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课件(共4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百合花》课件(共4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5 19:0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情境设置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有这样一篇短篇小说,它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茹志鹃女士的《百合花》,被誉为“军旅文学中的一枝温婉之花”,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文坛上绽放异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轻启《百合花》的扉页,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却又在硝烟中寻得一片宁静与美好。在这片由文字编织的百合花海中,感受那份跨越时代的温暖与力量,体会文学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人性的光辉与不朽。
烈火中的青春故事——《百合花》
烈火中的青春故事——《百合花》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述小说主要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理解典型细节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3、借助对这篇小说构思艺术的赏析,掌握从叙述视角切入的小说读法4、感受军民的深厚情谊、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名片
茹志鹃(1925—1998),作家。浙江杭州人。1943年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华东军区文工团工作。1955年转业到上海,后历任《文艺月报》编辑,《上海文学》副主编,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百合花》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散文集《惜花人已去》等。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反映时代本质。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1958年),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往事的产物。
《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社会背景
知识链接——反右派斗争
反右派斗争是毛泽东等领导人在1957年4月发起的,旨在对抗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鼓吹西方政党制度和资本主义道路的行为。 1957年整风运动期间,右派分子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中央随后于6月8日发布指示,展开全国性的反右派斗争。反击是必要的,但由于对国内形势的误判,斗争范围过大,持续近一年,错误地将大量知识分子、党员干部和爱国民主人士划为右派,造成严重后果。 1958年夏,斗争结束,共有约30余万人被错划为右派。
从1959年到1964年,党先后给大约30余万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摘掉了帽子。1978年,党中央决定对尚未摘帽的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同志全部摘帽,彻底平反。1981年底,这项工作基本完成。
1946年中秋,茹志鹃在总攻海岸之战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战斗时,她记录牺牲战士信息,心中构想他们的家庭与生前愿景。莱芜战役中,她与通讯员同行前线,体验生死相依的瞬间。她听闻害羞却英勇的排长事迹,深受触动。战争虽短暂相聚,却让人深交。茹志鹃铭记这些经历,决定创作关于普通战士与年轻通讯员的故事,如《百合花》等作品,既记录历史,又颂扬人性中的纯真与美好。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小说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他的特点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课前预习检查
百合花寓意及花语
别名:强瞿、番韭、山丹、倒仙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木兰纲
目:百合目
科:百合科
花语:胜利、荣誉、繁荣
寓意:橙百合象征着荣誉的力量给人一种蒸蒸向上、繁荣、昌盛光辉、震撼的感觉,百合花也寓意着渴望和希望还寓意着刚毅。
初读文本,情节概括
1、请快速阅读文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本内容。
明确:1946年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一起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最后新媳妇执意将新被献给为救人而牺牲的小通讯员。
①小说是以什么线索来讲述故事的?
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②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
主要写了我、小通讯员和新媳妇。
“我”(全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小通讯员(主人公):带路—借被—牺牲—盖被
新媳妇(次要人物):借被—缝衣—献被
设问 方式 ①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
②小说的明、暗线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③小说以“×××”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审题 指津 题干中有“线索”“好处”“作用”之类的文字。
分析 思路 (1)找出线索:
①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人、事、物等);②分析标题;③分析开头和结尾。
(2)线索的作用:①情节方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紧凑;②人物方面,突出人物性格;③主题方面,突出主题。
分析线索及其作用题的方法
答题 方法 ①如何找出线索。小说线索有很多种类型,如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人物线索、事件线索等,有时线索不止一条。一般而言,反复出现的词语(人、事、物等)就是线索,有时标题就是线索,有时线索在开头或结尾就已交代出来。
②线索有哪些作用:
a.从情节的角度回答,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b.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回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饱满。
c.从结构的角度回答,使文章结构更加巧妙。
d.从主题的角度回答,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答题 模板 本文的线索是……。①在情节上……;②在人物塑造上……;③在主题上……。
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根据小说情节的阶段性,找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一部分: 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第二部分: 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
第三部分: 通讯员为救人牺牲,新媳妇怀着崇敬、歉疚的心情给他缝衣服。
第四部分: 写新媳妇执意将自己的被子盖在通讯员的身上入殓。
(1~23)
(24 ~ 43)
开端 → 带路
发展→ 借被
高潮 → 牺牲
(44~57)
(58 ~ 59)
结局 → 盖被
课中·文本研习——任务驱动一:赏析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概念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中都可以运用细节描写。比如写人物某一外貌上的细节一头发脏乱,突出某人的遢,写环境中的细节——抹布看成了四方块,整齐地摆放在桌角突出房屋的整洁、主人的讲究。
细节描写就像是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将细微之处加以细致描绘。
作用:
1、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于细微处见真情”。细节描写丰富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3、情节对主旨的作用
知识链接—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 作用
第一次(34段):“我”与通讯员自新媳妇处借被而归,通讯员接过被褥匆匆离去,不料衣角被门钩挂住,肩头裂开大口。新媳妇见状,含笑取针线欲为其缝补,然通讯员执意推辞,仅携被迅速离去。
第二次(43段):通讯员“已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第三次(53段):“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第四次(56段):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课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
(1)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
(2)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3)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
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1)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2)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
1.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是本篇小说的特点,请分析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馒头 第一次(42段):通讯员要回去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
第二次(57段):当通讯员牺牲时,“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是两个干硬的馒头
2、课文中先后二次写到通讯给我的馒头,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
表现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和体贴。
“我”托物思人,物在人亡,怎不让人
心痛。
1.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是本篇小说的特点,请分析下列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中·文本研习—任务驱动二:鉴赏文学形象
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神态描写
(环境、其他人物、情节)


细节描写
小说分析人物的方法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1、主要人物的言、行、举、止
(即文中的语言、神态、外貌、心理的等描写)
2、人物做的事
3、文中其他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评价
4、作者对主要人物的评价
人物形象分析
①片段:“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噔噔噔地自个儿向前走了。” (5段)(动作描写)
②现在从背后看过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7段)(外貌描写)
虽年轻却心细善良
年轻、质朴、充满活力
小通讯员
人物形象分析
③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脸胀得像个关公(8段)(神态、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
④片段:“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那!……那我们送回去吧!”(36段)(语言描写)
憨厚、腼腆
善良、淳朴、羞涩
小通讯员
人物形象分析
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54段)(侧面描写)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不怕牺牲
舍己救人
小通讯员
小通讯员是一个有着( 质朴、憨厚 )的外表,( 腼腆、善解人意 )的性格,(勇敢善良,热爱生活 )的品质(百合花)一样美好心灵的小战士。
⑤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做装饰点缀。(7段)
看见他背上看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42段)(细节描写)
形象:外在+内在
人物形象分析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善良、纯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崇敬,无私的品质。 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对比。
第一件事: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
人性美——军民情
新媳妇的形象
“我”是一个什么角色?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①故事的叙述者(第一人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②小说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通过“我”的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烘托主要人物——通讯员的性格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不能洞察人的心理),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回答这一问题,可以从第一人称的作用,对人物形象塑造和对情节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知识链接——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有限视角)
(2)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自然亲切,便于情感交流,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3)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可使小说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在这篇小说里,“我”是非主要人物。
小说中非主要人物一般具有如下作用:
①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
②牵线搭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彩基调的作用;
④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
①通过“我”的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烘托小通讯员的性格;
②“我”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我”是故事的一部分,为通讯员和新媳妇提供了活动环境。
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主要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
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④推动情节发展
知识链接——次要人物的作用
答题思路:
(1)对主要人物的作用;(2)对情节的作用;
(3)人物对主旨的作用;(4)对读者的作用
方面 作用
环境 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 方面 ①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②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人物命运。
情节 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结构完整。
主题 方面 ①象征(或暗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知识链接——景物描写的作用
(1)……描写交代了××时间(背景),营造了……氛围(渲染了……气氛),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了××主题。
(2)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了一种……的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整体性,所以对自然环境作用的分析往往需要与社会环境结合在一起,不宜脱离。
环境描写作用题答题模板
1.“早上下过一场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4段)这几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景物描写。雨后的秋庄稼和空气,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赏析文中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2.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我也憎恶起来了(45段)。
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①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字面义、最浅层的含义)。
②分析标题的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结合标题所用表达技巧:常用的有双关、比喻、象征等。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进行挖掘。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审清题型:
(1)理解标题含义.(意蕴)
(2)分析标题作用(妙处)
如何探究小说标题的含义(意蕴)
“百合花”为题的寓意
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
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
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
1、小说以《百合花》为题,百合花并不是真的花,而是新媳妇嫁妆被子上的花样,请分析百合花的含义
2.小说中描绘的人物事物众多,作者却偏偏以“百合花”为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情节上:“百合花”串起小说的主要情节。百合花是小说中新媳妇新被子上的图案,新被子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借助新被子串起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如借被子和献被子,同时也把两个主要人物联系了起来。
人物上:“百合花”是人物美好心灵和品格的象征。年轻的通讯员舍身救人,漂亮的新媳妇舍弃自己唯一的嫁妆新被子,他们都有着纯真、高洁、美好的心灵,具有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
主题上:小说表现出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又纯洁的感情“百合花”象征着小说的人情美,这也恰恰是小说的主题。
表达上:“百合花”一语双关(借代),使表达文雅、含蓄,体现出小说清新、俊逸的风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有评论家说:“《百合花》是女性视角下的抒情挽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说采用女性视角的表达效果。
选材上,运用女性视角,可以以小见大,小说正是通过借被子这件小事,来引入主题的。
主旨上,以女性视角来描写战争,弱化了战争场景,突出表现人情美与人性美。
手法上,注重细节描写,以女性细腻的笔触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使情节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饱满
风格上,以中秋节为背景,用“野菊花”,“百合花”等富有浪漫色彩的事物,增添了小说的诗情画意。
拓展思考
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
        和       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        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主旨归纳
通讯员
新媳妇
军民之情
  《百合花》描写了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小故事,通过对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平凡人物的精心描绘,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信任、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作为一篇在我国当代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小说,其成功主要表现在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应用角度]团结、信任、创新等。
素材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