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时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时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5 07:55:37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港南期末)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  )
A.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 D.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
2.(2023七上·期末)卫青和霍去病都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他们死后,都陪葬在汉武帝茂陵附近,得享殊荣。他们的“赫赫战功”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镇压农民起义
C.率军击败匈奴 D.打压地方豪强
3.(2023七上·期末)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盐铁官营 D.建立郡县制
4.他十七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一生践行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誓言,他与卫青出击匈奴,保卫了祖国山河。材料中的他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霍去病 D.汉景帝
5.(2023七上·自贡期中)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传承春秋战国造币技术
C.有利于货币种类多样化 D.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升
6.(2024七上·期末)“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提到的这两位帝王,都为我国的统一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问题时,态度却截然相反,该问题是(  )
A.抗击匈奴问题 B.加强中央集权问题
C.对待儒家思想问题 D.巩固政权问题
7.(2022七上·龙岗期末)桑弘羊在论及“盐铁官营”时指出:诸侯王和豪门大户通过垄断山海利益,召集流放的犯人采矿治铁,铸造铁器,煮海为盐,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由此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提高煮盐治铁技术
C.减少百姓赋税负担 D.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8.(2022七上·龙岗期末)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
时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108郡、国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C.王国领地日益扩大 D.中央体制不断调整
9.(2023七上·鹤城期末) 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
活 动 内 容
查阅文献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桓宽《盐铁论》、司马迁《史记》等
观看视频 《漠北战役》等
搜集图片 《五铢钱》《独尊儒术群雕》等
考察遗址 侠西茂陵、陕西凤翔县祭天遗址等
A.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D.统治者对盐铁专卖高度重视
10.(2023七上·苏州期中)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不断加强中外的交流
C.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11.(2023七上·浏阳期末) 西汉的太学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太学生按学业水平授予官职,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做法(  )
A.大一统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B.有利于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C.彻底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12.(2023七上·桑植月考)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除旧的钱币,改铸 (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铲形币 D.人民币
13.(2023七上·内江期末)看右图表,指出西汉统治者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 B.实施“推恩令”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14.(2023七上·内江期末)汉武帝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他在长安兴办(  )
A.大学 B.私学 C.佛学 D.太学
15.(2023七上·巴中期末)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西汉末年增至3000人。材料最能表明(  )
A.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
B.太学的设立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汉朝所推崇
D.太学主要培养统治人民的官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可知,汉武帝通过夺去106个诸侯的爵位,削弱了地方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
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西汉初年实现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
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汉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主张,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A项不符合题意;
B:镇压农民起义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他们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经过一天激战,匈奴单于仓皇遁逃,汉军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C项符合题意;
D:打压地方豪强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3.【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属于“推恩令”的内容,A项正确;
酎金夺爵制度指的是汉武帝以参加祭祀贡献的黄金的成色不好,虢夺了诸侯的爵位,排除B项;
实行盐铁官营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材料中也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推恩令”,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4.【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十七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 两次功冠全军 , 封冠军侯 ,一生践行着“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 ”的誓言,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题意;
B.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D.汉景帝,出现了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5.【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分别是秦朝的半两钱和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五铢钱,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样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A项正确;这两种货币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不同,排除B项;
半两钱和五铢钱币外形相似,货币种类多样化不利于经济交流,统一货币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排除C项;
题干的货币与商人地位的提升没有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汉统一货币的认识。
6.【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两人都抗击匈奴,A项不符合题意;
B:两人都加强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两人在对待儒家思想上态度不同,C项符合题意;
D:两人都巩固政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关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防止诸侯王和豪门大户实力提高,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煮盐治铁技术,排除B项;
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巩固中央政权,不是为了减少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的认识。
8.【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A项正确;
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的增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增强的表现,不能说明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排除B项;
题干说明王国控制的区域是越来越少的,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相关知识的掌握。
9.【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表述不全,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C项符合题意;
D:统治者对盐铁专卖高度重视,表述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根据材料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其目的是巩固汉朝的统治,进而汉武帝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使汉朝的统治更加巩固,实现了大一统。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中外的交流,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对西域的管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中的“西汉的太学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太学生按学业水平授予官职,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可得出:西汉政府重用儒家学说,选取儒生做官。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项大一统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是汉武帝的经济措施,与题目中的思想措施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有利于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彻底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汉武帝的政治措施:颁布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D项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是东汉中期以后的局面,与题中的西汉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和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对于基础历史知识深度理解。
1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学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他将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下令废半两钱,统一铸造五铢钱。
A项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始皇统一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项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符合题意;
CD两项和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要求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B项符合题意;
C: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北击匈奴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着重把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14.【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大学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私学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佛学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5.【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西汉末年增至3000人 ”,可以看出,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汉朝所推崇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 ,题干中没有出现,不符合题意;
B. 太学的设立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题干中只出现了太学的人数,不符合题意;
D. 太学主要培养统治人民的官僚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2七上·港南期末)汉朝规定,每年祭祀高祖庙时,诸侯需奉献黄金资助。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汉武帝的做法(  )
A.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落实了休养生息政策 D.有助于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汉武帝曾借口诸侯所献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一年就夺去了106个诸侯的爵位。”可知,汉武帝通过夺去106个诸侯的爵位,削弱了地方的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
抵御了匈奴南下袭扰,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
西汉初年实现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
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2023七上·期末)卫青和霍去病都曾经立下赫赫战功。他们死后,都陪葬在汉武帝茂陵附近,得享殊荣。他们的“赫赫战功”是(  )
A.平定七国之乱 B.镇压农民起义
C.率军击败匈奴 D.打压地方豪强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汉景帝采纳了晁错“削藩”主张,引发七国之乱,仅三个月便消灭叛乱七国,平定七国之乱后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威,A项不符合题意;
B:镇压农民起义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他们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经过一天激战,匈奴单于仓皇遁逃,汉军获得大胜。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C项符合题意;
D:打压地方豪强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3.(2023七上·期末)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
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盐铁官营 D.建立郡县制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属于“推恩令”的内容,A项正确;
酎金夺爵制度指的是汉武帝以参加祭祀贡献的黄金的成色不好,虢夺了诸侯的爵位,排除B项;
实行盐铁官营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材料中也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推恩令”,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4.他十七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一生践行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誓言,他与卫青出击匈奴,保卫了祖国山河。材料中的他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霍去病 D.汉景帝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十七岁就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 两次功冠全军 , 封冠军侯 ,一生践行着“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 ”的誓言,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题意;
B.主父偃,提出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D.汉景帝,出现了文景之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5.(2023七上·自贡期中)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传承春秋战国造币技术
C.有利于货币种类多样化 D.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升
【答案】A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中分别是秦朝的半两钱和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五铢钱,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这样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A项正确;这两种货币风格与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不同,排除B项;
半两钱和五铢钱币外形相似,货币种类多样化不利于经济交流,统一货币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区经济交流,排除C项;
题干的货币与商人地位的提升没有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汉统一货币的认识。
6.(2024七上·期末)“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提到的这两位帝王,都为我国的统一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问题时,态度却截然相反,该问题是(  )
A.抗击匈奴问题 B.加强中央集权问题
C.对待儒家思想问题 D.巩固政权问题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两人都抗击匈奴,A项不符合题意;
B:两人都加强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两人在对待儒家思想上态度不同,C项符合题意;
D:两人都巩固政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秦始皇、汉武帝的相关知识。
7.(2022七上·龙岗期末)桑弘羊在论及“盐铁官营”时指出:诸侯王和豪门大户通过垄断山海利益,召集流放的犯人采矿治铁,铸造铁器,煮海为盐,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由此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提高煮盐治铁技术
C.减少百姓赋税负担 D.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防止诸侯王和豪门大户实力提高,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提高煮盐治铁技术,排除B项;
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巩固中央政权,不是为了减少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实行盐铁官营的认识。
8.(2022七上·龙岗期末)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
时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108郡、国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C.王国领地日益扩大 D.中央体制不断调整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A项正确;
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行政区数目的增加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增强的表现,不能说明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排除B项;
题干说明王国控制的区域是越来越少的,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表格解读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西汉相关知识的掌握。
9.(2023七上·鹤城期末) 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判断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  )
活 动 内 容
查阅文献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桓宽《盐铁论》、司马迁《史记》等
观看视频 《漠北战役》等
搜集图片 《五铢钱》《独尊儒术群雕》等
考察遗址 侠西茂陵、陕西凤翔县祭天遗址等
A.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D.统治者对盐铁专卖高度重视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A项不符合题意;
B: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表述不全,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思想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该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C项符合题意;
D:统治者对盐铁专卖高度重视,表述不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23七上·苏州期中)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不断加强中外的交流
C.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 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根据材料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说服西南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材料说明汉武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其目的是巩固汉朝的统治,进而汉武帝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使汉朝的统治更加巩固,实现了大一统。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中外的交流,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对西域的管理,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2023七上·浏阳期末) 西汉的太学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太学生按学业水平授予官职,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做法(  )
A.大一统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B.有利于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
C.彻底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D.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中的“西汉的太学以《诗》《书》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太学生按学业水平授予官职,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可得出:西汉政府重用儒家学说,选取儒生做官。结合所学,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项大一统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是汉武帝的经济措施,与题目中的思想措施无关,不符合题意;
B项有利于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彻底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汉武帝的政治措施:颁布推恩令,不符合题意;
D项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是东汉中期以后的局面,与题中的西汉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和影响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对于基础历史知识深度理解。
12.(2023七上·桑植月考)汉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下令废除旧的钱币,改铸 (  )
A.圆形方孔半两钱 B.五铢钱
C.铲形币 D.人民币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据学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他将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下令废半两钱,统一铸造五铢钱。
A项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始皇统一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项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符合题意;
CD两项和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要求具备识记知识的能力。
13.(2023七上·内江期末)看右图表,指出西汉统治者为此采取的措施是(  )
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 B.实施“推恩令”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罢黜百家,崇尊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可知,诸侯王控制的人口超过了中央政府,严重威胁到中央政权的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其他子弟,封国势力越来越小,使汉武帝不费一兵,就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B项符合题意;
C: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北击匈奴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着重把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14.(2023七上·内江期末)汉武帝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他在长安兴办(  )
A.大学 B.私学 C.佛学 D.太学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大学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私学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佛学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5.(2023七上·巴中期末)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西汉末年增至3000人。材料最能表明(  )
A.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
B.太学的设立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汉朝所推崇
D.太学主要培养统治人民的官僚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设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太学初建时为50人,汉昭帝时增至100人,西汉末年增至3000人 ”,可以看出,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汉朝所推崇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 ,题干中没有出现,不符合题意;
B. 太学的设立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题干中只出现了太学的人数,不符合题意;
D. 太学主要培养统治人民的官僚 ,题干中没有提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