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福田期末)《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这反映出, 甲骨文 ( )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 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为失”可知,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到商朝的历史,C项正确;
AB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2024·) 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B项正确;
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A项;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C项;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2024·) 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注: 商王武丁的妻子)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 )
A.出现年代最早 B.造字方法多样
C.具有史料价值 D.发现数量很多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妇好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的祭典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人们公认妇好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可知,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现年代最早,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造字方法多样,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发现数量很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4.(2022七上·龙岗期中)有学者估算,司母戊鼎这样的大型青铜器,至少需要70个红陶坩埚同时熔化铜液,每个坩埚旁需要三四个人工作,这样就需要约250人。如果加上制模翻范、磨光、运输等,要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上。由此可见,当时青铜器的生产( )
A.铸造规模很大 B.技术水平很高
C.工艺非常复杂 D.人力浪费严重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材料以司母戊鼎为例,“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上”,可知青铜器铸造用工多,说明商代青铜器铸造规模大,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的技术水平,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工艺复杂性,排除C项;
材料涉及青铜铸造用工多,但没有涉及人浮于事的信息,不能认定人力浪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
5.(2022七上·南海期末)某甲骨文记载了商王的一次车祸。据此可知,甲骨文( )
A.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B.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
C.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社会状况 D.丰富和推动中华文化的成长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C项正确;
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
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
丰富和推动中华文化的成长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甲骨文出现的时间、内容、影响和地位。
6.(2023七上·衡山期末)在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中,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下列青铜器中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的是( )
A.四羊方尊 B.颂壶 C.毛公鼎 D.司母戊鼎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祭祀礼器,A项不符合题意;
B:颂壶是西周晚期青铜器,B项不符合题意;
C:西周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商朝时期司母戊鼎,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7.(2023七上·岳池期末)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惊天下”的甲骨文( )
A.完整记录了夏朝历史 B.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C.至今文字全部被破译 D.是中国已知最早文字
【答案】D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完整记录了夏朝历史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B项不符合题意;
C:至今文字并没有全部被破译,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8.(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工艺也十分复杂。下列文物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猪纹陶体 B.人面鱼纹彩陶盆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猪纹陶体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陶器,A项不符合题意;
B:人面鱼纹彩陶属于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陶器盆,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C项符合题意;
D: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9.(2023七上·峡江期末)《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下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青铜胄”为头盔,“青铜簋”为盛饭工具,“青铜爵”为饮酒器,“青铜刀”为刀具,由此得知,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的丰富多样,故选A项。
由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功能各不相同,并非单一,排除B项。
由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形状不一,造型精美奇特,说明工艺复杂,排除C项。
由材料可知,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功能不一,造型精美,没有体现皇权的象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周青铜文明的相关史实。
10.(2023七上·榆树期中)习近平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下列说法能准确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B.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D.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答案】D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从“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甲骨文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排除A项;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但这并不能证明“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排除B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是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无法证明“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1.(2023七上·英德期末)“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
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B.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
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与题干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可知,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B项符合题意;
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与题干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与题干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掌握“二重证据法”相关知识。
12.(2023七上·电白期末)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风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两则材料( )
A.不足采信 B.互相矛盾 C.孤证不立 D.互为印证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利簋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A项不符合题意;
B:两则材料对武王伐纣的记载基本一致,不是互相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中关于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两则材料,并非孤证,C项不符合题意;
D:从“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风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可知,两则材料都指出了武王灭商的时间、结果,且记载的史实一致,所以,两则材料是互为印证的,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武王灭商,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3.(2023七上·期末)我国考古学家在许多战国时期墓穴的考古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仔细观察图一和图二,可以推测春秋战国时期( )
A.青铜器普遍使用于日常生活 B.青铜制造水平超过前代
C.达官显贵喜欢用青铜器陪葬 D.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可知都与作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推测与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信息是战国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D项正确;
青铜器普遍使用于日常生活,与题干信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联系,排除A项;
青铜制造水平超过前代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
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战国时达官喜欢用铜器陪葬,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4.(2024七上·期末)鼎最早用于烹煮食物,簋用来盛装食物。周王朝崇尚礼制,对青铜器鼎和簋的使用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用以“别上下,明贵贱”,明确周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可见,周王朝时,鼎、簋的主要功能是( )
A.食器 B.礼器 C.兵器 D.乐器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材料“周王朝崇尚礼制,对青铜器鼎和簋的使用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用以“别上下,明贵贱”,明确周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可知,材料反映周王朝时,鼎、簋主要有以“别上下,明贵贱”,属于礼器,故选B项。
据材料“鼎最早用于烹煮食物,簋用来盛装食物”,充当食器,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材料表明,周王朝时,鼎、簋的主要功能是礼器,没有体现用于军事,得不出是兵器,排除C项。
材料表明,周王朝时,鼎、簋的主要功能是礼器,没有体现出用于音乐,得不出是乐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青铜礼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青铜礼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5.(2023七上·期末)国庆假期,小明一家来到殷墟游玩,导游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些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据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出土于殷墟,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正确;BCD项不是在商朝出现,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3七上·昆山月考)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朝更替】
【制度创新】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摘编自《礼记 礼运》
材料二:周朝实行周王室把疆域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受益,尽义务即可。
【灿烂文明】
(1)完成下面的年代尺。写出①②处两个时间。
(2)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各指哪一制度?这两种制度在确定人选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这种“社会制度”是指什么制度?“周王室把疆域划分给诸侯”的目的何在?
(4)图1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请写出其名称和用途。图2中这种被称为甲骨文的文字有何历史影响?
【答案】(1)①公元前2070年;②公元前1046年。
(2)禅让制和世袭制。主要区别:禅让制是将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3)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4)名称:司母戊鼎;用途:礼器(祭祀用),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1)根据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都城在阳城;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西周建立。
(2)根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天下为家,各子其子。”可知;“天下为家”指的是禅让制,这种方式主要是推选贤德之人;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根据材料“周朝实行周王室把疆域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把疆域划分给诸侯”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4)图1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司母戊鼎,主要是用于礼器。图2中这种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故答案为:
(1)①公元前2070年;②公元前1046年。
(2)禅让制和世袭制。主要区别:禅让制是将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3)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4)名称:司母戊鼎;用途:礼器(祭祀用),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西周相关知识的掌握。
1 / 1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时练
一、选择题
1.(2023七上·福田期末)《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这反映出, 甲骨文 ( )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 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2.(2024·) 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3.(2024·) 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注: 商王武丁的妻子)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 )
A.出现年代最早 B.造字方法多样
C.具有史料价值 D.发现数量很多
4.(2022七上·龙岗期中)有学者估算,司母戊鼎这样的大型青铜器,至少需要70个红陶坩埚同时熔化铜液,每个坩埚旁需要三四个人工作,这样就需要约250人。如果加上制模翻范、磨光、运输等,要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上。由此可见,当时青铜器的生产( )
A.铸造规模很大 B.技术水平很高
C.工艺非常复杂 D.人力浪费严重
5.(2022七上·南海期末)某甲骨文记载了商王的一次车祸。据此可知,甲骨文( )
A.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 B.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
C.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社会状况 D.丰富和推动中华文化的成长
6.(2023七上·衡山期末)在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中,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下列青铜器中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的是( )
A.四羊方尊 B.颂壶 C.毛公鼎 D.司母戊鼎
7.(2023七上·岳池期末)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惊天下”的甲骨文( )
A.完整记录了夏朝历史 B.发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C.至今文字全部被破译 D.是中国已知最早文字
8.(2023七上·邯郸冀南新月考) 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工艺也十分复杂。下列文物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猪纹陶体 B.人面鱼纹彩陶盆
C.司母戊鼎 D.毛公鼎
9.(2023七上·峡江期末)《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下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10.(2023七上·榆树期中)习近平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下列说法能准确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B.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D.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1.(2023七上·英德期末)“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
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B.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
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
12.(2023七上·电白期末)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风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两则材料( )
A.不足采信 B.互相矛盾 C.孤证不立 D.互为印证
13.(2023七上·期末)我国考古学家在许多战国时期墓穴的考古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器。仔细观察图一和图二,可以推测春秋战国时期( )
A.青铜器普遍使用于日常生活 B.青铜制造水平超过前代
C.达官显贵喜欢用青铜器陪葬 D.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
14.(2024七上·期末)鼎最早用于烹煮食物,簋用来盛装食物。周王朝崇尚礼制,对青铜器鼎和簋的使用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用以“别上下,明贵贱”,明确周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可见,周王朝时,鼎、簋的主要功能是( )
A.食器 B.礼器 C.兵器 D.乐器
15.(2023七上·期末)国庆假期,小明一家来到殷墟游玩,导游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些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据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3七上·昆山月考)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王朝更替】
【制度创新】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摘编自《礼记 礼运》
材料二:周朝实行周王室把疆域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受益,尽义务即可。
【灿烂文明】
(1)完成下面的年代尺。写出①②处两个时间。
(2)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各指哪一制度?这两种制度在确定人选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这种“社会制度”是指什么制度?“周王室把疆域划分给诸侯”的目的何在?
(4)图1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请写出其名称和用途。图2中这种被称为甲骨文的文字有何历史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内容“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为失”可知,通过甲骨文可以了解到商朝的历史,C项正确;
AB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所以题干中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B项正确;
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主要是陶器、纺车、文字、音律等,排除A项;
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排除C项;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经济上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政局上是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废除旧制度,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与青铜器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据甲骨文记载,妇好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重大的祭典活动,并任占卜之官……至于征战四方,更是妇好的强项,人们公认妇好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可知,材料可以说明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据课本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出现年代最早,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造字方法多样,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发现数量很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4.【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材料以司母戊鼎为例,“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上”,可知青铜器铸造用工多,说明商代青铜器铸造规模大,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的技术水平,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青铜铸造工艺复杂性,排除C项;
材料涉及青铜铸造用工多,但没有涉及人浮于事的信息,不能认定人力浪费,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青铜器的认识。
5.【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C项正确;
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文字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
是汉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
丰富和推动中华文化的成长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甲骨文出现的时间、内容、影响和地位。
6.【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祭祀礼器,A项不符合题意;
B:颂壶是西周晚期青铜器,B项不符合题意;
C:西周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中国商朝时期司母戊鼎,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7.【答案】D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完整记录了夏朝历史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B项不符合题意;
C:至今文字并没有全部被破译,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8.【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猪纹陶体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陶器,A项不符合题意;
B:人面鱼纹彩陶属于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陶器盆,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所学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C项符合题意;
D: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青铜胄”为头盔,“青铜簋”为盛饭工具,“青铜爵”为饮酒器,“青铜刀”为刀具,由此得知,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的丰富多样,故选A项。
由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功能各不相同,并非单一,排除B项。
由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形状不一,造型精美奇特,说明工艺复杂,排除C项。
由材料可知,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功能不一,造型精美,没有体现皇权的象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周青铜文明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从“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甲骨文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排除A项;
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但这并不能证明“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排除B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是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无法证明“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11.【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与题干不符,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可知,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B项符合题意;
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与题干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与题干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熟记掌握“二重证据法”相关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A:利簋铭文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A项不符合题意;
B:两则材料对武王伐纣的记载基本一致,不是互相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中关于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两则材料,并非孤证,C项不符合题意;
D:从“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铭文‘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风有商……’《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事件”可知,两则材料都指出了武王灭商的时间、结果,且记载的史实一致,所以,两则材料是互为印证的,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武王灭商,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3.【答案】D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可知都与作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推测与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信息是战国时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D项正确;
青铜器普遍使用于日常生活,与题干信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没有联系,排除A项;
青铜制造水平超过前代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
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战国时达官喜欢用铜器陪葬,题干信息体现的是“图一铜胄(战国时期) (作战时保护头部)”,“图二宴乐水陆攻战铜壶(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材料“周王朝崇尚礼制,对青铜器鼎和簋的使用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用以“别上下,明贵贱”,明确周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可知,材料反映周王朝时,鼎、簋主要有以“别上下,明贵贱”,属于礼器,故选B项。
据材料“鼎最早用于烹煮食物,簋用来盛装食物”,充当食器,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
材料表明,周王朝时,鼎、簋的主要功能是礼器,没有体现用于军事,得不出是兵器,排除C项。
材料表明,周王朝时,鼎、簋的主要功能是礼器,没有体现出用于音乐,得不出是乐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周青铜礼器。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青铜礼器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5.【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出土于殷墟,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正确;BCD项不是在商朝出现,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认识。
16.【答案】(1)①公元前2070年;②公元前1046年。
(2)禅让制和世袭制。主要区别:禅让制是将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3)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4)名称:司母戊鼎;用途:礼器(祭祀用),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1)根据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都城在阳城;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商纣逃到鹿台自焚而死,西周建立。
(2)根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天下为家,各子其子。”可知;“天下为家”指的是禅让制,这种方式主要是推选贤德之人;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3)根据材料“周朝实行周王室把疆域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室把疆域划分给诸侯”的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4)图1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是司母戊鼎,主要是用于礼器。图2中这种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故答案为:
(1)①公元前2070年;②公元前1046年。
(2)禅让制和世袭制。主要区别:禅让制是将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3)分封制;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4)名称:司母戊鼎;用途:礼器(祭祀用),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夏、商、西周相关知识的掌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