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文言文常规题型知识突破
目 录
2
【课标要求】 2
【命题趋势】 2
【考查要点】 2
2
考点一 词语释义 2
2
5
知识点一 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6
知识点二 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6
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7
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9
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12
虚词4:“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13
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14
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16
17
考点二 文言句式及断句 22
22
23
知识点一 特殊句式 23
知识点二 断句题答题技巧 24
25
考点三 翻译 41
41
43
知识点一 翻译原则 43
知识点二 方式方法---留、删、补、调、换 44
45
考点四 文章理解题 64
64
69
知识点一 手法赏析 69
知识点二 主旨理解答题技巧 70
72
【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2、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
3、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4、学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经典),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命题趋势】
近年来,浙江中考文言文命题呈现以下趋势:
1.注重学习资源的统整,将多元体裁、多元内容以及个人体验、社会生活等材料融为一体,进行文言文阅读命题。
2.注重知识点的整合和自主建构,通过梳理与探究,促进思维的结构化。比如,在同一主题下,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接轨,或者将文言文阅读与名著导读、古诗鉴赏结合。
3.注重情境与问题的有机融合,强化综合思维的考察。比如,设置任务驱动,以活动探究形式来考查。
4.注重传统文化的熏染,让考生在做题过程中探寻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涵养精神,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
【考查要点】
1、把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熟练处理文言文的停顿、断句。
2、了解和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
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5、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尤其要注意文言文特殊现象: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6、能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语句。
7、能够正确分析判断文言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正侧结合、对比、衬托等)及其作用。
8、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9、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考点一 词语释义
【例1】(2023·浙江绍兴)
阅读《涉园记》,完成小题。
涉园记
【明】陈洪绶①
涉园者,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②请名之者也。庚午构堂一、亭一、穿池二,余乐记之。
予忆先生名时,众以为仅取诸“日涉成趣”③之义也已。予能广其意,当不是乎止也。忆余十岁,兄十五岁时,读书园之前搴霞阔④中,日爱园有七樟树,经纬之以桑柘,绮绾⑤之以蔬果,幽旷若谋而成,高下咸得其所,谋为亭馆以居之。遂因其地势之幽旷高下,择其华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异卉不树也。一日而涉焉,或树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树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为咸宜不改而植之,历十余年,枝干荣茂而可观,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树之去之,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夫园,细事也,能作园,末技也,不日涉则弗能为,良学固可弗日涉乎哉?故日涉经史、涉古今,予愿从兄坐此园也。深惟⑥其涉之之义,而细察其涉之之效,种德乐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择迁改,动与时宜之为善也。然非日涉经史、日涉古今,能乎哉?予愿从兄坐此园也。
【注释】①陈洪绶:绍兴诸壁人,明末画家。②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我哥哥己未年请槎庵来先生喝酒。己未,古代以干支纪年,下文“庚午”同。槎(chá)庵来先生,陈洪绶岳父来斯行,字槎庵。③日涉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每天到园中散步,成为乐趣。④搴(qiān)霞阁:阁名。⑤绮绾:交错盘绕。⑥惟:思,考虑。
根据语境推敲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能广其意( )
②历十余年( )
③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 )
④凡数十改易( )
【答案】
扩大 经过 合适,适宜 总共,共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我能够扩大它的意义范围。广:扩大。
(2)句意:经过十多年。历:经过。
(3)句意:一定要确保和这个地方相适宜才停止。宜:合适,适宜。
(4)句意:动工前总共要经过数十次图纸修改。凡:总共,共。
【例2】(2023·浙江金华)
答黄鲁直①
苏轼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②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③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④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⑤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⑥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⑦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元丰元年初,北京国子监教授黄鲁直致信被贬徐州的苏轼,并附《古风》二首。苏轼次韵奉和,并回了这封信。黄鲁直,即黄庭坚。②〔孙莘老〕苏轼的朋友。下文的李公择,也是。③〔即〕靠近,这里是结交的意思。④〔君子〕指当时的权贵。⑤〔阔疏〕疏远。⑥〔辱〕谦辞,意思是使对方受屈辱了。⑦〔审〕详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耸然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
B.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 以其境过清
C.而得其为人益详 香远益清
D.万万以时自重 自非亭午夜分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
A.对……感到惊讶/不同;
B.拜访/过于;
C.更加/更加;
D.自己/如果;
故选C。
【例3】(2023·浙江台州)
阅读锦囊: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阅读时可以从传主经历、细节描写、他人评价等角度品析传主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沈千运
〔元〕辛文房
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③”其时多艰,自知屯蹇④,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尝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A , B 。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
(选自《唐才子传·卷二》,有删减)
[注释]①气格:气韵格调。②干谒:拜访。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当被弃而不用,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④屯(zhūn)蹇(jiǎn):比喻处境不顺利。
【理解字词】
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当时士流皆敬慕之 关联课内 (1)________
遂释志还山中别业 关联课内 (2)________
有薄田园 查阅字典:①稀薄,不浓;②(土地)贫瘠;③减轻,减损;④迫近。 (3)________(填序号)
儿稼女织 结合语境 (4)________
【答案】
全,都 放下 ②/(土地)贫瘠 耕种,种庄稼,种田
【解析】
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当时的读书人都敬佩仰慕他。皆:全、都;
(2)句意为:就放弃做官的志向回到山中庄园。释:放下;
(3)句意为:有一些贫瘠的田地菜园。薄:(土地)贫瘠;
(4)句意为:儿子播种女儿织布。稼:耕种,种庄稼,种田
知识点一 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一项是本义,其他则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如:“兵”,本义是“兵器,武器”,后又引申出与武器相关的“军队”、“兵士”等义项。至于一个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大家不必深究。但是,一个常用词有几个义项需要掌握,这只有靠平时积累,没有捷径。当然,积累不能只是死背义项,而是要在不断地文言阅读中理解、记忆、归纳,而且识记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做到词不离句。结合具体例句,有利于增强语感和记忆。当然,一个词不管义项有多少,一旦用在一个具体语句中,则只能有一种确定的意义。一个词句中意义的判定我们主要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和选义项代入法。此外,有时也会用到成语对应法,同时,需注意实词解释时关注词义的适当引申。
1.语境分析推断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选义项代入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在进行联想推断时,我们更多的选用“选义代入法”,即把已知义项代入句子,根据上下语境判定合适义项。这就要求大家对于150个实词在课内出现的每一个义项都很熟悉,然后代入具体句子中进行判断。
3.成语对应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
4. 适当引申法
虽然找到合适义项,但是如果按原义解释过于生硬或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那么可以适当引申一下。
知识点二 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何、于”6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一)用作代词,可分为两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我”。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⑤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⑥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些)、“那”(那些)。
例如:
①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③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小结】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用作助词,可分为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表示领有、连属、修饰【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等关系,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小结】
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 “狱”“南”“南”等)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⑥寡助之至。……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小结】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久而久之。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到…去”,“到达”。
例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王顾左右而言他》
小结:
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而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已而已而,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而不。”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
意思:
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个,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个,名词
八个,介词
九个,介词
十个,名词
十一个,名词动用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与”,可不译。
例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孟论学》
④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⑥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顺承)关系,相当于“就”、“而且”“才”、“并且”、“就” ,有时可不译。
例如:
①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②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孔孟论学》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记》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可是”、“却”。
例如:
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借焉。——《黄生借书说》
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⑤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如:
①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③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5、表示因果关系或目的关系。
例如:
①饥渴而顿跛。——《捕蛇者说》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二、特殊用法。
1、[已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如: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2、[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①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孔孟论学》
3、[既而][俄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如:
①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借”,“按照”。
例如:
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根据”。
例如:
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天时不如地利》
④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⑤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注】“以……为……”相当于“把……作为 ……”或“认为……是……”
4、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在……的时候”(时间)。
例如: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5、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译为“来、用来”。
例如: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退而甘食其土,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③而托于柑以讽耶?——《卖柑者言》
④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⑤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二)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如,上、下、东、西),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例如: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②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三)用作动词
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以为妙绝。——《口技》
③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虚词4:“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代词
1、 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如:
①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孔孟论学》
③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狼》
④屠乃奔倚其下。——《狼》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⑥益习其声。——《黔之驴》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些)”、“这(些)”之类的词。
例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指示代词,表示“其中,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其一人专心致志。——《孔孟论学》
④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测度)、反诘、期望、委婉、商量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怎么”、“难道”、“还是”等,或不翻译。
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如:
①岂其鬼耶?——《黠鼠赋》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介词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翻译为“在”、“到”、“向”、“从”、“ 对,对于”等。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如: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孟论学》
③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如: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③刻唐今人诗赋于其上
(3)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如: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4)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如: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2、放在形容词之后,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如:
政猛于虎。——《捕蛇者说》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3、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例如:
①见使于一鼠。——《黠鼠赋》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4、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例如: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代词
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反问。相当于“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
1、“什么”(又,怎么,为什么)
例如:
①子何恃而往?——《为学》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
2、“为什么”
例如:
①或者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哪里”
例如: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卖柑者言》
(二)用作副词
1、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样)”、“为什么”等。
例如:
①何忧令名不彰耶?——《周处》
②如太行、王屋何?——《愚翁移山》
③其如土石何?——《愚翁移山》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例如: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②乐何极。——《岳阳楼记》
1.(2023·浙江宁波·一模)解“时”之多义
下面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中的“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B.年与时驰 C.学而时习之 D.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中的“时”意思是:时间。
A.“四时俱备”意思是:四季都具有。时:季节;
B.“年与时驰”意思是: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时:时间;
C.“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习并按时复习。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D.“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意思是: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时:指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
故选B。
2.(22-23九年级下·浙江杭州·阶段练习)请为下列加点的古汉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
(1)卒或有所闻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3)辍耕之垄上 (4)天下缟素
A.最终 谁 结构助词,的 有丝绸刺绣的衣服
B.士兵 谁 取消句子独立性 穿白色丧服
C.最终 同“熟”,仔细 到、往 穿白色丧服
D.同“猝” 与……相比怎么样 到、往 白色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
(1)句意: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卒,最终;
(2)句意:第二天,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观察了一下。孰,同“熟”,仔细;
(3)句意: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之,到、往;
(4)句意:下人都将穿上素净的丧服。缟素,穿白色丧服;
故选C。
3.(23-24九年级上·浙江衢州·阶段练习)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成语或所学过的古诗绝文语句,要做到每一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然后解释加点词。
序号 成语 课文例句 解释
A 今古奇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①
B 峰回路转 峰回路转,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回:②
C 日薄西山 ③ 薄:④
D ⑤ 负者歌于途 负:⑥
【答案】 A.观:景象 B.回:回环,曲折 C.薄暮冥冥 薄:迫近,靠近 D.负荆请罪 负:背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句意: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今古奇观”句意:古今奇特壮观的景象。观:景象。
B.“峰回路转,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句意:泉水沿着山峰回环,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峰回路转”句意:泉水沿着山峰回环,沿着山路拐弯。回:回环,曲折。
C.“日薄西山”句意:太阳已经接近西边的山。薄:迫近,靠近。可联想到《岳阳楼记》中的“薄暮冥冥”,意思是:接近晚上时时天色昏暗。
D.“负者歌于途”句意: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负:背。联想到成语“负荆请罪”,意思是:背着荆杖,表示服罪。
4.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词语。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 (1)通“俱”,全,都 (2)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哪能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识记。
(1)句意为:政事通顺,百姓和乐。各种该办而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了。具,通“俱”,全、皆;
(2)句意为: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句意为: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焉得:哪能。
5.(22-23九年级上·浙江台州·期末)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杂然而前陈者( )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4)暂凭杯酒长精神( )
【答案】 以:因为。 陈:陈列,摆开。 更:还。 长:增长,振作。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1)句意: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以:因为。
(2)句意: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陈:陈列,摆开。
(3)句意: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更:还。
(4)句意: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长:增长,振作。
6.(22-23九年级上·浙江丽水·期末)《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走”和“趋”表现了宋濂求学之路的艰辛。请根据“走”和“趋”的词义,理解宋濂求学的心情。
(1)录毕,走送之。
(2)尝趋百里外。
【答案】(1)“走”,跑的意思,宋濂借邻居家的书读,生怕超过了期限,赶紧跑着送回去,表现了宋濂对读书机会的珍视。
(2)“趋”,快步走的意思。宋濂要到百里之外跟从“先达”学习,路途遥远曲折,“快步走”,表现了宋濂求学心切。
【详解】此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赏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走”的意思是“跑”,宋濂家贫无书可读,只能借别人家的书来抄,抄完以后必须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他怕误了期限只能跑着去,表现了宋濂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
(2)句意: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趋”是“快步走”的意思,宋濂成年以后,到百里之外去求师,他不惧怕路上的艰难险阻,快步疾走,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以及求学的迫切心情。
7.(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请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或异二者之为
(3)伛偻提携 (4)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 属,同“嘱”,嘱托 或许 老人 还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同“嘱”,嘱托。
(2)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
(3)句意: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伛偻:老人。
(4)句意: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焉:还。
8.(23-24九年级上·浙江台州·阶段练习)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前人之述备矣: (2)直挂云帆济沧海: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长跪而谢之曰:
【答案】 详尽 渡 同“德”,感恩、感激 道歉
【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备,详尽。
(2)句意: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济,渡。
(3)句意:为了那些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4)句意:长身跪坐道歉说。谢,道歉。
9.(23-24九年级上·浙江台州·期中)解释下列加点字。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匹夫不可夺志也
(3)去国怀乡 (4)是金陵人,客此。
(5)为赋新词强说愁 (6)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1)趁,乘;(2)改变;(3)国都;(4)客居;(5)勉强;(6)如果没有。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不如(将这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是那因风而漫天飞舞的柳絮。因:乘、趁;
(2)句意: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夺:改变;
(3)句意:离开国都,思念家乡。国:国都;
(4)句意: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5)句意: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
(6)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与谁一道归去呢。微:如果没有。
10.(22-23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小毛在讨论中不发一言,难为情地说:我的古文基础太弱了,很多字词意思都不理解,所以也不能判断自己想的句子是不是符合精神的,大家可以帮助我解释加点字吗?
(1)增其旧制: (2)颓然乎其间者: 。
(3)余挐一小舟: (4)三顾茅庐:
【答案】 规模 倒下的样子 撑(船) 拜访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句意:扩大它原有的规模。制:规模。
(2)句意:醉倒在众人中间的。颓然:倒下的样子。
(3)句意:我撑着一只小船。挐:撑(船)。
(4)句意:三次到茅屋里拜访。顾:拜访。
11.(22-23九年级下·浙江杭州·阶段练习)按要求完成题目。
(1)小语看见“圖書館”三个字来了兴致,文言文中“图”的本义为图画,又引申为地图、图谋、考虑等。下列句子中的“图”各是什么意思?
“图”的意思 文言句子 选项(填字母)
A.描画 B.地图 C.图谋,谋取 D.想,反复考虑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小文因站在进馆口左边,她只看见了门口对联的上联为“书从疑处翻自悟”,下联可能是( )
A.万卷书中寻妙语 B.百科四库集三秦
C.馆藏万卷益君智 D.文到穷时自有神
【答案】(1) B D C
(2)D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地图展到最后,露出了匕首。图:地图。故选B。
(2)句意为: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图:考虑。故选D。
(3)句意为: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图:图谋,谋取。故选C。
(2)标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A.上联“书”名词,“万”为数词,不对称;
B.上联“书”名词,“百”为数词,不对称;
C.上联“从疑处”介宾结构,“藏万卷”动宾结构,不对称;
D.书从疑处——文到穷时,翻自悟——自有神,符合对联要求;
故选D。
考点二 文言句式及断句
【例1】(2023·浙江温州)
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处断句。(限断2处)
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
【答案】
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断句。
句意:这篇记就是珍馐一类的,祭祀宴饮用的礼器之中,也是不可以缺少啊。“此记乃珍羞之属”把这部作品比作珍馐,“俎豆之间”比喻这篇作品的用途,“亦不可少也”是结论。故可断为: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
【例2】(2023·浙江绍兴)
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
此 非 涉 之 之 久 陈 迹 不 留 新 意 自 启 能 若 是 乎 哉?
【答案】
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陈迹不留”和“新意自启”是两个并列的主谓结构,它们的前后都应断开;句意:这要不是经历了长时间的了解,过去的迹象没有留下,新的意蕴又自动出现了,能像这样吗?故断句为: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例3】(2023·浙江金华)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
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
【答案】
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这个人,了解他的人还不多,你可以给他宣扬一下。“此人”是说话的对象,“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是两个独立的主谓句。因此断句为: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
知识点一 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那么翻译过程中除了掌握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以外,还需要判断句式,根据句式的特征,来进行翻译。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2)被动句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倒装句
①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4)省略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知识点二 断句题答题技巧
如何断句
考纲要求: 理解文言文表达的内容。而理解文意是断句和翻译的基础。文言断句是根据文意的理解,确定无标点的文言语句的停顿,有时也要求加标点。文言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准确的转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断句和翻译关系密切,对文章全面准确的理解、准确的断句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则是运用现代汉语文言文意的精确表达;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译时解读文言文的高层次的能力。初中考试要求不是很明显,这个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有做明确的要求,但是要读懂文言文的内容,断句是基础。
断句题答题技巧
1. 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一般来说,翻译成现代文的句子,标点符号所在的地方,往往就是断句的地方。
2. 熟悉虚词的用法,寻找断句的规律。
(1)发语词和句首语气词等前面大多可断句。如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噫、嘻、悲夫等,前后都可断句。
(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5)关联词除了以、而、且、与等外,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乃夫、于是、至若、若、故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6)表对话的字眼,如曰、云、言等,一般情况下要在后面断句。
(7)句末语气词 ,如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
(8)“之”出现在句中较多,有时也出现在句尾,但断句的时候需要谨慎判断。
3. 关注韵脚
古诗、骈文等文学样式,可以利用韵脚帮助断句。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每句话最后一个字“前、悬、年、边”是韵脚,根据韵脚就可以断出每句话停顿的位置。
用语法知识来断句
(1)根据词性断句。一般说来,多数句子是以动词为谓语的,而谓语往往是构成句子的核心。在动词前面跟动词发生意义、结构关系的名词、名词性词组、代词可能是主语;在动词后面跟动词发生意义、结构关系的词、词组不是宾语就是补语。所以,可以抓住句子的动词,在前后寻找名词,在名词前后断句。
(2)利用句式断句。古人写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句式整齐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用文言文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3)利用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词语,往往出现在句首,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
一.用“/”在句子标点符号处划分停顿。
湖 上 影 子 惟 长 堤 一 痕 湖 心 亭 一 点 与 余 舟 一 芥 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已。
【答案】湖 上 影 子/ 惟 长 堤 一 痕/ 湖 心 亭 一 点 /与 余 舟 一 芥/ 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
【详解】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故断句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二.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限三处)。
惟 长 堤 一 痕 湖 心 亭 一点 与 余 舟 一 芥 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
【答案】惟 长 堤 一 痕/ 湖 心 亭 一 点/ 与 余 舟 一 芥 /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
【详解】本题考查断句。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句子的意思是: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故断句为: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三处)。
然 则 北 通 巫 峡 南 极 潇 湘 迁 客 骚 人 多 会 于 此
【答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或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句意为: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四.下列对画横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②焉。”乃共克③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④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⑤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⑥。”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①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孺子:小孩子,指张劭的子女。③克:约定。④馔:食物,多指类食 ⑤审:确定。⑥乖违:违背,此指违约。
A.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B.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C.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D.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
根据句意断为: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儒生,和汝南郡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来的时候,我将前往贵府拜见你的母亲大人,并看望你的孩子。”两人互相约好日期。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张劭回答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约定的。”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当然得替你们准备酒食。”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然前来赴约,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后,接着开怀畅饮,兴尽才离开。
五.(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乙】
常熟宁绍会馆始末记(节选)
吾宁绍人士,素以善贾著闻海内,所至遍通都大邑。常熟号苏省富饶之区,商业称盛。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者更时既久数难偻指②。有识者以散漫无团结为憾。逊清乾隆辛卯,始由叶公林春醵①资置地……逾年,又构洗马池丙舍三楹。于是,羁旅之魂得有所托焉。……
于戏③!泰山积于土壤,江河成于涓流。事无巨细,积于渐以图之,事靡不济。观夫诸贤之苦心孤诣,几经波折,一再为同乡造福,其热衷硕德,有足多者。
(选自《宁波帮碑记遗存研究》,有删减)
【注释】①醵(jù):大家凑线。②偻指:屈指可数。③于戏:感叹词。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语 参考方法 解释
言和而色夷 课内迁移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1)夷:
素以善贾著闻海内 成语关联 参考成语:素昧平生 (2)素:
事靡不济 查找词典 ①渡,过河;②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③补益 (3)济: (填序号)
其热衷硕德 拓展名篇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4)硕:
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者更时既久数难偻指
3.请你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叶林春为筹建常熟宁绍会馆所做的事。
4.展厅里正在播放《四海浙江人》节目,歌颂古往今来乡贤代表,宋濂和叶林春也获选。小语和小海对入选标准进行了讨论,请你根据【甲】【乙】两文,补充对话。
小语:既然是“贤”,首先应具备较高的品德,就像宋濂,面对同舍生的锦衣玉食,自己却不为所动,表现出君子之德。
小海:宋濂还淡到“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意思是(1) ,可见乡贤还具有(2) 的可贵精神。
小语:在《常熟宁绍会馆始末记》里,我们还看到乡贤们对(3) 的热衷。
小海:的确,涓涓细流汇江海,拳拳初心润桑梓。记住乡贤事迹,传承乡贤美德,愿我们也能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答案】1. 平 一向,向来 ③ 大 2.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更时既久/数难偻指 3.集资、买地、建房 4. 如果说我写这篇序是为了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就说到了我的本意 提携同乡人 公共事务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1)根据《核舟记》中的描述,“其船背稍夷”,夷在这里的意思是平。因此,在“言和而色夷”中,夷也应该解释为平,表示说话和颜悦色,态度平和。
(2)“素”在成语“素昧平生”中表示一向、向来不认识的意思。因此,在“素以善贾著闻海内”这句话中,素的意思也是一向、向来,表示这个人一直以来以善于做生意而著称于海内外。
(3)根据词典查找,济有多个意思,包括渡、过河、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以及补益等。但在此句中,“事靡不济”意为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因此应该选择补益的意思,即事情都能得到补益而成功。所以应选③。
(4)在《诗经·魏风·硕鼠》中,“硕鼠”指的是大老鼠,因此“硕”在这里的意思是“大”。同样地,在“其热衷硕德”中,“硕德”指的是大德,也就是指其热衷于追求高尚的品德,因此“硕”也应该解释为“大”。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我们两个郡的人在这里经营,有的人因为辗转流落到这里,时间已经很久了,数量也难以计算。
重点字词:两郡:即宁波和绍兴。经营:商业活动或做生意。斯土:这个地方,此处指常熟。或:有的人,部分人。因:因为,由于。辗转:多次转移。流寓:流落他乡居住,没有固定的居所。更:经历。时:时间。既:已经。久:长久。难:不容易。偻:通“娄”,弯曲。
句子结构:“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是主谓结构,主语是“吾两郡人士”,谓语是“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是因果结构,由“或因”引导原因,“而辗转流寓”表示结果;“更时既久”和“数难偻指”则是两个并列的短语,分别描述了时间和人数的情况。
根据以上分析,可断句为: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更时既久/数难偻指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乙文“逊清乾隆辛卯,始由叶公林春醵资置地”可知,叶林春为筹建常熟宁绍会馆首先进行了集资和买地;再根据乙文“逾年,又构洗马池丙舍三楹”可知,叶林春接着又建造了房屋。因此,叶林春为筹建常熟宁绍会馆所做的事可以概括为:集资、买地、建房。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重点字词:谓:说,认为。余:我,自称。勉:激励、劝勉。乡人:同乡的人。以:用。学:学习,研究。之:的。志:意愿、志向。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或肯定。
(2)根据“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宋濂不仅关注自身的学习进步,更有心提携和帮助同乡的人,展现出他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可贵精神。
(3)根据《常熟宁绍会馆始末记》“逊清乾隆辛卯,始由叶公林春醵资置地……逾年,又构洗马池丙舍三楹。于是,羁旅之魂得有所托焉”以及后文的描述可知,乡贤们对公共事务非常热衷。他们不仅积极参与会馆的筹建,出资购置土地,建造房屋,还为同乡提供寄托之所,展现出对家乡和乡亲们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公共事务中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东阳的年轻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年了,同辈很称赞他的德。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以同乡晚辈的份拜见我,写了封长信作为礼物,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语温和态度谦恭。他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母双亲,我特地将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遭遇之好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乙】
我们宁波绍兴的人,向来以擅长经商闻名海内外,所到之处都是大城市。常熟被称为江苏省富饶的地区,商业非常繁荣。我们两个郡的人在这里经营,有的人因此辗转流落到这里,时间已经很久了,数量也难以计算。有见识的人因为大家散漫没有团结而感到遗憾。乾隆辛卯年间,叶公林春开始集资购置土地……过了一年,又在洗马池建造了三间房屋。于是,在外漂泊的人的灵魂有了寄托的地方。……
哎呀!泰山是由土壤堆积而成,江河是由小流汇集而成。事情无论大小,都是逐渐积累而成的。看那些贤人的煞费苦心,几经波折,一再为同乡造福,他们的热心肠和崇高的道德,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
六、(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鄂州白云阁记
黄裳
夫逸民①之所寓,士大夫之所游,骚人墨客之所咏,常在天下山水之佳处。余言遗迹,相去几千百载,后人乐道而钦慕之,往往遂借以名物。(甲)
楼阁之赏当与豫章之滕王巴陵之岳阳争名于天下。有山自郡郊之东,趋过闓阗②,茂林修竹,衣被形势,如青蛟苍龙然,引领而西,或伏或跃。下饮于江汉,中峙而四望者,白云阁也。蒹葭绕岸,风势雨声,湘汉涵空,夕阳夜月,归帆行棹,渔歌樵唱,道志怀古,以写忧悲喜乐之情,以述兴亡荣辱之故。
盖自离骚而后,唐人之作不知其几百篇也。(乙)缅想环顾,俯仰千载,悲乐相继,公余之赏,不亦至乎?方是之时,苟非有道在上,得贤太守与之共理,常使时和年丰,郡国无事,亦安能有暇于山水之间哉?有暇于其间者,其风味志趣,或俗而不逮,或鄙而不乐,虽有美景盛事,亦遂寂寥沉没,不见于后世。
【注】①逸民: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②闓阗:开阔,盛大。
1.【文从字顺】小宁和小波制作了字词、句读梳理卡,请你补充完整。
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
骚人墨客之所咏 课内迁移: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1)
中峙而四望者 字源推测:形声字。山表意,其形像一排山峰;寺表声,寺是古代官署,其建筑较为高大。 (2)
不亦至乎 查阅字典:①到,到达;②极,最;③达到了极点;④至于 (3) (填序号)
安能有暇于山水之间 参考成语:(4) 时间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楼阁之赏当与豫章之滕王巴陵之岳阳争名于天下 。
2.【完璧归赵】AB两句分别插入文章何处(甲或乙)比较合适?说明判断理由。
A大夫之行吟,处士之坐赋,老子之乘秋,高人之驭鹤,乐天之闻歌,太白之听笛。
B故江谓之烟波,亭谓之奇章,洲谓之鹦鹉,楼谓之黄鹤,阁谓之白云。
3.【登临之思】黄裳对白云阁不吝赞赏,直接将其与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作比。在《岳阳楼记》当中,范仲淹通过“ , ”(填原文)表达了自我人生的崇高追求:黄裳登阁与范仲淹“登”楼相比,两人抒发的情志有何相似之处 ?
【答案】1. 泛指文人(诗人) 耸立 ③ 自顾不暇 楼阁之赏/当与豫章之滕王/巴陵之岳阳/争名于天下 2.A插入乙处比较合适。乙处前文提到文人墨客围绕名胜撰写了不可胜数的名作,而A处正是列举刻画了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灵感迸发的瞬间,例如屈原江畔行吟,隐士隐居作赋,李白闻笛有感,借此引出下文作者回顾千年来悲喜佳作绵延传承的感慨。
B插入甲处比较合适。前文提到隐士、士大夫与文人墨客的许多山水佳作历经百年仍为后人所乐道。诗文中原本具体的景物渐渐成为了一类事物的代表,B句正是列举了这一现象,“烟波”用来指代“江”,“奇章”用来指代“亭”,“鹦鹉”用来指代“洲”,“黄鹤”用来指代“楼”,借此自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白云阁,其作为胜地也必将由于自己的描绘留名于世,成为典范。 3.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将个人的荣辱升迁置之度外,要像古代的仁人一般,具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以心怀天下苍生为己任。
黄裳感悟到,游览沉吟于山水之间,能领略这番天地大美的,必定是天下靖平,年岁丰登之时,在战乱年间,即使有天下山水胜地,也只能兀自冷清萧条,不为人所知罢了。两位作者情感的抒发是与登高所望紧密结合的,都表现出北宋文人“先忧后乐”的士大夫荣辱观。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断句。做答文言实词时可结合句意和方法提示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作答文言文断句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①句意:文人墨客所咏叹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意思是:被贬的官员和诗人经常在这里聚会。骚人:泛指文人(诗人)。
②句意:在中间耸立着望向四周的。结合字源推测“形声字。山表意,其形像一排山峰;寺表声,寺是古代官署,其建筑较为高大”可知,“峙”理解为“耸立”。
③句意:不也是很尽兴吗?结合查阅字典可知,这里的“至”应该理解为“达到了极点”,故选③。
④句意:又怎么能有闲暇的时间在山水之间游乐呢?这里的“暇”理解为“时间”,可联想到成语“自顾不暇”。自顾不暇:指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⑤“楼阁之赏”在句子里做主语,其后应断开;“豫章之滕王”和“巴陵之岳阳”是并列的偏正短语,它们之间要断开;“争名于天下”在句子里做补语,它的前面要断开;句意:楼阁的观赏,应当与豫章的滕王阁和巴陵的岳阳楼,在天下争夺名位。故断句为:楼阁之赏/当与豫章之滕王/巴陵之岳阳/争名于天下。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句子的衔接排序。
A“大夫之行吟,处士之坐赋,老子之乘秋,高人之驭鹤,乐天之闻歌,太白之听笛”,这里列举了许多文人之作,屈原江畔行吟,隐士隐居作赋,白居易听歌抒怀,李白闻笛有感,与乙前面的“唐人之作不知其几百篇也”相照应,又引出了下文“缅想环顾,俯仰千载,悲乐相继”的感慨。因此A应插入乙处比较合适。
B“故江谓之烟波,亭谓之奇章,洲谓之鹦鹉,楼谓之黄鹤,阁谓之白云”,这里讲了一些具体的景物成为了一类事物的代表,“烟波”用来指代“江”,“奇章”用来指代“亭”,“鹦鹉”用来指代“洲”,“黄鹤”用来指代“楼”,结合甲前面的内容“余言遗迹,相去几千百载,后人乐道而钦慕之,往往遂借以名物”可知,这正与之相照应,因此B插入甲处比较合适。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①②空:范仲淹《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追求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因此这里应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空:结合本文“方是之时,苟非有道在上,得贤太守与之共理,常使时和年丰,郡国无事,亦安能有暇于山水之间哉?有暇于其间者,其风味志趣,或俗而不逮,或鄙而不乐,虽有美景盛事,亦遂寂寥沉没,不见于后世”可知,在本文作者看来,一个人能够悠闲地观赏山水美景,一定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物阜民丰,如果天下不太平,大家处于战乱之中,那么再好的山水美景,也倍感凄凉,不为人所知。综合以上可知,两位作者“登”楼,都体现了“先忧后乐”的士大夫荣辱观。
【点睛】参考译文:
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所居住的,士大夫所游玩的,文人墨客所咏叹的,常常是天下山水优美的地方。我所谈的前人留下的山水佳作,距离现在已经几千年了,后人对此依旧很有兴致地谈论并且表示钦佩羡慕,于是常常借它来写某物。
楼阁的观赏,应当与豫章的滕王阁和巴陵的岳阳楼,在天下争夺名位。有一座山从郡郊的东面,迅速变得开阔。茂密的树林长长的竹子,像衣服覆盖在上面的形势,像蛟龙和巨龙的样子,引领着向西,有的像趴着,有的像在跳跃。向下如在喝江汉河流里的水,在中间耸立着望向四周的,就是白云阁。水中的芦苇围在岸边,刮风下雨,湘汉水映天空,傍晚的落日,夜间的月亮,归来的船只,渔人唱歌,樵夫欢唱,表达情志,怀念古人和过去的事,来书写忧愁悲伤或喜悦欢乐的情感,来叙述国家兴亡和个人荣辱的故事。
大概从屈原写的离骚之后,唐代的作家写的都不知道有几百篇了。遥想历史回顾现在,俯仰之间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悲伤和欢乐是延续的,公务之余来赏美景,不也是很尽兴吗?每当这个时候,如果不是统治者遵循正确的治国之道,得到贤能的太守来和他共同治理政事,常常能天下太平,物阜民丰,国家平安无事,又怎么能有闲暇的时间在山水之间游乐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在山水之间游乐的人,他的风格志向和情趣,或者俗气且不足,或者浅薄且不快乐,即使有天下山水胜地,也只能兀自冷清萧条,不为人所知罢了。
七、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①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②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③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④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说,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选自毕沅《赵普独相凡十年》)
【注释】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帝:指宋太祖赵匡胤。①除:封授。②可:同意。③骤:突然。④供帐: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等物。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一处)。
刑 赏 者 天 下 之 刑 赏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②即更刮目相待 ( )
③裂其奏投诸地 ( ) ④帝大说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帝素嫌其人,不与。
4.根据【乙】文内容回答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5.【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刑赏者/天下之刑赏 2. 难道,哪里 擦拭 撕裂,撕开 同“悦”,高兴 3.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脱。
②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 4.①劝说皇帝要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②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意对即可) 5.甲文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评价、结友的言行,来侧面表现吕蒙学习的进步;乙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赵普自身的言行,来表现赵普关心天下、执着坚定和随机应变。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整体把握句子翻译,根据句子成分断句。刑赏者(刑罚与奖赏,主语)/天下之刑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谓语)。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岂,难道。
(2)即更刮目相待: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刮,擦拭。
(3)裂其奏投诸地:撕裂奏折扔之于地上。裂,撕裂,撕开。
(3)帝大说:皇帝非常高兴。说,通“悦”,高兴。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辞:推托、推辞。以,拿。务,事务。
(2)素,向来。嫌,嫌弃,讨厌。其人,那个人。与,给予。
4.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结合第一段“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等句子可知,当皇帝以自己的喜怒作为选拔人才、处理公务的标准时,赵普能够坚持原则,坚持向皇帝提出建言,劝说皇帝要以国事为重,公正刑赏,体现了其“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
(2)结合第二段“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等句子可知,当皇帝因为下雨影响自己宴会而生气时,赵普能够指出皇帝的错误意识,劝说皇帝要体恤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表现出其“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
5.本题考查写作方法。
(1)甲文。结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知,甲文作者用鲁肃的话、结友而别的行为,用鲁肃的震惊,侧面表现了吕蒙学习进步之大,故可知,甲文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2)乙文。结合“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等句子可知,这里直接运用了赵普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展现赵普为国举荐人才的坚持和正直,敢于直言,指出皇帝的错误,正面表现了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结合“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可知,运用语言描写,直接写出了赵普的随机应变能力,故可知,乙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展现赵普关心天下、执着坚定和随机应变的形象。
【点睛】译文:
(甲)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赵普单独担任宰相总共十年,处事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曾经想要授予某人担任某个官职,皇帝不任用;第二天,又上奏此事,(帝)仍然不任用;第三天,还是上奏此事。皇帝发怒,撕裂奏折扔之于地上,赵普面色如故,慢慢拾起奏折回去,粘补缝合,又像以前一样上奏。皇帝醒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那个由赵普举荐的人)果然以胜任本职工作著称。又有立了功劳应当升官的人,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赵普竭力请求(皇帝)给予升迁,皇帝发怒说:“我不同意(他)升官,想怎么样 ”赵普说:“刑罚用来惩治恶人,奖赏用来酬劳立功者。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与奖赏啊,哪里能够因为喜爱或讨厌而独断!”皇帝不听,起身,赵普跟着他。皇帝进宫,赵普站在宫门旁,许久不离开,皇帝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
一天,(皇帝)举行盛宴,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很久未停。皇帝的怒气表露在脸上,左右大臣都十分震惊害怕,赵普于是对皇帝说:“皇宫外面的老百姓正渴盼雨水,这场大雨对您的盛宴有什么妨碍呢!不过沾湿幕帐和乐工的衣饰罢了。百姓盼到了雨水,个个喜笑颜开,奏乐庆祝。正处在这个欢乐的时刻,我等请求乐官(就)在雨中献技。”皇帝非常高兴,直到宴会结束。赵普随机应变,能像这样使皇帝回心转意。
八、【丙】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2.君子应勤于治学。那么,在治学中应该怎么做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答案】1.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 2.在治学中应该做到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善于请教,择善而从人之长,明己之短,忠诚信实,表里如一等。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该句“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意思为“称赞别人的长处,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能明白自己的短处”,据此可以断为“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可知,在治学中应该做到意志坚定。结合“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可知,治学应该要虚心好学,勤奋努力,善于请教,择善而从人之长,明己之短,忠诚信实,表里如一。
【点睛】翻译: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够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辈当中,假如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就算这个人天资非常愚鲁迟钝,同辈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别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就没有尊敬崇尚他的人吗?各位同学看到这些,也可以借此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求学了。
九、(23-24九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甲】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⑤!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⑥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⑦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⑧!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黔敖:齐国富商。②蒙袂:用衣袖蒙着脸。辑屦:身体沉重迈不开步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奉:同“捧”,端着。⑤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喂。⑥惟:因为。⑦从:跟随。⑧微与: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乙】
秦西巴纵麑
鲁之贵人孟孙,猎得麑①,使秦西巴②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③。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麑(ní):小鹿。②秦巴西:是孟孙的家臣。③太子傅:太子的老师。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至于斯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B.从而谢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C.纵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D.孟孙逐秦西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第(1)句限断三处,第(2)句限断两处)
(1)其 嗟 与 可 去 其 谢 也 可 食。
(2)夫 秦 西 巴 有 罪 于 君 今 以 为 太 子 傅 何 也?
3.你最喜欢上面甲、乙两文中的哪一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4.如果从上面文言文中选一篇与屠格涅夫的《乞丐》《白菜汤》组成一个阅读单元,你认为哪一篇更合适?请结合各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D 2.(1)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2)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 3.示例(1):我喜欢黔敖,因为黔敖在齐国闹饥荒的时候,为饥饿的人提供食物,这可以看出他的善良。黔敖作为一个富商,最可贵之处还在于他在遭到饥饿者的拒绝后,主动跟饥饿者道歉,懂得尊重与理解他人,这更突显人性之光。
示例(2):我喜欢秦西巴,因为他听见小鹿的母亲哀鸣,就不忍心,把小鹿给放了,秦西巴不顾自己的处境,选择救一只弱小的动物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可贵之处:能珍爱和理解弱小的生命。 4.示例:我认为选甲文更合适。甲文与《乞丐》《白菜汤》的故事内容均与尊重与理解这一主题有关。但是,每个故事又有不同之处,可以在比较阅读中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黔敖作为富商,不仅能给饥饿者以食物,同时也能尊重与理解饥饿者;《乞丐》一文中的“我”,虽然不能给予乞讨者物质上的帮助,但也能尊重与理解乞讨者,给予乞讨者精神上的安慰;而《白菜汤》中的太太,虽然同情穷人的处境,但是,她不能真正理解与尊重穷人,对穷人表现出鄙视与不屑,这与黔敖、“我”形成反差,有利于读者人与人之间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与理解。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都翻译成“这”;
B.相同,都翻译成“道歉”;
C.相同,都翻译成“给”;
D.不同:赶走/追逐;
故选D。
2.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1)句意:如果他主动邀请(喂食)是可以接受的,主动道歉也可以吃。“其嗟与”与“其谢也”句式一致,“可去”与“可食”句式一致,故可断为: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2)句意:秦西巴虽然有对不起您的地方,但现在任命他为太子傅,为什么呢?“今”是时间状语,其前面应断开,“何也”是问句,故可断为: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拓展运用。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如选黔敖,可谈他作为富商但能尊重与理解他人。如选秦西巴,可谈他爱护动物,珍爱小生命。
示例:我最喜欢乙文中的秦西巴。因为他在看到小鹿的哀求后,不忍心将其母亲分离,于是放走了小鹿。这显示出他有一颗慈悲的心和对他人的同情。尽管后来孟孙生气并赶走了他,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善良本性,没有被愤怒和报复的欲望所动摇。一年后,孟孙认识到他的价值,邀请他担任太子的老师。这说明秦西巴的善良和正直最终得到了认可,他的行为得到了奖赏。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坚持正义和善良最终会得到回报。
4.本题考查阅读的拓展能力。
甲文《嗟来之食》讲述了一个饥饿的人因为不愿意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而最终饿死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尊严与生存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物对尊严的坚持。屠格涅夫的《乞丐》讲述了一个富有的面包商在面对一个乞丐的乞求时,最初拒绝了乞丐的要求,但在回家后发现自己的银匠正在为乞丐制作一个银十字架,于是他改变了态度,给了乞丐更多。《白菜汤》则是讲述一个贫穷的母亲在面对饿肚子的女儿时,尽管不舍,仍然给了女儿一碗白菜汤,展现了母爱的伟大。这两篇文章都展现了人物在面对困境和他人请求时的内心挣扎和选择,以及对尊严、同情和道德的探讨。《嗟来之食》与这两篇文章的主题相呼应,都是在讨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尊严和道德选择。因此,将《嗟来之食》作为与《乞丐》《白菜汤》组成的一个阅读单元,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这些主题。而乙文讲述了孟孙和秦西巴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知人善用,与《乞丐》《白菜汤》的故事主题不太一致。故选甲文更合适。
【点睛】参考译文:
【甲】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食物,用来供给路过的饥饿的人。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脚步沉重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拿着饮料,说:“喂!来吃吧!”那个饿者抬起眼睛看了看他,说:“我只是因为不愿吃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但他仍然拒绝吃,最终饿死。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唉!如果他主动邀请(喂食)是可以接受的,主动道歉也可以吃。”
【乙】鲁国的贵族孟孙打猎得到了一只小鹿,让秦西巴带回家。小鹿的母亲跟在后面叫唤,秦西巴看到它那么可怜,就放它走了。小鹿跟着母亲离开了。孟孙生气地说:“我猎获了那只小鹿,你为什么放它走?”秦西巴回答:“我只是不忍心而已。”孟孙就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孟孙召他回来担任太子的老师。身边的人问:“秦西巴曾经对您有罪,现在为什么让他担任太子傅呢?”孟孙说:“秦西巴因为一只小鹿都不忍心,又怎么会损害我的儿子呢?”
十、(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班级开展“欧阳修”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乙)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
峡州至喜亭记 欧阳修
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不急之物,乃下于江。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温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③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虞部郎中朱公④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夷陵固为下州⑤,廪与俸皆薄⑥,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君子⑦”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⑧,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焉。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殊乡:异域,他乡。②慰客:迁客。③沥酒:洒酒于地,表示祝愿或起誓。④朱公:朱庆基,时任峡州知州。⑤下州:偏远州县。⑥廪(lǐn):米仓,这里指官员的供给。薄:微薄,少。⑦恺悌君子(kǎ itì jūn zǐ):泛指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人。⑧岁数:年数,年年。余:生活富足、有余。
【解释字意】
1.请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字典查阅法 始:①开始。②起初。③才。 (1)江出峡始温为平流 (填序号)
词类活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
语境推测法 句中“去”为远离之意。 (3)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
关注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4)而属笔于修焉
【读通语意】
2.下列为【丙】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B.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C.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D.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
【赏读语言】
4.甲诗在流传中遗失了一字,请你结合对本诗的理解,从“岂、故”中选一字,并说明理由。
我选“ ”字,
5.有同学模仿乙文多次运用虚词的写法,给【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添加了多个虚词,你认为这样修改是否合理?请简述理由。
(改句)倾折而回直,捍怒而斗激也,束之而为湍,触之而为旋也。顺流之舟顷刻而数百里也,不及顾视也,一失毫厘而与崖石遇者,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也。
【悟读精神】
6.欧阳修一生多次被贬,当他行至困境,是如何突破重围的呢?请联系上述诗文,作出分析。
【答案】1. ③ 以……为安 靠近,接近 同“嘱”,嘱托 2.D 3.(1)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2)便在江边渡口修了一座至喜亭,作为往来岷江的船家停留休息之地。 4. 我选“岂”字, 结合前文可以得知诗人是因为贬滴才经过三峡的,所以诗人想表达“如果不是贬官外放,又怎么能饱览各地的奇山异景”,“岂”反问语气,有岂能、怎么能的意思,更能表现诗人豁达乐观的心胸。 5.不合理。原句中没有虚词,写出了三峡水的咆哮奔流的情态,写出了三峡水流之急,行船之险。而改文中加入“而”“也”“者”,减慢了节奏,舒缓了语气,显得悠闲自得,与三峡水势之急之险、气势之磅礴和行船者紧张的心情不吻合。 6.寄情山水,从山水中获得安慰;以同道之人朱公为榜样,坦然面对人生被贬的困境,励精图治;与民同乐,造福一方,百姓和乐,用实际政绩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江出峡始温为平流:岷江到这里水流才转而平和。始:才。故选③。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安:意动用法,以……为安。
(3)“去”为远离之意,“就”与之相反,为“靠近,接近”之意。
(4)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通假字,通“嘱”,嘱托。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者”指“……的人”,一般要在其后断开。“相贺”指“相互祝贺”,意思完整,应在其后断开。句意为:所以那些行舟之人到了这里一定会喝酒感谢老天爷,互相祝贺,就像再世为人一样。故断句为: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其,他们;述,记述;以,用;者也句式判断;
(2)作,建造;于,在;以为,把它作为;之,用有主谓之间,不译。
4.本题考查炼字。颈联“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写作者喟叹岁暮谪居卧他乡,只能借酒浇愁,感慨深沉,可知,诗人是因为贬滴才经过三峡的,所以诗人想表达“如果不是贬官外放,又怎么能饱览各地的奇山异景”,“岂”反问语气,有岂能、怎么能的意思,“不因迁谪岂能来”,似乎为今日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情绪顿然一转,于解嘲中放达,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旷达豪迈之气。故选“岂”字。
5.考查赏析句子。“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意为:河道曲折蜿蜒,水流激荡湍急。写出了三峡水的咆哮奔流。“束之为湍,触之为旋”,江水湍急,遇到巨石拦阻,就变成了漩涡。表现了三峡水急浪高的情态。“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表现了在三峡之上行船的凶险,一不小心,就会船翻人亡,也从侧面表现了三峡水流湍急,水路危险。如果加入了“而”“也”“者”等词语,语气就会变得舒缓,给人悠闲自得之意,与江水的湍急与气势磅礴不相符,也不能充分表现行船之人紧张的心情。所以改句并不合理。
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诗“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可得:寄情山水,从山水中获得安慰;
结合丙文“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可知,以同道之人朱公为榜样,坦然面对人生被贬的困境,励精图治;
结合乙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可知,与民同乐,造福一方,百姓和乐,用实际政绩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点睛】参考译文:
【乙】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丙】岷江是集合了蜀地各条大小水路形成的,出了三峡就叫做荆江,河道曲折蜿蜒,水流激荡湍急。受到束缚,就成为了急流,有所抵触,就成为漩涡。坐船顺流而下,顷刻之间就驶出数百里,船上的人根本就来不及观赏岸边美景。行舟之时如果稍微出点闪失与水道中的礁石相撞,船马上就会被撞得粉碎然后被水流吞没。所以只要是从蜀地运货充实国库和提供朝廷用于各地州府的产品,一般都是由陆路运输。只有剩下那些不重要的东西才走水路运输,而且运送这些货物就像扔掉了一样,岷江的凶险和其不可预知性就像这样。夷陵作为州县,正在三峡出口上,岷江到这里水流才转而平和。所以那些行舟之人到了这里一定会喝酒感谢老天爷,互相祝贺就像再世为人一样。
尚书省下工部所辖虞部郎中朱再治到任夷陵州3个月,在江边渡口修了一座至喜亭,作为从岷江而来的船家的休息场所。而且至喜亭的名字还含有岷江水路,凶险到这里就平定了,行人为此而感到幸运和高兴的意思。夷陵作为偏远州县,这里的官员的俸给和官禄都很微薄,而且由于地处偏远,就算官员有很好的政绩,也不能够传誉天下作为晋升的资本。然而朱再治却能够接受这种并不好的状况,而且他还能够为人们远离忧患而过上快乐的生活,《诗经》中所说的“和乐亲善,平易近人的谦谦君子”就是像他这样的人。自他到任以后,年年丰收,因为人民生活富足,还能够有所作为,施恩惠给那些往来的客商。修了馆驿来让他们休息,不会误了生意,于是过往的客商们都能够有所依靠,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于是他手下的门吏们互相商量,找到了我欧阳修写了这篇文章来歌颂他的功绩。
考点三 翻译
【例1】(2023·浙江宁波)
下面是同学所做的劝说语气整理单。请你用现代汉语写出相关语句的意思,并分析其语气的表达效果,完成表格。
语气 相关语句 分专题09 文言文常规题型知识突破
目 录
2
【课标要求】 2
【命题趋势】 2
【考查要点】 2
3
考点一 词语释义 3
3
6
知识点一 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6
知识点二 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6
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7
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9
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11
虚词4:“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13
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14
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15
16
考点二 文言句式及断句 18
18
19
知识点一 特殊句式 19
知识点二 断句题答题技巧 20
21
考点三 翻译 28
28
29
知识点一 翻译原则 29
知识点二 方式方法---留、删、补、调、换 29
31
考点四 文章理解题 38
38
41
知识点一 手法赏析 41
知识点二 主旨理解答题技巧 41
43
【课标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2、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
3、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4、学习经典的思辨性文本(包括短小的文言经典),理解作者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命题趋势】
近年来,浙江中考文言文命题呈现以下趋势:
1.注重学习资源的统整,将多元体裁、多元内容以及个人体验、社会生活等材料融为一体,进行文言文阅读命题。
2.注重知识点的整合和自主建构,通过梳理与探究,促进思维的结构化。比如,在同一主题下,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接轨,或者将文言文阅读与名著导读、古诗鉴赏结合。
3.注重情境与问题的有机融合,强化综合思维的考察。比如,设置任务驱动,以活动探究形式来考查。
4.注重传统文化的熏染,让考生在做题过程中探寻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涵养精神,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
【考查要点】
1、把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熟练处理文言文的停顿、断句。
2、了解和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
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5、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尤其要注意文言文特殊现象: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6、能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语句。
7、能够正确分析判断文言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正侧结合、对比、衬托等)及其作用。
8、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9、分析概括作者在文言文中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考点一 词语释义
【例1】(2023·浙江绍兴)
阅读《涉园记》,完成小题。
涉园记
【明】陈洪绶①
涉园者,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②请名之者也。庚午构堂一、亭一、穿池二,余乐记之。
予忆先生名时,众以为仅取诸“日涉成趣”③之义也已。予能广其意,当不是乎止也。忆余十岁,兄十五岁时,读书园之前搴霞阔④中,日爱园有七樟树,经纬之以桑柘,绮绾⑤之以蔬果,幽旷若谋而成,高下咸得其所,谋为亭馆以居之。遂因其地势之幽旷高下,择其华木之疏密高卑,又非嘉木异卉不树也。一日而涉焉,或树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树一花木。一日而涉焉,或去一花木;一月而涉焉,又去一花木。至于其先必以为咸宜不改而植之,历十余年,枝干荣茂而可观,根本深固而不拔者,必树之去之,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为屋则楼阁、堂轩、廊窗、亭牖、露台、曲房,图画规制,凡数十改易,务与其树之相宜而始定。凿池则倏东倏西,随开随塞,变田成溪者十余度,务与其地与树之相宜而后成。此非涉之之久陈迹不留新意自启能若是乎哉?
夫园,细事也,能作园,末技也,不日涉则弗能为,良学固可弗日涉乎哉?故日涉经史、涉古今,予愿从兄坐此园也。深惟⑥其涉之之义,而细察其涉之之效,种德乐善,文章用世,朝夕孜孜焉,能如其精择迁改,动与时宜之为善也。然非日涉经史、日涉古今,能乎哉?予愿从兄坐此园也。
【注释】①陈洪绶:绍兴诸壁人,明末画家。②予兄己未觞槎庵来先生:我哥哥己未年请槎庵来先生喝酒。己未,古代以干支纪年,下文“庚午”同。槎(chá)庵来先生,陈洪绶岳父来斯行,字槎庵。③日涉成趣: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每天到园中散步,成为乐趣。④搴(qiān)霞阁:阁名。⑤绮绾:交错盘绕。⑥惟:思,考虑。
根据语境推敲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能广其意( )
②历十余年( )
③务与其地之相宜而止( )
④凡数十改易( )
【例2】(2023·浙江金华)
答黄鲁直①
苏轼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②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③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④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⑤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⑥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审⑦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元丰元年初,北京国子监教授黄鲁直致信被贬徐州的苏轼,并附《古风》二首。苏轼次韵奉和,并回了这封信。黄鲁直,即黄庭坚。②〔孙莘老〕苏轼的朋友。下文的李公择,也是。③〔即〕靠近,这里是结交的意思。④〔君子〕指当时的权贵。⑤〔阔疏〕疏远。⑥〔辱〕谦辞,意思是使对方受屈辱了。⑦〔审〕详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耸然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
B.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 以其境过清
C.而得其为人益详 香远益清
D.万万以时自重 自非亭午夜分
【例3】(2023·浙江台州)
阅读锦囊: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阅读时可以从传主经历、细节描写、他人评价等角度品析传主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沈千运
〔元〕辛文房
千运,吴兴人。工旧体诗,气格①高古,当时士流皆敬慕之,号为“沈四山人”。天宝中,数应举不第,时年齿已迈,遨游襄、邓间,干谒②名公。来濮上,感怀赋诗曰:“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族。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落当捐弃,贫贱招谤讟③”其时多艰,自知屯蹇④,遂释志还山中别业。尝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稼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谁能作小吏走风尘下乎!”高适赋《还山吟》赠行曰:“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A , B 。眠时忆同醒时意,梦魂可以相周旋。”肃宗议备礼征致,会卒而罢。
(选自《唐才子传·卷二》,有删减)
[注释]①气格:气韵格调。②干谒:拜访。③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衰老流落自当被弃而不用,贫寒低贱却到处奔走容易引来谤毁和非议。④屯(zhūn)蹇(jiǎn):比喻处境不顺利。
【理解字词】
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当时士流皆敬慕之 关联课内 (1)________
遂释志还山中别业 关联课内 (2)________
有薄田园 查阅字典:①稀薄,不浓;②(土地)贫瘠;③减轻,减损;④迫近。 (3)________(填序号)
儿稼女织 结合语境 (4)________
知识点一 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一项是本义,其他则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如:“兵”,本义是“兵器,武器”,后又引申出与武器相关的“军队”、“兵士”等义项。至于一个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大家不必深究。但是,一个常用词有几个义项需要掌握,这只有靠平时积累,没有捷径。当然,积累不能只是死背义项,而是要在不断地文言阅读中理解、记忆、归纳,而且识记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做到词不离句。结合具体例句,有利于增强语感和记忆。当然,一个词不管义项有多少,一旦用在一个具体语句中,则只能有一种确定的意义。一个词句中意义的判定我们主要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和选义项代入法。此外,有时也会用到成语对应法,同时,需注意实词解释时关注词义的适当引申。
1.语境分析推断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选义项代入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在进行联想推断时,我们更多的选用“选义代入法”,即把已知义项代入句子,根据上下语境判定合适义项。这就要求大家对于150个实词在课内出现的每一个义项都很熟悉,然后代入具体句子中进行判断。
3.成语对应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
4. 适当引申法
虽然找到合适义项,但是如果按原义解释过于生硬或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那么可以适当引申一下。
知识点二 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何、于”6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一)用作代词,可分为两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我”。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⑤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⑥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些)、“那”(那些)。
例如:
①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③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小结】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用作助词,可分为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表示领有、连属、修饰【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等关系,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小结】
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 “狱”“南”“南”等)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⑥寡助之至。……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小结】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久而久之。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到…去”,“到达”。
例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王顾左右而言他》
小结:
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而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已而已而,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而不。”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
意思:
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个,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个,名词
八个,介词
九个,介词
十个,名词
十一个,名词动用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与”,可不译。
例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孟论学》
④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⑥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顺承)关系,相当于“就”、“而且”“才”、“并且”、“就” ,有时可不译。
例如:
①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②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孔孟论学》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记》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可是”、“却”。
例如:
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借焉。——《黄生借书说》
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⑤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如:
①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③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5、表示因果关系或目的关系。
例如:
①饥渴而顿跛。——《捕蛇者说》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二、特殊用法。
1、[已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如: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2、[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①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孔孟论学》
3、[既而][俄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如:
①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借”,“按照”。
例如:
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根据”。
例如:
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天时不如地利》
④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⑤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注】“以……为……”相当于“把……作为 ……”或“认为……是……”
4、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在……的时候”(时间)。
例如: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5、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译为“来、用来”。
例如: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退而甘食其土,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③而托于柑以讽耶?——《卖柑者言》
④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⑤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二)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如,上、下、东、西),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例如: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②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三)用作动词
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以为妙绝。——《口技》
③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虚词4:“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代词
1、 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如:
①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孔孟论学》
③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狼》
④屠乃奔倚其下。——《狼》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⑥益习其声。——《黔之驴》
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些)”、“这(些)”之类的词。
例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指示代词,表示“其中,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其一人专心致志。——《孔孟论学》
④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测度)、反诘、期望、委婉、商量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怎么”、“难道”、“还是”等,或不翻译。
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如:
①岂其鬼耶?——《黠鼠赋》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介词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翻译为“在”、“到”、“向”、“从”、“ 对,对于”等。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如: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孟论学》
③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如: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③刻唐今人诗赋于其上
(3)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如: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4)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如: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2、放在形容词之后,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如:
政猛于虎。——《捕蛇者说》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3、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例如:
①见使于一鼠。——《黠鼠赋》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4、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例如:
①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代词
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反问。相当于“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
1、“什么”(又,怎么,为什么)
例如:
①子何恃而往?——《为学》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
2、“为什么”
例如:
①或者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哪里”
例如: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卖柑者言》
(二)用作副词
1、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样)”、“为什么”等。
例如:
①何忧令名不彰耶?——《周处》
②如太行、王屋何?——《愚翁移山》
③其如土石何?——《愚翁移山》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例如: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②乐何极。——《岳阳楼记》
1.(2023·浙江宁波·一模)解“时”之多义
下面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中的“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B.年与时驰 C.学而时习之 D.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22-23九年级下·浙江杭州·阶段练习)请为下列加点的古汉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
(1)卒或有所闻 (2)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3)辍耕之垄上 (4)天下缟素
A.最终 谁 结构助词,的 有丝绸刺绣的衣服
B.士兵 谁 取消句子独立性 穿白色丧服
C.最终 同“熟”,仔细 到、往 穿白色丧服
D.同“猝” 与……相比怎么样 到、往 白色
3.(23-24九年级上·浙江衢州·阶段练习)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成语或所学过的古诗绝文语句,要做到每一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然后解释加点词。
序号 成语 课文例句 解释
A 今古奇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①
B 峰回路转 峰回路转,有泉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回:②
C 日薄西山 ③ 薄:④
D ⑤ 负者歌于途 负:⑥
4.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词语。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22-23九年级上·浙江台州·期末)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2)杂然而前陈者( )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4)暂凭杯酒长精神( )
6.(22-23九年级上·浙江丽水·期末)《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走”和“趋”表现了宋濂求学之路的艰辛。请根据“走”和“趋”的词义,理解宋濂求学的心情。
(1)录毕,走送之。
(2)尝趋百里外。
7.(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请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或异二者之为
(3)伛偻提携 (4)焉得更有此人
8.(23-24九年级上·浙江台州·阶段练习)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前人之述备矣: (2)直挂云帆济沧海: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长跪而谢之曰:
9.(23-24九年级上·浙江台州·期中)解释下列加点字。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匹夫不可夺志也
(3)去国怀乡 (4)是金陵人,客此。
(5)为赋新词强说愁 (6)微斯人,吾谁与归?
10.(22-23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小毛在讨论中不发一言,难为情地说:我的古文基础太弱了,很多字词意思都不理解,所以也不能判断自己想的句子是不是符合精神的,大家可以帮助我解释加点字吗?
(1)增其旧制: (2)颓然乎其间者: 。
(3)余挐一小舟: (4)三顾茅庐:
11.(22-23九年级下·浙江杭州·阶段练习)按要求完成题目。
(1)小语看见“圖書館”三个字来了兴致,文言文中“图”的本义为图画,又引申为地图、图谋、考虑等。下列句子中的“图”各是什么意思?
“图”的意思 文言句子 选项(填字母)
A.描画 B.地图 C.图谋,谋取 D.想,反复考虑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2)小文因站在进馆口左边,她只看见了门口对联的上联为“书从疑处翻自悟”,下联可能是( )
A.万卷书中寻妙语 B.百科四库集三秦
C.馆藏万卷益君智 D.文到穷时自有神
考点二 文言句式及断句
【例1】(2023·浙江温州)
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处断句。(限断2处)
此记乃珍羞之属俎豆之间亦不可少也
【例2】(2023·浙江绍兴)
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
此 非 涉 之 之 久 陈 迹 不 留 新 意 自 启 能 若 是 乎 哉?
【例3】(2023·浙江金华)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
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
知识点一 特殊句式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那么翻译过程中除了掌握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以外,还需要判断句式,根据句式的特征,来进行翻译。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2)被动句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倒装句
①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4)省略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知识点二 断句题答题技巧
如何断句
考纲要求: 理解文言文表达的内容。而理解文意是断句和翻译的基础。文言断句是根据文意的理解,确定无标点的文言语句的停顿,有时也要求加标点。文言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准确的转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断句和翻译关系密切,对文章全面准确的理解、准确的断句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则是运用现代汉语文言文意的精确表达;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译时解读文言文的高层次的能力。初中考试要求不是很明显,这个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有做明确的要求,但是要读懂文言文的内容,断句是基础。
断句题答题技巧
1. 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一般来说,翻译成现代文的句子,标点符号所在的地方,往往就是断句的地方。
2. 熟悉虚词的用法,寻找断句的规律。
(1)发语词和句首语气词等前面大多可断句。如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噫、嘻、悲夫等,前后都可断句。
(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5)关联词除了以、而、且、与等外,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乃夫、于是、至若、若、故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6)表对话的字眼,如曰、云、言等,一般情况下要在后面断句。
(7)句末语气词 ,如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
(8)“之”出现在句中较多,有时也出现在句尾,但断句的时候需要谨慎判断。
3. 关注韵脚
古诗、骈文等文学样式,可以利用韵脚帮助断句。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每句话最后一个字“前、悬、年、边”是韵脚,根据韵脚就可以断出每句话停顿的位置。
用语法知识来断句
(1)根据词性断句。一般说来,多数句子是以动词为谓语的,而谓语往往是构成句子的核心。在动词前面跟动词发生意义、结构关系的名词、名词性词组、代词可能是主语;在动词后面跟动词发生意义、结构关系的词、词组不是宾语就是补语。所以,可以抓住句子的动词,在前后寻找名词,在名词前后断句。
(2)利用句式断句。古人写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句式整齐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用文言文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3)利用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词语,往往出现在句首,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
一.用“/”在句子标点符号处划分停顿。
湖 上 影 子 惟 长 堤 一 痕 湖 心 亭 一 点 与 余 舟 一 芥 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已。
二.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限三处)。
惟 长 堤 一 痕 湖 心 亭 一点 与 余 舟 一 芥 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
三.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三处)。
然 则 北 通 巫 峡 南 极 潇 湘 迁 客 骚 人 多 会 于 此
四.下列对画横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②焉。”乃共克③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④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⑤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⑥。”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①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孺子:小孩子,指张劭的子女。③克:约定。④馔:食物,多指类食 ⑤审:确定。⑥乖违:违背,此指违约。
A.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B.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C.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D.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五.(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明·宋濂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乙】
常熟宁绍会馆始末记(节选)
吾宁绍人士,素以善贾著闻海内,所至遍通都大邑。常熟号苏省富饶之区,商业称盛。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者更时既久数难偻指②。有识者以散漫无团结为憾。逊清乾隆辛卯,始由叶公林春醵①资置地……逾年,又构洗马池丙舍三楹。于是,羁旅之魂得有所托焉。……
于戏③!泰山积于土壤,江河成于涓流。事无巨细,积于渐以图之,事靡不济。观夫诸贤之苦心孤诣,几经波折,一再为同乡造福,其热衷硕德,有足多者。
(选自《宁波帮碑记遗存研究》,有删减)
【注释】①醵(jù):大家凑线。②偻指:屈指可数。③于戏:感叹词。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语 参考方法 解释
言和而色夷 课内迁移 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1)夷:
素以善贾著闻海内 成语关联 参考成语:素昧平生 (2)素:
事靡不济 查找词典 ①渡,过河;②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③补益 (3)济: (填序号)
其热衷硕德 拓展名篇 《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4)硕:
2.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吾两郡人士之经营斯土或因而辗转流寓者更时既久数难偻指
3.请你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叶林春为筹建常熟宁绍会馆所做的事。
4.展厅里正在播放《四海浙江人》节目,歌颂古往今来乡贤代表,宋濂和叶林春也获选。小语和小海对入选标准进行了讨论,请你根据【甲】【乙】两文,补充对话。
小语:既然是“贤”,首先应具备较高的品德,就像宋濂,面对同舍生的锦衣玉食,自己却不为所动,表现出君子之德。
小海:宋濂还淡到“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意思是(1) ,可见乡贤还具有(2) 的可贵精神。
小语:在《常熟宁绍会馆始末记》里,我们还看到乡贤们对(3) 的热衷。
小海:的确,涓涓细流汇江海,拳拳初心润桑梓。记住乡贤事迹,传承乡贤美德,愿我们也能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六、(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鄂州白云阁记
黄裳
夫逸民①之所寓,士大夫之所游,骚人墨客之所咏,常在天下山水之佳处。余言遗迹,相去几千百载,后人乐道而钦慕之,往往遂借以名物。(甲)
楼阁之赏当与豫章之滕王巴陵之岳阳争名于天下。有山自郡郊之东,趋过闓阗②,茂林修竹,衣被形势,如青蛟苍龙然,引领而西,或伏或跃。下饮于江汉,中峙而四望者,白云阁也。蒹葭绕岸,风势雨声,湘汉涵空,夕阳夜月,归帆行棹,渔歌樵唱,道志怀古,以写忧悲喜乐之情,以述兴亡荣辱之故。
盖自离骚而后,唐人之作不知其几百篇也。(乙)缅想环顾,俯仰千载,悲乐相继,公余之赏,不亦至乎?方是之时,苟非有道在上,得贤太守与之共理,常使时和年丰,郡国无事,亦安能有暇于山水之间哉?有暇于其间者,其风味志趣,或俗而不逮,或鄙而不乐,虽有美景盛事,亦遂寂寥沉没,不见于后世。
【注】①逸民: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②闓阗:开阔,盛大。
1.【文从字顺】小宁和小波制作了字词、句读梳理卡,请你补充完整。
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
骚人墨客之所咏 课内迁移: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1)
中峙而四望者 字源推测:形声字。山表意,其形像一排山峰;寺表声,寺是古代官署,其建筑较为高大。 (2)
不亦至乎 查阅字典:①到,到达;②极,最;③达到了极点;④至于 (3) (填序号)
安能有暇于山水之间 参考成语:(4) 时间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楼阁之赏当与豫章之滕王巴陵之岳阳争名于天下 。
2.【完璧归赵】AB两句分别插入文章何处(甲或乙)比较合适?说明判断理由。
A大夫之行吟,处士之坐赋,老子之乘秋,高人之驭鹤,乐天之闻歌,太白之听笛。
B故江谓之烟波,亭谓之奇章,洲谓之鹦鹉,楼谓之黄鹤,阁谓之白云。
3.【登临之思】黄裳对白云阁不吝赞赏,直接将其与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作比。在《岳阳楼记》当中,范仲淹通过“ , ”(填原文)表达了自我人生的崇高追求:黄裳登阁与范仲淹“登”楼相比,两人抒发的情志有何相似之处 ?
七、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赵普独相凡十年,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尝欲除①某人为某官,帝不用;明日,复奏之,又不用;明日,更奏之。帝怒,裂其奏投诸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复奏如初。帝悟,卒可②其奏,后果以称职闻。又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③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④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说,终宴。普临机制变,能回帝意类此。
(选自毕沅《赵普独相凡十年》)
【注释】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帝:指宋太祖赵匡胤。①除:封授。②可:同意。③骤:突然。④供帐: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等物。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一处)。
刑 赏 者 天 下 之 刑 赏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②即更刮目相待 ( )
③裂其奏投诸地 ( ) ④帝大说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帝素嫌其人,不与。
4.根据【乙】文内容回答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5.【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八、【丙】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选自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1.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2.君子应勤于治学。那么,在治学中应该怎么做呢?请阅读选文,作出回答。
九、(23-24九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学习任务。
【甲】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⑤!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⑥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⑦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⑧!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黔敖:齐国富商。②蒙袂:用衣袖蒙着脸。辑屦:身体沉重迈不开步的样子。③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奉:同“捧”,端着。⑤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喂。⑥惟:因为。⑦从:跟随。⑧微与: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乙】
秦西巴纵麑
鲁之贵人孟孙,猎得麑①,使秦西巴②持归。其母随而鸣,秦西巴见其哀,纵而与之。麑随母而去。孟孙怒曰:“吾猎得麑,尔纵之,何也?”秦西巴曰:“但不忍耳。”孟孙逐秦西巴。居一年,召以太子傅③。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孟孙曰:“夫秦西巴以一麑而不忍,又安能亏吾子乎?”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①麑(ní):小鹿。②秦巴西:是孟孙的家臣。③太子傅:太子的老师。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至于斯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B.从而谢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C.纵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D.孟孙逐秦西巴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第(1)句限断三处,第(2)句限断两处)
(1)其 嗟 与 可 去 其 谢 也 可 食。
(2)夫 秦 西 巴 有 罪 于 君 今 以 为 太 子 傅 何 也?
3.你最喜欢上面甲、乙两文中的哪一个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4.如果从上面文言文中选一篇与屠格涅夫的《乞丐》《白菜汤》组成一个阅读单元,你认为哪一篇更合适?请结合各篇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十、(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班级开展“欧阳修”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乙)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
峡州至喜亭记 欧阳修
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不急之物,乃下于江。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温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③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虞部郎中朱公④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夷陵固为下州⑤,廪与俸皆薄⑥,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君子⑦”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⑧,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焉。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殊乡:异域,他乡。②慰客:迁客。③沥酒:洒酒于地,表示祝愿或起誓。④朱公:朱庆基,时任峡州知州。⑤下州:偏远州县。⑥廪(lǐn):米仓,这里指官员的供给。薄:微薄,少。⑦恺悌君子(kǎ itì jūn zǐ):泛指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人。⑧岁数:年数,年年。余:生活富足、有余。
【解释字意】
1.请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字典查阅法 始:①开始。②起初。③才。 (1)江出峡始温为平流 (填序号)
词类活用法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
语境推测法 句中“去”为远离之意。 (3)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
关注通假字 属予作文以记之。 (4)而属笔于修焉
【读通语意】
2.下列为【丙】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B.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C.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D.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
【赏读语言】
4.甲诗在流传中遗失了一字,请你结合对本诗的理解,从“岂、故”中选一字,并说明理由。
我选“ ”字,
5.有同学模仿乙文多次运用虚词的写法,给【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添加了多个虚词,你认为这样修改是否合理?请简述理由。
(改句)倾折而回直,捍怒而斗激也,束之而为湍,触之而为旋也。顺流之舟顷刻而数百里也,不及顾视也,一失毫厘而与崖石遇者,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也。
【悟读精神】
6.欧阳修一生多次被贬,当他行至困境,是如何突破重围的呢?请联系上述诗文,作出分析。
考点三 翻译
【例1】(2023·浙江宁波)
下面是同学所做的劝说语气整理单。请你用现代汉语写出相关语句的意思,并分析其语气的表达效果,完成表格。
语气 相关语句 分析
祈使语气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 (1)____________
反问语气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告诉马生: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没有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宋濂以自身学习体会向后学马生强调,只有用心专一,才能学有所成。“岂”和“哉”连用,加强反问语气,显示出不容置辩的力量,引起马生深思。
祈使语气 陈述语气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2)____________
【例2】(2022·浙江宁波)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新增《活板》一文,下面是课文及部分注释。请你自读,了解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完成下面小题。
活板①
原文语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用现代汉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2021·浙江台州)
课外阅读
沈怀清勘案
(清)徐承烈
绍兴沈怀清先生,名嘉征,由巡检①仕至臬司②。居官廉干和平,故自下僚③洊历大位。
公任江西浮梁令时,曾暂署某县篆。适城中常被盗,公履任后严缉之。凡城门出入者,皆盘诘焉,而绝无影响。一日大雪崩腾,署后有三层楼最高,可俯瞰山川城市。公治酒邀友至上层赏之。见城中万屋比栉,皆被雪漫,惟一家平屋数间,无片雪凝积,而微见烟起。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主人远宦北方,携眷以往,楼屋厅堂悉皆封闭,而留一仆居门首守之。公疑其为盗薮,集兵役围其前后,入而搜之。至无雪之屋,果群盗潜伏焉。盖伙盗甚众,恐突烟起而动人疑,因就地作数灶,以供饮煮,屋低人众兼之火气上冲是以雪不积聚遂群获之。搜出脏物无算。有跳屋而逃者,悉为邻佑所禽。公讯之,则盗贿其家守门之仆,借屋以为巢穴,食物皆托其代购。群盗日惟高卧,夜则出劫,邑中富饶之家,无得免者,已数月矣。因公履任后,查缉严甚,不敢出城,而人初不料其窟于此处也,遂悉置之法。
〔选自《听雨轩笔记》〕
(注释)①巡检:县级负责社会治安的官员,正九品。②臬司: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正三品。③下僚:职位低微的官史。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公异之,使人踪迹其处,则邑中巨室也。
知识点一 翻译原则
信---准确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 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实原文的写作风格。
【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知识点二 方式方法---留、删、补、调、换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
1.留---保留不需要翻译的固定内容
留,即留住不用翻译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师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再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上课时可自行安排翻译,只需要点出其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等,及翻译中“留”的部分就可以了)
2.删---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语气助词、发语词等
例如: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既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3.补---注意省略成分的补充
补,即把省略的主语、宾语、介词、谓语等补充完成。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4.调---注意倒装语序的调整
调,即注意倒装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
例如:“何陋之有?”翻译的时候要翻译成“有什么简陋的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5.换---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再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掌握6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之、其、而、以、何、于
【注意】:总而言之、做到字字落实。
【小结】 落实字词为要着,明辨句式尤重要;
区分辞格求文采,依据情境不跑调。
一、(23-24九年级上·浙江台州·期末)
送李愿归盘谷序①
唐·韩愈
①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②。”友人李愿居之。
②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③,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③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④,刀锯不加⑤,理乱不知⑥,黜陟⑦不闻。大丈夫不谓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减)
【注释】①李愿,号盘谷子,唐时隐士,生平事迹不详。盘谷,在今河南济源。②盘旋:盘桓,留止不去。③旗旄(máo):旗帜。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装饰的旗帜。这是大官出行的标志。④车服不维:没有官职的束缚。⑤刀锯不加:刑罚不施于身。⑥理乱:指国家的安宁与动乱。⑦黜陟(chù zhì):官员的升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太行之阳有盘谷( ) (2)从者塞途( )
(3)夹道而疾驰( ) (4)吾非恶此而逃之( )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居民鲜少 鲜可食
B.名声昭于时 起居无时
C.泉甘而土肥 夹道而疾驰
D.是谷也,宅幽而势阻 是有命焉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穷 居 而 野 处 升 高 而 望 远 坐 茂 树 以 终 日 濯 清 泉 以 自 洁。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5.作者借李愿之口谈到哪两类“大丈夫”?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李愿属于哪一类“大丈夫”。
二、(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为进一步了解张岱,探究其仁者品质,特搜集了以下资料。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之。然烟雨楼故自佳。楼襟对莺泽湖,涳涳蒙蒙,时带雨意,长芦高柳,能与湖为浅深。
湖多精舫,美人航之,载书画茶酒,与客期于烟雨楼。客至,则载之去,舣①舟于烟波缥缈。态度幽闲茗炉相对意之所安经旬不返。舟中有所需,则逸出宣公桥、角里街,果蓏蔬鲜,法膳琼苏②,咄嗟立办,旋即归航。柳湾桃坞,痴迷伫想,若遇仙缘,洒然言别,不落姓氏。
(节选自张岱《烟雨楼》)
【丙】
自题小像
[明]张岱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
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③,之人耶有用没用
【注释】①舣:停船靠岸。②法膳:上好的饭食。琼苏:美酒名,此指美酒。③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做盖酱罐用,多为谦辞。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态 度 幽 闲 茗 炉 相 对 意 之 所 安 经 旬 不 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舟中有所需,则逸出宣公桥、角里街。
3.【甲】文中的“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和【丙】文中对自我形象的刻画是否相同?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看法。
4.【甲】文的张岱偶遇两人,主动“问其姓氏”;【乙】文的张岱痴想遇仙缘,却“洒然言别,不落姓氏”,这是为什么?
三、(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①。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②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太矣!
(节选自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注释】①对枰(píng):对坐下棋。②参错:杂乱不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是日更定矣 ②雾凇沆砀 ③僧澄波善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命霞裳与之对枰
B.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
5.【甲】【乙】两文写景分别侧重于什么?请从感官角度简要分析。
四、(2023·浙江杭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天姥山地属天台山脉,它是“浙东唐诗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全唐诗》收录的2000余位唐代诗人中有450多位诗人都曾将目光定格于此。日本唐诗研究学者松浦友久曾说过,某一特定的山河湖泊,成为诗歌体裁的时候,山河具有的风光土地、历史、文学方面的特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请你研读下列诗文,丈量天姥山的文化高度。
【甲】 游天台山(节选) 张祜(唐) 崔嵬①海西镇,灵迹传万古。 群峰日来朝,累累孙侍祖。 视听出尘埃,处高心渐苦。 才登招手石,肘底笑天姥。 【乙】 登临海峤初发彊中 作与从弟惠连可见羊何共和之②(节选) 谢灵运(南朝宋) 攒念③攻别心,旦发清溪阴。 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高高入云霓,还期④那可寻。 傥遇浮丘公⑤,长绝子徽音⑥。
【丙】 游天台山赋(节选) 孙绰(东晋)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⑦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⑧。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堙祀⑨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⑩者,乌能轻举而宅之?非夫远寄冥搜、笃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方解缨络 ,永托兹岭,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注]①崔嵬:高峻。②此诗作于作者从弟赴任离乡不久。峤(qiáo):尖锐而高峻的山。彊中:地名。③念:思念。④还期:回家的日期。⑤《列仙传》载:“王子乔好吹笙,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山。⑥徽音:佳音,美好的消息。⑦人情:人间。⑧迥:远。⑨堙祀:祭祀。⑩绝粒茹芝:辟谷食芝。 缨络:世俗尘网。
1.“文化高度”是相对于“地理高度”而言的,无论何种高度都需要一个对照物,与天姥山形成比照的,是天台山。【甲】诗以纪实之笔揭示了天台山与天姥山的地理高度,尤其是尾联,从天台望天姥,得出了 的结论。
2.为了疏通【丙】文文意,请你完成以下子任务:
子任务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词性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阙载于常典者/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岂不以所立冥奥/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C.夫遗世玩道/路不拾遗
D.聊奋藻以散怀/悉以咨之
子任务二: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段三处
举 世 罕 能 登 陟 王 者 莫 由 堙 祀 故 事 绝 于 常 篇 名 标 于 奇 纪。
子任务三: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
(2)不任吟想之至,聊奋藻以散怀。
3.从文化意蕴上说,天台上是一座仙山。请你从【丙】文中寻找天台山称得上是“山岳之神秀者”的依据。
4.天姥山能激发唐代诗人们的创作热情,显然归功于其文化高度。天姥山也和天台山一样是一座“仙山”吗?天台山的文化意蕴由【乙】诗奠定,请你从诗的主旨出发,结合诗歌前两联探索天台山的文化意蕴。
五、(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下面是活动组搜集的“在贬谪路上”的文言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黄冈竹楼记①(节选)
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②西北隅,雉堞③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④也。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后之人与我同志,嗣⑤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注释】①这篇文章是王禹偁被贬为黄州刺史的第二年写的。黄冈:县名。在今湖北省。②子城:城门外的套域,也称“月城”。③雉堞:城上女墙。④胜概:佳境。⑤嗣(sì):继续。
1.下面是同学制作的字词疏通表。请解释“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补全表格。
文言语句 释义方法(供参考) 具体解释
比屋皆然 【查阅字典】①对,正确;②这样;③但是;④……的样子。 (1)
被鹤氅衣 【课内迁移】军士吏被甲(《周亚夫军细柳》) (2)
奔走不暇 【参考成语】应接不暇 (3)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4.两文都记录了文人遭遇贬谪时的心境。下面是同学整理的学习单,请结合具体内容写出探究结果。
探究任务 具体内容 探究结果
[关注虚词]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和情感。 【甲】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甲】中“也”字表示判断,暗含着欧阳修与民同乐、提笔为文的愉悦自得之情。
【乙】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乙】中“也”字 。
5.两文作者都在贬谪之地寻找到了“谪居之胜概”。请结合两文内容,说说“胜概”的具体内涵。
六、(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请阅读【甲】【乙】两篇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闵老子①茶
周墨农向余道闵汶水茶不置口。戊寅九月至留都,抵岸,即访闵汶水于桃叶渡。日晡②,汶水他出,迟其归,乃婆娑一老。方叙话,遽起曰:“杖忘某所。”又去。余曰:“今日岂可空去?”迟之又久,汶水返,更定矣。睨余曰:“客尚在耶!客在奚为者?”余曰:“慕汶老久,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去。”汶水喜,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导至一室,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磁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磁瓯无别,而香气逼人,余叫绝。余问汶水曰:“此茶何产?”汶水曰:“阆苑茶也。”余再啜之,曰:“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汶水匿笑曰:“客知是何产?”余再啜之,曰:“何其似罗岕甚也?”汶水吐舌曰:“奇,奇!”余问:“水何水?”曰:“惠泉。”余又曰:“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汶水曰:“不复敢隐。其取惠水,必淘井,静夜候新泉至,旋汲之。山石磊磊藉③瓮底,舟非风则勿行,放水之生磊。即寻常惠水犹逊一头地,况他水耶!”又吐舌曰:“奇,奇!”言未毕,汶水去。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余曰:“香扑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④者的是秋采。”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遂定交。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乙】
巫山一段云·游小武当
〔清〕郑熙绩
石径穿云入,溪流映日斜。翠微深处访烟霞,犬吠到仙家。
树积千年藓,藤悬百丈花。山僧汲水漱壶沙,留试雨前茶。
【注释】①闵老子:闵汶水,住桃叶渡口,钻研茶道数十年。②晡:申时,午后3-5点。③磊磊:重叠堆积状。藉:衬垫。④瀹(yuè):煮。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香 扑 烈 味 甚 浑 厚 此 春 茶 耶
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
汶水返,更定矣 关联教材: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1)更:
向瀹者的是秋买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①朝着②目标③偏袒④近,临⑤从前 (2)向: (填序号)
山僧汲水漱壶沙 联系语境形成解释: “汲”“漱”都是动词,且与泡茶有关。 (3)汲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少顷,持一壶满斟余曰:“客啜此。”
4.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此间更是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茶文化,请结合古诗文内容,回答问题。
(1)《湖心亭看雪》中可以看出张岱是一个“痴人”,《闵老子茶》中的闵汶水喜爱茶,也是个“痴人”。请你结合《湖心亭看雪》谈谈张岱“痴”的具体表现?结合《闵老子茶》内容谈谈闵汶水“痴”的具体表现。
(2)饮茶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文人雅士更是酷爱以茶会友。【甲】【乙】两则文本中主人以茶待客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七、(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鹏之徙于南冥也 之:的。 而耻学于师 耻:以……耻。
B.策之不以其道 以:目的连词,相当于“来”。 今之众人 众人:很多人。
C.乃不知有汉 乃:于是。 圣益圣 圣:圣明的人。
D.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 学者师达而有材 达:通达。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隐含着“从师而问才能成为圣人”的前提,本文做了明确阐述,请简析本文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圣人。
考点四 文章理解题
【例1】(2023·浙江杭州)
观潮
[宋]周密
浙江①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②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③,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④常时,而僦赁⑤看暮,虽席地⑥不容间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
【注释】①浙江:钱塘江。②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③海门:浙江入海口。④穹:高。⑤僦(jiù)凭(1ìn):租用。⑥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①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禁觉尚心寒。
【注释】①潘阆(?-1009):字梦空,号逍遥子,宋大名(今属河北)人。曾长期寓居杭州,晚年写有十首《酒泉子》,对杭州的自然风景作了较为全面的描写。
1.下列对《观潮》和《长忆观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观潮》和《长忆观潮》都写到了钱江潮涌、弄潮儿和观潮者。
B.《观潮》引用杨诚斋诗句,以印证大潮气势恢弘,增强说服力。
C.“万面鼓声中”写潮来时万千观潮者敲锣打鼓、异常兴奋的场面。
D.词人别后还几度梦醒,犹觉胆战心寒,突显钱江潮令其印象深刻。
2.《观潮》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钱江潮的气势,富有表现力。请从句式、修辞、感官体验等角度任选两个赏析。
3.阅读《观潮》最后一段,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原文语句 批注
珠翠罗绮溢目 “溢目”用词凝练,突出了① 。
② 写出车马众多,道路拥堵。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说明售卖的物品数量多、③ 。
这段描写的作用:④ 。
4.《观潮》和《长忆观潮》中,“弄潮儿”形象鲜明,请结合内容分析。
【例2】(2022·浙江舟山)
文言文阅读。
【甲】
与人书(六)①
顾炎武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②,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③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④,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乙】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复书曰
②未尝一日忘天下也
③媵人持汤沃灌
(2)小嘉与小舟在理解《与人书》中“拙诗”一词时有了困惑,请你参与讨论。
小嘉:“得拙诗”的意思是“赤豹读了一首拙劣的诗”。
小舟,我感觉不对,“拙诗”在这里不应该这样理解。
你:是的,“拙诗”不是指“拙劣的诗”,理由是 。
(3)[甲][乙]两文主旨都是劝学,两文劝说方式各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化需要传承,读了[甲][乙]两文,你汲取了那些关于学习的有益启示?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身体验,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知识点一 手法赏析☆ 文意理解题思维导图
☆ 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技巧(见专题08)
☆ 手法赏析答题技巧
看文章结构。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等。
看写作手法。
分析常见修辞方法的作用,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掌握常用的表达方式,如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说明等。
明确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渲染、衬托、白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托物起兴、卒章显志、抑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等。
从感官角度赏析: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角度进行赏析,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感。
看语言特点。
从句式、音韵、节奏等角度进行品析。文言文的句式简练,但表达含义深远。要注意分析文言文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效果。
知识点二 主旨理解答题技巧
☆ 主旨理解答题技巧
内容理解与概括
分类型,理思路。选文属于哪一类主题(写人、叙事、写景等)。写人、叙事类文章的内容概括,主要把握“谁在干什么,结果怎么样”。可以以人物为线索,分析人物言行,概括内容大意。或者筛选事件,有的文章是通篇一件事,要理清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文章包含好几件事,则要概括事件大意,然后组合。而写景类的文章则应把握景物的特点。
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及要点。内容理解与概括题的问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除了直接概括文章的内容,还有以下几种常见问法:①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特点的信息;②人物之间的关系;③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④符合观点的材料,或者体现××的内容。筛选信息时需要看清楚题目的要求,避免在理解内容时有偏颇。
筛选内容,发掘隐含信息。根据题干要求筛选文章内容,有的内容,可以直接从原文中获得。但有的信息不是在文章中直接呈现的,需要对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
整理答案,按照要求答题。
思想情感
文言文的思想情感,可根据题材分为四类,可以按照不同的题材抓住要领分析其思想情感。
题材 答题要领
写人 抓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抓人物所做的事情,抓评价类词句
叙事 抓主要情节,抓前因后果
写景 抓景物的特点,抓游踪的变化,抓情感类词句。
说理 抓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表达观点、态度的词句
写作意图
结合时代背景:将文言文的写作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中去理解,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理解作者立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个人境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理解其写作意图的关键。
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主要观点,进而推断其写作意图。
分析关键词句:关键词和句子可能直接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要对这些词句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寻找暗示信息:作者的语气、态度会暗示其写作意图,要注意寻找这些暗示。
总结中心思想:通过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感悟启示
解题技巧
从结果找原因 分析造成事情结果的原因,从而确定感悟启示的内容
析形象知品行 分析人物的言行,所做的事情,把握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得到感悟启示
抓议论明主旨 分析文中的议论句,感悟所论述的道理,从中得到启示
答题要点
类别 常见感悟启示
待人接物 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忠于职守、知错就改;不能自作聪明、目光短浅、自私自利 对父母:孝顺 对国家:忠诚 对他人:诚实守信、真诚待人、一视同仁、乐于助人、真诚宽容,不要苛责别人
处事方式 对学习:勤学好问、谦虚谨慎、善于思考、有主见、敢于质疑;不迷信、不轻信盲从、不人云亦云 对工作: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专心致志、灵活应对、公正无私、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不固执己见,不居功自傲 对生活:乐观豁达、淡泊名利、恬然自适、积极向上、安贫乐道;不贪图享乐
科学哲理 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不片面、孤立,不墨守成规;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只看表面,凭空想象
人物品质 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仁爱仁慈、机智聪慧、坚持不懈、坚强勇敢、从容镇定、吃苦耐劳、胸怀大志、能言善辩
一、(2023·浙江杭州·模拟预测)小文整理苏轼的诗文,发现他与“月”有着不解之缘,请参与探究。
【材料一】
诗句 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材料二】
阳关曲·中秋月①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材料三】
游白水书付过②
①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②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③暮归倒行,观山烧③,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④中流,掬弄珠璧⑤。
④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材料二】创作于徐州,苏轼刚刚与苏辙重逢,又将离别。②【材料三】是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时所作。③山烧:火烧云。④汰:水波。⑤珠璧:指水中月影。
1.请将【材料一】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2.同样写“月”,【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暮云收尽溢清寒。
3.阅读【材料三】,回答小题。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重点词 方法 解释
俛仰度数谷 查阅字典法:①dù 越过,度过;②dù 限度; ③duó 估计,推测 ;④duó 衡量 ①
顾影颓然 参考成语:瞻前顾后 ②
其源殆可熟物 关注活用:苦其心志 ③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3)小航想去惠州旅游,请结合【材料三】的景物特点,向他推荐白水山。
4.苏轼笔下的“月”蕴含了哪些情感?请结合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二、(2023·浙江温州·一模)王禹偁(chēng),字元之,北宋诗人、散文家。政治上主张改革,刚直敢言,因此屡遭贬谪。下面诗文分别写于他被贬商州、黄州期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改革先驱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
甲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①,数峰无语立斜阳。[旁批 : ]
棠梨②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②棠梨:落叶乔木。
乙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①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②江濑,幽阒辽夐③,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旁批 :这一段运用景物描写,有声有形地描绘了竹楼外夏冬之景,“急雨”“密雪”,各具特色;又从声音角度写出竹楼内鼓琴咏诗、下棋投壶等优雅的生活,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公退④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⑤;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⑥而葺之,庶⑦斯楼之不朽也。
[注]①刳(kū):削剔,挖空。②挹:望见。③幽阒(qù)辽夐(xiòng):幽静辽阔。④公退:办完公事,退下休息。⑤稔:谷子一熟叫一稔,引申指一年。⑥嗣:接续、继承。⑦庶:表示期待或可能。
1.选出与乙文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1)不可具状( ) A.各具情态 B.具答之 C.故人具鸡黍
(2)诗韵清绝( ) A.沿溯阻绝 B.湖中人鸟声俱绝 C.会当凌绝项
(3)亦谪居之胜概也(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B.射者中,弈者胜 C.高处不胜寒
2.根据乙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读书卡片填写完整。
建竹楼 位置:子城的西北角上 构造:①
享竹楼 视听之美 楼上所观之景: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
相适宜的活动:弹琴,吟诗,下棋,投壶。
闲居之乐 作者穿戴:披着鹤氅衣,戴着华阳巾。
闲居生活:②
议竹楼 ③
3.下列哪一形象与乙文中的作者形象最相似?请结合本文和相关的课内古诗文说明理由。
A.闲居陋室中的刘禹锡 B.漫步白沙堤的白居易
C.寄情山水间的欧阳修 D.静坐小石潭的柳宗元
4.以乙文的旁批 为例,赏析甲诗的颔联,完成旁批 。
5.甲乙诗文都描述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但结尾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结合诗文内容阐述你的理解。
三、(2023·浙江温州·模拟预测)“文采风流,浩气长存。”随着北宋的灭亡,南宋登上历史舞台,北有金国虎视眈眈,后有蒙古崛起之威胁,可谓风雨飘摇。最后被元取而代之。历史见证了一个朝代的兴亡,亦见证士人们的精神气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靖康元年春,金兵攻陷汴京,两皇帝被俘北去,贵族、嫔妃和官员三千人为阶下囚,十万多丁壮妇幼被掠,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彼时众人皆南渡逃难,“中原乱,簪缨散”。同年6月,南宋建,迁都临安。
绍兴十一年,南宋向金称臣,签绍兴和议。抗金名领岳飞被莫须有之罪所杀。其《满江红》传唱至今。
满江红 宋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隆兴元年,南宋北伐,符篱兵败。隆兴二年,签隆兴和议。此后,宋金休战40年。
胸有大志之辛弃疾从金占区回归南宋却不得重用,甚至遭诬陷而闲居江西上饶,此间写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等名篇。
开禧元年,韩侂胄贸然北伐,大败。方信孺被荐为使,于金国元帅府议和。
至濠州,金帅纥石烈子仁之止于狱中,露刃环守之,绝其薪水,要以五事。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出就传舍。宗浩使将命者来,坚持五说,且谓:“称藩、割地,自有故事。”信孺曰:“昔靖康仓卒割三镇,绍兴以太母故暂屈,今日顾可用为故事耶?此事不独小臣不敢言,行府亦不敢奏也。请面见丞相决之。”将命者引而前,宗浩方坐幄中,陈兵见之,云:“五事不从,兵南下矣。”信孺辩对不少诎。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信孺曰:“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宗浩不能诘,授以报书曰:“和与战,俟再至决之。”
——节选自《宋史·方信孺传》
端平元年,宋蒙联军灭金,蒙古反攻南宋,南宋节节败退。
祥兴二年,崖山海战。宋败,亡。文天祥留《过零丁洋》,丹心照汗青。
1.“公(辛弃疾)所作……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南宋后期著名的词人刘克庄如此评价辛弃疾的作品。请结合《破阵子》,说说你的看法。
2.阅读根据提示,完成对加点字的解释。
加点字所在句子 方法提示 说 明 解 释
若不望生还耶? 上下推导 义项:①如同;②及;③你 (1)请选择一个义项,并说明理由。
俟再至决之 课内迁移 俟其欣悦 (2)
绝其薪水 成语迁移 韦编三绝 (3)
3.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三处)。
前日兴兵复仇为社稷也今日屈己求和为生灵也
4.“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此句末缺少标点。请在下面选项中选择一个,并说明理由。
A.! B.。 C. ?
5.《宋史·方信孺传》评价方信孺“年少奉使,而以意气折金人”,这“意气”是否也适合岳飞和文天祥?请结合以上材料展开说明。
四、(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之类,各有所长,有以花胜者,有以叶胜者。花胜则叶无足取,且若赘疣,如葵花、蕙草之属是也。叶胜则可以无花,非无花也,叶即花也,天以花之丰神色泽归并于叶而生之者也。不然,绿者叶之本色,如其叶之,则亦绿之而已矣,胡以为红,为紫,为黄,为碧,如老少年①、美人蕉、天竹、翠云草诸种,备五色之陆离,以娱观者之目乎?即有青之绿之,亦不同于有花之叶,另具一种芳姿。是知树木之美,不定在花,犹之丈夫之美者不专主于有才而妇人之丑者亦不尽在无色也。观群花令人修容,观诸卉则所饰者不仅在貌。
(摘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老少年:又名“雁来红”,下文中的“美人蕉”“天竹”“翠云草”也均是草名。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以花胜者( ) (2)花胜则叶无足取( )
(3)蕙草之属是也( ) (4)以娱观者之目乎( )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犹之丈夫之美者不专主于有才而妇人之丑者亦不尽在无色也
3.有人说《闲情偶寄》善借物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美学。请你结合文中内容,简要概括李渔在此文中表达了什么观点。
五、(2023·浙江衢州·一模)材料一: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