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16-2017学年度初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Ⅴ)从修建骊山墓、长城和驰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在( )
A.繁重的徭役 B.很重的赋税 C.残酷的刑法 D.可怕的殉葬
2.(2017七上·洪泽期中)与我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历史人物是( )
A.商纣王与周武王 B.秦二世与陈胜
C.项羽与刘邦 D.陈胜与吴广
3.(2023七上·腾冲期末)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黄巾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4.(2023七上·紫金期中)《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5.(2021七上·常德期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
6.(2023七上·扶绥期末)小明同学要去寻访我国历史中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遗址。他应该去的地点是( )
A.阳关 B.巨鹿 C.大泽乡 D.渔阳
7.(2024·)《史记 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 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指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影响
8.(2023七上·衡山期末)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下列历史事件中,与中国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有关的是( )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9.(2023七上·邵阳期末)《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 年考古发现的《睡地虎秦简》 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C.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10.(2023七上·衡阳期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
A.繁重的徭役 B.沉重的赋税
C.统一车辆的宽窄 D.严酷的刑法
11.(2023七上·衡阳期末)某同学翻阅《中华成语故事大全》,看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关键词句,根据所学推测他读到的历史事件是( )
A.阪泉之战 B.桂陵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12.(2023七上·雨花期末) 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这一组数据说明秦朝( )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刑法严酷 D.战乱不断
13.(2023七上·岳池期末)公元前207年,他破釜沉舟,率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消灭了秦军主力,一举扭转了战局。“他”是( )
A.吴广 B.刘邦 C.陈胜 D.项羽
14.(2023七上·都昌月考)“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焚书坑儒和( )
A.灭六国,统一中国 B.修筑长城
C.秦的暴政 D.秦末农民大起义
15.(2023七上·游仙月考)在讲授某史事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三个关键信息,对该史事描述正确的是( )
A.爆发原因是秦的暴政
B.最终取得胜利并推翻秦王朝
C.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
D.领导者是刘邦和项羽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3七上·于都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农民戍守渔阳附近的长城,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估计已误期。误期,法应该斩首。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误没有征发,应罚二甲(一甲是 1344钱)。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批评;六天到十天, 罚一盾(384 钱); 超过十天,罚一甲。如果遇到发大水或下暴雨无法起行的,免除本次征发”。可见秦法也是相当人性化的。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1)材料一说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2)你认为材料一、二关于秦朝法律的记载哪一个更可信 为什么更可信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修建骊山墓、长城和驰道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徭役是指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故选A。
【点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2.【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楚河汉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项羽和刘邦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知道“楚河汉界”是历史典故。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刘邦退到黄河南岸重镇荥阳,两军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它是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为了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可知是楚汉之争。
3.【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不符合题意;
D: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1851—1864年间的一场农民反封建反侵略运动,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可知,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法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不大。
5.【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09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因而公元前209年属公元前3世纪末。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纪年方法的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阳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项符合题意;
D: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7.【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A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不是经过、特点、影响,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8.【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楚河”“汉界”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因此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楚汉之争相关,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史记》中记载“失期,法皆斩”,而出土的秦律规定, 失期并不是死罪 ,这反映出秦朝有法律,但是民众并不很了解,才有了陈胜吴广因为失期起义的记载,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史实,不符合史实;
B.《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题干中看不出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两种不同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10.【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车辆的宽窄是秦始皇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正确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不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C项符合题意;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统治后期,为了修建阿房宫和长城,奴役很多人做工,造成徭役繁重,赋税也很沉重,再加上秦朝的刑法严酷,激起了人民的不满,最终导致国家灭亡,ABD项的内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11.【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知,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楚汉相争时期,韩信用计使项羽进兵,又在十里山布下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在营中听见四面的汉军都唱著楚人的歌曲,以为楚军都已降汉,乃与爱妾虞姬饮酒作别,D项正确;
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排除A项;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说的是齐国谋士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排除B项;
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它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起义军同秦军主力章邯部在钜鹿地区的一场战略决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楚汉之争的认识。
12.【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徭役繁重,
这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B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秦朝赋税,排除A;
题干只涉及“服役的人数”,没有提及刑法问题,排除C;
题干没有提及战乱,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B项不符合题意;
C: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巨鹿之战的历史的准确识记,难度不大。
14.【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灭六国,统一中国,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修筑长城,B项不符合题意;
C:秦的暴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15.【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大泽乡起义爆发原因是秦的暴政,A项符合题意;
B:大泽乡起义最终失败,B项不符合题意;
C: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项不符合题意;
D:领导者是陈胜、吴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大泽乡的相关知识。
16.【答案】(1)秦末农民大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材料二中关于秦朝征发徭役误期的法律规定与材料一记载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二中对秦朝的法律有什么不同看法
【答案】材料一中是误期当斩首,材料二中误期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材料一认为秦朝法律残酷,材料二认为秦法相当人性化
(2)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农民戍守渔阳附近的长城,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900余人在大泽乡因遇雨误期而掀起了反秦起义,即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大起义。
(2)不同:根据材料一“误期,法应该斩首”,表明误期当斩首;根据材料二“耽误没有征发,应罚二甲(一甲是 1344钱)……”,说明误期的处罚是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
看法:材料一中仅仅因为遇到大雨无法按期到达就要被处死,体现了秦朝的法律残酷;;材料二中同样是遇雨误期则免除本次征发,体现了秦法相当人性化。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看法一:材料二更可信。根据两则材料的出处可知,材料一是西汉司马迁记述的,是二手史料。材料二引用的是出土的秦朝竹简法律条文,是一手史料。所以,材料二更可信。因为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二属于史学著作,属于二手史料。
看法二: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故答案为:
(1)秦末农民大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2)材料一中是误期当斩首,材料二中误期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材料一认为秦朝法律残酷,材料二认为秦法相当人性化
(3)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起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16-2017学年度初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模拟卷Ⅴ)从修建骊山墓、长城和驰道可以看出,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在( )
A.繁重的徭役 B.很重的赋税 C.残酷的刑法 D.可怕的殉葬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的暴政。根据已学知识可知,修建骊山墓、长城和驰道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徭役是指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故选A。
【点评】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2.(2017七上·洪泽期中)与我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历史人物是( )
A.商纣王与周武王 B.秦二世与陈胜
C.项羽与刘邦 D.陈胜与吴广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楚河汉界”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项羽和刘邦的知识,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需知道“楚河汉界”是历史典故。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刘邦退到黄河南岸重镇荥阳,两军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它是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为了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可知是楚汉之争。
3.(2023七上·腾冲期末)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黄巾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A项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B项不符合题意;
C: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184年,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失败,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C项不符合题意;
D: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1851—1864年间的一场农民反封建反侵略运动,坚持斗争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4.(2023七上·紫金期中)《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C.《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年考古发现《云梦秦简》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可知,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B项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法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难度不大。
5.(2021七上·常德期中)“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09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因而公元前209年属公元前3世纪末。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纪年方法的相关史实。
6.(2023七上·扶绥期末)小明同学要去寻访我国历史中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遗址。他应该去的地点是( )
A.阳关 B.巨鹿 C.大泽乡 D.渔阳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阳关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项符合题意;
D: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陈胜、吴广起义的相关史实。
7.(2024·)《史记 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 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指出了秦末农民起义的( )
A.原因 B.经过 C.特点 D.影响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A项正确;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不是经过、特点、影响,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8.(2023七上·衡山期末)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下列历史事件中,与中国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有关的是( )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史称“牧野之战”,B项不符合题意;
C: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以少胜多,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楚河”“汉界”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因此象棋中的“楚河汉界”与楚汉之争相关,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史实。
9.(2023七上·邵阳期末)《史记》中记述陈胜吴广因“失期,法皆斩”而起义,而根据1975 年考古发现的《睡地虎秦简》 记载,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据此进行的历史推测中较为合理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 B.《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
C.秦有法律但民众不甚了解 D.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史记》中记载“失期,法皆斩”,而出土的秦律规定, 失期并不是死罪 ,这反映出秦朝有法律,但是民众并不很了解,才有了陈胜吴广因为失期起义的记载,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传说,陈胜吴广起义是历史史实,不符合史实;
B.《史记》内容虚构成分较多,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 ,题干中看不出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虚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两种不同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10.(2023七上·衡阳期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
A.繁重的徭役 B.沉重的赋税
C.统一车辆的宽窄 D.严酷的刑法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车辆的宽窄是秦始皇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正确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不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C项符合题意;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统治后期,为了修建阿房宫和长城,奴役很多人做工,造成徭役繁重,赋税也很沉重,再加上秦朝的刑法严酷,激起了人民的不满,最终导致国家灭亡,ABD项的内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认识。
11.(2023七上·衡阳期末)某同学翻阅《中华成语故事大全》,看到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关键词句,根据所学推测他读到的历史事件是( )
A.阪泉之战 B.桂陵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之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知,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楚汉相争时期,韩信用计使项羽进兵,又在十里山布下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项羽在营中听见四面的汉军都唱著楚人的歌曲,以为楚军都已降汉,乃与爱妾虞姬饮酒作别,D项正确;
黄帝统一华夏的过程中,与炎帝两部落联盟在阪泉进行的一次战争。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排除A项;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说的是齐国谋士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排除B项;
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它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起义军同秦军主力章邯部在钜鹿地区的一场战略决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楚汉之争的认识。
12.(2023七上·雨花期末) 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这一组数据说明秦朝( )
A.赋税沉重 B.徭役繁重 C.刑法严酷 D.战乱不断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人,而服役的人数总数不下300万,占当时总人口的15%”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徭役繁重,
这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秦的暴政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B符合题意;
题干没有涉及秦朝赋税,排除A;
题干只涉及“服役的人数”,没有提及刑法问题,排除C;
题干没有提及战乱,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的暴政。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秦的暴政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2023七上·岳池期末)公元前207年,他破釜沉舟,率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消灭了秦军主力,一举扭转了战局。“他”是( )
A.吴广 B.刘邦 C.陈胜 D.项羽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B项不符合题意;
C: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救援被秦军围困在巨鹿的起义军。秦军有30万人,项羽的楚军只有数万人。楚军过了漳河,背河扎营。项羽令将士带三天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楚军将士抱着必死的决心,最终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巨鹿之战的历史的准确识记,难度不大。
14.(2023七上·都昌月考)“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焚书坑儒和( )
A.灭六国,统一中国 B.修筑长城
C.秦的暴政 D.秦末农民大起义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灭六国,统一中国,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修筑长城,B项不符合题意;
C:秦的暴政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知识。
15.(2023七上·游仙月考)在讲授某史事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大泽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三个关键信息,对该史事描述正确的是( )
A.爆发原因是秦的暴政
B.最终取得胜利并推翻秦王朝
C.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
D.领导者是刘邦和项羽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A: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大泽乡起义爆发原因是秦的暴政,A项符合题意;
B:大泽乡起义最终失败,B项不符合题意;
C: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项不符合题意;
D:领导者是陈胜、吴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大泽乡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3七上·于都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农民戍守渔阳附近的长城,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估计已误期。误期,法应该斩首。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误没有征发,应罚二甲(一甲是 1344钱)。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批评;六天到十天, 罚一盾(384 钱); 超过十天,罚一甲。如果遇到发大水或下暴雨无法起行的,免除本次征发”。可见秦法也是相当人性化的。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1)材料一说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2)你认为材料一、二关于秦朝法律的记载哪一个更可信 为什么更可信呢
【答案】(1)秦末农民大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材料二中关于秦朝征发徭役误期的法律规定与材料一记载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二中对秦朝的法律有什么不同看法
【答案】材料一中是误期当斩首,材料二中误期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材料一认为秦朝法律残酷,材料二认为秦法相当人性化
(2)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农民戍守渔阳附近的长城,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900余人在大泽乡因遇雨误期而掀起了反秦起义,即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大起义。
(2)不同:根据材料一“误期,法应该斩首”,表明误期当斩首;根据材料二“耽误没有征发,应罚二甲(一甲是 1344钱)……”,说明误期的处罚是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
看法:材料一中仅仅因为遇到大雨无法按期到达就要被处死,体现了秦朝的法律残酷;;材料二中同样是遇雨误期则免除本次征发,体现了秦法相当人性化。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看法一:材料二更可信。根据两则材料的出处可知,材料一是西汉司马迁记述的,是二手史料。材料二引用的是出土的秦朝竹简法律条文,是一手史料。所以,材料二更可信。因为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二属于史学著作,属于二手史料。
看法二: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故答案为:
(1)秦末农民大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2)材料一中是误期当斩首,材料二中误期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材料一认为秦朝法律残酷,材料二认为秦法相当人性化
(3)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起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