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月考)《太史公自序》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授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C.分封制逐步瓦解 D.诸侯国弃医逃跑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是依靠土地和义务关系建立起周王与各诸侯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是建立在周王室实力基础上,随着诸侯王势力的增强,世袭的诸侯王与周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再听命于周王,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诸侯互相兼并,数目减少,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崩溃,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诸侯国数目减少,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B. 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D. 诸侯国弃医逃跑 ,题干中没有显示诸侯国弃医逃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本质问题,不要看表面。
2.(2024·)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也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说明(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史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验证文献史料的真伪。A项正确;
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说法错误,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牛耕已广泛使用,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3.(2022七上·龙岗期中)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下列对春秋争霸的评价与列宁上述观点相符的是( )
A.给人民带来灾难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使霸主号令诸侯 D.西周是反动王朝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与此同时各民族长期交往与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可知对春秋争霸的评价与列宁上述观点相符的是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
给人民带来灾难,具有片面性,与题干内容“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不符,排除A项;
使霸主号令诸侯,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排除C项;
西周是反动王朝,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的认识。
4.(2023七上·邵阳期末)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B.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 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 次之多,这反映出周王室地位衰落,无力掌控诸侯,小的诸侯国依附于大的诸侯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5.(2023七上·衡阳期末)与①时期对应的历史故事是( )
A.酒池肉林 B.烽火戏诸侯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卧薪尝胆是春秋时期的故事,属于西周以后的时期,C符合题意;
酒池肉林描述的是殷商时期的纣王的奢靡生活,不属于西周之后的事件,A不符合题意;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也是西周之后的事件,B不符合题意;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相关知识的掌握。
6.(2023七上·衡阳期末)在春秋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而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由此可见当时的历史发展一大趋势是( )
A.分封制开始逐渐崩溃 B.诸侯将取代周天子地位
C.大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D.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在春秋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而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和所学知识,经过长期的春秋争霸战争,大国吞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已经大为减少,局部统一实现,有利于日后的全国统一,因此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一大趋势是由大分裂逐渐走向统一,C项正确;
题干的主旨是春秋时期局部统一的出现,并不是反映分封制开始逐渐崩溃或诸侯将取代周天子地位,排除AB项;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的认识。
7.(2023七上·雷州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经济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小农经济形成并发展。在这些社会变化的基础上,诸子百家纷纷提倡富民思想,关心百姓的温饱和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富民思想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D项正确;
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政策,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社会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8.(2023七上·雷州期末)“平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分封制等级森严 B.郡县制正式确立
C.周王室势力衰微 D.各诸侯征伐不断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平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可知,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等国开始强大起来,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分封制等级森严,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郡县制正式确立,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各诸侯征伐不断,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周王室势力衰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3七上·巴中期末)《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则(钱财)”,以安葬周平王。这一事件反映了(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群雄兼并 D.百家争鸣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则(钱财)”,以安葬周平王”,可以看出,此时周王室势力衰落,只好依靠诸侯,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诸侯争霸,题干中没有体现诸侯争霸,不符合题意;
C. 群雄兼并 ,题干中没有体现 群雄兼并 ,不符合题意;
D.百家争鸣,题干中没有体现百家争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2023七上·岳池期末)他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利用“尊王攘夷”的策略,让自己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这里的“他”是( )
A.晋文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秦穆公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二个霸主,A项不符合题意;
B: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但不是第一个霸主,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C项符合题意;
D: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第一霸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识记并准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1.(2023七上·三河月考)战国时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
A.铁器的使用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田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A项符合题意;
B:个体小农的出现是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结果,B项不符合题意;
C:诸侯国之间的竞相改革,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C项不符合题意;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是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结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要求学生牢记基础知识。
12.(2021七上·东莞期中)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
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D.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要向大的诸侯国进贡,甚至超过朝贡天子,这是因为,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衰微,没有能力掌控诸侯国,于是大的诸侯国开始号令诸侯,弱小的诸侯国只要去朝贡,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不符合题意;
B. 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不符合题意;
C. 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13.(2023七上·于都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革除旧制,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工具也发生大的改进,其中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 B.青铜器和牛耕
C.石制农具和牛耕 D.铁制农具和人力耕作工具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巨大变革,在生产力方面,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故选A项。
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农业生产领域极少使用,排除B项。
石制农具是早期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了铁犁牛耕时代,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和推广的是铁制农具,不属于人力耕作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铁犁牛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铁犁牛耕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上·福田期末)下面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面积(m )
金村大墓 周天子 1 148.6
固围村魏国墓地 魏王 2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954
邯郸赵王陵 赵王 2 1600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开始没落 D.周王室衰微
【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诸侯墓葬标准超过了周王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的社会变革特征,D项正确;
墓葬规制严整,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A项;
等级制度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诸侯势力超过周王,不能说明贵族阶层没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周王室势力衰微的表现。
15.(2024七上·潮南期末)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据此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局面是( )
A.统一 B.安定 C.动荡 D.繁荣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安定,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可知,春秋是各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动荡不安,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繁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局面,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4七上·期末)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协 三个“力”并列,表示合作
材料三
(1)材料一属于哪种史料类型?材料一遗址中发现的文物代表的是哪一流域的农耕文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协”字体现的农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材料三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的哪两种生产工具?这两种生产工具的使用有什么积极影响?
(4)综上所述,谈谈农业发展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流域:长江流域
(2)特点:集体耕作。原因:生产力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3)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牛耕。影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4)注意问题:要注意改进生产工具,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甲骨文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和稻谷都属于实物史料。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2)根据图片“甲骨文字形”可知,协字体现的农耕特点是集体耕作。结合所学可知,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生产力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3)根据材料三图片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农业发展需注意改进生产工具,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等。
故答案为: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流域:长江流域
(2)特点:集体耕作。原因:生产力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3)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牛耕。影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4)注意问题:要注意改进生产工具,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古代农业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月考)《太史公自序》软“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授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C.分封制逐步瓦解 D.诸侯国弃医逃跑
2.(2024·)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也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说明(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史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3.(2022七上·龙岗期中)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下列对春秋争霸的评价与列宁上述观点相符的是( )
A.给人民带来灾难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使霸主号令诸侯 D.西周是反动王朝
4.(2023七上·邵阳期末)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B.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5.(2023七上·衡阳期末)与①时期对应的历史故事是( )
A.酒池肉林 B.烽火戏诸侯 C.卧薪尝胆 D.纸上谈兵
6.(2023七上·衡阳期末)在春秋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而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由此可见当时的历史发展一大趋势是( )
A.分封制开始逐渐崩溃 B.诸侯将取代周天子地位
C.大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D.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
7.(2023七上·雷州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经济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8.(2023七上·雷州期末)“平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分封制等级森严 B.郡县制正式确立
C.周王室势力衰微 D.各诸侯征伐不断
9.(2023七上·巴中期末)《春秋》记载:鲁隐公三年,周平王去世,筹措不到丧葬费用,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则(钱财)”,以安葬周平王。这一事件反映了( )
A.诸侯争霸 B.王室衰微 C.群雄兼并 D.百家争鸣
10.(2023七上·岳池期末)他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利用“尊王攘夷”的策略,让自己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这里的“他”是( )
A.晋文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秦穆公
11.(2023七上·三河月考)战国时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
A.铁器的使用 B.个体小农的出现
C.百家争鸣的影响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12.(2021七上·东莞期中)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
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D.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势力扩大
13.(2023七上·于都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革除旧制,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工具也发生大的改进,其中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 B.青铜器和牛耕
C.石制农具和牛耕 D.铁制农具和人力耕作工具
14.(2023七上·福田期末)下面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面积(m )
金村大墓 周天子 1 148.6
固围村魏国墓地 魏王 2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954
邯郸赵王陵 赵王 2 1600
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
C.贵族阶层开始没落 D.周王室衰微
15.(2024七上·潮南期末)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据此可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局面是( )
A.统一 B.安定 C.动荡 D.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4七上·期末)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协 三个“力”并列,表示合作
材料三
(1)材料一属于哪种史料类型?材料一遗址中发现的文物代表的是哪一流域的农耕文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协”字体现的农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材料三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的哪两种生产工具?这两种生产工具的使用有什么积极影响?
(4)综上所述,谈谈农业发展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是依靠土地和义务关系建立起周王与各诸侯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是建立在周王室实力基础上,随着诸侯王势力的增强,世袭的诸侯王与周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再听命于周王,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诸侯互相兼并,数目减少,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崩溃,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诸侯国数目减少,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B. 诸侯国之间互相残杀 ,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
D. 诸侯国弃医逃跑 ,题干中没有显示诸侯国弃医逃跑,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本质问题,不要看表面。
2.【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验证文献史料的真伪。A项正确;
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说法错误,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牛耕已广泛使用,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铁器的使用和推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3.【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与此同时各民族长期交往与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可知对春秋争霸的评价与列宁上述观点相符的是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
给人民带来灾难,具有片面性,与题干内容“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不符,排除A项;
使霸主号令诸侯,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了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排除C项;
西周是反动王朝,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的认识。
4.【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 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 次之多,这反映出周王室地位衰落,无力掌控诸侯,小的诸侯国依附于大的诸侯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5.【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卧薪尝胆是春秋时期的故事,属于西周以后的时期,C符合题意;
酒池肉林描述的是殷商时期的纣王的奢靡生活,不属于西周之后的事件,A不符合题意;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也是西周之后的事件,B不符合题意;
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相关知识的掌握。
6.【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在春秋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而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和所学知识,经过长期的春秋争霸战争,大国吞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已经大为减少,局部统一实现,有利于日后的全国统一,因此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一大趋势是由大分裂逐渐走向统一,C项正确;
题干的主旨是春秋时期局部统一的出现,并不是反映分封制开始逐渐崩溃或诸侯将取代周天子地位,排除AB项;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春秋争霸的认识。
7.【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小农经济形成并发展。在这些社会变化的基础上,诸子百家纷纷提倡富民思想,关心百姓的温饱和经济利益,由此可见富民思想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D项正确;
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政策,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社会阶级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8.【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平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可知,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以强并弱,齐、楚、秦、晋等国开始强大起来,竞相争霸,操控政治局面,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分封制等级森严,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郡县制正式确立,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各诸侯征伐不断,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周王室势力衰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周王室派周大夫武氏之子到鲁国“求则(钱财)”,以安葬周平王”,可以看出,此时周王室势力衰落,只好依靠诸侯,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诸侯争霸,题干中没有体现诸侯争霸,不符合题意;
C. 群雄兼并 ,题干中没有体现 群雄兼并 ,不符合题意;
D.百家争鸣,题干中没有体现百家争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二个霸主,A项不符合题意;
B: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但不是第一个霸主,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齐国在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终于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C项符合题意;
D: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君,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第一霸主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识记并准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11.【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田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A项符合题意;
B:个体小农的出现是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结果,B项不符合题意;
C:诸侯国之间的竞相改革,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出现,C项不符合题意;
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是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结果,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要求学生牢记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要向大的诸侯国进贡,甚至超过朝贡天子,这是因为,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衰微,没有能力掌控诸侯国,于是大的诸侯国开始号令诸侯,弱小的诸侯国只要去朝贡,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距离较远,不符合题意;
B. 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 ,不符合题意;
C. 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13.【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巨大变革,在生产力方面,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故选A项。
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农业生产领域极少使用,排除B项。
石制农具是早期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了铁犁牛耕时代,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和推广的是铁制农具,不属于人力耕作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铁犁牛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铁犁牛耕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诸侯墓葬标准超过了周王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的社会变革特征,D项正确;
墓葬规制严整,不符合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A项;
等级制度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诸侯势力超过周王,不能说明贵族阶层没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周王室势力衰微的表现。
15.【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统一,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安定,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所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可知,春秋是各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动荡不安,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繁荣,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局面,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6.【答案】(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流域:长江流域
(2)特点:集体耕作。原因:生产力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3)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牛耕。影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4)注意问题:要注意改进生产工具,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甲骨文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和稻谷都属于实物史料。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2)根据图片“甲骨文字形”可知,协字体现的农耕特点是集体耕作。结合所学可知,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生产力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3)根据材料三图片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农业发展需注意改进生产工具,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等。
故答案为:
(1)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流域:长江流域
(2)特点:集体耕作。原因:生产力低下,只靠一个人无法进行农业生产。
(3)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牛耕。影响: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4)注意问题:要注意改进生产工具,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考查古代农业发展,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把它和课本所学结合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