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泸县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武中兴局面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每个选项所对应的皇帝。
2.(2017七上·如皋期中)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
A项属于西汉初年出现的政治局面;
B项局面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
东汉中期后,因皇帝年幼,在中央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
D项不是典型特征,因为农民起义在历代统治后期都会出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东汉中期中央政权典型特征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个关键需熟悉东汉中期的社会背景,继位的皇帝年幼,在中央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2023七上·腾冲期末)“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句话反映出东汉( )
A.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不断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不断,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4.(2024七上·期末)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信徒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该“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 B.项羽 C.张角 D.刘备
【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A: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B: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的主力,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符合题意;
D: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巾起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
5.(2024七上·期末)西汉文帝、景帝和东汉光武帝都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 B.巩固皇权统治
C.打击贵族的势力 D.防止诸侯夺权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不是根本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还合并郡县,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B项符合题意;
C:打击贵族的势力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防止诸侯夺权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6.(2023七上·扶绥期末)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7.(2022七上·龙岗期末)《后汉书》记载:“光武有儒者气象,(建武十七年)幸章陵……与宗室诸母笑谈,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据此判断光武帝( )
A.主张以柔治国 B.反对外戚干政
C.提倡儒学教育 D.注重恢复生产
【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可知,光武帝主张以柔治国,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外戚干政”,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提倡儒学教育、注重恢复生产的信息,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帝相关知识的掌握。
8.(2020七上·侯马期末)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的说法不符合东汉后期的社会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9.(2020七上·德庆月考)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可知,东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皇权。因此:
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知识即可作答。
10.(2023七上·衡阳期末)对如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项正确;
题干不能反映社会局面比较安定,排除B项;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只能反映部分信息,排除C项;
题干不能反映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外戚官宦交替专权的认识。
11.(2023七上·雷州期末)如图所示为东汉初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B.东汉初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东汉初期经济发展达到鼎盛 D.东汉初期社会局面较为安定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社会局面较为安定,人口得到快速增长,D项正确;
材料中图示显示的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不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
东汉末年开始人口大量南迁,排除B项;
东汉初期的经济发展没有达到鼎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东汉的兴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3七上·内江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于是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百家争鸣 C.楚汉之争 D.光武中兴
【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其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3.(2023七上·岳池期末)右图是关于东汉时期政治局势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C.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母后主政皇帝无权,表述不全,B项不符合题意;
C: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漫画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漫画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4.(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下表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是( )
统治皇帝 和帝 灵帝 少帝
权臣(皇帝在位前期) 窦宪(外威) 窦武(外威) 何进(外戚)
权臣(皇帝在位后期) 郑众(宦官) 曹节(宦官) 张让(宦官)
A.豪强地方兼并土地 B.中央地方矛盾加剧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豪强地方兼并土地,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中央地方矛盾加剧,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5.(2023七上·襄州期末)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这一人物是( )
A.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B.创立了三公九卿制
C.开创了“光武中兴” 的局面 D.派遣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A项开创了“文景之治” 的局面的是西汉时期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创立了三公九卿制的秦始皇,不符合题意;
C项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的是刘秀,和题干信息相符,符合题意;
D项公元97年班超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中兴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开创光武中兴的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盛世再现]
材料一: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解放生产……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以德治边”政策,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光武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解放生产”、民族关系上“以德治边”的具体措施。写出这一盛世局面的名称。
(2)[走向衰亡]
材料二:
材料二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3)材料二图二事件对东汉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简要说明材料二两事件的关系。
【答案】(1)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经济上解放生产:多次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民族关系上“以德治边”: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盛世:光武中兴。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3)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关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得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人民不堪黑暗统治,反抗情绪蔓延,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政治方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生产发展,民族关系方面,以德治边,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了民族矛盾。
盛世:根据所学可知,在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2)政治状况:根据材料二图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3)影响:根据材料二图二信息“黄巾起义”,结合所学可知,图二指的是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关系:根据上述分析,图一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图二是黄巾大起义,结合所学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得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人民不堪黑暗统治,反抗情绪蔓延,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故答案为:(1)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经济上解放生产:多次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民族关系上“以德治边”: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盛世:光武中兴。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3)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关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得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人民不堪黑暗统治,反抗情绪蔓延,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光武中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巾起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1七上·泸县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2017七上·如皋期中)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3.(2023七上·腾冲期末)“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句话反映出东汉( )
A.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C.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不断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4.(2024七上·期末)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直接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进而演变为三足鼎立的局面。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宗教信徒领导的农民起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该“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陈胜 B.项羽 C.张角 D.刘备
5.(2024七上·期末)西汉文帝、景帝和东汉光武帝都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他们的根本目的是( )
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 B.巩固皇权统治
C.打击贵族的势力 D.防止诸侯夺权
6.(2023七上·扶绥期末)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7.(2022七上·龙岗期末)《后汉书》记载:“光武有儒者气象,(建武十七年)幸章陵……与宗室诸母笑谈,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据此判断光武帝( )
A.主张以柔治国 B.反对外戚干政
C.提倡儒学教育 D.注重恢复生产
8.(2020七上·侯马期末)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9.(2020七上·德庆月考)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0.(2023七上·衡阳期末)对如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11.(2023七上·雷州期末)如图所示为东汉初期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B.东汉初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东汉初期经济发展达到鼎盛 D.东汉初期社会局面较为安定
12.(2023七上·内江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于是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百家争鸣 C.楚汉之争 D.光武中兴
13.(2023七上·岳池期末)右图是关于东汉时期政治局势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C.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4.(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下表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是( )
统治皇帝 和帝 灵帝 少帝
权臣(皇帝在位前期) 窦宪(外威) 窦武(外威) 何进(外戚)
权臣(皇帝在位后期) 郑众(宦官) 曹节(宦官) 张让(宦官)
A.豪强地方兼并土地 B.中央地方矛盾加剧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15.(2023七上·襄州期末)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这一人物是( )
A.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B.创立了三公九卿制
C.开创了“光武中兴” 的局面 D.派遣甘英出使大秦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盛世再现]
材料一: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解放生产……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以德治边”政策,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光武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解放生产”、民族关系上“以德治边”的具体措施。写出这一盛世局面的名称。
(2)[走向衰亡]
材料二:
材料二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3)材料二图二事件对东汉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简要说明材料二两事件的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武中兴局面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每个选项所对应的皇帝。
2.【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
A项属于西汉初年出现的政治局面;
B项局面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
东汉中期后,因皇帝年幼,在中央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
D项不是典型特征,因为农民起义在历代统治后期都会出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东汉中期中央政权典型特征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个关键需熟悉东汉中期的社会背景,继位的皇帝年幼,在中央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保守派和改革派的争斗不断,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4.【答案】C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A: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B: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的主力,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符合题意;
D: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巾起义,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掌握运用黄巾起义的相关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防止发生农民起义不是根本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恢复三十税一,还合并郡县,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B项符合题意;
C:打击贵族的势力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防止诸侯夺权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要识记与灵活掌握相关知识。
6.【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即位的皇帝年幼,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7.【答案】A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可知,光武帝主张以柔治国,A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外戚干政”,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提倡儒学教育、注重恢复生产的信息,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帝相关知识的掌握。
8.【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的说法不符合东汉后期的社会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与影响。
9.【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可知,东汉时期外戚势力强大,严重威胁皇权。因此:
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无关;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知识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A项正确;
题干不能反映社会局面比较安定,排除B项;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只能反映部分信息,排除C项;
题干不能反映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外戚官宦交替专权的认识。
11.【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初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社会局面较为安定,人口得到快速增长,D项正确;
材料中图示显示的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不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
东汉末年开始人口大量南迁,排除B项;
东汉初期的经济发展没有达到鼎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东汉的兴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文帝和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以农为本,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历史上称“文景之治”,A项不符合题意;
B: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其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光武中兴,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13.【答案】D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诸侯强大威胁中央,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母后主政皇帝无权,表述不全,B项不符合题意;
C:皇帝昏庸不理朝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漫画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漫画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4.【答案】C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豪强地方兼并土地,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中央地方矛盾加剧,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5.【答案】C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A项开创了“文景之治” 的局面的是西汉时期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不符合题意;
B项创立了三公九卿制的秦始皇,不符合题意;
C项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的是刘秀,和题干信息相符,符合题意;
D项公元97年班超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光武中兴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开创光武中兴的史实。
16.【答案】(1)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经济上解放生产:多次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民族关系上“以德治边”: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盛世:光武中兴。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3)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关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得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人民不堪黑暗统治,反抗情绪蔓延,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知识点】光武中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1)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政治方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方面,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生产发展,民族关系方面,以德治边,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了民族矛盾。
盛世:根据所学可知,在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
(2)政治状况:根据材料二图一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3)影响:根据材料二图二信息“黄巾起义”,结合所学可知,图二指的是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关系:根据上述分析,图一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图二是黄巾大起义,结合所学可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得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人民不堪黑暗统治,反抗情绪蔓延,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故答案为:(1)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经济上解放生产:多次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民族关系上“以德治边”: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盛世:光武中兴。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
(3)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关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得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大批贫民流离失所,人民不堪黑暗统治,反抗情绪蔓延,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爆发。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光武中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巾起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