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1
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与情感。
2
体会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与诗歌的象、境、意的融合。
3
感悟诗歌的主旨。
4
了解郭沫若和新诗
学习目标
中文名 原名 郭沫若 郭开贞 国籍 民族 中国
汉族
字 号 鼎堂 尚武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1892年11月16日
1978年6月12日
别名 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出生地 祖籍 四川乐山沙湾
福建汀州府宁化县
职业 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毕业院校 九州帝国大学 代表作品 甲申三百年祭、星空、女神、屈原、蔡文姬、李白与杜甫 生平简介 1914年初去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革命文学。 主要作品 诗集《女神》《星空》, 话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 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 走近作者
1927年,白色恐怖最高潮的时期,时任国民党政治部中将副主任的郭沫若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表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批介石“背叛国家,背叛人民,背叛革命”,随后被通缉。
同年,郭沫若前往江西,参与了著名的南昌起义,被蒋介石悬赏五万银元1931年9月,抗战爆发,郭沫若立即回国,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一切力量宣传抗战,创作了大量鼓舞士气民心的作品,1945年飞机在东京撒下的劝降材料也是郭沫若写的。
建国之前的郭沫若,算得上爱国人士楷模,货真价实的革命家。建国后,郭沫若牵头组织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建国后的人文社科发展和高等教育有着不可磨天的页献。
看一个人如何,关键看他在风口浪尖上的选择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二、写作背景
19 19 年, 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 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押击和批判, 新 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 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 解放, 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 为时代的强音。
二、社会背景
五四精神:“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
思想文化:推行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
社会经济:学生和群众抵制日货,一定程度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
教育变革: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壬戊学制。
五
四
运
动
开创中国文学新时代,出现了40多个文艺社团,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出现大批文学巨匠,如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郭沫若、郁达夫等
文学艺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方法和思潮。在文学艺术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一种基本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
知识链接——浪漫主义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诗格律的限制,采用与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易为群众所接受。
知识链接——新诗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诗歌特点主要有:
1.形式自由;
2.内涵开放;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
知识链接——现代诗
“自由诗”是一种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体,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但要有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创始人为美国诗人惠特曼。我国“五四”以来十分流行这种诗体。
知识链接——自由诗
题目解析
“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是吹响号角。
标题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诗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自然景观
太平洋
创造
1、快速阅读文本,找出诗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意象: 北冰洋、太平洋、洪涛、白云、我、力
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万物壮丽的特征,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北冰洋、太平洋。
任务驱动一:感知画面,把握思路
2、这首诗前四行描写了怎样的景象/画面,有何特点 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景象:诗歌前四行描写了空中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等大自然的景象,
特点: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第四行作用:“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3、开篇写自然景色有何作用?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以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1、“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滚滚洪涛”在诗歌中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含意是什么?
背景提示:
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五四运动刚爆发不久。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
任务驱动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知识链接——象征手法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1、明确:
“滚滚洪涛”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诗人的郭沫若。
毁坏,指打烂一个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
创造,指建设新的世界,创造新的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该如何理解本诗中的“洪涛”?
洪涛
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
十月革命
毁灭
创造
旧制度
旧文化
新文化
新制度
力量
不断努力
太平洋
北冰洋
3、“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
“力的绘画,力的舞”是洪涛的形态,
“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
“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
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五四精神:“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
思想文化:推行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推倒贞节牌坊”等口号。
社会经济:学生和群众抵制日货,一定程度刺激了民族产业的发展。
教育变革:大学开始破例招收女生。壬戊学制。
五
四
运
动
4、诗中先写景后抒情,诗中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景:白云怒涌 洪涛滚滚——力的图画
情:毁坏、创造、努力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力的讴歌
摧毁旧世界
创造新生活
以不羁的想象与深情的倾注,倾尽生命与人格于艺术创作,使得自然景象深深烙印上个人的情感色彩,仿佛拥有了生命与情感,与诗人灵魂紧密相依。诗中那横跨大洋、气势磅礴的巨人形象,实则是诗人自我意志与理想的化身,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束缚的挣脱渴望,以及对新世界构建的无畏决心与炽热激情。
诗人以不羁的想象与深情的倾注,倾尽生命与人格于艺术创作,使得自然景象深深烙印上个人的情感色彩,仿佛拥有了生命与情感,与诗人灵魂紧密相依。在特定情境下,这些强烈而丰富的感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社会现实的深刻映射与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崇高之美,以及乐观进取、勇往直前的壮美情怀。
此诗,作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典范,其字里行间洋溢着“五·四”时期那股激荡人心的狂飙突进精神。诗中那横跨大洋、气势磅礴的巨人形象,实则是诗人自我意志与理想的化身,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旧世界束缚的挣脱渴望,以及对新世界构建的无畏决心与炽热激情。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变革的呼唤,激励着每一个心灵去勇敢追求,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5、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立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主人公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和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6、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1)想象奇特。
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就宏大的意象。
(2)强烈的抒彩。
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3)语言形象生动。
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此诗带给人的深刻感受,是宏伟构图的震撼、强力冲击的震撼、壮丽景观的震撼,以及炽热情感的燃烧。
诗中那些雄浑壮丽的意象与奔腾不息的激情,令人叹为观止,心生敬仰,它们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我潜能的认知,更点燃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它鼓舞着每个人,以满腔热血与不屈意志,投身于创造与追求之中,向着光明与力量迈进,探索并展现力的艺术,力的美学。这是一曲对崇高美的颂歌,激情四溢,完美融合了崇高与壮美的精神内涵。
小结诗歌
诗人设想自己立在地球“边上”看到 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期的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 。
主旨归纳
宏伟壮丽
豪迈气概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