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16七上·娄星期末)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的历史”,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社会剧烈变革。B是发生在秦朝的史实,C是发生在东汉的史实,D是秦朝灭亡之后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史实。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国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2.(2023七上·期末)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意在( )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C.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A项不符合题意;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符合题意;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2024·) 李斯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而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表明( )
A.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 B.商鞅变法存在缺陷,弊大于利
C.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D.商鞅变法是秦走向灭亡的根源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基于法治立场,认为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变法制度,改变了秦国的风俗,百姓变得富足,国家变得富裕强大,国民很团结,各个诸侯都很亲近;根据题干“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可知,贾谊基于儒家礼治,认为商鞅变法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两者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导致对商鞅变法截然不同的评价,背后反映出法治和礼治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因此对于商鞅变法,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C项正确;
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过于武断,说法错误,排除A项;
商鞅变法利大于弊,因为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也革除了秦国积弊,让它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打下基础,排除B项;
秦走向灭亡的根源是秦朝的暴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认识等知识。
4.(2024·)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
势是( )
A.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重
C.诸侯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之间的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D项正确;
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重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B项;
诸侯割据混战日益扩大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2023七上·仁寿期末)据出土简牍记载,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A;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政治上的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B;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2023七上·衡山期末)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一状况始于修建了(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紫禁城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昭王后期,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天府之国”,B项符合题意;
C: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2023七上·邵阳期末)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社会转型 D.政权分立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政治上,诸侯争霸,思想上,百家争鸣,科技上,出现了铁器牛耕,变革上,社会转型旧的制度瓦解,新的制度出现,即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开始建立,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国家产生,最早的国家产生于夏朝,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B.文明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D.政权分立,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争霸,但是没有出现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理解时代特征分析回答。
8.(2023七上·和平期末)杜甫千古名篇《登楼》一诗中有“锦江春色来天也,玉垒浮去变古今”,此句描写的是一处伟大水利工程。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岷江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A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符合题意;
B项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不符合题意;
C项灵渠是秦朝时修建的、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
D项岷江不是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9.(2023七上·岳池期末)战国时期,“(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军队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严明法度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确立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战国时期,‘(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军队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调动了官兵作战的积极性,B项符合题意;
C:鼓励耕织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严明法度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2019七上·苏州期中)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店主不敢收留商鞅的原因是,商鞅制定了法律,住宿必须有凭证,没有凭证是无法住宿的,店主如果收留了他,就要受连坐之刑。说明商鞅变法已经在社会上推行开来,人人遵守。因此:
A变法违背民意,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B变法深入贯彻,符合题意;
C变法遇到阻力,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变法宣告失败,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11. 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
A.奖励军功 B.鼓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 D.统一度量衡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调动了官兵作战的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
B:鼓励耕织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废除井田制废除了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C项不符合题意;
D: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2023七上·满城期末)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强大的诸侯们在这一时期发动战争,主要是为了( )
A.保护周王 B.抗击夷人 C.争当霸主 D.拓展疆域
【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A项不符合题意;
B: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B项不符合题意;
C: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强大的诸侯们在这一时期发动战争”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兼并战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2023七上·满城期末)与下侧示意图关系最密切的人物是( )
A.商鞅 B.李冰 C.祖冲之 D.贾思勰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昭王后期,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B项符合题意;
C:南北朝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大明历》,与现代天文测算结果只差50秒,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C项不符合题意;
D: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4.(2023七上·于都月考)观察下边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③两处分别为( )
A.燕、 楚 B.齐、 秦 C.秦、 楚 D.燕、 齐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战国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边的是齐国,位于山东境内,楚国在南方的长江中游,秦国位于西部的关中平原,由此可知,②④分别是齐国和楚国,故选B项。
燕在最北边,楚在最南边,排除A项。
秦在最西边,楚在最南边,排除C项。
燕在最北边,齐在最东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七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
15.(2023七上·成都期末)《商君书》记载: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这体现了 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
A.确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严明法度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可以看出,能够在战场上杀敌一人者,赏赐爵位一级,还赏赐田地和住宅,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确立县制,题干中没有体现确立县制,不符合题意;
C.鼓励耕织,题干中没有显示鼓励耕织,不符合题意;
D.严明法度,题干中没有体现严明法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其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材料三:商鞅变法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国商鞅变法的一个特点。
(3) 结合所学知识三说说商鞅变法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案】(1)千秋伟业: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或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3)意义:增强了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4)启示:要勇于创新,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和结合所学可知,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2)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高。”可知,商鞅变法特点是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或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勇于创新,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故答案为:
(1)千秋伟业: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或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3)意义:增强了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4)启示:要勇于创新,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16七上·娄星期末)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
A.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2.(2023七上·期末)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意在( )
A.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C.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3.(2024·) 李斯认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而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这表明( )
A.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 B.商鞅变法存在缺陷,弊大于利
C.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 D.商鞅变法是秦走向灭亡的根源
4.(2024·)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
势是( )
A.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重
C.诸侯割据混战日益扩大 D.历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
5.(2023七上·仁寿期末)据出土简牍记载,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C.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6.(2023七上·衡山期末)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一状况始于修建了( )
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紫禁城
7.(2023七上·邵阳期末)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社会转型 D.政权分立
8.(2023七上·和平期末)杜甫千古名篇《登楼》一诗中有“锦江春色来天也,玉垒浮去变古今”,此句描写的是一处伟大水利工程。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岷江
9.(2023七上·岳池期末)战国时期,“(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军队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严明法度
10.(2019七上·苏州期中)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人住宿,就要连坐,商鞅因此无可奈何。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 )
A.变法违背民意 B.变法深入贯彻
C.变法遇到阻力 D.变法宣告失败
11. 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
A.奖励军功 B.鼓励耕织 C.废除井田制 D.统一度量衡
12.(2023七上·满城期末)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强大的诸侯们在这一时期发动战争,主要是为了( )
A.保护周王 B.抗击夷人 C.争当霸主 D.拓展疆域
13.(2023七上·满城期末)与下侧示意图关系最密切的人物是( )
A.商鞅 B.李冰 C.祖冲之 D.贾思勰
14.(2023七上·于都月考)观察下边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③两处分别为( )
A.燕、 楚 B.齐、 秦 C.秦、 楚 D.燕、 齐
15.(2023七上·成都期末)《商君书》记载: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这体现了 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
A.确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严明法度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材料三:商鞅变法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1)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国商鞅变法的一个特点。
(3) 结合所学知识三说说商鞅变法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战国时期的历史”,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社会剧烈变革。B是发生在秦朝的史实,C是发生在东汉的史实,D是秦朝灭亡之后刘邦项羽争夺帝位的史实。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战国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2.【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A项不符合题意;
B: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符合题意;
D:严明法度禁止私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斯基于法治立场,认为秦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变法制度,改变了秦国的风俗,百姓变得富足,国家变得富裕强大,国民很团结,各个诸侯都很亲近;根据题干“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可知,贾谊基于儒家礼治,认为商鞅变法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两者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导致对商鞅变法截然不同的评价,背后反映出法治和礼治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因此对于商鞅变法,所站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C项正确;
都是一家之言,毫无可取之处,过于武断,说法错误,排除A项;
商鞅变法利大于弊,因为它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出现,也革除了秦国积弊,让它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打下基础,排除B项;
秦走向灭亡的根源是秦朝的暴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认识等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之间的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D项正确;
封建制度正在逐步确立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
人民遭受的灾难更深重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B项;
诸侯割据混战日益扩大与题干描述的内容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C符合题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A;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政治上的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B;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昭王后期,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天府之国”,B项符合题意;
C: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C项不符合题意;
D: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7.【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变,政治上,诸侯争霸,思想上,百家争鸣,科技上,出现了铁器牛耕,变革上,社会转型旧的制度瓦解,新的制度出现,即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开始建立,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国家产生,最早的国家产生于夏朝,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B.文明起源,中国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D.政权分立,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诸侯争霸,但是没有出现政权分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理解时代特征分析回答。
8.【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A项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符合题意;
B项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不符合题意;
C项灵渠是秦朝时修建的、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
D项岷江不是水利工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确立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战国时期,‘(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军队因此被称为‘虎狼之师’”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调动了官兵作战的积极性,B项符合题意;
C:鼓励耕织有利于经济的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
D:严明法度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店主不敢收留商鞅的原因是,商鞅制定了法律,住宿必须有凭证,没有凭证是无法住宿的,店主如果收留了他,就要受连坐之刑。说明商鞅变法已经在社会上推行开来,人人遵守。因此:
A变法违背民意,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B变法深入贯彻,符合题意;
C变法遇到阻力,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D变法宣告失败,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11.【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和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调动了官兵作战的积极性,A项符合题意;
B:鼓励耕织有利于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
C:废除井田制废除了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C项不符合题意;
D: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A:春秋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A项不符合题意;
B: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B项不符合题意;
C: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强大的诸侯们在这一时期发动战争”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兼并战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3.【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A: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图片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昭王后期,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成为 “天府之国”,B项符合题意;
C:南北朝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大明历》,与现代天文测算结果只差50秒,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C项不符合题意;
D:北朝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都江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4.【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战国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边的是齐国,位于山东境内,楚国在南方的长江中游,秦国位于西部的关中平原,由此可知,②④分别是齐国和楚国,故选B项。
燕在最北边,楚在最南边,排除A项。
秦在最西边,楚在最南边,排除C项。
燕在最北边,齐在最东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七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可以看出,能够在战场上杀敌一人者,赏赐爵位一级,还赏赐田地和住宅,这体现的是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确立县制,题干中没有体现确立县制,不符合题意;
C.鼓励耕织,题干中没有显示鼓励耕织,不符合题意;
D.严明法度,题干中没有体现严明法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理解其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答案】(1)千秋伟业: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或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3)意义:增强了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4)启示:要勇于创新,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知识点】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和结合所学可知,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2)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高。”可知,商鞅变法特点是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或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3)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要勇于创新,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故答案为:
(1)千秋伟业:使齐国国富兵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或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最成功)。
(3)意义:增强了秦国国力,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4)启示:要勇于创新,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改革是强国之路等。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