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15 17:1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
高二地理2024.06
说明:
1.本卷满分100分,调研时间75分钟。
2.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涂)学校、班级、姓名、调研序列号。
3.答案直接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处。
一、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33届夏季奥运会将于2024年7月26日在法国巴黎开幕。5月16日至19日,滑板、攀岩等四个奥运新兴项目资格赛在上海黄浦滨江举行。马赛与上海是友好城市。图为法国轮廓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在上海资格赛举办期间,巴黎比上海( )
A. 正午太阳高度大 B. 昼夜长短差值小
C. 白昼的时长更短 D. 日落方位更偏北
2. 下列措施符合巴黎绿色办奥理念的是( )
①利用现有场馆或临时搭建奥运会场馆②持比赛票可以驾驶私家车出行
③采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提供的能源④奥运村大量新建木质结构房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马赛( )
A. 位于河流的入海口,港阔水深 B. 受西风影响,全年较湿润
C. 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 纬度较高,冬季有结冰期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干湿分区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图为我国局部地区2007版与2023版的干湿地区界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4. 仅考虑干湿状况对农业的影响,最可能出现农退牧进的地区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甲界线是我国( )
①农耕区与畜牧业区分界线②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
③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④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 下列诗句描写到图中地理事物的是( )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方位角是指从某地的正北方向起,按顺时针方向至观测目标间的水平夹角。某校地理社团耗时一年坚持开展观测活动,同学们结合观测记录与软件模拟,绘制了当地部分日期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图),该校旗杆日影最短时为北京时间12:20分。完成下面小题。
7. 该地春分日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该校地理位置接近( )
A. 115°E,40°N B. 115°E,50°N C. 125°E,40°N D. 125°E,50°N
9. 下列四幅杆影日变化示意图,符合②曲线的是( )
A. A B. B C. C D. D
图为2024年热带气旋“加马内”移动路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加马内”生成于( )
A. 北印度洋海水温度偏低区域 B. 南印度洋海水温度偏高区域
C. 北太平洋海水温度偏低区域 D. 南太平洋海水温度偏高区域
11. 图示“加马内”移动路径是( )
A. 先向东北再向西南 B. 先向东南再向西北
C. 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D. 先向西南再向东南
12. 28日20时甲地的风向为( )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叠嶂是浙江省雁荡山一种巨厚流纹岩地貌,它由岩浆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形成大量裂隙,后受内、外力共同作用而成,朝阳嶂是其典型代表(左图)。某研学小组前往该山考察。右图为朝阳嶂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右图中能观察到朝阳嶂的地点最有可能位于(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4. 朝阳嶂岩体的成因是( )
A. 火山喷发 B. 岩浆侵入 C. 变质作用 D. 沉积作用
15. 叠嶂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 流水堆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岩浆活动
B. 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C. 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力侵蚀→重力崩塌
D. 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
伊塞克湖位于天山北麓,湖面平均海拔约1600米,平均深度278米。伊塞克湖终年不冻,是候鸟迁徙、过冬、繁殖的理想之地。湖泊东、西两侧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和畜牧区。图为伊塞克湖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伊塞克湖水分支出的主要方式为( )
A. 蒸发损耗 B. 下渗渗漏 C. 径流流出 D. 引水灌溉
17. 伊塞克湖冬季不冻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势较高,获得太阳辐射多 B. 山地环绕,减弱冷空气入侵
C. 山高谷深,使气流下沉增温 D. 西风强劲,带来大量暖气流
18. 候鸟在东部湖滩分布最为密集,是因为这里( )
A. 气候温和 B. 湖水较深 C. 盐度较高 D. 食物充足
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征。图为长三角地区的专精特新企业以各省级政府驻地为核心随空间距离变化的比重累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企业( )
A. 上海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区 B. 江苏省空间分布较为均匀
C. 浙江南部地区分布最密集 D. 安徽省呈现分散分布特征
20. 对专精特新企业布局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 创新环境 B. 产业基础 C. 人口数量 D. 经济活力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2011年以来,祁连山与周边绿洲地区形成了“共轭型”生态牧场,图为山地——绿洲“共轭型”生态牧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与祁连山形成“共轭型”生态牧场的绿洲是( )
A. 吐鲁番盆地 B. 河西走廊 C. 宁夏平原 D. 河套平原
22. 通常需要到绿洲借牧的季节是( )
A. 春夏 B. 夏秋 C. 秋冬 D. 冬春
23. 祁连山生态系统为绿洲商品草生产提供的主要服务是( )
A. 调节气候 B. 净化水质 C. 防风固沙 D. 水资源供给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4分。
2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重要的冰川发育中心。米堆冰川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东北部,冰川消融后形成了米堆河和光谢错。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该冰川不断消融。左图为米堆冰川前缘示意图。
材料二冰川前进时会导致行进路径上的树木死亡,冰川退缩后在其两侧形成的侧碛垄上会重新长出树木。据此,科研人员对米堆冰川侧碛垄L1~L3观测点上树木年龄进行测定。右图为三个冰川侧碛垄横剖面上各采样点树龄分布图。
(1)Ⅰ、Ⅱ、Ⅲ与图中L1~L3观测点相对应的是:Ⅰ—____,Ⅱ—____,Ⅲ—____。
(2)分析青藏高原东南部发育众多冰川的原因。
(3)推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米堆冰川消融对该区域带来的影响。
2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江是珠江水系的干流,红水河是西江的上游河段,多峡谷、险滩,水流湍急。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红水河流域规划建设了十座梯级水电站,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左图为红水河梯级开发示意图,右图为西江流域水系图。
材料二桂、粤两省区共饮西江水,为保护西江流域生态环境,以“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为原则,广东向广西支付资金用于生态保护的补偿,促进了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1)列举除发电外,红水河流域梯级开发产生的其他综合效益。
(2)分析红水河成为我国水电基地的原因。
(3)站在广西、广东各自立场,请任选一省区分析生态补偿机制效益。
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球各国都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任务。
材料二下图为全球气温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统计图。
(1)简述全球气温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共同点与不同点。
(2)依据目前气候变化趋势,分析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环境的影响。
(3)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累积数量,请提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4. B 5. A 6. B
7. C 8. A 9. A 10. B 11. C 12. A
13. C 14. A 15. D 16. A 17. B 18. D
19. D 20. C 21. B 22. D 23. D
24. (1) ①. L2 ②. L1 ③. L3
(2)青藏地区海拔高,大气保温作用弱,全年气温低;藏东南地区受季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为冰川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水源;藏东南地区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多地形雨,降水较多;藏东南多高大山系,为冰川形成提供地形条件。
(3)夏季冰川快速消融,河流径流量增加,会引发洪灾;随着冰川的退缩,大部分以冰川融水为水源的地区将会缺水;湖泊获得的补给水量先增多后减少,湖泊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25. (1)发展旅游业;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展水产养殖业。
(2)位于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大,流域内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无结冰期,全年可发电;多峡谷,建坝工程量小且库区淹没耕地少;流域内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冶炼业发达,电力需求量大;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大,且输电距离较短。
(3)广东从生态补偿机制中,能够获取生态效益,有利于改善水质,减少水中污染物的数量;能够减少河水中的泥沙含量;能够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得稳定,获得稳定的水资源,有利于保障水资源的稳定性。
广西从生态补偿机制中,能够获取经济效益,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6. (1)共同点:都是呈上升趋势。不同点:全球气温变化是波动上升的,而二氧化碳浓度是持续上升的。
(2)海平面上升;极端气象灾害增加;气温与降水分布变化(热量带、干湿地区分布改变);土壤和植被变化(全球生态系统调整)。
(3)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倡导低碳消费;植树造林,增加碳吸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