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古诗词鉴赏
目 录
2
【课标要求】 2
【命题趋势】 2
【考查要点】 2
3
考点一 意象 4
4
5
7
考点二 意境 10
10
10
11
考点三 写作手法 13
13
15
知识点一 修辞手法 15
知识点二 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15
知识点三 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6
知识点四 关注艺术构思(结构技巧) 17
18
考点四 思想情感分析 20
20
22
知识点一 理解、领悟思想感情的四种主要途径 22
知识点二 古诗常抒的八类感情 23
23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命题趋势】
浙江近年中考的古诗鉴赏,侧重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分别从语言、内容、思想情感等角度设问,或单独命题,或与文言文阅读结合,常考的内容包括炼字炼句、赏析诗歌手法、描绘诗歌画面、品析意象意境、理解作者情感主旨等。其中,对意境、意象、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的品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内容。
【考查要点】
1、诗意理解:凭借自己的积累和试卷提供的注释,读懂每一句每一层每一节。
2、意境把握:通过找景、绘景、品景来悟情,把握全诗的情感和主旨。
3、内容概括:就是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全诗的主旨进行概括等。
4、写法品析:品味诗词中字词用法的精妙,各种修辞的运用,句法的作用,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全诗的结构特色,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
5、名句赏析:主要着眼诗句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运用的写作技巧,表情达意的精妙等方面来进行欣赏。语文中考在古诗词曲鉴赏方面的考查,基本上锁定在积累、感悟、运用、欣赏的范围内。
6、对比阅读相似诗词的意境、艺术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考点一 意象
【例1】(2023·浙江台州)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
〔唐〕张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_______________”,还有一个意象“(2)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_______________”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_______________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例2】(2021·浙江宁波)诗歌鉴赏
(甲)
子夜昊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
中吕 朝天子 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________、________、捣衣声等。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在诗歌中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意象是诗歌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是构成诗歌意境和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象(景物)?
这几句诗中的意象(景物)有什么特点?
☆ 赏析意象的技巧
抓住景物: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同时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把握意象的特点:通过景物的特点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诗人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深而不露的情感或志向,许多意象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下特定的象征意味和感情意蕴。要分析这些意象的深层含义,从而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把握多个意象(意象群):一些诗词中的意象并非只有一个或一组,而是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多个意象形成意象群。要分析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共同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 常见意象
分类 意象 意义
草木 梅花 高洁、坚强、不屈不挠和独立
菊花 隐逸、高洁,常用于表达对清高、淡泊生活的向往
松柏 坚韧、傲岸和生命力、不屈不挠的精神
柳树 离别、思念,常用于表达对离别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竹 坚韧、刚毅,常用于表达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
桃花 美丽、爱情,常用于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莲花 纯洁、高雅
梧桐 凄凉、悲伤
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落花 对逝去岁月的哀伤和惋惜
落叶 秋天的来临和对季节更替的感慨
动物 杜鹃 悲痛、忧愁、亡国之恨、思乡之情
鹧鸪 离愁别绪和行客思乡的情感
鸿雁 书信和思乡之情
鸳鸯 恩爱和忠贞
蝉 因为蝉餐风饮露,被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常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行和人格
莺和燕 象征美好的春光,也用来比喻相爱之人
猿猴 离别之情、思乡之情或孤独之感
自然风光 白云 对自由、闲适和恬淡生活的向往
浮云 飘渺、轻盈和变幻无常
落霞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怀念
明月 思念之情和思乡之情
流水 时光流逝和愁绪
夕阳 落寞、孤寂和失落
烟雨 朦胧、迷茫和惆怅的情感
山、水、云、雾、花 自然之美、闲适之情或隐逸之志
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 诗人的豪情壮志
四时节令 春 新生与希望,寓意万物复苏,还常用来象征青春、美丽和爱情的萌芽,往往与花朵、鸟鸣、微风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温馨、明媚的意境
夏 热情和繁荣
秋 丰收和成熟,思念、怀旧和离别之情,往往与落叶、寒风、明月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萧瑟、凄美的意境
冬 寒冷和沉寂,还常用来象征坚韧、毅力和等待,冬天往往与白雪、冰封、寒梅等相结合,表达高雅的情趣、生命力的顽强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重阳 登高和思念亲人之情
元宵 热闹、欢乐的节日氛围
清明 缅怀先人和追思之情
器物 琴瑟 和鸣之美和高雅的文化品位
玉 纯洁、美好和贵重
剑 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
酒 豪情壮志、离愁别绪和悲欢离合的情感
玉壶 品性高洁
场所 雄关 保家卫国、豪情壮志
玉门关 边关的象征,代表征人对归家的渴望
楼兰 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后来在诗歌中常用来代指边境之敌,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
燕然山 因为在东汉时期打败北匈奴时有著名的燕然勒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征战对象
南浦、长亭 南浦和长亭都是古代送别的场所,因此成为离别的象征
楼台 离别
船 漂泊、自由、追求和孤独等
1.(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请结合意象梳理的笔记,从以下诗中任选一首,探究意象的类别及其表达作用。
(1)描述性意象:诗人用来描述景物与事物,并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戍鼓断人行”中“戍鼓”便是描述所处的战争环境,借以抒发思乡之情。 (2)象征性意象:诗人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
旷野的鸟我的心是旷野的鸟 已经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 你的眼睛是早上的摇篮 你的眼睛是紫星的王国 我的歌声消失在你眼睛的深处 就让我翱翔在那一片天空里吧 就让我翱翔在那一片孤寂无垠的天空里 就让我排开它朵朵的云彩,在它的阳光里展翅飞翔 (节选自《泰戈尔诗集》) 礁石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节选《艾青诗选》)
2.(2023·浙江宁波·一模)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端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
诗人常选择具有季节特征的典型意象来点明时节。【甲】诗中“杨花落”这一意象点出是(1) 时节,【乙】诗中“(2) ”这一意象点出是秋季。
诗人常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思。【甲】【乙】两首诗都借“月”表达了愁情。具体来说,【甲】诗中(3) 【乙】诗中(4) 。
3.(2023·浙江杭州·一模)在现代诗歌学习活动中,小语阅读了《艾青诗选》和《泰戈尔诗选》,发现下面两首诗都提到了“群星”,但对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的作用把握不准,请你帮助辨析。
群星已经退隐
你依然站在那儿
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艾青诗选·启明星》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
那么你也将失去了群星。
《泰戈尔诗选》
4.(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小文、小语想把两首诗歌献给历代海防志士,请你加入探讨。
甬江夜泊[清]阮元 风雨暮潇潇①,荒江正起潮。 远帆连海气,短烛接寒宵。 人静怯闻角②,衣轻欲试貂③。 遥怜荷戈者④,孤岛夜萧寥。 【注释】①潇潇:风紧雨急的样子。②角:号角。③貂:动物名,皮为珍贵的御寒皮料。此指貂裘。④荷戈者:指戍守孤岛的士兵。 礁石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小文:两首诗歌都提及意象“ ”,渲染了环境的恶劣,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语:不仅如此,我认为艾青诗歌中的“礁石”和《甬江夜泊》中的人物形象 也很相似,因为 。
5.(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根据诗歌阅读策略,完成表格。
【甲】
清平乐
[唐]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乙】
蟾宫曲
[元]薛昂夫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杨花,片片鹅毛。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阅读策略 《清平乐》 《蟾宫曲》
意象选择 两篇作品共同的意象:(1)
遣词造句 (2) 一“暖”一“冻”鲜明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引发读者思考。
手法运用 (3) 多用典故:王徽之雪夜乘舟访戴安道,兴尽而返;孟浩然雪天骑驴,在灞陵桥上寻梅;(4) 。
情感探究 两篇作品都有豪放的情怀,但乙篇留下更多的思考。你认为诗人更倾向于“饮羊羔红炉暖阁”,还是“冻骑驴野店溪桥”?请阐明理由。(5)
考点二 意境
【例】(2022·浙江丽水)小组用下边这幅摄影作品学习如何选取有情韵的景致。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首诗,默写与这幅作品相匹配的一联诗句,并简要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
A.王湾《次北固山下》
B.李白《渡荆门送别》
C.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什么是意境
意境指的是诗歌中所营造出的情感和景象相融合、能够引发读者想象和感悟的艺术空间。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社会场景等客观物象进行精心的选择和提炼,将其与自己的主观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象体系。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艺术境界。同时,意境还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意识,诗人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融入诗歌中,使得诗歌的意境具有了更加深邃和广阔的内涵。
☆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赏析意境的技巧
描绘意境画面:描绘画面是赏析诗歌意境的基础。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场景设置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这些元素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意境画面,以便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氛围和情感。例如,赏析李白的《静夜思》时,可以想象出一个寂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思念的意境。
概括意境氛围特点:在描绘出诗歌的意境画面后,概括出这个画面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氛围特点可以用一些形容词来描述,如宁静致远、凄美动人、雄浑壮阔、梦幻迷离等。通过概括氛围特点,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 诗歌意境氛围特点常用形容词
1.用于描述具有雄伟、壮观、辽阔和豪放特质的诗歌,强调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豪迈情怀,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宏大和崇高的氛围:雄浑壮丽、雄奇险峻、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高远辽阔、苍凉博大、气势雄伟、情调豪迈
2.用于描绘清新、自然、宁静和优雅的诗歌意境,体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自然幽静、清幽明净、闲适恬淡、和谐静谧、清新明丽、清净悠闲、清新淡雅
3.用于描绘凄凉、孤寂和悲伤的诗歌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离别和孤独的感慨,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和悲伤的氛围:凄清、凄凉、荒凉、空寂、萧索、萧瑟、孤寂冷清、沉郁孤愁
4.用于描述悲壮、苍凉和深沉的诗歌意境,体现诗人对历史事件或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氛围:开阔苍凉、苍凉悲壮、气氛悲壮、意境深邃
5.用于描绘缥缈和梦幻的诗歌意境,体现诗人对超现实、神秘或梦幻世界的向往和探索,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奇妙氛围:虚幻缥缈、空灵高远、朦胧渺远
1.(22-23九年级·浙江·预测)◎小龙组选择了下面这首古诗,请你完成准备任务。
三堂东湖作
唐·韦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①,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螮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释】①碧泓澄:形容湖水碧绿深沉。泓澄,水深而清。②螮蝀(dìdōng):虹的别名。③鵁鶄(jiāoqīng):水鸟名,即池鹭。又作“交精”。
小龙想要依据“黄昏烟雨乱蛙声”一句,确定朗诵时的背景图片。请你再结合全诗意境,在上图中做出选择,并阐明理由。2.(23-24九年级·浙江杭州·期末)请将《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呈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写一段话。可在原诗基础上适当再创作,120字左右。
3.(23-24九年级·浙江杭州·期末)回答小题。
灯
艾青
盼望着能到天边
去那盏灯的下面——
而天是比盼望更远的!
虽然光的箭,已把距离
消灭到乌有了的程度;
但怎么能使我的颤指,
轻轻的抚触一下
那盏灯的辉煌的前额呢?
(此诗发表于1934年6月1日《现代》杂志,为艾青狱中之作)
请你选择下列阅读策略中的一种赏析本诗。
A.品读诗歌意象
B.想象诗歌画面
C.品析诗歌语言
4.阅读诗歌《秋杪江亭有作①》,完成小题。
秋杪江亭有作①
(唐)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秋杪(miǎo):晚秋。
请你完成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
【镜头一】全景 (1) 【镜头二】近景 荒凉的滩涂上,一只大雁孑然独立,引颈远眺。 【镜头三】特写 诗人伫立船头,望着悠悠的江水,神情凝重。
【预期效果】以“红枫”“夕阳”的红、黄暖色作为主调,渲染出温暖和煦的氛围。 【预期效果】子然独立的孤雁一扫原来和煦的氛围,幽冷颓败的气息扑面而来。 【预期效果】 (2)
5.(2023·浙江湖州·二模)小语同学最后选定以《渔舟唱晚》作曲,又打算以下面这首词作歌词,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词句阐明理由。(提示:可从意象、意境、手法等角度分析)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宋代〕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考点三 写作手法
【例】(2022·浙江温州)班级同学制作集录,探究辛词豪放风格,请你参与。
辛弃疾生平与作品集录
绍兴十年,生于金统治下的济南府
绍兴三十二年,回南宋任职,时年23岁
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①,时年26岁(一)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②,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巳岁③,逆亮④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⑤,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⑥,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选自《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美芹十论》) (二) 乘风好去,[甲],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选自《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丑奴儿》)
嘉泰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五)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乙]?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自《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开禧三年,病逝,葬铅山县,享年68岁
【注释】①《美芹十论》:辛弃疾论恢复大计而上孝宗皇帝的奏议。②虏人凭陵中夏:金人侵犯中原。③粤辛巳岁:到了绍兴三十一年。④逆亮:指金国皇帝完颜亮。⑤耿京:南京抗金义军首领。⑥变生肘腋:指耿京被其部下杀害一事。
材料(三)(四)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借助集录,加以赏析。
知识点一 修辞手法
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除《考试说明》规定的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外,另有对比、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知识点二 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1.描写技巧概述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讲究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有: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②空间角度,如正与侧(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③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讲究手法,这些手法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2.重点描写技巧
(1)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古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思想情感等作用。
(二)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另有对比、衬托等手法。其实,间接抒情就是借物、景、人、事、古事等进行的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知识点三 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的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象征、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用典等。下面就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虽然从专业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4.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5.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6.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7.化用典故(用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知识点四 关注艺术构思(结构技巧)
古诗的结构方法(尤其是近体诗)主要为“起、承、转、合”。开头起句作用有:总领全文,统摄全篇,引出下文,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点题,点明季节、时间、地点等。“承(转)”句作用有: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过渡、层层深入、蓄势等。“合”句作用有:呼应、总结、卒章显志(情+理)、深化主题(情+理)、首尾圆合等。(详细内容可参见本章专题一)
在结构技巧方面特别注意结尾的两种方式:卒章显志(情+理)和以景结情。
①卒章显志。在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情感。这是古诗普遍使用的结尾方式。
②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全诗,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在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①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③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注释】①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屡遭贬谪。②寂寥:冷清萧条。③排:推开。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以上两首诗词都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与梦境交织,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
4.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尾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春望
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情动于衷。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请联系划线诗句,探究两首诗中运用的抒情方式。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闲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
7.诗是心灵触动的音符,是情感流动的旋律。请欣赏小诗《一朵野花》,写一段赏析文字。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敏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要求:至少运用两个读诗策略,不超过150字。
【资料卡片】
常见的读诗策略 A.把握感情基调 B.提炼关键词 C.分析意象 D.关注修辞 E.想象画面 F.发现形式里的意味
8.本诗的尾联和《钱塘湖春行》的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抒情方式一致,请说说本诗尾联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地方官,第二年早春作所。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9.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旨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
临江仙①
(南宋)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ó)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0.山园小梅
(宋)林逋①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②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③共金樽。
注:①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②合:应该。③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此处指歌唱。
本诗艺术表现“绝伦”“曲尽其妙”,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考点四 思想情感分析
【例】(2023·浙江金华)慎思明辨:行
[甲]
答黄鲁直①
苏轼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选自《苏轼文集》)
[乙]
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①
黄鲁直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②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③,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④。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选自《黄庭坚诗集注》)
【注释】①这是甲文所述《古风》二首之一。②〔桃李〕喻指当时的权贵。下文“桃李终不言”,意思是苏轼受到当时权贵的嫉恨、排斥。③〔孤芳忌皎洁〕孤芳因皎洁而受到妒忌。④〔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梅子自古为有用之材,用以喻人,指人才应该成为国之栋梁。
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角度 内容 情感
甲 _________ 以“足下”称鲁直 ________
乙 以物喻人 以“江梅”喻苏轼
【例】(2023·浙江台州)
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
〔唐〕张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_______________”,还有一个意象“(2)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_______________”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_______________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知识点一 理解、领悟思想感情的四种主要途径
理解、领悟思想感情的四种主要途径:题材、意象、景物、典故
(一)根据题材,把握思想感情
古诗的思想感情与诗歌的题材有密切关系,相同的题材,其情感也有共同之处。因此,从题材入手对思想感情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分析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诗歌总要具体描绘形象的,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意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景、物是诗人情感的最好载体。把握古诗中的形象(意象),就能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透过景物,把握思想感情
①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如“江风引雨入舟凉”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②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景物也有时令色彩。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③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四)抓住典故,把握思想感情
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
古诗常见典故的含义
红豆——爱情或相思 梦蝶——做梦、梦幻 鹊——传信的使者 阳关——古关名,后指送别之曲 商女——歌女,代指统治者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
投笔——弃文从武 桑榆——暮年 碧血——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黍离——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 折腰——屈身事人 采薇——隐居避世 班马——惜别之情 折桂——科举及第 烂柯——离家年久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知识点二 古诗常抒的八类感情
①忧国忧民之情:体验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制度的腐朽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②建功立业之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赤诚献身的心声等。
③思乡怀人之情: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革命战友的思念,难舍难分的惜别。
④寄情山水之情: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⑤感时伤逝之情: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与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
⑥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
⑦人生梦幻之感:抒发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
⑧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景观的美等等。
1.(2023·浙江湖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写景之巧】:树林、山间是静谧的背景,而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又是动态的,诗人将动静之景结合,描绘出一幅极具田园牧歌氛围的秋景图。 【表意之妙】:举目四望,四下一派秋色,诗人未直接流露心意,而是借用采薇的典故,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彷徨之感和归隐山林之愿。 闲望①〔唐〕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年轻时曾远赴长安求仕,后因事贬官,流寓荆南。 【写景之巧】: 【表意之妙】:
2.(2023·浙江温州·模拟预测)下面是小温摘录的关于自然景观温州市市花——茶花的资料,请你一起品读。
【甲】 和子由①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 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其二) 苏 轼 长明灯下石栏干,长共松杉守岁寒。 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 久陪方丈曼陀雨②,羞对先生苜蓿盘③。 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 【注释】①子由:苏辙,苏轼弟弟。②曼陀雨:茶花雨。③苜蓿(mù xu)盘:唐朝薛令之任左庶子时,无所事事,写诗自伤,抱怨菜盘中仅有苜蓿,无以忍耐饥寒。此处寓指子由为学官,官卑家贫。 【乙】 邵伯梵行寺山茶① 苏 轼 山茶相对花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 说似与君君不见,烂红如火雪中开。 【注释】①乌台诗案后,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被贬黄州,又改贬为汝州、南都,一路漂泊不定,于是请求允谕归隐常州。为了等待圣命恩准,他们一家便缓慢前行,途经邵伯,苏轼独自一人来到梵行寺领略山茶花的风姿。
品读札记:在文人墨客眼里,茶花是风骨的象征,而在普通大众心中,茶花却是富贵吉祥花。大俗又大雅,世间估计只有茶花。 以上两首诗虽然都是苏轼笔下的茶花,但是所表达的情感既有相同之处(1) ,也有不同之处:(2) 。(结合内容、意象的角度分析)
3.(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根据要求答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①,相对永登楼。 【注释】①王粲(177-217),“建安七子”之一。为避战乱投奔刘表,后滞留荆州才华不得施展,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留有代表作《登楼赋》。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宋]苏轼 安石①在东海,从事②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③。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④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释】①安石:谢安(320-385),东晋政治家、名士。②从事:出仕从政。③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④一任:任凭。
(2)熙宁十年(1076)中秋,已七年未见的苏轼苏辙在徐州得见,兄弟俩泛舟赏月,苏辙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后分别之时苏轼写词回赠其弟。同样是“别”,请通读两首词作,从划线句切入,说说两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4.(23-24九年级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①。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②然是玉京③
【注释】本文写于刘禹锡被贬之时。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①寰瀛(huán yíng):天下;全世界。②翛(xiāo)然:无拘无束貌;超脱貌。③玉京:原指天外仙境,这里指月亮。
小龙想将这首古诗作为文章第⑥段的论据,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帮他撰写一段完整的议论性文字,100字左右
5.(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语境完成填空。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一首怀古抒情诗。诗句(1)“ , ”着重写出了世事的湮没、历史的变迁。 :是啊,这首诗既有深沉的感喟,也有清醒的现实思索。尾联“浮云”.意象可借王安石《登飞来峰》中(2)“ , ”一句来帮助理解。 :“浮云”意为“漂浮在空中的云彩”,常用来比喻“游子”,也比喻“与己无关的事情”“奸邪小人”等,这首诗中李白想借“浮云”喻(3) ,表达(4) 。
6.下面这两首关于诗歌创作的绝句,两位诗人表达的观点一样吗?结合诗句作出分析。
论诗十绝(其一)【南宋】戴复古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戏为六绝句(其五)【唐】杜甫 不薄令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①宜方驾②,恐与齐梁③作后尘。
注释:①屈宋:屈原和宋玉 ②方驾:并车而行 ③齐梁:齐、梁时期文风轻浮侧艳
7.(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阅读古诗文,完成小题。
次韵①柳子玉②见寄
〔宋〕苏轼
薄雷轻雨晓晴初,陌上春泥未溅裾。
行乐及时虽有酒,出门无侣漫看书。
遥知寒食催归骑,定把鸱夷③载后车。
他日见邀须强起,不应辞病似相如④。
【注释】①次韵,和诗的一种,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相和,是赠诗。②柳子玉,即柳瑾,苏轼好友。二人同时反对“王安石变法”,志同道合。此时,柳子玉因受倾轧,被贬至寿春县任县令。③鸱(chī)夷:马皮或牛皮做的袋,用来装酒;一说装的是文学作品。④相如:即司马相如,“汉赋四大家”之一,曾称病辞官。
古人以诗传情。当柳子玉读完好友苏轼所写赠诗后,他的心情会怎样?请联系背景材料,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揣摩。
8.(2023·浙江绍兴·一模)咏雪
姚合
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与月交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
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其那①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
【注】①其那,其奈,无奈。
根据小文和小旅的对话,完成填空。
小旅:世人认为姚合诗歌“刻画景物亦较琐细”,这首诗歌中对雪的描写就是极好的印证。
小文:是的,这首诗从多角度描写了雪的美,其中首联“(1) ”一词写出了雪的形状,颔联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2) 、(3) 来衬托雪的色彩,颈联的“飞随”“散逐”两词写出了雪花随歌声漫天飞舞的动态美,实乃咏雪佳作。
小旅:有人说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雪花”表达了作者对洒脱人生的赞美。你能结合尾联具体分析一下吗?
小文:(4)
9.(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值得庆祝。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
弥月之喜 诞弥月,瑶图缵庆,玉叶腾芳。(柳永《送征衣》) 弥的义项:①更加。②遍,满。③填补。“弥月”意为(1) 。
成人之喜 二十曰弱,冠。(《礼记 曲礼上》)“冠”解释为(2)
登科之喜 放榜日(唐·徐夤)喧喧车马欲朝天,人探东堂榜已悬。万里便随金鸑鷟①,三台②仍借玉连钱③。 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注】①鸑鷟:凤的别名。②三台:指代高官。③玉连钱:马名。 (3)本诗描写放榜日的热闹喜庆,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喧喧”从听觉角度表现车马喧闹,人潮涌动。 B.“彤霞烂”通过侧面描写绚烂晚霞烘托场面的喜庆。 C.“瑞色鲜”从视觉角度呈现新科进士衣衫上闪着的祥瑞的光辉。 D.“十二街”“卷帘”表现家家户户卷起帘子观看新科进士的盛况。
寿诞之喜 ·十月二日老妻生辰 (宋·杨无咎①) 菊暗荷枯秋已满。枨黄橘绿冬初暖。草草杯盘成小宴。殷勤劝。尊前莫遣霞觞②浅。 两鬓从教霜点半。人生最要长为伴。举酒岂徒称寿算。深深愿。来年更看门风换。 【注】①高宗朝,杨无咎因不满秦桧专政,多次被征召而不就。②觞:酒器。 (4)联系所学,请为本词选择合适的词牌名( ) A.太常引 B.水调歌头 C.渔家傲 D.浣溪沙 (5)结合注释,请品析本词在祝寿之余,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10.(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朗读组打算朗读《却渡西陵别越中父老》和《商山早行》两首诗。请你完成以下分析
(甲)
却渡西陵别越中父老①
唐·李绅
海潮晚上江风急,津吏篙师②语默齐。
倾手奉觞看故老,拥流争拜见孩提。
惭非杜母临襄岘③,自鄙朱翁别会稽④。
渐举云帆烟水阔,杳然凫雁各东西。
[注释]①本诗是作者任官越中结束时所写。②津吏篙师:管理渡口的官吏和水手。③杜母临襄岘:汉代杜诗在襄岘使百姓富庶。⑤朱翁别会稽:汉代朱买臣在会稽平乱,后任高官。
(乙)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步骤一:定位相同意象
两首诗歌都有凫雁。凫指的是野鸭,雁指的是大雁。大雁一般寄寓着(1) 的情感,如王湾吟咏着“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步骤二:联系各自语境
甲诗最后一句中,“(2) ”字可以看出作者即将离开;乙诗最后一联中,“(3) ”字可以看出作者陷入回忆。
对比分析情感
(4)两首诗都有凫雁,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你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其中不同之处。专题07 古诗词鉴赏
目 录
2
【课标要求】 2
【命题趋势】 2
【考查要点】 2
2
考点一 意象 3
3
5
8
考点二 意境 13
13
14
15
考点三 写作手法 20
20
22
知识点一 修辞手法 22
知识点二 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22
知识点三 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24
知识点四 关注艺术构思(结构技巧) 25
25
考点四 思想情感分析 32
32
33
知识点一 理解、领悟思想感情的四种主要途径 33
知识点二 古诗常抒的八类感情 34
35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命题趋势】
浙江近年中考的古诗鉴赏,侧重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分别从语言、内容、思想情感等角度设问,或单独命题,或与文言文阅读结合,常考的内容包括炼字炼句、赏析诗歌手法、描绘诗歌画面、品析意象意境、理解作者情感主旨等。其中,对意境、意象、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的品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重要内容。
【考查要点】
1、诗意理解:凭借自己的积累和试卷提供的注释,读懂每一句每一层每一节。
2、意境把握:通过找景、绘景、品景来悟情,把握全诗的情感和主旨。
3、内容概括:就是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全诗的主旨进行概括等。
4、写法品析:品味诗词中字词用法的精妙,各种修辞的运用,句法的作用,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全诗的结构特色,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
5、名句赏析:主要着眼诗句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运用的写作技巧,表情达意的精妙等方面来进行欣赏。语文中考在古诗词曲鉴赏方面的考查,基本上锁定在积累、感悟、运用、欣赏的范围内。
6、对比阅读相似诗词的意境、艺术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考点一 意象
【例1】(2023·浙江台州)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
〔唐〕张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_______________”,还有一个意象“(2)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_______________”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_______________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答案】① 惆怅 ② 鸦 ③ 旅(次、旅次均可) ④ 思乡、怀人(伤感、孤独、惆怅)
【解析】
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二空,“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意思是心中惆怅,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又见几行乌鸦飞过。“惆怅”一词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乌鸦往往是以萧瑟、衰败的意象出现,而表达情感呈现出压抑、苍凉、凄苦的特点。
第二空,“旅次石头岸”,意为旅途中暂时停宿在石头岸,由“旅”或“次”可知诗人身处异乡,正在旅途漂泊。
第三空,“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意思是故乡远在天边,而友人在江上旅途中也难以相逢。流露出诗人思乡、怀人的伤感、孤独(惆怅)之情。
【例2】(2021·浙江宁波)
诗歌鉴赏
(甲)
子夜昊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①。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乙)
中吕 朝天子 秋夜客怀
[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②催动一天霜。
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
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注释】①捣衣声:用木棒捶打丝织品或衣物发出的声音。②砧声:这里指捣衣声。
1.(甲)[乙)在意象选择上有相同之处,都用了________、________、捣衣声等。
2.(甲)(乙)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
1. 月 秋风(风)
2.同:都表达了一种思念之情。
异:【甲】还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则还有一种游子客居他乡的羁旅之苦。
【分析】
1.本题考查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长安一片月”“月光”都描写了月;“秋风吹不尽”“趁着风飘荡”都描写了秋风。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相同点:【甲】诗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为: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表达了一种戍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乙】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鸣等意象写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全曲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一体,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甲】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乙】诗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在诗歌中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意象是诗歌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是构成诗歌意境和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象(景物)?
这几句诗中的意象(景物)有什么特点?
☆ 赏析意象的技巧
抓住景物: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同时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把握意象的特点:通过景物的特点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诗人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深而不露的情感或志向,许多意象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下特定的象征意味和感情意蕴。要分析这些意象的深层含义,从而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把握多个意象(意象群):一些诗词中的意象并非只有一个或一组,而是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多个意象形成意象群。要分析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共同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 常见意象
分类 意象 意义
草木 梅花 高洁、坚强、不屈不挠和独立
菊花 隐逸、高洁,常用于表达对清高、淡泊生活的向往
松柏 坚韧、傲岸和生命力、不屈不挠的精神
柳树 离别、思念,常用于表达对离别的伤感和思乡之情
竹 坚韧、刚毅,常用于表达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
桃花 美丽、爱情,常用于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莲花 纯洁、高雅
梧桐 凄凉、悲伤
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落花 对逝去岁月的哀伤和惋惜
落叶 秋天的来临和对季节更替的感慨
动物 杜鹃 悲痛、忧愁、亡国之恨、思乡之情
鹧鸪 离愁别绪和行客思乡的情感
鸿雁 书信和思乡之情
鸳鸯 恩爱和忠贞
蝉 因为蝉餐风饮露,被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象征,常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行和人格
莺和燕 象征美好的春光,也用来比喻相爱之人
猿猴 离别之情、思乡之情或孤独之感
自然风光 白云 对自由、闲适和恬淡生活的向往
浮云 飘渺、轻盈和变幻无常
落霞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怀念
明月 思念之情和思乡之情
流水 时光流逝和愁绪
夕阳 落寞、孤寂和失落
烟雨 朦胧、迷茫和惆怅的情感
山、水、云、雾、花 自然之美、闲适之情或隐逸之志
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 诗人的豪情壮志
四时节令 春 新生与希望,寓意万物复苏,还常用来象征青春、美丽和爱情的萌芽,往往与花朵、鸟鸣、微风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温馨、明媚的意境
夏 热情和繁荣
秋 丰收和成熟,思念、怀旧和离别之情,往往与落叶、寒风、明月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萧瑟、凄美的意境
冬 寒冷和沉寂,还常用来象征坚韧、毅力和等待,冬天往往与白雪、冰封、寒梅等相结合,表达高雅的情趣、生命力的顽强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重阳 登高和思念亲人之情
元宵 热闹、欢乐的节日氛围
清明 缅怀先人和追思之情
器物 琴瑟 和鸣之美和高雅的文化品位
玉 纯洁、美好和贵重
剑 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
酒 豪情壮志、离愁别绪和悲欢离合的情感
玉壶 品性高洁
场所 雄关 保家卫国、豪情壮志
玉门关 边关的象征,代表征人对归家的渴望
楼兰 楼兰是汉代西域国名,后来在诗歌中常用来代指边境之敌,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
燕然山 因为在东汉时期打败北匈奴时有著名的燕然勒功,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代表征战对象
南浦、长亭 南浦和长亭都是古代送别的场所,因此成为离别的象征
楼台 离别
船 漂泊、自由、追求和孤独等
1.(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请结合意象梳理的笔记,从以下诗中任选一首,探究意象的类别及其表达作用。
(1)描述性意象:诗人用来描述景物与事物,并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戍鼓断人行”中“戍鼓”便是描述所处的战争环境,借以抒发思乡之情。 (2)象征性意象:诗人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例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
旷野的鸟我的心是旷野的鸟 已经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 你的眼睛是早上的摇篮 你的眼睛是紫星的王国 我的歌声消失在你眼睛的深处 就让我翱翔在那一片天空里吧 就让我翱翔在那一片孤寂无垠的天空里 就让我排开它朵朵的云彩,在它的阳光里展翅飞翔 (节选自《泰戈尔诗集》) 礁石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节选《艾青诗选》)
【答案】示例一:《礁石》一诗中的“礁石”是象征性意象,“扑”“打”体现出海浪的猛烈,“无休止”体现时间之久,但礁石始终岿然不动,微笑面对,体现了礁石的坚定与乐观。可见,礁石象征着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和英勇顽强的自由力量。(此处象征义符合诗歌语境即可)
示例二:“旷野的鸟”是描述性意象。把“我的心”这种虚幻的情绪通过“旷野的鸟”来表现,能够让人想到小鸟在广阔的田野上飞翔的景象,传递出诗人心胸的宽广博大。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的类别及其表达作用。
《旷野的鸟》一诗中,“我的心是旷野的鸟”一句,把“我的心”这种虚幻的情绪通过“旷野的鸟”来表现,让我们想到小鸟在广阔的田野上飞翔的景象,这样就可以具体地感受到诗人心胸的宽广博大。再比如“你的眼睛是早上的摇篮”一句,借助“摇篮”这一具体可感的事物突出了“你的眼睛”的深邃与慈爱。据此分析,旷野的鸟是描述性意象。
《礁石》一诗中,“礁石”具有无比坚定的意志和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任凭“无休止”的狂风恶浪吹打,依然昂首挺胸;尽管“脸上和身上”留下了“像刀砍过一样”的累累伤痕,却毫无畏惧、决不退缩,照样岿然不动,并且还“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带着必信的信心和无比乐观的精神,笑迎更猛烈的挑战,承受更严峻的冲击,是一个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显然,这“礁石”象征着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依然挺立的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诗人通过“礁石”这一形象表达不畏困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思想情感。据此分析,“礁石”是象征性意象。
2.(2023·浙江宁波·一模)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端居
【唐】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
诗人常选择具有季节特征的典型意象来点明时节。【甲】诗中“杨花落”这一意象点出是(1) 时节,【乙】诗中“(2) ”这一意象点出是秋季。
诗人常借助意象来抒发情思。【甲】【乙】两首诗都借“月”表达了愁情。具体来说,【甲】诗中(3) 【乙】诗中(4) 。
【答案】 暮春 红树 诗人将愁心寄托给明月,希望明月代他一路陪伴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留恋,抒发了浓浓的离愁。 诗人借萧索凄清的雨夜月色,表达滞留异乡、思念亲人的孤独之情和归期未定的浓浓乡愁。
【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第一空,“杨花落尽子规啼”,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首句写“杨花落尽”既是写景又点明时令——暮春。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
第二空,“阶下青苔与红树”,意思是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红树,则正是暮秋(秋季)特有的景象。
第三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托物寄情。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的龙标,以月寄“愁”,其中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一层忧愁与无奈。
第四空,“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意思是,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雨夜的凄寒、月色的冷清,又哪里比得上乡愁的磨人呢?这两句所描写的画面,营造出凄凉氛围,一个“愁”字点明中心情感,结合“远书”可知表达的是独处异乡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2023·浙江杭州·一模)在现代诗歌学习活动中,小语阅读了《艾青诗选》和《泰戈尔诗选》,发现下面两首诗都提到了“群星”,但对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的作用把握不准,请你帮助辨析。
群星已经退隐
你依然站在那儿
期待着太阳上升
被最初的晨光照射
投身在光明的行列
直到谁也不再看见你
《艾青诗选·启明星》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
那么你也将失去了群星。
《泰戈尔诗选》
【答案】此时“群星已经退隐”,艾青的诗中启明星“依然站在那儿”,群星是为了衬托启明星对光明的坚守,赞颂启明星面对黑暗永不退缩,勇于跟黑暗斗争,迎接光明的精神。泰戈尔的诗中,太阳象征着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群星象征着人们已取得的事物。美好事物并非人人能够得到,一味地难过,只会让你再次错过,表达了要把握当下,珍惜现在的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艾青的《启明星》一诗中“光明与黑暗交替/黑夜逃遁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群星已经退隐/你依然站在那儿”,启明星出现在“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候,此时“群星已经退隐”,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启明星却“站在那儿”,以自身的光亮和坚守的姿态启示人们,让人明白:黑暗是暂时的,光明终将到来!终于,朝阳升起来了,你“投身在光明的行列”,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光明之中一一“谁也不再看见你”,启明星,真可谓在黑暗中闪亮,在光明中消隐。据此可知,作者用启明星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群星是为了衬托启明星对光明的坚守,赞颂启明星面对黑暗永不退缩,勇于跟黑暗斗争,迎接光明的精神。
泰戈尔的诗中“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了群星”,是说太阳西下后随之而来的是夜晚,夜晚有群星,如果流泪则会变得视野模糊,便看不到其他东西了,包括群星。“太阳”象征着人们追求的美好事物,“群星”象征着人们已取得的事物。美好事物并非人人能够得到,一味地难过,只会让你再次错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要把握当下,珍惜现在的情感。
4.(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小文、小语想把两首诗歌献给历代海防志士,请你加入探讨。
甬江夜泊[清]阮元 风雨暮潇潇①,荒江正起潮。 远帆连海气,短烛接寒宵。 人静怯闻角②,衣轻欲试貂③。 遥怜荷戈者④,孤岛夜萧寥。 【注释】①潇潇:风紧雨急的样子。②角:号角。③貂:动物名,皮为珍贵的御寒皮料。此指貂裘。④荷戈者:指戍守孤岛的士兵。 礁石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小文:两首诗歌都提及意象“ ”,渲染了环境的恶劣,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语:不仅如此,我认为艾青诗歌中的“礁石”和《甬江夜泊》中的人物形象 也很相似,因为 。
【答案】 海浪/海潮/潮水/浪潮 荷戈者 “荷戈者”,即海防战士,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始终坚守在孤岛上,冒着严寒与海浪的冲袭,依然无怨无悔,正如礁石那样面对海浪冲击,千疮百孔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始终保持着信念,“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详解】(1)本题考查意象理解。
《甬江夜泊》“风雨暮潇潇,荒江正起潮”意思是:傍晚,寒风袭来,下起了大雨;甬江上涌起一阵阵海浪。第二句中的“潮”即海浪,写出了广袤的江上波浪汹涌,强调了环境的凄清,渲染了战斗紧张气氛。
《礁石》中“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也使用海浪,渲染了“礁石”的环境的恶劣;
据此分析可知,两首诗歌都提及的意象是:海浪。
(2)(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甬江夜泊》中“遥怜荷戈者,孤岛夜萧寥”意思是:想到正在孤岛戍守的战士,正在凄寒的夜晚守卫者孤岛。“荷戈者”即海防战士,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始终坚守在孤岛上,冒着严寒与海浪的冲袭,依然无怨无悔;结合《礁石》中“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面对海浪冲击表现的顽强乐观的形象,可知,两者有相似之处。
5.(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根据诗歌阅读策略,完成表格。
【甲】
清平乐
[唐]李白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乙】
蟾宫曲
[元]薛昂夫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杨花,片片鹅毛。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阅读策略 《清平乐》 《蟾宫曲》
意象选择 两篇作品共同的意象:(1)
遣词造句 (2) 一“暖”一“冻”鲜明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引发读者思考。
手法运用 (3) 多用典故:王徽之雪夜乘舟访戴安道,兴尽而返;孟浩然雪天骑驴,在灞陵桥上寻梅;(4) 。
情感探究 两篇作品都有豪放的情怀,但乙篇留下更多的思考。你认为诗人更倾向于“饮羊羔红炉暖阁”,还是“冻骑驴野店溪桥”?请阐明理由。(5)
【答案】 雪 “坠”运用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下落之急。 借用比喻,将雪比作被天仙撕裂的白云,表现雪花的大,下得狂乱,想象恢弘瑰丽。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示例:作者更倾向于“冻骑驴野店溪桥”。作者将雪比喻为“琼瑶”、“杨花”、“鹅毛”,想象奇特,表达了对雪的喜爱。又借用典故,写王徽之雪夜访戴的不入而返,孟浩然雪天骑驴在灞陵桥上寻梅的闲散,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清冷孤高,流露了作者对古代才子雅士的追慕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对比阅读。
(1)本题考查意象。由【甲】中“来报雪花坠”和【乙】中“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杨花,片片鹅毛”可知,两篇作品中的共同意向为:雪;
(2)本题考查炼字,注意抓动词、形容词。《清平乐》一诗中“坠”字用得好。“坠”本指掉下、落下,这里形容雪花飘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花下落之急。
(3)本题考查鉴赏手法。先判断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一句写应该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整首诗在写雪,可以判断这里运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白云,“乱把白云揉碎”生动形象地写出雪下得大、下的狂乱。
(4)本题考查典故。由“独钓无聊”可判断,这里用了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典故。
(5)本题考查情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示例:
《蟾宫曲》所描述的是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因此,他更倾向于“冻骑驴野店溪桥”。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饮羊羔红炉暖阁”和“冻骑驴野店溪桥”的对比中,后者更能体现薛昂夫淡泊名利、率真自然的个性。他更愿意在寒冷的野外寻找生活的乐趣,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而不是在温暖的阁楼里享受物质的舒适。这种生活方式更符合他的心境和理想。因此,从个人情感和理想的角度来看,薛昂夫更倾向于“冻骑驴野店溪桥”。
【点睛】参考译文:
【甲】清晨刚刚起床来到堂舍,家丁来报外面已是雪花飘坠。高卷窗帘看瑞雪飘飞,白雪渐渐弥漫了庭阶。
雪花狂舞的气势如炉烟蒸腾,白色花草寒光闪闪挂一身玉琨。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彩揉碎。
【乙】天仙般美丽的碧玉琼瑶,像雪花一样闪烁,像鹅毛一般飘洒。去寻访戴安回来了,懒散地去找寻梅花,无聊地独自垂钓。一个是温暖的阁楼里,饮用着羊羔红酒;一个是寒冷的野外小店里,骑着驴走过溪桥。你自己来评价吧,哪一个更加清高,哪一个更加粗犷豪放?
考点二 意境
【例】(2022·浙江丽水)
小组用下边这幅摄影作品学习如何选取有情韵的景致。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首诗,默写与这幅作品相匹配的一联诗句,并简要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
A.王湾《次北固山下》
B.李白《渡荆门送别》
C.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案】
示例一:我选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幅作品借游子的行舟与清丽的江水,表达淡淡的羁旅之愁。/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幅作品借广阔的江面和高悬的船帆,表达开阔的心境与雄放的激情。
示例二:我选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幅作品借苍茫的江面与远行的扁舟,表达思乡怀人的诗情。
示例三:我选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幅作品借苍劲的枝条与争流的百舸,表达乐观进取的诗情。
【解析】
考查图文转换及诗词的鉴赏。解答此题,首先分析这幅作品画面的内容,然后从给出的三首古诗中选择一联与作品画面内容一致的诗句进行鉴赏即可。这幅作品画了湖面,湖面上有很多船在行驶,因此从给出的三首古诗中选择与湖、船有关的诗句来鉴赏。
A.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船在湖面行驶有关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句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B.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与船在湖面行驶有关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一联诗写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C.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与船在湖面行驶有关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联诗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据此选择其中一联诗句进行鉴赏即可。
☆ 什么是意境
意境指的是诗歌中所营造出的情感和景象相融合、能够引发读者想象和感悟的艺术空间。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社会场景等客观物象进行精心的选择和提炼,将其与自己的主观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意象体系。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艺术境界。同时,意境还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意识,诗人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融入诗歌中,使得诗歌的意境具有了更加深邃和广阔的内涵。
☆ 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赏析意境的技巧
描绘意境画面:描绘画面是赏析诗歌意境的基础。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场景设置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这些元素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意境画面,以便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氛围和情感。例如,赏析李白的《静夜思》时,可以想象出一个寂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思念的意境。
概括意境氛围特点:在描绘出诗歌的意境画面后,概括出这个画面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氛围特点可以用一些形容词来描述,如宁静致远、凄美动人、雄浑壮阔、梦幻迷离等。通过概括氛围特点,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 诗歌意境氛围特点常用形容词
1.用于描述具有雄伟、壮观、辽阔和豪放特质的诗歌,强调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豪迈情怀,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宏大和崇高的氛围:雄浑壮丽、雄奇险峻、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高远辽阔、苍凉博大、气势雄伟、情调豪迈
2.用于描绘清新、自然、宁静和优雅的诗歌意境,体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氛围:自然幽静、清幽明净、闲适恬淡、和谐静谧、清新明丽、清净悠闲、清新淡雅
3.用于描绘凄凉、孤寂和悲伤的诗歌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离别和孤独的感慨,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和悲伤的氛围:凄清、凄凉、荒凉、空寂、萧索、萧瑟、孤寂冷清、沉郁孤愁
4.用于描述悲壮、苍凉和深沉的诗歌意境,体现诗人对历史事件或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氛围:开阔苍凉、苍凉悲壮、气氛悲壮、意境深邃
5.用于描绘缥缈和梦幻的诗歌意境,体现诗人对超现实、神秘或梦幻世界的向往和探索,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奇妙氛围:虚幻缥缈、空灵高远、朦胧渺远
1.(22-23九年级·浙江·预测)◎小龙组选择了下面这首古诗,请你完成准备任务。
三堂东湖作
唐·韦庄
满塘秋水碧泓澄①,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螮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释】①碧泓澄:形容湖水碧绿深沉。泓澄,水深而清。②螮蝀(dìdōng):虹的别名。③鵁鶄(jiāoqīng):水鸟名,即池鹭。又作“交精”。
小龙想要依据“黄昏烟雨乱蛙声”一句,确定朗诵时的背景图片。请你再结合全诗意境,在上图中做出选择,并阐明理由。
【答案】示例:作者观赏东湖美景,他看到湖水碧绿,秋莲乘浪,水鸟安闲,一派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象。再从“黄昏烟雨乱蛙声”一句看,图画中最好有雨、青蛙等景物。所以我觉得图一作这次朗诵的背景更为合适。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根据“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螮蝀,岸铺芳草睡鵁鶄”等诗句可知,这首诗写的是作者观赏东湖时看到的景象,他看到了湖水碧绿,秋莲乘浪,水鸟安闲,呈露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美丽景象。根据“黄昏烟雨乱蛙声”一句,这句诗中出现了“黄昏”“烟雨”“蛙声”等意象,所以在选择背景图时,图画中最好有雨、青蛙等景物。在图一与图二两幅画中,图一作这次朗诵的背景更为合适。
2.(23-24九年级·浙江杭州·期末)请将《行香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呈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写一段话。可在原诗基础上适当再创作,120字左右。
【答案】示例:偶然间心生喜悦,我漫步走过东边的山冈。春风如醉,吹拂着大地的面庞。莺儿在枝头轻啼,清脆的歌声似是欢迎我的到来。燕儿在空中舞动,轻盈的身姿仿佛在跳一支优雅的舞蹈。蝶儿也不甘示弱,忙碌地在花间穿梭,仿佛王进行一场盛大的狂欢。
【详解】本题考查画面描述。描绘诗词展现的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阅读选句可知,诗句描绘了春天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抓住诗句中的景物“东冈”“莺”“燕”“蝶”,结合“啼”、“舞”、“忙”三字描绘春的生机和活力,表现作者由衷的快意和舒畅之情。
示例: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偶然兴起,悠然地漫步在东冈之上。耳边传来阵阵莺啼声,清脆悦耳,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眼前,一群燕子轻盈地飞舞着,像是在为这春光献舞。而蝴蝶们则忙碌地在花丛中穿梭,它们的翅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这一幕幕美丽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3.(23-24九年级·浙江杭州·期末)回答小题。
灯
艾青
盼望着能到天边
去那盏灯的下面——
而天是比盼望更远的!
虽然光的箭,已把距离
消灭到乌有了的程度;
但怎么能使我的颤指,
轻轻的抚触一下
那盏灯的辉煌的前额呢?
(此诗发表于1934年6月1日《现代》杂志,为艾青狱中之作)
请你选择下列阅读策略中的一种赏析本诗。
A.品读诗歌意象
B.想象诗歌画面
C.品析诗歌语言
【答案】示例:选择A。“灯”代表光明与自由,表达了身在狱中的艾青对光明与自由的追求与向往。
选择B。诗人身处高墙之内,铁窗之下,盼望光明而不得,追求自由而不能。灯远在天边,象征诗人身处囹圄失去了自由与光明。
选择C。“颤指”,点出诗人内心的情绪到了激烈的程度。“轻轻的抚触一下”,点出对灯的爱,又点出诗人只需要那么“轻轻”的一触,并不渴望许多。“那盏灯的辉煌的前额”,把灯拟人化了,“辉煌的前额”,不仅写出灯的崇高形象,也写出了诗人对灯的赞叹,而这“辉煌的前额”也不可“触”,哪怕是“轻轻的一下”,把诗人热爱灯光,而又不可即的痛苦进一步写出了。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赏析现代诗歌的方法有:品读诗歌意象、想象诗歌画面、品析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情感。无论从哪一方面赏析,要了解诗歌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知人论世”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
作答本题,要从“品读诗歌意象、想象诗歌画面、品析诗歌语言”三方面任选一项进行赏析。
选择A。根据题目“灯”可知,本诗抓住了“灯”这一意象;根据诗歌里“盼望着能到天边”“去那盏灯的下面”“虽然光的箭”可知,灯是光明、自由的象征;根据写作背景“为艾青狱中之作”可知,当时诗人正在狱中,渴望光明、自由;根据“轻轻的抚触一下那盏灯的辉煌的前额”可知,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向往。综合可得答案。
选择B。想象画面要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品内容。“盼望着能到天边”指“灯”距离诗人很远;“而天是比盼望更远的”指诗人追求自由而不能;“已把距离消灭到乌有了的程度”指诗人渴望光明而不可得;“为艾青狱中之作”可知诗人当时的处境;综合可描绘画面:诗人身处高墙之内,铁窗之下,盼望光明而不得,追求自由而不能。灯远在天边,象征诗人身处囹圄失去了自由与光明。
选择C。赏析诗歌语言,要选择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诗歌中使用修辞的语句。“颤指”指的是颤动的手指,“颤”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抚触”写诗人对灯的喜爱和渴望,“轻轻”点出诗人渴望并不多,只是能“轻轻”接触一下“灯”;“虽然光的箭”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光”比作“箭”,写出光的锐利;“那盏灯的辉煌的前额”,运用拟人的修辞,把灯拟人化了,“辉煌”,写出了诗人对灯的赞叹,而能“触”这“辉煌的前额”是诗人的梦想,“但怎么能使我的颤指,轻轻的抚触一下那盏灯的辉煌的前额呢?”把诗人热爱灯光,而又不可即的痛苦进一步写出来了。综合可得答案。
4.阅读诗歌《秋杪江亭有作①》,完成小题。
秋杪江亭有作①
(唐)刘长卿
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
世情何处澹,湘水向人闲。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
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后,前往南巴的途中。秋杪(miǎo):晚秋。
请你完成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感悟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
【镜头一】全景 (1) 【镜头二】近景 荒凉的滩涂上,一只大雁孑然独立,引颈远眺。 【镜头三】特写 诗人伫立船头,望着悠悠的江水,神情凝重。
【预期效果】以“红枫”“夕阳”的红、黄暖色作为主调,渲染出温暖和煦的氛围。 【预期效果】子然独立的孤雁一扫原来和煦的氛围,幽冷颓败的气息扑面而来。 【预期效果】 (2)
【答案】 夕阳西下,晩霞晕染天空,山峦叠嶂披上了金色的薄纱;江岸边灼灼欲燃的红枫,遥应着山际处的昏黄晩照。 表达诗人漂泊、孤寂的羁旅之情,抒发了诗人对前路的迷惘和仕途失意的悲凉。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和作者情感分析。
(1)诗歌共四联,描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在湘江边小亭里看到景物。
第一联写全景,“寂寞江亭下,江枫秋气斑”,意思是:我寂寞地坐在江边小亭里,看着江边色彩斑斓的枫树。根据第三联中的“夕阳”可知时间为傍晚,“夕阳千万山”是远景,也属于全景的一部分。因此“全景”设计可包含“江枫秋气斑”“夕阳千万山”。可发挥想象,描绘这些画面。如:夕阳西下,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晚霞满天,远处的层层山峦笼罩上一层金色的雾岚;江岸边的丛丛枫树,也变得色彩斑斓,在秋光中分外明艳。
(2)“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是特写镜头。“扁舟如落叶,此去未知还”是说诗人乘坐的小船像落叶一样漂泊而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根据注释,可知此时诗人正在被贬谪的路途上,因此内心是极度失落迷茫的。诗人借“落叶”表达漂泊无依的愁苦。诗人伫立船头,望着悠悠的江水,神情凝重。诗人此时感觉自己如一秋风中一片落叶,漂泊无依,前途未卜,寂寞孤苦的感受一时涌上心头,不禁袭来阵阵悲凉的感觉。
5.(2023·浙江湖州·二模)小语同学最后选定以《渔舟唱晚》作曲,又打算以下面这首词作歌词,你认为合适吗?请结合词句阐明理由。(提示:可从意象、意境、手法等角度分析)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宋代〕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答案】合适。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烘托出清幽宁静的意境,符合《渔舟唱晚》从容、流畅的风格;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映照水面是静景。动静结合的手法符合《渔舟唱晚》从容舒缓的风格;“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最后两句意思是昨夜还下了雨,天气给人感觉很凉。既表达了作者对雨送来清凉的欣喜,又有贬谪的悲凉,也有达观的豁达胸怀。这与《渔舟唱晚》从容舒缓、抒情流畅的歌曲风格是一致。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渔舟唱晚》:红日照海上/清风晚转凉/随着美景匆匆散/钟声山上响。乐曲的意境优美,好像是一幅水墨画。表现了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照在湖面上,远处青山朦朦,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欢快的渔歌声,渐渐地,歌声远去,湖边只留下了一片寂静。给人一种柔和、温暖、宁静之感。
意象:“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意思是,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在这两句词中,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用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呈现出一派幽狭宁静的气氛,符合乐曲宁静柔和的曲风;
意境、手法:“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写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同时这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生活在这样的境界中,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词人也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词人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跃然纸上。词中流露出的词人悠闲、安适的心境与曲风一致;
主题:“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两字中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可见,末两句既表达了作者对雨送来清凉的欣喜,又有贬谪的悲凉,也有达观的豁达胸怀。与《渔舟唱晚》舒缓、宁静的曲风一致。
考点三 写作手法
【例】(2022·浙江温州)班级同学制作集录,探究辛词豪放风格,请你参与。
辛弃疾生平与作品集录
绍兴十年,生于金统治下的济南府
绍兴三十二年,回南宋任职,时年23岁
乾道元年,奏进《美芹十论》①,时年26岁(一)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②,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粤辛巳岁③,逆亮④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⑤,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不幸变生肘腋⑥,事乃大谬。负抱愚忠,填郁肠肺。 (选自《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三·美芹十论》) (二) 乘风好去,[甲],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选自《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四)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丑奴儿》)
嘉泰四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5岁(五)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乙]?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自《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开禧三年,病逝,葬铅山县,享年68岁
【注释】①《美芹十论》:辛弃疾论恢复大计而上孝宗皇帝的奏议。②虏人凭陵中夏:金人侵犯中原。③粤辛巳岁:到了绍兴三十一年。④逆亮:指金国皇帝完颜亮。⑤耿京:南京抗金义军首领。⑥变生肘腋:指耿京被其部下杀害一事。
材料(三)(四)表现词人心境的手法有何不同?借助集录,加以赏析。
【答案】
两首词同写于落职闲居时期,都流露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慨。在《破阵子》中,词人借“塞外声”“弓”等军事意象,写尽昔日军旅生活的威武雄壮。梦境返回现实,“可怜白发生”体现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在《丑奴儿》中,词人“自断天休问”,用语夸张,直抒胸臆,以不能报效国家为极愁,不想说与友人听,悲郁沉痛,溢于词间。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答题思路:结合两首词的内容、背景具体分析其表现的心境上手法的不同。
结合“淳熙九年,落职闲居,时年43岁”可知,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大体相同,都是落职闲居时期,结合“可怜白发生”和“不信人间别有愁”等句子可知,两首词都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感慨。
《破阵子》:这首词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现实,中间都是梦境,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八百里”和“的卢”都是典故,运用了引用典故的手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则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和惊险。第二句到第九句都是写梦境中的军旅生活,展现了热闹的宴饮场面、肃杀的阅兵场面、激烈惊险的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是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自己统一全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壮志,“可怜白发生”由梦境回到现实,由充满希望回到满是失望,格调由壮而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愤慨。
《丑奴尔》:“此生自断天休问”写词人自己占卜,又何必再问天意呢?用夸张的手法,写自己的心意。叠用两个“独倚危楼”,既有反复回环之美,又有不同的意思。前一个“独倚危楼”是作者“自断”以后的结果,展示的是词人自己为自己占卜得知结果后的情态。第二个“独倚危楼”则是后面产生“不信人间别有愁”的感慨的环境氛围,词人独自坐在高楼之上,又逢清秋,落寞孤独之感难消,所以才觉得世间除了“悲秋”之感,别无他愁。
连用两个“君且归休”,第一个是因为自己酒醉,不能待客。第二个“君且归休”,则是与后面的“说与西风一任秋”联系在一起,因为作者的愁情无法与友人言说,只能说与秋风,可见作者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广了。直抒胸臆,以不能报效国家为极愁,不想说与友人听,悲郁沉痛,溢于词间。
【参考译文】:
(一)臣听说事情还没发生就预先图谋,这样的话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了才打算处理,那么常常做起来力不从心。金人侵占我中原大地,臣子们应该要想着一雪国耻,普天之下的人民,这样的心志未曾敢忘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向南入侵,中原的百姓们像蜜蜂一样成群地都集合起来,臣也召集了二千人归顺在耿京麾下,担任掌书记一职,和他一起图谋收复中原,一共召集了二十五万人,归顺朝廷。不幸的是中间出现了变故,事情才出现难于预计的变化。
(二)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三)醉酒时拨亮灯火端详着宝剑,睡梦里萦绕着座座军营的号角声。将鲜美的牛肉分赏给战士烤吃,军乐队演奏的雄壮乐曲激动人心。秋高马肥的时节,战场上正在阅兵。
跨着快如的卢的战马飞驰前行,弓弦的响声就像霹雳轰鸣。努力完成收复失地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已经两鬓白发,却不能报效朝廷!
(四)这辈子的命运我自己就可以断言,无须再问天,独自依靠在高楼上。我独自倚靠高楼之上,不相信世间还有人比我更愁。
客人来的时候我喝醉了正在酣眠,难以待客,请客人暂且回去。(然而)客人回去之后,我的愁情只能说与西风听。
(五)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知识点一 修辞手法
古诗常用的修辞手法,除《考试说明》规定的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外,另有对比、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知识点二 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1.描写技巧概述
描写从对象上看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要求选取典型景物,讲究描写角度,这些角度有:①时间角度,如晨昏、冬夏、古今等;②空间角度,如正与侧(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远与近、内与外、高与低等;③感觉角度,如视觉与听觉结合(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讲究手法,这些手法有: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对比衬托等。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2.重点描写技巧
(1)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例如形容女子容貌美,“明眸皓齿、貌若天仙”即为正面描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有时比正面描写更能使对象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歌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动写静,二是以静写动。动静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动态和静态相互结合,相互映衬。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古诗词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思想情感等作用。
(二)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另有对比、衬托等手法。其实,间接抒情就是借物、景、人、事、古事等进行的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知识点三 重点掌握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的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象征、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用典等。下面就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古诗最常用、高考最常考的表现手法。虽然从专业角度看,它与融情于景是有区别的,但在实际考试中这两种手法是等同的。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它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当用乐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乐情时,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乐景写哀”或“哀景写乐”,或者干脆叫“反衬”。
2.托物言志(托物言情)
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虚实结合是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其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写假设之景、想象之景、回忆之景。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虚实结合,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相得益彰,使形象鲜明,并使诗歌容量增大。
4.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陪衬”。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也叫“烘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情谊。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体。一般包括美丑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5.对比
对比,是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6.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7.化用典故(用典)
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知识点四 关注艺术构思(结构技巧)
古诗的结构方法(尤其是近体诗)主要为“起、承、转、合”。开头起句作用有:总领全文,统摄全篇,引出下文,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点题,点明季节、时间、地点等。“承(转)”句作用有: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过渡、层层深入、蓄势等。“合”句作用有:呼应、总结、卒章显志(情+理)、深化主题(情+理)、首尾圆合等。(详细内容可参见本章专题一)
在结构技巧方面特别注意结尾的两种方式:卒章显志(情+理)和以景结情。
①卒章显志。在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情感。这是古诗普遍使用的结尾方式。
②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全诗,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人在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答案】尾联运用“燕然勒功”的典故,写出了边塞生活的辛苦,表达了诗人对都护和成边将士的赞美。
【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者情感。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燕然”指“勒石燕然”,运用典故,是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一方面表现地处偏远,边塞生活的辛苦,另一方面写都护与部下戍守边疆,为国效力,表达了诗人对都护和成边将士的赞美。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①
自古逢秋悲寂寥②,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③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注释】①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屡遭贬谪。②寂寥:冷清萧条。③排:推开。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用对比手法,作者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表现了诗人的自信。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写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意和作者的情感分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诗人将文人墨客眼中寂寥的秋天和生机勃勃的春天对比,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诗人眼中秋天胜过春天,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以上两首诗词都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与梦境交织,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
【答案】 虚实结合 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与作者情感分析。
第一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写诗人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这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因此采用的也是虚写结合的手法。
第二空:两位诗人写作诗词时,都已年迈,但报国之心不改,渴望能够像年轻时一样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奋勇杀敌,因此抒发的是他们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4.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尾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运用典故(引用典故、借用典故)的写作手法。作者在结尾句表现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内容理解。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思是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给大家看看。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是苏轼以孙权自比,表达豪放之气。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意思是: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仕途坎坷,此时调任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杀敌报国的豪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我要紧握强弓,把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的圆如满月的弓上,看准西北的敌人,狠狠地射去。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把拉开的雕弓比作满月;“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略”,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化用“射天狼”典故,表现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美好的愿望。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春望
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者,吟咏性情也”,诗人情动于衷。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请联系划线诗句,探究两首诗中运用的抒情方式。
【答案】都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写间接抒情也对)。其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写了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因生活困顿而内心愁苦的情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写国都沦陷、荒草遍地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探究。题干中的“诗人情动于衷,并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一句给出了答题的思路,即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画线诗句是如何写诗人的“情”的(注意还要答出写出了什么“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是一句写景句,描写了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景象,结合下文中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可看出诗人的生活困顿,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看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一句写景句,描写出国都沦陷、荒草遍地的景象。结合下文的“感时”“恨别”等可看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由此不难分析出,两首诗画线句都不是直接抒发情感,而是借助景物,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来抒情的。据此作答即可。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闲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向秀闻笛声思嵇康作《思旧赋》;王质观棋,棋局终了,斧柄朽烂,已过百年。写出自己孤身归来,友人多已离世的境况,表达物是人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要求分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典故。这两句中,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叹。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7.诗是心灵触动的音符,是情感流动的旋律。请欣赏小诗《一朵野花》,写一段赏析文字。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敏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要求:至少运用两个读诗策略,不超过150字。
【资料卡片】
常见的读诗策略 A.把握感情基调 B.提炼关键词 C.分析意象 D.关注修辞 E.想象画面 F.发现形式里的意味
【答案】示例:生长在荒原的野花自开自落,默默完成生命的过程。然而正是这朵“野花”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在太阳面前不因弱小而卑微,反而敢于向着太阳“发笑”。这首小诗以花喻人,运用拟人,展现出精神的独立和自尊。全诗形式整齐,通篇押韵,语言朴素自然。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一朵野花》是现代诗人陈梦家于1929年1月创作的一首咏物抒情短诗。此诗写了一朵野花的自然、自在、自信的纯美,并以优美的笔调歌咏它,同时诗人亦借野花来表述他对于自己的诗歌生命的一种认识与欢欣,其中所蕴含的乐观、昂扬、超脱的生命态度与情趣,是有着普遍意义的。全诗形式整齐,通篇押韵,和谐流畅,也是标准的新月格律诗,同时其落笔舒缓有致,情绪抒发自然朴素,达到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
结合“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和“不想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可知,诗人写小花开放和凋落,进而描写小花面对太阳“发笑”,诗人笔下的小花尽管经历花开花落,但仍能笑对阳光,由此可见其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积极进取把握当下;
结合诗歌“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一句,诗人笔下的小花虽然长在荒原之地,但仰头能看见苍穹,自信乐观之情溢于言表;“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一句则表现出小草不屈的精神。整首诗借物喻人,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歌颂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据此结合“至少运用两个读诗策略,不超过150字”的要求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8.本诗的尾联和《钱塘湖春行》的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抒情方式一致,请说说本诗尾联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③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释]①此诗是长庆三年(公元823年)诗人到杭州任地方官,第二年早春作所。②觉:醒。③思想:烦恼。
【答案】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及情感分析。本诗尾联“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意为:睡醒后只觉得心境非常空明,没有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美好的春色令人陶醉,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心空思想尽”“乡梦不多成”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在这样的境界中,诗人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这两句照应诗题,说明诗人的身心都被这春天的气息所感染,直接抒发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9.前人评李清照《临江仙》“‘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人旨以为巧”,请分析此二句巧在何处。
临江仙①
(南宋)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ó)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答到一点即可),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春归袜陵树,人老建康城”意思是在古袜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1)诗句将“春归”与“人老”进行对比,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再结合注释①可知,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所以写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抒发了作者难以回到北地家乡的悲痛之情。
(2)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春归”时间概念,“袜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意蕴深长。
(3)“春归”对“人老”,均是主谓结构。“袜陵树”对“建康城”,均是名词。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手法。词性相对,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抒情。
10.山园小梅
(宋)林逋①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②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③共金樽。
注:①诗人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其“梅妻鹤子”。②合:应该。③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拍板,此处指歌唱。
本诗艺术表现“绝伦”“曲尽其妙”,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 示例一:以梅花自况,诗人咏梅,实际上是他幽独清高、自甘淡泊人格的自我写照。在诗人眼中,梅含波带情,质仪相谐。首联即写梅明媚鲜丽,尾联又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精神追求。
示例二:描写正侧面结合。如颔联用“疏影”“暗香”正面描绘梅花的轻盈、芬芳;颈联用“霜禽”“粉蝶”侧面烘托梅花的孤洁、鲜丽,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梅花的形象更加迷人。
示例三:虚实相生,对比衬托。如颈联前句实写“霜禽”之甚,“欲下先偷眼”;后句想象(虚写)“粉蝶”“如知合断魂”,把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一实一虚,构成对比,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示例四:视觉、嗅觉融合,颔联上句从视觉角度细致描绘出疏枝清影、水月空明的图画,下句从嗅觉角度刻画出梅香氤氲、沁人心脾的幽境,二者巧妙结合,融成“绝伦”的写梅千古名句。
示例五: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如前三联,诗人写眼中之梅,胸中之梅,隐曲地表达对梅的喜爱;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把诗人的情操趣味合盘托出,使咏梅与抒怀水乳交融。
示例六:善用修辞。对偶,颔联中“疏影”和“暗香”、“横斜”与“浮动”、“水清浅”与“月黄昏”,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谐美。(或拟人,颈联中“先偷眼”赋予“霜禽”以人的情感,形象地写出了对梅的喜爱。或夸张,尾联中“合断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或注重字词锤炼,如首联中,“独”“尽”二字,言简义丰,突出了梅独特的生活环境,独有的天姿国色,不同凡响的性格和孤傲的神韵。)
【分析】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的理解。本诗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历来被人称道,被认为是咏梅绝唱,因此堪称“绝伦”。这两句诗,是从“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化用而来。作者只改了两个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原句既写竹,又写桂,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而作者的改动,形成了前一句写梅的姿态,后一句写梅的幽香被意思,主题和意境截然不同。这两句可谓字字有味:“疏影”写其形——神清骨秀,“横斜”状其神——遗世独立,“水清浅”做背景,烘托灵动温润;“暗香”清幽淡雅,“浮动”香气悠悠,“月黄昏”朦胧静谧。因而形神兼备,气质绝伦,堪称千古绝唱。
考点四 思想情感分析
【例】(2023·浙江金华)慎思明辨:行
[甲]
答黄鲁直①
苏轼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选自《苏轼文集》)
[乙]
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①
黄鲁直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②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③,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④。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选自《黄庭坚诗集注》)
【注释】①这是甲文所述《古风》二首之一。②〔桃李〕喻指当时的权贵。下文“桃李终不言”,意思是苏轼受到当时权贵的嫉恨、排斥。③〔孤芳忌皎洁〕孤芳因皎洁而受到妒忌。④〔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梅子自古为有用之材,用以喻人,指人才应该成为国之栋梁。
请根据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角度 内容 情感
甲 _________ 以“足下”称鲁直 ________
乙 以物喻人 以“江梅”喻苏轼
【答案】
① 使用敬辞 ② 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互相欣赏与敬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可见苏轼对黄庭坚的欣赏与敬重。“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意思是江梅长有美好的果实,生长在桃李滋生的场地。黄庭坚以“江梅”喻苏轼,同样表现了他对苏轼的欣赏与敬重。
【例】(2023·浙江台州)
阅读下面古诗,补全对话。
旅次石头岸
〔唐〕张祜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小语:老师,我发现尾联中有一个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1)_______________”,还有一个意象“(2)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读出这首诗的情感。
老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诗题中“(3)_______________”一词知道诗人身处异乡。他想起“旧国”“故人”,流露出(4)_______________之情。
小语:我不理解“身事两相违”这句诗。
老师: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张祜性格耿直,被他人排挤,最后无奈归隐,所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答案】
(4)思乡、怀人(伤感、孤独、惆怅)
【详解】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二空,“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意思是心中惆怅,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又见几行乌鸦飞过。“惆怅”一词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乌鸦往往是以萧瑟、衰败的意象出现,而表达情感呈现出压抑、苍凉、凄苦的特点。
第二空,“旅次石头岸”,意为旅途中暂时停宿在石头岸,由“旅”或“次”可知诗人身处异乡,正在旅途漂泊。
第三空,“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意思是故乡远在天边,而友人在江上旅途中也难以相逢。流露出诗人思乡、怀人的伤感、孤独(惆怅)之情。
知识点一 理解、领悟思想感情的四种主要途径
理解、领悟思想感情的四种主要途径:题材、意象、景物、典故
(一)根据题材,把握思想感情
古诗的思想感情与诗歌的题材有密切关系,相同的题材,其情感也有共同之处。因此,从题材入手对思想感情的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分析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诗歌总要具体描绘形象的,在描绘出的形神兼备的形象(意象)中寄寓作者的主观情感,间接地表情达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景、物是诗人情感的最好载体。把握古诗中的形象(意象),就能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透过景物,把握思想感情
①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如“江风引雨入舟凉”要求分析“江风引雨”背后的惜别深情,就应抓住后面的“凉”字,一个“凉”字写出了风裹着雨、雨挟着风、风雨交加的凄凉景象,烘托了离别时悲凉的心情。
②从景物色彩中揣摩。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另当别论。景物也有时令色彩。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③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景与情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四)抓住典故,把握思想感情
典中情也有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对典故中的人、事的情感态度,二是作者借此要寄寓的情感态度。
古诗常见典故的含义
红豆——爱情或相思 梦蝶——做梦、梦幻 鹊——传信的使者 阳关——古关名,后指送别之曲 商女——歌女,代指统治者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
投笔——弃文从武 桑榆——暮年 碧血——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黍离——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 折腰——屈身事人 采薇——隐居避世 班马——惜别之情 折桂——科举及第 烂柯——离家年久
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
知识点二 古诗常抒的八类感情
①忧国忧民之情:体验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制度的腐朽和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②建功立业之情: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赤诚献身的心声等。
③思乡怀人之情: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革命战友的思念,难舍难分的惜别。
④寄情山水之情: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
⑤感时伤逝之情: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与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
⑥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
⑦人生梦幻之感:抒发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
⑧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景观的美等等。
1.(2023·浙江湖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写景之巧】:树林、山间是静谧的背景,而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又是动态的,诗人将动静之景结合,描绘出一幅极具田园牧歌氛围的秋景图。 【表意之妙】:举目四望,四下一派秋色,诗人未直接流露心意,而是借用采薇的典故,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彷徨之感和归隐山林之愿。 闲望①〔唐〕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年轻时曾远赴长安求仕,后因事贬官,流寓荆南。 【写景之巧】: 【表意之妙】:
【答案】【写景之巧】示例一:蛱蝶翩翩起舞,轻轻掠过芳草是动态之景,而鸳鸯安然卧在沙滩上是静态之景。诗人将动静之景结合,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充满闲趣的江南风光图。
示例二:青山疏影、临水野花、芳草蛱蝶、暖纱鸳鸯,四组画面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然美景图。景致优美淡雅、色彩明丽,无不透露出诗人闲适、惬意之情。
【表意之妙】诗人于远赴途中欣赏到优美闲适的江南山水风光,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羡慕傍晚归林的山鸦,含蓄地表达出疲于为仕途奔波的无奈,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并隐约流露出归隐的愿望。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
《闲望》是唐代诗人吴融的诗作。此诗前四句是写闲望所见,后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写出了作者四处奔走,苦于仕途劳碌的心境。全诗先通过对周遭景物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着力表现诗人的闲散之情,后转入抒写诗人对往昔不问功名生计的隐居闲适充满眷恋之情。
作答时,仿照王绩的“野望”这首诗的鉴赏格式,“写景之巧”联系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来赏析,“表意之妙”围绕诗歌的情感主旨来答。
示例:【写景之巧】:景物皆为诗人望中所见,雨只是点点滴滴,不是翻云遮山的倾盆大雨,不是昏昏沉沉的绵绵阴雨。花不是千枝万枝,满山遍野,而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青山疏雨、临水野花、芳草蛱蝶、暖沙鸳鸯,四组画面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优美疏淡的自然美景图。
【表意之妙】:作者对江南山水风光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并未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羡慕那暮色中归到林中的寒鸦,委婉表达在八方奔走,无计可施的窘况下那种无可奈何之闲,并含有对归隐的向往之情。
2.(2023·浙江温州·模拟预测)下面是小温摘录的关于自然景观温州市市花——茶花的资料,请你一起品读。
【甲】 和子由①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 山茶旧无花,今岁盛开二首(其二) 苏 轼 长明灯下石栏干,长共松杉守岁寒。 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 久陪方丈曼陀雨②,羞对先生苜蓿盘③。 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 【注释】①子由:苏辙,苏轼弟弟。②曼陀雨:茶花雨。③苜蓿(mù xu)盘:唐朝薛令之任左庶子时,无所事事,写诗自伤,抱怨菜盘中仅有苜蓿,无以忍耐饥寒。此处寓指子由为学官,官卑家贫。 【乙】 邵伯梵行寺山茶① 苏 轼 山茶相对花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 说似与君君不见,烂红如火雪中开。 【注释】①乌台诗案后,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被贬黄州,又改贬为汝州、南都,一路漂泊不定,于是请求允谕归隐常州。为了等待圣命恩准,他们一家便缓慢前行,途经邵伯,苏轼独自一人来到梵行寺领略山茶花的风姿。
品读札记:在文人墨客眼里,茶花是风骨的象征,而在普通大众心中,茶花却是富贵吉祥花。大俗又大雅,世间估计只有茶花。 以上两首诗虽然都是苏轼笔下的茶花,但是所表达的情感既有相同之处(1) ,也有不同之处:(2) 。(结合内容、意象的角度分析)
【答案】 两首诗都赞美了山茶花不畏严寒、坚韧高洁的品格。 【甲】诗通过对严冬里在寺庙长明灯下石栏杆旁盛开的山茶花地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弟弟子由的勉励,希望有人欣赏子由,使子由得到重用。【乙】诗诗人以山茶花自比,表现出自己历经磨难仍然坚定操守,品格坚贞,不愿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鉴赏。
(1)相同之处:由甲诗“叶厚有棱犀甲健,花深少态鹤头丹”可知,写茶花叶子又厚又有棱角,像犀牛的甲壳那样坚硬,花儿颜色鲜艳,表现了山茶花的坚韧,再结合“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可知,在雪里,山茶花依然盛开,说明它依然有着坚强的生命力和生命的延续。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而乙诗“烂红如火雪中开”写鲜艳的山茶花似熊熊燃烧的烈焰在雪中盛开,也表达了山茶花不畏严寒、坚韧高洁的品格。
(2)不同之处:结合甲诗注释,用“苜蓿盘”的典故寓指子由为学官,官卑家贫。再结合“雪里盛开知有意,明年开后更谁看”可知, 这里是借一片寒冬中依然盛开的山茶花的描写,表达了对弟弟子由的勉励,希望他如山茶花一样坚强并施展才能,而“明年开后更谁看”也喻指希望今后有人能赏识自己的弟弟,让子由能够被重用。结合乙诗注释可知,此诗是作者乌台诗案被贬后的诗作,在冰雪未消、细雨纷纷的冬春时节,诗人独来赏花。“烂红如火雪中开”可知, 作者用自然界的形象山茶花,表现了生命的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其实也是以花自喻,表明自己在人生的“冰雪”挫折中仍坚定操守的志向。
3.(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根据要求答题。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①,相对永登楼。 【注释】①王粲(177-217),“建安七子”之一。为避战乱投奔刘表,后滞留荆州才华不得施展,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留有代表作《登楼赋》。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宋]苏轼 安石①在东海,从事②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③。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④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释】①安石:谢安(320-385),东晋政治家、名士。②从事:出仕从政。③要褐裘:指换上粗布袍,意为辞官归乡,作普通百姓。④一任:任凭。
(2)熙宁十年(1076)中秋,已七年未见的苏轼苏辙在徐州得见,兄弟俩泛舟赏月,苏辙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后分别之时苏轼写词回赠其弟。同样是“别”,请通读两首词作,从划线句切入,说说两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答案】《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写苏辙与兄二人泛舟水上,原本心情欢愉,但想到当下欢聚,过后又要分别,离愁依旧。“但恐”二字写出了词人怕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与亲人相隔,只能登楼望乡,悲伤之情溢于言表。《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写苏轼面对离别,仍不忘劝慰其弟,并想象兄弟二人辞官归隐后“相从之乐”的画面。“一任”二字表达出了词人“退”亦淡然,亦有“相对卧高楼”的豁达心境。前者更见悲,后者更显洒脱。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是北宋词人苏辙所做的一首词。主要写了作者与其胞兄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意思是。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非常好。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阕咏史,写东晋谢安的经历,意在“以不早退为戒”,下阕述怀,设想早日“退而相从之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隐退的决心,不希望被世间的功名利禄所束缚,也表现了兄弟二人手足情深。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意思是酒醉放歌君相和,醉倒在地君扶我,只有醉时忘忧愁。任凭刘备笑我无大志,我却甘愿身居平地,仰看他高卧百尺楼。在归乡的千里长途中,每逢山水名胜或有贤主、良朋接待之类好的去处,可以随意逗留,尽情游乐,不必如官场中人因王命在身而行道局促,一层:我带着醉意唱歌时你跟着唱和,我因醉酒倒下时你要搀扶我,——只有酒是可以使人忘怀得失的,二层:这样,有雄心大志的人会瞧不起我们,那就悉听尊便好了,我们只管走自己的路,三层:这种种设想,情辞恳切,言由中发,有如骏马驻坡,不可遏止,充分表现出词人对辞官归隐而享弟兄“相从之乐”的夙愿。“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极写想象中“退而相从之乐”的情态。篇末“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两句,反用典故,强调素愿的坚定不移。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4.(23-24九年级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①。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②然是玉京③
【注释】本文写于刘禹锡被贬之时。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①寰瀛(huán yíng):天下;全世界。②翛(xiāo)然:无拘无束貌;超脱貌。③玉京:原指天外仙境,这里指月亮。
小龙想将这首古诗作为文章第⑥段的论据,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帮他撰写一段完整的议论性文字,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刘禹锡仰望到了一片澄澈、明亮的星空,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变化无常,更是感受到到了天地之永恒。同时也体悟到了月光带来的平静、坦然、无拘无束的情感,一时忘却了贬谪之苦。刘禹锡在永恒的星空下找到了生命滋养和镇定,从而获得力量继续前行!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这首诗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性的内涵。首联二句紧扣中秋月,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所谓今夜月,即点名题目中的八月十五日夜月;第二句将中秋月的朗照天下,辉映寰宇的境界展现而出,手法形象。中间四句具体描写中秋月的皓洁明丽。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颈联中的“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彩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这四句虽是写月,却不正面提中秋月,而全是烘云托月的写法,却同样见出中秋月的晶莹光耀,显得格外巧妙。尾联二句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虽是咏月这种诗人们常常歌咏的主题,但此诗之咏却别有妙处,写得满卷月华,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