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5 21:02:16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吴中期中)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2.(2022七上·深圳期中)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丹阴山至辽东”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  )
A.沿用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建立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3.(2021七上·泸县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2023七上·高州月考)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之为(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5.(2021七上·常德期中)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6.(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3.3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同步检测)有人根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7.(2017七上·洪泽期中)与我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历史人物是(  )
A.商纣王与周武王 B.秦二世与陈胜
C.项羽与刘邦 D.陈胜与吴广
8.(2018七上·无为月考)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9.(2023七上·微山期末)“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材料中描述“政治结构”指的是 (  )
A.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 B.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C.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 D.西汉实行的刺史制度
10.(2023七上·承德期末)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B.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C.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11.他十七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一生践行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誓言,他与卫青出击匈奴,保卫了祖国山河。材料中的他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霍去病 D.汉景帝
12.(2016七上·济源期中)《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13.(2019七上·成武期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来源于(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4.(2023七上·自贡期中)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传承春秋战国造币技术
C.有利于货币种类多样化 D.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升
15.(2022七上·桂平期末)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霸陵:汉文帝刘恒和窦皇后合葬的陵寝)的外葬坑没有太多的贵重物品,除了印章、陶俑之外,还有一些车马器,很少有金银器物。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汉文帝时期(  )
A.经济凋敝 B.豪强乱政 C.崇尚节俭 D.奢侈享乐
16.(2023七上·腾冲期末)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黄巾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17.(2023七上·腾冲期末)“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句话反映出东汉(  )
A.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不断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8.(2023七上·昭阳期末)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神农氏 B.扁鹊 C.华佗 D.李时珍
19.(2023七上·期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最早开始于(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正式设置
C.丝绸之路全面开通 D.西域物产大量传入内地
20.(2024七上·期末)西汉文帝、景帝和东汉光武帝都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 B.巩固皇权统治
C.打击贵族的势力 D.防止诸侯夺权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腾冲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摘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最大的历史影响。
(2)材料二中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将广阔国土划分行政区”。与前朝相比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说明汉武帝统治初期存在的政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22.(2024·) 秦始皇在中国古代历史是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诏十六斤铜权(秤砣) 李斯等《琅琊石刻 始皇颂诗》节选
皇帝之功, 勤劳本 事……器械一量,同 书 文 字 …… 六 合 之 内,皇帝之土……功 盖五帝,泽及牛马。
材料二: 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 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以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 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 但是废除分封, 以天下为公, 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 ……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贾谊和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材料没有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排除C项;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往来。材料体现不出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天下后,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C符合题意;
禅让制主要在原始社会末期使用,排除A;
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实行,秦朝废除,排除B;
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郡县制即可作答。同时,对禅让制、分封制、行省制度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
3.【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武中兴局面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每个选项所对应的皇帝。
4.【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符合题意;
B项“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中央集权是秦始皇建立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D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光武中兴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结构,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此种制度确立的目的、措施、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6.【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的时间,是西汉时期,根据表格里面的数字对比,儒家的支派和作品明显多于别的学派的,可以得出答案。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楚河汉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项羽和刘邦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知道“楚河汉界”是历史典故。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刘邦退到黄河南岸重镇荥阳,两军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它是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为了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可知是楚汉之争。
8.【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都发生在秦朝灭亡和汉朝建立之间的楚汉之争的时代。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鸿门谢罪是 刘邦先进入关中,项羽听人说刘邦想独占关中称王,就准备进攻刘邦,刘邦那会兵力十万,项羽四十万,不是对手。刘邦就到项羽驻军的地方谢罪解释那 是谣传。四面楚歌是楚汉之争的最后阶段,项羽溃败到垓下被汉军包围,汉军唱楚国的歌,动摇项羽军心,项羽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
A项春秋争霸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不符,因此不符合题意。
B项战国称雄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不符,因此不符合题意。
C项秦灭六国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不符,因此不符合题意。
D项楚汉之争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9.【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秦朝的历史状况。题干中的“政治结构”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对后世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
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与题干“没有封国封爵”不符,排除B;
西汉实行的刺史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针灸疗法,辨证施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可知,他们主张预防疾病,强身健体,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诊断疾病,望闻问切,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药食同源,用药简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十七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 两次功冠全军 , 封冠军侯 ,一生践行着“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 ”的誓言,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题意;
B.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D.汉景帝,出现了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了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并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国家统一的观念,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及现在。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3.【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采取了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用刑法加强统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ABC三项均与中央集权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法家思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来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法家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注意法家思想韩非子的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14.【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分别是秦朝的半两钱和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五铢钱,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样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A项正确;这两种货币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不同,排除B项;
半两钱和五铢钱币外形相似,货币种类多样化不利于经济交流,统一货币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排除C项;
题干的货币与商人地位的提升没有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汉统一货币的认识。
15.【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文帝是西汉初期的皇帝,他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厉行节俭,所以他的霸陵中陪葬品很少,C项正确;
汉文帝时期社会经济已经逐渐恢复,并不是经济凋敝、豪强乱政和奢侈享乐,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不符合题意;
D: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1851—1864年间的一场农民反封建反侵略运动,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17.【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不断,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8.【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神农氏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起源于神农氏,A项不符合题意;
B: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针灸、麻沸散、五禽戏”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C项符合题意;
D: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的成就,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19.【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随着交往越来越密切,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项正确;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丝绸之路全面开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西域物产大量传入内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注意西域都护的职能,同时注意识记有关西藏、台湾等地的有关内容
20.【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不是根本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还合并郡县,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B项符合题意;
C:打击贵族的势力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防止诸侯夺权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21.【答案】(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历史影响: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实行郡县制;
特点: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3)政治问题:封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4)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知识点】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特点是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3)根据材料三“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可知,汉初封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历史影响: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地方:实行郡县制;特点: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3)政治问题:封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4)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郡县制、“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答案】(1)信息 1: 最高统治者自称皇帝。信息 2: 统一度量衡。信息3: 统一文字。
(2)贾谊: 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抛弃仁义,实行暴政,以严苛刑法
治民。
柳宗元: 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认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六合之内,皇帝之上”可得出最高统治者自称皇帝;统一六国;根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之”“器械一量”可得出统一度量衡;结合铭文拓片中的文字及材料“同书文字”可得出统一文字。
(2)贾谊的评价:根据材料二“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概括得出贾谊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抛弃仁义,实行暴政,以严苛刑法治民。柳宗元的评价:根据材料“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概括得出柳宗元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用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另外,还要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查,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的统治,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皇帝制度的建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和过失、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吴中期中)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
A.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故B项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材料没有体现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排除C项;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往来。材料体现不出张骞出使西域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张骞通西域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2七上·深圳期中)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丹阴山至辽东”的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  )
A.沿用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建立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天下后,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C符合题意;
禅让制主要在原始社会末期使用,排除A;
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实行,秦朝废除,排除B;
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是郡县制即可作答。同时,对禅让制、分封制、行省制度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
3.(2021七上·泸县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武中兴局面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每个选项所对应的皇帝。
4.(2023七上·高州月考)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之为(  )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符合题意;
B项“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不符合题意;
C项中央集权是秦始皇建立的制度,不符合题意;
D项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局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光武中兴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2021七上·常德期中)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秦始皇时期设置了(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结构,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因此,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此种制度确立的目的、措施、影响等基础知识是解答相关问题的关键。
6.(川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3.3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同步检测)有人根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给的时间,是西汉时期,根据表格里面的数字对比,儒家的支派和作品明显多于别的学派的,可以得出答案。所以答案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2017七上·洪泽期中)与我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历史人物是(  )
A.商纣王与周武王 B.秦二世与陈胜
C.项羽与刘邦 D.陈胜与吴广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楚河汉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项羽和刘邦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知道“楚河汉界”是历史典故。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刘邦退到黄河南岸重镇荥阳,两军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它是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为了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可知是楚汉之争。
8.(2018七上·无为月考)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都发生在秦朝灭亡和汉朝建立之间的楚汉之争的时代。霸王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鸿门谢罪是 刘邦先进入关中,项羽听人说刘邦想独占关中称王,就准备进攻刘邦,刘邦那会兵力十万,项羽四十万,不是对手。刘邦就到项羽驻军的地方谢罪解释那 是谣传。四面楚歌是楚汉之争的最后阶段,项羽溃败到垓下被汉军包围,汉军唱楚国的歌,动摇项羽军心,项羽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
A项春秋争霸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不符,因此不符合题意。
B项战国称雄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不符,因此不符合题意。
C项秦灭六国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不符,因此不符合题意。
D项楚汉之争和“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有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知识。
9.(2023七上·微山期末)“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材料中描述“政治结构”指的是 (  )
A.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 B.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C.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 D.西汉实行的刺史制度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秦朝的历史状况。题干中的“政治结构”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对后世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
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与题干“没有封国封爵”不符,排除B;
西汉实行的刺史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0.(2023七上·承德期末)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  )
A.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B.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C.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针灸疗法,辨证施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可知,他们主张预防疾病,强身健体,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诊断疾病,望闻问切,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药食同源,用药简易,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11.他十七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一生践行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誓言,他与卫青出击匈奴,保卫了祖国山河。材料中的他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霍去病 D.汉景帝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十七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 两次功冠全军 , 封冠军侯 ,一生践行着“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 ”的誓言,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题意;
B.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D.汉景帝,出现了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2.(2016七上·济源期中)《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知识点】秦灭六国
【解析】【分析】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掉了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并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之一统,对后世亦产生颇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国家统一的观念,影响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及现在。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3.(2019七上·成武期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来源于(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秦始皇为了加强统治,采取了丞相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用刑法加强统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ABC三项均与中央集权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法家思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来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法家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注意法家思想韩非子的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14.(2023七上·自贡期中)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传承春秋战国造币技术
C.有利于货币种类多样化 D.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升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分别是秦朝的半两钱和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五铢钱,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样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A项正确;这两种货币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不同,排除B项;
半两钱和五铢钱币外形相似,货币种类多样化不利于经济交流,统一货币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排除C项;
题干的货币与商人地位的提升没有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汉统一货币的认识。
15.(2022七上·桂平期末)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霸陵:汉文帝刘恒和窦皇后合葬的陵寝)的外葬坑没有太多的贵重物品,除了印章、陶俑之外,还有一些车马器,很少有金银器物。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汉文帝时期(  )
A.经济凋敝 B.豪强乱政 C.崇尚节俭 D.奢侈享乐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文帝是西汉初期的皇帝,他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厉行节俭,所以他的霸陵中陪葬品很少,C项正确;
汉文帝时期社会经济已经逐渐恢复,并不是经济凋敝、豪强乱政和奢侈享乐,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6.(2023七上·腾冲期末)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黄巾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不符合题意;
D: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1851—1864年间的一场农民反封建反侵略运动,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17.(2023七上·腾冲期末)“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句话反映出东汉(  )
A.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不断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不断,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8.(2023七上·昭阳期末)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这篇传记描写的是(  )
A.神农氏 B.扁鹊 C.华佗 D.李时珍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神农氏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起源于神农氏,A项不符合题意;
B: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针灸、麻沸散、五禽戏”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C项符合题意;
D: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华佗的成就,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时期的科学技术。
19.(2023七上·期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最早开始于(  )
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正式设置
C.丝绸之路全面开通 D.西域物产大量传入内地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随着交往越来越密切,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自此,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B项正确;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丝绸之路全面开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西域物产大量传入内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注意西域都护的职能,同时注意识记有关西藏、台湾等地的有关内容
20.(2024七上·期末)西汉文帝、景帝和东汉光武帝都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 B.巩固皇权统治
C.打击贵族的势力 D.防止诸侯夺权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不是根本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还合并郡县,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B项符合题意;
C:打击贵族的势力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防止诸侯夺权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七上·腾冲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摘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令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最大的历史影响。
(2)材料二中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将广阔国土划分行政区”。与前朝相比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说明汉武帝统治初期存在的政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案】(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历史影响: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实行郡县制;
特点: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3)政治问题:封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
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4)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知识点】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政治上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了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和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特点是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3)根据材料三“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可知,汉初封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和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故答案为:
(1)历史事件:商鞅变法;历史影响:商鞅变法中实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地方:实行郡县制;特点:中央直接管辖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3)政治问题:封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
(4)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郡县制、“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22.(2024·) 秦始皇在中国古代历史是有重大影响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诏十六斤铜权(秤砣) 李斯等《琅琊石刻 始皇颂诗》节选
皇帝之功, 勤劳本 事……器械一量,同 书 文 字 …… 六 合 之 内,皇帝之土……功 盖五帝,泽及牛马。
材料二: 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 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以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
——译编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 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 但是废除分封, 以天下为公, 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 ……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概括贾谊和柳宗元对秦始皇的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
【答案】(1)信息 1: 最高统治者自称皇帝。信息 2: 统一度量衡。信息3: 统一文字。
(2)贾谊: 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抛弃仁义,实行暴政,以严苛刑法
治民。
柳宗元: 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认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知识点】秦灭六国;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六合之内,皇帝之上”可得出最高统治者自称皇帝;统一六国;根据材料“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之”“器械一量”可得出统一度量衡;结合铭文拓片中的文字及材料“同书文字”可得出统一文字。
(2)贾谊的评价:根据材料二“秦王(始皇)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做事,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百姓庶民,抛弃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治民,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概括得出贾谊对秦始皇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抛弃仁义,实行暴政,以严苛刑法治民。柳宗元的评价:根据材料“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最大的公……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概括得出柳宗元对秦始皇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用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另外,还要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查,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汉的统治,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皇帝制度的建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和过失、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