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腾冲期末)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东汉、魏、晋时期不断内迁。与这一时期的迁徙有关的民族有( )
①匈奴族 ②鲜卑族 ③犬戎族 ④羯族 ⑤氐族 ⑥羌族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2.(2024七上·期末)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3.(2023七上·昭阳期末)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直接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祖逖北伐
C.“七国之乱” D.五族内迁
4.(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 同步测试)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5.(2023七上·扶绥期末)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是(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但短命 B.都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国家衰亡
C.都是篡位夺权建立的朝代 D.之后中国出现上百年的分裂
6.(2023七上·扶绥期末)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据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
A.减轻北方民族偏见 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增加中原文明内涵 D.缘于游牧经济局限
7.(2023七上·扶绥期末)下列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司马氏篡魏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8.(2023七上·衡山期末)“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大厮杀,是一场群兽狂斗,给社会带 来了严重的灾难,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西晋王朝从此衰落。”材料描述 的是( )
A.“ 国人暴动”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八王之乱” D.“ 楚汉之争”
9.(2023七上·桑植月考)标志着西晋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
A.灭蜀 B.灭魏 C.灭吴 D.定都洛阳
10.(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孙权 C.司马懿 D.司马炎
11.(2023七上·三河月考)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等长城一带,羌族、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一做法( )
A.加快了国家大一统的出现 B.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重
C.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强化
12.(2023七上·于都月考) 下列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司马氏篡魏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13.(2023七上·游仙月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
A.魏国 B.西晋 C.东晋 D.蜀国
14.(2023七上·襄州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图中ABC处是( )
A.东汉西晋东晋 B.魏东晋西晋
C.魏西晋东晋 D.魏东晋西晋
15.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16.(2023七上·福田期末)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二、材料分析题
17.(2023七上·浏阳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天下后,有大臣上交分封子弟功臣镇守疆土,但是秦始皇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共宁息,岂不难哉”的理由否决了提议。继而采纳了李斯实行郡县制的建议,“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材料三: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否决分封制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政府面临的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晋武帝认为曹魏政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的做法为西晋王朝的统治带来了什么危害?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两种地方行政模式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秦国灭犬戎,③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先后建立多个政权,控制我国北方地区,①②④⑤⑥正确,B项符合题意;
C:秦国灭犬戎,③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秦国灭犬戎,③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2.【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说明民族交融方式多样,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汉族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
材料只是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等方式,没有体现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胡汉之别观念淡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方式的认识。
3.【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和结合所学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十几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A项符合题意;
B:祖逖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北伐,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恢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东晋建立以后,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东南,祖逖忧愤而死,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晋八王内乱,北方少数民族壮大迁入中原地区,史称“五族内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统一的时间都非常短暂,A项符合题意;
B:秦朝并未大封同姓诸王,B项不符合题意;
C:秦朝不是篡位夺权建立的朝代,C项不符合题意;
D:秦朝之后中国未出现上百年的分裂,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减轻北方民族偏见,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学习汉族从事农耕生活,发展手工业,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推动北方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增加中原文明内涵,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缘于游牧经济局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A项不符合题意;
B:定都洛阳与题干五个,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主张,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8.【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大厮杀,是一场群兽狂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西晋王朝从此衰落。”和结合所学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十几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C项符合题意;
D: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灭吴标志着西晋实现全国统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晋的兴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A项不符合题意;
B:孙权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B项不符合题意;
C: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和结合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11.【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加快了国家大一统的出现,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重,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晋北等长城一带、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交融,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项符合题意;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强化,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民族融合,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正确分析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12.【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晋惠帝昏庸无能,后握重兵的八大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持续了十几年的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由盛转衰,故选D项。
司马氏篡魏,建立了西晋王朝,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司马炎篡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西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八王之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B项符合题意;
C: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C项不符合题意;
D: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14.【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63年,魏国灭蜀,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亡吴,统一全国,实现南北统一。316年西晋灭亡,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ABD三项和图中ABC处不对应,不符合题意;
C项魏西晋东晋是图中ABC处应填的朝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朝代更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15.【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后来出现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后西晋统一全国,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符合题意;
选项ABC没有整体反映材料的信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三国鼎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晋惠帝属于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而不是暴君,滥用民力,C项符合题意;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皇帝昏庸无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晋皇族内部争权夺势,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17.【答案】(1)理由:分封制会削弱中央集权,造成诸侯割据混战
(2)问题:地方诸侯国实力超过中央,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
(3)原因:削弱了所封诸王的势力,孤立而亡。危害: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4)认识: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开发边疆,但权力相对分散,容易造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导致国家分裂(或答但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强大,形成军阀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影响深远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和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根据材料一“但是秦始皇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的理由否决了提议。”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会削弱中央集权,造成诸侯割据混战。
(2)本题考查“推恩令”,要求解读图表信息。根据材料二图表可知,西汉初期封国人口高于中央人口,封国辖郡多于中央辖郡,说明了地方诸侯国实力超过中央,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分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其它子弟,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解决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3)本题考查西晋的兴亡,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并回答问题。根据材料三“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并结合所学可知,晋武帝认为曹魏政权灭亡的原因是削弱了所封诸王的势力,孤立而亡。根据“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可知,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对西晋王朝的统治又造成的危害是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衰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4)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并回答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控制地方,稳定政局,扩大统洽,开发边疆。但权力相对分散,容易造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导致国家分裂。秦朝时期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地方主观创新能力的发挥。
故答案为:(1)理由:分封制会削弱中央集权,造成诸侯割据混战。
(2)问题:地方诸侯国实力超过中央,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
(3)原因:削弱了所封诸王的势力,孤立而亡。危害: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4)认识: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开发边疆,但权力相对分散,容易造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导致国家分裂(或答但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强大,形成军阀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恩令,西晋的兴亡,郡县制,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并回答问题。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腾冲期末)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东汉、魏、晋时期不断内迁。与这一时期的迁徙有关的民族有( )
①匈奴族 ②鲜卑族 ③犬戎族 ④羯族 ⑤氐族 ⑥羌族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⑥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秦国灭犬戎,③错误,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并先后建立多个政权,控制我国北方地区,①②④⑤⑥正确,B项符合题意;
C:秦国灭犬戎,③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
D:秦国灭犬戎,③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内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2.(2024七上·期末)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以上材料说明( )
A.汉族在民族交融中占居主导 B.民族交融方式多样
C.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 D.胡汉之别观念淡化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以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说明民族交融方式多样,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汉族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
材料只是列出“友好交往、统治者的主动政策、民族斗争”等方式,没有体现斗争是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胡汉之别观念淡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民族交融方式的认识。
3.(2023七上·昭阳期末)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直接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祖逖北伐
C.“七国之乱” D.五族内迁
【答案】A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和结合所学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十几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A项符合题意;
B:祖逖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北伐,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恢复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东晋建立以后,统治者腐朽软弱,偏安东南,祖逖忧愤而死,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C项不符合题意;
D:西晋八王内乱,北方少数民族壮大迁入中原地区,史称“五族内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4.(2017-2018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北迁 同步测试)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3七上·扶绥期末)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是(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但短命 B.都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国家衰亡
C.都是篡位夺权建立的朝代 D.之后中国出现上百年的分裂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统一的时间都非常短暂,A项符合题意;
B:秦朝并未大封同姓诸王,B项不符合题意;
C:秦朝不是篡位夺权建立的朝代,C项不符合题意;
D:秦朝之后中国未出现上百年的分裂,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3七上·扶绥期末)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据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
A.减轻北方民族偏见 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增加中原文明内涵 D.缘于游牧经济局限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减轻北方民族偏见,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和结合所学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学习汉族从事农耕生活,发展手工业,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推动北方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增加中原文明内涵,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缘于游牧经济局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7.(2023七上·扶绥期末)下列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司马氏篡魏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A项不符合题意;
B:定都洛阳与题干五个,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主张,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很容易作答。
8.(2023七上·衡山期末)“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大厮杀,是一场群兽狂斗,给社会带 来了严重的灾难,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西晋王朝从此衰落。”材料描述 的是( )
A.“ 国人暴动”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八王之乱” D.“ 楚汉之争”
【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A项不符合题意;
B: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这场绵延十六年之久的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大厮杀,是一场群兽狂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造成数十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流亡,西晋王朝从此衰落。”和结合所学可知,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十几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西晋从此衰落,C项符合题意;
D: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
9.(2023七上·桑植月考)标志着西晋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
A.灭蜀 B.灭魏 C.灭吴 D.定都洛阳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灭吴标志着西晋实现全国统一,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西晋的兴亡,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10.(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A.曹操 B.孙权 C.司马懿 D.司马炎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A项不符合题意;
B:孙权是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B项不符合题意;
C: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和结合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11.(2023七上·三河月考)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等长城一带,羌族、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一做法( )
A.加快了国家大一统的出现 B.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重
C.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强化
【答案】C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加快了国家大一统的出现,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重,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晋北等长城一带、氏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交融,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项符合题意;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强化,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我国古代民族融合,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正确分析史实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表现和影响。
12.(2023七上·于都月考) 下列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司马氏篡魏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晋惠帝昏庸无能,后握重兵的八大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持续了十几年的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由盛转衰,故选D项。
司马氏篡魏,建立了西晋王朝,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司马炎篡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西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八王之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13.(2023七上·游仙月考)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
A.魏国 B.西晋 C.东晋 D.蜀国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B项符合题意;
C: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C项不符合题意;
D: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统一全国,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比较简单。
14.(2023七上·襄州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部分),其中,图中ABC处是( )
A.东汉西晋东晋 B.魏东晋西晋
C.魏西晋东晋 D.魏东晋西晋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63年,魏国灭蜀,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亡吴,统一全国,实现南北统一。316年西晋灭亡,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
ABD三项和图中ABC处不对应,不符合题意;
C项魏西晋东晋是图中ABC处应填的朝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古代朝代更迭,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示意图信息。
15.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后来出现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后西晋统一全国,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D符合题意;
选项ABC没有整体反映材料的信息,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三国鼎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6.(2023七上·福田期末)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究其“短命”的原因,不包括下列的( )
A.统治阶级非常腐朽,皇帝昏庸无能
B.“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C.晋惠帝是一个暴君,实行暴政
D.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C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晋惠帝属于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而不是暴君,滥用民力,C项符合题意;
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皇帝昏庸无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晋皇族内部争权夺势,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内迁的少数民族反抗西晋的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
17.(2023七上·浏阳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统一天下后,有大臣上交分封子弟功臣镇守疆土,但是秦始皇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共宁息,岂不难哉”的理由否决了提议。继而采纳了李斯实行郡县制的建议,“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
材料三: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否决分封制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政府面临的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3)根据材料三,指出晋武帝认为曹魏政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此,他采取的做法为西晋王朝的统治带来了什么危害?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两种地方行政模式的认识。
【答案】(1)理由:分封制会削弱中央集权,造成诸侯割据混战
(2)问题:地方诸侯国实力超过中央,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
(3)原因:削弱了所封诸王的势力,孤立而亡。危害: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4)认识: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开发边疆,但权力相对分散,容易造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导致国家分裂(或答但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强大,形成军阀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影响深远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和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根据材料一“但是秦始皇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的理由否决了提议。”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会削弱中央集权,造成诸侯割据混战。
(2)本题考查“推恩令”,要求解读图表信息。根据材料二图表可知,西汉初期封国人口高于中央人口,封国辖郡多于中央辖郡,说明了地方诸侯国实力超过中央,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分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其它子弟,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解决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
(3)本题考查西晋的兴亡,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并回答问题。根据材料三“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并结合所学可知,晋武帝认为曹魏政权灭亡的原因是削弱了所封诸王的势力,孤立而亡。根据“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可知,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对西晋王朝的统治又造成的危害是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王朝从此衰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4)本题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并回答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有利于控制地方,稳定政局,扩大统洽,开发边疆。但权力相对分散,容易造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导致国家分裂。秦朝时期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但不利于地方主观创新能力的发挥。
故答案为:(1)理由:分封制会削弱中央集权,造成诸侯割据混战。
(2)问题:地方诸侯国实力超过中央,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措施:颁布“推恩令”。
(3)原因:削弱了所封诸王的势力,孤立而亡。危害: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
(4)认识: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开发边疆,但权力相对分散,容易造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导致国家分裂(或答但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强大,形成军阀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影响深远。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分封制,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恩令,西晋的兴亡,郡县制,要求结合所学解读题干信息并回答问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