;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著有《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贾思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贾思勰的著作《齐名要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3七上·南明期末)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成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个故事反映出( )
A.紫色丝绸比织锦更为昂贵
B.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据守州郡
C.西晋贵族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D.“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紫色丝绸比织锦更为昂贵,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据守州郡,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成更华丽的步障50里”可知,西晋贵族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晋统治的相关史实。
13. 《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
D: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14.(2023七上·三河月考)如图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外交往 B.休养生息 C.民族交融 D.经济交流
【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中外交往,A项不符合题意;
B:汉初实行休养生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胡床、椅子、方凳”说明少数民族的坐具已开始引入到内地人们的生活中,反映了民族交融,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经济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15.(2023七上·满城期末)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这种现象说明( )
A.佛教在北朝传入中原 B.北朝时佛教应运而生
C.北朝统治者信奉佛教 D.北朝统治十分的残暴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原,A项不符合题意;
B: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和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北朝统治十分的残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16.(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请问南朝时相继出现的四个朝代是( )
①梁 ②陈 ③宋 ④齐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答案】D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420年——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③④①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7.(2023七上·满城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并没有成为汉文化的破坏者,而是汉文化的接受者。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管辖,A项不符合题意;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题干“少数民族”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干“少数民族”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并没有成为汉文化的破坏者,而是汉文化的接受者。”和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18.(2023七上·成华期末)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人们称他的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他”是( )
A.钟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顾恺之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A项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不符合题意;
B项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符合题意;
C项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人们称他的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符合题意;
D项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2024七上·宁明期末)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格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八王之乱
C.水利的兴修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三国两晋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A项正确;
八王之乱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排除B项;
水利兴修与民族交融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排除C项;
西晋时期经济重心并没有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0.(2023七上·福田期末)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和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等内容,D项正确;
题干中的“魏主”为北魏孝文帝,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期末)经济发展是强国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下令罢兵归田,组织军队复员。……同时又下令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规定凡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口,各归原籍,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土地和房屋……对于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对于遭受战乱比较重或临时受灾的地区,则免除其租税。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高祖采取这些举措的原因,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材料所反映的措施和现象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答案】(1)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或恢复社会经济)。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3)政府要保持社会稳定;应重视发展经济;应引进人才和技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或恢复社会经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二“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和结合所学可知,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要保持社会稳定;应重视发展经济;应引进人才和技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
故答案为:
(1)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或恢复社会经济)。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3)启示:政府要保持社会稳定;应重视发展经济;应引进人才和技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
【点评】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2023七上·衡阳期末)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体概括为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1)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江南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答案】(1)①。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
(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根据材料一中“屯田”“官渡一战”,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200年,曹军与袁军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歼灭袁军主力,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可以得出,"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的政权是魏,即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可以得出,曹操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是: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
(2)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二中“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到东晋后期,大量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上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可以得出,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三中“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的重要举措是迁都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等。
(4)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有政治上,三国鼎立标志着局部统一的完成;经济上,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国家的统一;民族关系上,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①。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
(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放、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二)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福田期末)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 )
A.自然环境优越 B.生产工具改进
C.高产作物引进 D.农民辛勤劳动
2.(2021七上·铁西期末)“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王羲之 C.祖冲之 D.华佗
3.(2020七上·二连浩特期末)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我们熟知的一些成语,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场战役后,北方很快土崩瓦解,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2023七上·扶绥期末)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北魏孝文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5.(2023七上·扶绥期末)苻坚率八十余万大军南下,“旗鼓相望,前后千里”,甚至连东晋皇帝投降后的官职都准备好了。这反映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内部分裂 B.粮草不济 C.敌军强大 D.自负轻敌
6.(2023七上·衡山期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诸葛亮 B.刘备 C.曹操 D.孙权
7.(2023七上·邵阳期末) 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曹魏末年政府己有编民663423 户,443 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呢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 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8.(2023七上·期末)2023年暑假出圈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9.(2023七上·雨花期末) 2023年暑假出圈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反映了对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期盼。“以形写神”的珍贵画卷摹本《女史箴图》,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其原作可追溯至( )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隋朝
10.(2021七上·富裕期末)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 )
A.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D.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11.(2023七上·衡阳期末) 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人物中,在这一时期对农业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祖冲之 B.顾恺之 C.贾思勰 D.王羲之
12.(2023七上·南明期末)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成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个故事反映出( )
A.紫色丝绸比织锦更为昂贵
B.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据守州郡
C.西晋贵族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D.“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
13. 《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2023七上·三河月考)如图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中外交往 B.休养生息 C.民族交融 D.经济交流
15.(2023七上·满城期末)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这种现象说明( )
A.佛教在北朝传入中原 B.北朝时佛教应运而生
C.北朝统治者信奉佛教 D.北朝统治十分的残暴
16.(2017-2018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测试)古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请问南朝时相继出现的四个朝代是( )
①梁 ②陈 ③宋 ④齐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①②
17.(2023七上·满城期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并没有成为汉文化的破坏者,而是汉文化的接受者。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8.(2023七上·成华期末)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人们称他的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他”是( )
A.钟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顾恺之
19.(2024七上·宁明期末)以下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空格处应为( )
A.人口迁徙 B.八王之乱
C.水利的兴修 D.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023七上·福田期末)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4七上·期末)经济发展是强国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下令罢兵归田,组织军队复员。……同时又下令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规定凡在战争中流亡山泽的人口,各归原籍,恢复他们过去的爵位、土地和房屋……对于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对于遭受战乱比较重或临时受灾的地区,则免除其租税。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高祖采取这些举措的原因,并说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材料所反映的措施和现象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22.(2023七上·衡阳期末)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体概括为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下图)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1)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江南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东晋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可知,题干材料重点强调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的辛勤劳动,D项正确;
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工具改进是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B项;
东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产作物引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等知识。
2.【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诸葛亮,不符合题意;
B.王羲之,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说的是祖冲之,祖冲之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后来月球上一座山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华佗,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注意读懂题干含义是关键。
3.【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如‘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场战役后,北方很快土崩瓦解,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之相关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割据状态,D正确;
巨鹿之战相关的成语是“破釜沉舟”,结果是项羽大败秦军主力,为推翻秦朝统治奠定基础,排除A;官渡之战相关的成语有“倒履相迎”,结果是曹操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B;
赤壁之战有关的成语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草船借箭”,结果是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4.【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和结合所学可知,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用文治移风易俗,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推行汉化措施,如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发展,A项符合题意;
B: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B项不符合题意;
C: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开创“贞观之治”,C项不符合题意;
D:忽必烈是元世祖,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5.【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内部分裂,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粮草不济,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敌军强大,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苻坚率八十余万大军南下,‘旗鼓相望,前后千里’,甚至连东晋皇帝投降后的官职都准备好了。”可知,苻坚认为兵多将广,反映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苻坚自负轻敌,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难度中等。
6.【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结合所学可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在《隆中对》中以三分天下之策和行军中的八阵图闻名于世,A项符合题意;
B: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B项不符合题意;
C:曹操是东汉权臣,也是曹魏的奠基人,C项不符合题意;
D:孙权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诸葛亮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并掌握诸葛亮的主要事迹。
7.【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洛阳一片残破荒凉,到了曹魏后期已经非常繁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曹魏政权建立,完成了北伐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官渡之战为曹操呢起奠定基础 ,官渡之战是东汉后期,不符合题意;
B. 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赤壁之战是在长江流域,与洛阳发展无关,不符合题意;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与洛阳的发展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发生的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8.【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东汉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晋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的作品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C项符合题意;
D:隋朝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顾恺之的作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9.【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顾恺之一生的创作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均为摹本。C符合题意;
东汉、西晋、隋朝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顾恺之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顾恺之所处的朝代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从而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符合题意;
袁绍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与史实不符,排除A;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排除C;
官渡之战与西晋的统一全国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1.【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C符合题意;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排除A;
顾恺之是最东晋著名的画家,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排除B;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著有《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贾思勰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贾思勰的著作《齐名要术》,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紫色丝绸比织锦更为昂贵,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据守州郡,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成更华丽的步障50里”可知,西晋贵族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晋统治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
D: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14.【答案】C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中外交往,A项不符合题意;
B:汉初实行休养生息,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胡床、椅子、方凳”说明少数民族的坐具已开始引入到内地人们的生活中,反映了民族交融,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经济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A: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原,A项不符合题意;
B: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和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北朝统治十分的残暴,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
16.【答案】D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420年——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③④①②。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7.【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管辖,A项不符合题意;
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题干“少数民族”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江南地区的开发与题干“少数民族”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并没有成为汉文化的破坏者,而是汉文化的接受者。”和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影响。
18.【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他刻苦学习书法,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
A项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不符合题意;
B项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都擅长行、草、隶书,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符合题意;
C项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人们称他的行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符合题意;
D项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三国两晋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A项正确;
八王之乱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排除B项;
水利兴修与民族交融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排除C项;
西晋时期经济重心并没有南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0.【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和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等内容,D项正确;
题干中的“魏主”为北魏孝文帝,排除AB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21.【答案】(1)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或恢复社会经济)。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3)政府要保持社会稳定;应重视发展经济;应引进人才和技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或恢复社会经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二“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和结合所学可知,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要保持社会稳定;应重视发展经济;应引进人才和技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
故答案为:
(1)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导致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或恢复社会经济)。影响: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西汉的统治。
(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3)启示:政府要保持社会稳定;应重视发展经济;应引进人才和技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等等。
【点评】本题以两则材料为依托,考查休养生息政策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答案】(1)①。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
(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知识。根据材料一中“屯田”“官渡一战”,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末年,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200年,曹军与袁军在官渡进行决战曹军歼灭袁军主力,获得官渡之战的胜利,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可以得出,"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的政权是魏,即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这样,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可以得出,曹操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是: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
(2)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二中“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到东晋后期,大量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上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可以得出,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三中“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的重要举措是迁都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等。
(4)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有政治上,三国鼎立标志着局部统一的完成;经济上,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国家的统一;民族关系上,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①。措施: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等。
(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穿汉服,采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放、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等知识。难度较大,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