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5 08:24:14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16七上·福州期末)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2.(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招贤纳士 ③曹操联合孙权 ④实行屯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归纳总结: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广招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军事上,200年,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历史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曹操统一北方的多种原因。
3.(2024七上·期末)《后汉书·汉献帝本纪》记载:“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C.使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分裂 D.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B项不符合题意;
C: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使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分裂,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2023七上·扶绥期末)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在曹操南下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C项符合题意;
D: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的战役,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5.(2023七上·和平期末)三国鼎立时,曹魏重视农业开发,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逐步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 B.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
C.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了三国都重视发展生产,这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A项逐步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不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逐步缩小了南北方经济差距,不符合题意;
B项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不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曹魏重视农业开发,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与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不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曹魏重视农业开发,兴修水利、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与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3七上·衡山期末)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赤壁之战 B.曹丕定都洛阳
C.刘备称帝 D.孙权建立吴国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B项不符合题意;
C: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7.(2023七上·期末)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的“壮心”是(  )
A.统一全国 B.统一北方 C.统一南方 D.统一中原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官渡之战后,……曹操‘壮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A项正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
曹操并未统一南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曹操志在统一全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曹操相关知识的掌握。
8.(2023七上·内江期末)220年,汉献帝被废掉,魏国建立。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司马炎 C.司马睿 D.曹丕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A项不符合题意;
B: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B项不符合题意;
C: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曹操生活在东汉时期,曹操死后,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9.(2023七上·岳池期末)《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其中的“三国”是指(  )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
C.吴、东晋、梁 D.宋、齐、梁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魏、蜀、西晋,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项符合题意;
C:吴、东晋、梁,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宋、齐、梁,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10.(2023七上·都昌月考)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武王在商朝倒戈军队的引领下,攻入商都,商军大败,商朝灭亡,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11.(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图示法能将复杂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示意图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根据政权建立者和都城方位可知,A项符合题意;
B: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B项不符合题意
C: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C项不符合题意;
D:袁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12.(2023七上·游仙月考)之所以说三国鼎立是分裂中孕育统一,其依据是(  )
A.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B.局部统一,为新王朝的建立创立了条件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为后来的重新统一奠定基础。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B项符合题意,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抓住题干关键词“分裂中孕育统一”是解题的关键。
13.(2023七上·成都期末)“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这里的“夷 洲 ”指的是(  )
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成都
【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西藏,三国时期,西藏还没有进入中央管辖,不符合题意;
B.新疆,三国时期,新疆属于魏国管辖,不符合题意;
D.成都,三国时期,成都是蜀国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台湾在三国时期的称呼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4.(2023七上·光明期末)曹操在诗句中描写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状况,而到了曹魏时期,社会出现“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情景,这说明三国时期(  )
A.民族关系实现缓和 B.江南地区获得开发
C.诗词创作取得进步 D.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十六国时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诗词创作取得进步,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曹操在诗句中描写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状况,而到了曹魏时期,社会出现‘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情景”和结合所学可知,曹魏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建灌溉工程。实行屯田制,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社会经济有所恢复,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曹魏时期经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相关史实。
15.(2023七上·福田期末)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崛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通过对比可知,曹魏政权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曹魏政权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D项正确;
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曹操势力逐渐崛起,但题干中的曹魏政权(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开创的,与曹操无关,排除AB项;
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是题干的主旨,题干意在强调局部统一的积极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以及经济发展等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曹操曾在《蒿里行》中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形容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曹操之后的陈寿则在《三国志》中形容曹魏时期“数年中,所在积粟(储存的谷物),仓廪(仓库)皆满”。
(1)请你为材料一中的图二取一个合适的图名。从中国统一进程的角度,简要概括从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材料二中两个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不同社会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阐述你对三国鼎立局面的看法。
【答案】(1)三国鼎立形势图。 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2)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地方割据,战乱不已。曹魏时期:赤壁之战后,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此外,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并没有结束分裂局面,但在政治上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且 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重视发展本国的经济,使得当时出现了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局面。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描绘的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东汉末年,皇室羸弱,群雄并起,经过多年混战,最终形成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对峙的局面,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2)根据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知,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地方割据,战乱不已,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环。根据材料”数年中,所在积粟(储存的谷物),仓廩(仓库)皆满”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此外,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
(3)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既可。例如: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并没有结束分裂局面,但在政治上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且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重视发展本国的经济,使得当时出现了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局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东汉衰落、赤壁之战、等知识。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6课三国鼎立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16七上·福州期末)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招贤纳士 ③曹操联合孙权 ④实行屯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024七上·期末)《后汉书·汉献帝本纪》记载:“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C.使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分裂 D.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2023七上·扶绥期末)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2023七上·和平期末)三国鼎立时,曹魏重视农业开发,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逐步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 B.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
C.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
6.(2023七上·衡山期末)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赤壁之战 B.曹丕定都洛阳
C.刘备称帝 D.孙权建立吴国
7.(2023七上·期末)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的“壮心”是(  )
A.统一全国 B.统一北方 C.统一南方 D.统一中原
8.(2023七上·内江期末)220年,汉献帝被废掉,魏国建立。与这一事件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司马炎 C.司马睿 D.曹丕
9.(2023七上·岳池期末)《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其中的“三国”是指(  )
A.魏、蜀、西晋 B.魏、蜀、吴
C.吴、东晋、梁 D.宋、齐、梁
10.(2023七上·都昌月考)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11.(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图示法能将复杂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示意图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B.
C. D.
12.(2023七上·游仙月考)之所以说三国鼎立是分裂中孕育统一,其依据是(  )
A.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B.局部统一,为新王朝的建立创立了条件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13.(2023七上·成都期末)“二年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这里的“夷 洲 ”指的是(  )
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成都
14.(2023七上·光明期末)曹操在诗句中描写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状况,而到了曹魏时期,社会出现“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情景,这说明三国时期(  )
A.民族关系实现缓和 B.江南地区获得开发
C.诗词创作取得进步 D.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15.(2023七上·福田期末)史书记载,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443万余口,已有大幅度增长。这说明(  )
A.官渡之战为曹操崛起奠定基础 B.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统一南方
C.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曹魏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曹操曾在《蒿里行》中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形容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曹操之后的陈寿则在《三国志》中形容曹魏时期“数年中,所在积粟(储存的谷物),仓廪(仓库)皆满”。
(1)请你为材料一中的图二取一个合适的图名。从中国统一进程的角度,简要概括从图一到图二的演变反映出的时代特征。
(2)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材料二中两个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不同社会状况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阐述你对三国鼎立局面的看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示意图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2.【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归纳总结:1、政治上,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广招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解决军粮问题,还使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军事上,200年,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历史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掌握曹操统一北方的多种原因。
3.【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巨鹿之战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B项不符合题意;
C: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使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分裂,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在曹操南下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C项符合题意;
D: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的战役,考查学生的识记及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5.【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了三国都重视发展生产,这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A项逐步缩小南北方经济差距不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江南地区的开发逐步缩小了南北方经济差距,不符合题意;
B项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不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曹魏重视农业开发,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与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无关,不符合题意;
C项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不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曹魏重视农业开发,兴修水利、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与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无关,不符合题意;
D项为全国统一创造条件是题干措施的共同作用,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不符合题意;
B: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B项不符合题意;
C: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7.【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官渡之战后,……曹操‘壮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A项正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排除B项;
曹操并未统一南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曹操志在统一全国,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曹操相关知识的掌握。
8.【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A项不符合题意;
B: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B项不符合题意;
C: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曹操生活在东汉时期,曹操死后,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魏、蜀、西晋,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项符合题意;
C:吴、东晋、梁,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宋、齐、梁,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10.【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武王在商朝倒戈军队的引领下,攻入商都,商军大败,商朝灭亡,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208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在赤壁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曹操带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11.【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根据政权建立者和都城方位可知,A项符合题意;
B: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B项不符合题意
C:曹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C项不符合题意;
D:袁绍不是三国政权建立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列表格识记三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所在地,学生更利于掌握相关知识点。
12.【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为后来的重新统一奠定基础。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B项符合题意,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抓住题干关键词“分裂中孕育统一”是解题的关键。
13.【答案】C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西藏,三国时期,西藏还没有进入中央管辖,不符合题意;
B.新疆,三国时期,新疆属于魏国管辖,不符合题意;
D.成都,三国时期,成都是蜀国的都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台湾在三国时期的称呼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4.【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十六国时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A项不符合题意;
B: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诗词创作取得进步,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曹操在诗句中描写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状况,而到了曹魏时期,社会出现‘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情景”和结合所学可知,曹魏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建灌溉工程。实行屯田制,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社会经济有所恢复,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曹魏时期经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相关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汉末年洛阳已是一片瓦砾,到曹魏后期已恢复了往日繁华都市的面貌”通过对比可知,曹魏政权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即曹魏政权的局部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D项正确;
官渡之战中曹操获胜,曹操势力逐渐崛起,但题干中的曹魏政权(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8日)是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开创的,与曹操无关,排除AB项;
公元229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不是题干的主旨,题干意在强调局部统一的积极影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以及经济发展等知识。
16.【答案】(1)三国鼎立形势图。 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2)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地方割据,战乱不已。曹魏时期:赤壁之战后,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此外,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并没有结束分裂局面,但在政治上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且 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重视发展本国的经济,使得当时出现了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局面。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描绘的是三国鼎立形势图。东汉末年,皇室羸弱,群雄并起,经过多年混战,最终形成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对峙的局面,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2)根据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知,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自然灾害频繁,地方割据,战乱不已,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环。根据材料”数年中,所在积粟(储存的谷物),仓廩(仓库)皆满”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此外,他还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
(3)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既可。例如: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虽然并没有结束分裂局面,但在政治上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且各国统治者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重视发展本国的经济,使得当时出现了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局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东汉衰落、赤壁之战、等知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