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散文阅读(五种类型题)(讲练)-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浙江专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2 散文阅读(五种类型题)(讲练)-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浙江专用)(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09:38:10

文档简介

专题12 散文阅读(五种类型题)
目 录
2
【课标要求】 2
【命题趋势】 2
【考查要点】 2
【考点分布】 2
3
考点一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3
3
8
知识点一 标题的含义 8
知识点二 标题的作用 9
知识点三 拟写文章的标题 10
10
考点二 内容概括 23
23
30
知识点一 内容概括 30
知识点二 主旨提炼 31
31
考点三 词句理解赏析题 43
43
46
知识点一 词语的理解及赏析 46
知识点二 句子的赏析 48
49
考点四 语言赏析 62
62
66
知识点一 语言赏析题答题格式 66
知识点二 字词句的赏析 67
知识点三 手法的赏析 68
知识点四 朗读设计 72
72
考点五 人物形象分析 82
82
85
知识点一 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技巧 85
86
【课标要求】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5.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6.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命题趋势】
在中考中,小说和散文是文学类文本的两种考查形式(近年浙江部分地区新增寓言、童话类)。从考频来看,近五年的中考以考察小说、散文为主。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中,除文本性质造成的题型不同外,其命题底层逻辑却较为相似。
【考查要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顺序,把握散文线索,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抒情句、哲理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6、对散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对作品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文本,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进行解读。
【考点分布】
浙江近三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一览表
出处 年份 文体 题目 考查题型
杭州 2021 小说 《粮食》 内容概括、人物心理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分析、主旨
2022 小说 《夏天奔跑的声音》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旨(开放性)、名著导读
2023 记叙文 《诗歌创作课》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人物心理分析)、句段作用、主旨(启示)
宁波 2021 小说 《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 内容概括、文字编排特点、叙述角度、主旨
2022 散文 《吃鲫鱼说》 语言赏析(词语、句式、画面感、朗读设计)、主旨(散文集专题场景应用)
2023 戏剧 《京剧<范进中举>》 戏剧改编剧本、改编意图、人物形象分析、语言赏析(唱词选择)、主旨(讽刺手法分析)
温州 2021 童话 《春天的曲子》 内容概括、叙述角度、句段作用、结尾分析、主旨
2022 散文 《在桃花峪看黄河》 语言赏析(摘抄关键词、朗读设计)、词语句子含义理解、句段作用、主旨、古诗文默写
2023 小说 《鲲鹏记》 内容概括、形象设计与配文、古诗文默写、主旨
绍兴 2021 小说 《镇堂之宝》 内容概括、句子含义、语言赏析、主旨
2022 童话 《太阳和蜉蝣》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朗读设计、反复修辞)、形象分析、主旨
2023 散文 《在“咸亨酒店”》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加点词、引用)、主旨(结尾分析、材料对比、观点)
嘉兴 2023 散文 《怀念蛙鼓》 语言赏析(比喻修辞、加点词、引用、化用)、写作手法(比较阅读)、主旨(报刊栏目场景应用)
台州 2021 小说 《呼唤》 内容概括、语段作用、把小说改编成话剧、主旨(结尾分析)
2022 散文 《荠菜花》 内容概括、叙述顺序的作用、语言赏析(朗读设计、加点词)、主旨(结尾段分析、诗歌对比阅读)
2023 小说 《歌唱家》 艺术手法(讽刺)、主旨
2023 散文 《贺兰山凝眸》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修辞、词语、句式、朗读设计、批注)、句段作用、主旨(作者情感分析)
金华 2022 小说 《山里的夜》 仿句和名著导读、内容理解和拟标题、内容概括和句子含义、主旨(对比阅读、结尾分析)
2023 散文 《瓜子和灯花》 内容理解、语言赏析(标点、副词、句式)、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主旨
湖州 2021 童话 《向前行的小龙虾》 内容概括、句段作用、语言赏析(朗读方案)、主旨(结尾分析)
2022 散文 《一群傻瓜在菜地里》 主旨(栏目场景应用)、结构分析、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赏析(想象、托物言志、象征)、主旨
2023 散文 《媲美》 语言赏析(批注、词语赏析、句子赏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主旨(结尾分析)
衢州 2021 散文 《春》 联想与描述、想象与描述、语言赏析(加点词)、语段作用、小诗写作
2022 小说 《记事本》 词语句子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寄语写作
2023 散文 《琐记(节选)》 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情感分析、句子含义理解
舟山 2022 小说 《成功》 语言赏析、句段作用、情景补写、主旨(启示感悟、看法观点)
丽水 2021 戏剧 《民族魂(鲁迅)》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人物形象分析、主旨(开放题)、段落仿写(名著导读)
2022 散文 《仰望缙云》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标点、词语比较)、叙述顺序(作者情感变化)、名著导读
2023 童话 《手摇风琴》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加点词、隐喻)、主旨(文本理解和阅读体验)
考点一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例】(2023·浙江金华)
瓜子和灯花
林斤澜
①我相信淘汰。因此以为代代相传的事情,总有道理。
②我家嗜食西瓜。南方伏天炎热,中午“打狗不出门”。父亲早在多年来往的瓜贩那里定下西瓜。到节气成担挑来,堆在厢房地上。中午鼾睡醒来,父亲小胖赤膊,持大菜刀,抱大瓜。我们多子女家庭,瓜大如斗也不嫌大。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
③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小城小康人家,盛暑的享受。
④后来我居住北京,三四口小家庭,或上街或下班总记得用网兜拎个西瓜回来,守在小圆桌这边着操刀的,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可是兴味不减当年。女儿背心短裤,双手捧瓜,下巴淋漓,胸前湿透,洇到圆圆肚子。大人把切片码到她面前,告诉:慢慢地吃,都是你一个人的。告诉: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
⑤说到这里,猛然想起这个话,是在老家大桌子边上听来的,仿佛就在昨天。
⑥女儿进了幼儿园,长了知识。一天吃着瓜叫道:“骗人!”带着愤愤不平的样子。
⑦大人问怎么了?女儿叫道:没有土!肚子里没有土,不会长西瓜!
⑧大人说,也没有阳光。土、阳光,还有水,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女儿明白了,也还说“骗人”,也还是委屈的声音。
⑨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
⑩这才多久呢?刚刚受骗,又去骗人,这怎么解释?其实解释不重要,说为了孩子好,瓜子不能消化。说为了养成细嚼慢咽,文明礼貌。说等到孩子明白过来,就长了知识……哪个说法也可以,都是“教育意义”。但更有“意义”的,也不一定能够传代。
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那么狗蛋日后,还会传给他的孩子吗?只怕不会了。现在屋子里有空调,不出汗。冰箱里有奶茶有果汁。妈妈把西瓜片放到他旁边的时候,连头也不回,他两眼叫电视里的小神龙粘住了……昔日的和谐再不会有,今日的和谐里怕没有“西瓜”的位置。“西瓜”的故事究竟还不多么美。
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
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妈妈低声唤爸爸,看,你看,宝宝笑了。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妈妈和爸爸怕打搅教学,沉默。一种神秘的热力,饱和身体,饱和屋子,饱和夜晚。
我小时候见过点灯草的油灯,结了豆豆似的灯花,光线就暗淡了。拨拨灯草,让灯花飘飘落下……落地却糯糯地站起来一个婆婆,总眉善目,那微笑——你欣赏蒙娜丽莎就是蒙娜丽莎的,你喜爱荷叶母亲就是荷叶母亲的。
狗蛋的妈妈没有用过油灯,也没有用过洋油灯。只有在停电的日子里点过蜡烛,蜡烛只偶然结丁点灯花。
狗蛋很少遇见停电了,停电也只停两三个小时,蜡烛来不及结灯花。狗蛋只在电视里见过油灯,在小人书里看到灯花婆婆的故事。狗蛋还没有认字,要姥姥讲灯花婆婆。姥姥讲了又讲,后来只念小人书上的短短句子,念了又念,狗蛋一遍遍听不厌,每一个字后面都有总说不灵清的神秘。其实也是“骗人”,不过还没有一个人——不论孩子或大人,会嚷出“骗人”的话来。
摇篮里的孩子还不会叫妈妈,还不大认得爸爸,难道会做梦?空白,这梦怎么个做法?灯花婆婆又通过什么去教?耄耋作家端木簇良家里的小黑猫会做梦。又怎么知道是做了梦了?戏剧导演钟夫人断然说道:看表情。
灯花婆婆没有别的职责,只教微笑。她的专业太专了不是?同时也太广了不是?在别地别国没有遇见这么个专业形象不是?又觉得这个形象其实不可少不是?
灯草灯芯不能充分燃烧的疙瘩,却叫灯花。灯花飘飘落地,一糯一糯地,站立起来一个婆婆,却是微笑的化身。灯花年代早就过去了,微笑永存。这个婆婆的形象越遥远,越神秘,越多义多到差不多无义,越永久。
(选自《林斤澜散文》,略有改动)
1.【触发】请摘录文中一处内容,并写出你由此触发想到的生活经历。
2.【赏言】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请从下列三句话中任选一句,按要求赏析。
A.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从标点的角度赏析)
B.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从副词的角度赏析)
C.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从句式的角度赏析)
3.【辨读】请为下面加点的“和”(A.hé B.huó)选择最确切的读音,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
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4.【解题】比较《瓜子和灯花》与《西瓜和灯花婆婆》两个题目,体会本文以《瓜子和灯花》为题的妙处。
5.【品意】文中说:“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这里的“真正的美”是什么?依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
1.示例;
摘录: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
经历:小时候,爸爸时常抱着个大西瓜回家,“砰”的一声,我就可以唏溜唏溜地吃了。 2.示例一:父亲的一串动作,用多个逗号隔开,就像一组慢镜头逐一呈现;对瓜的各种猜想,用一组顿号隔开,表现了对吃瓜的急切期待:富有情趣。多个逗号与顿号连用,快慢有致,富有韵味。
示例二:“忽然”写出了女儿转眼成母亲,表现了父亲对时光飞逝的惊讶和感慨。“忽”写出父亲听见女儿提醒狗蛋“小心瓜子”时的意外和情趣。
示例三:连续三个短句,加一个长句,错落有致,富有韵味;渲染了黄昏下的静谧,和一家人的和谐与温馨。 3.示例一;hé,表并列,四个“和”,写出与“情趣”和谐的对象之多。
示例二:huó,表相融,四个“和”,让“情趣”“炎热”“长日午后”“市井人家”“和睦家庭”紧密交融,富有动感,更显出充分融合后的和谐美。 4.示例:原文题形式更美,意蕴更丰富。文章前半篇看似写吃西瓜,实则写“小心瓜子”的提醒及其传承;后半篇看似写灯花婆婆教微笑,实则写由灯花衍生出的美。原文题更能引发读者对“淘汰和传承”的思考。 5.第一层:只关注文章局部信息,粗浅理解“真正的美”。
示例一:真正的美指孩子和大人们在一起吃西瓜,讲瓜子长藤的趣闻,讲灯花婆婆的故事。
第二层:能结合文本内容,基本理解“真正的美”
示例二:一家人吃西瓜,女儿把“小心瓜子”的提醒传下去,灯花婆婆教孩子学会微笑,这些故事中的和谐,以及长辈对孩子的爱就是真正的美,代代相传。
第三层:能整合文本内容,深刻理解“真正的美”
示例三:真正的美是纯净的真善美,与物质与形式无关,不会随时代发展而淘汰。长辈对孩子的关爱,灯花婆婆教给孩子的微笑,都饱含了最清澈的情感。这种美里有亲情、有期盼、有和谐、有情趣,是至真、至纯、至善的。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根据要求,只要摘录一处能够让你产生联想的到自己生活经历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记叙出来即可。
示例:
摘录: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
经历:妈妈说,如果总吃糖,牙里就会长小虫子。
2.本题考查赏析。
A.“敲敲”“听听”“相相”是父亲切西瓜前的一连串动作,先敲打,并听听声音,来检测瓜是不是成熟,相看一下瓜的长相猜测一下瓜是不是是不是甜。这些动作用逗号隔开,相当于把父亲切瓜前的动作拉长,特别具有画面感。“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猜测的内容用顿号隔开,顿号表示句中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间较小的停顿,所以表现出孩子们对吃瓜的急切期待。先放慢镜头写父亲准备切瓜,再加快速度的猜瓜,这样就快慢有致,让人感觉趣味多多,体会到儿时吃瓜的氛围感和和谐感。
B.“忽然”意思是“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突然”,写出了女儿很快就做了母亲,从而表现了父亲对时光流逝太快感到吃惊,,想到似乎昨天女儿还在叫嚷着“骗人”今天就成了母亲,从而生出无限感慨。“忽”表示很意外,因为父亲听到女儿在用小时候自己“骗”她的话去“骗”狗蛋,他感到很意外,也明白女儿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提醒孩子“小心瓜子”,不仅微笑默许,让人读了顿觉情趣横生。
C.“黄昏”“人静”“灯下”是三个短句,“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是一个长句,连续三个短句,加一个长句,错落有致,富有韵味,同时“黄昏”“灯下”这两个短句是环境描写,渲染了黄昏下的静谧,“人静”“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是事件,可以看出爸爸妈妈看着小宝贝睡觉,感受到一家人的和谐与温馨。
3.本题考查字音和字义。
“和”的读音“hé”和“huó”放到这句话里都能说得通。
读音为“hé”,意思是表并列,连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情趣与炎热,与长日午后,与市井人家,与和睦家庭和谐”,写出与“情趣”和谐的对象有炎热、长日午后、市井人家、和睦家庭。
读音为“huó”,意思是表相融,动词,这句话的意思是“情趣”能够和“炎热”“长日午后”“市井人家”“和睦家庭”紧密交融,从而更和谐,而且动感十足,使句子就有了灵动性。
4.本题考查标题的好处。
①到 段写了瓜子的故事,长辈为了孩子不要吃掉西瓜子,不约而同的用一个谎言去阻止,写西瓜是表面,实质是要提醒孩子“小心瓜子”; 到 段表面写灯花婆婆的故事,实质是由由灯花的样子想到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前一个故事由于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化,那个美丽的谎言可能会被淘汰,后一个故事却因灯花婆婆的美好神秘会永久流传下去。前后形成对比,引发“淘汰和传承”的思考。
5.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
真正的美有多种含义。
“真正的美”指最简单的美,可以给人带来快乐的事物或故事。比如文中②段“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孩子们围在父亲周围吃西瓜。比如④段“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这个“谎言”传了下来,长大后知道了它的真正意思和包含的情趣。再比如 段“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灯花婆婆的故事,让人感觉美好和神秘。
“真正的美”指代代相传的美。父亲曾经提醒女儿“小心瓜子”,不然会在肚子里长藤,女儿也这样教导着自己的孩子。灯花婆婆教孩子学会微笑,当初被灯花婆婆教微笑的小宝贝当了爸爸妈妈,还是坚信着自己的小宝贝被灯花婆婆教微笑。这种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美好的故事代代相传就是真正的美。
“真正的美”是无价的真情。“真正的美”不是用物质交换的,不是用金钱衡量的,长辈对孩子的关爱,灯花婆婆教给孩子的微笑,都饱含了最清澈的情感,是不能用物质与表达的,那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不会随时代发展而淘汰。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也都是真正的美,里面包含着真诚、友善、关爱和热情,是千金不换的,是真正的美。
知识点一 标题的含义
1.常见题型
探究作者以“ⅹⅹ”作为标题的理由。
文章题目中“ⅹⅹ”有哪些含义
请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标题的内涵。
试分析标题“ⅹⅹ”的含义。
2.思路分析
(1)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
抓住标题的关键词解释标题的本义、字面义联系文章说明标题在文中的指代义。
(2)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
分析文章标题深层含义的五个角度:
深 层 含 义 修 辞 义 指出标题采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将奥楚蔑洛夫比作“变色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双关义 分析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风筝》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放风筝的事,深层含义则是作者淡淡的乡愁和对冷酷现实的憎恶及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象 征 义 找出标题中本体与文中象征体之间的关系。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情感态度 明确标题所表明的情感态度和文中人物特点。如《我的老师》这一标题既是“我”对老师的感激与喜爱的情感的出发点,又是文章标题的含义。
主 旨 指出标题与主旨的内在联系。如《济南的冬天》这一标题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地点明了地点和节令,仿佛出现了一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表达出自己鲜明的感受。
(3)条理清楚,精准表达。题目的表层含义是……(本义/字面义/指代义),深层含义是……(从题目修辞义、象征义、情感态度、主旨等角度作答)
3.答题格式
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
知识点二 标题的作用
1.常见题型
以ⅹⅹ为标题作用是什么?说说标题的作用。
2.方法归纳
(1)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考察标题作用。
(2)联系文本,对标题修辞、内容、结构等方面具体分析。
标 题 作 用 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交代记叙要素,点明背景,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结构 充当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标题展开
主旨 点明(暗示)文章主旨
表达效果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运用……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借用古诗词(歌词、俗语、名言),增添文化韵味;营造……氛围(用词新颖别致),吸引读者
(3)条理清楚,精准表达,按照分析结果,分点做答。
注:①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全面分析。②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3.答题模板
标题作用=(含义)+选角度+答作用(角度:结构、内容、写法、语言、情感、主旨等)
知识点三 拟写文章的标题
1.思路分析
①寻找文章线索
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
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
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⑤抓住核心人物
⑥抓住核心事物
⑦抓住核心事件
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意: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答题模板
自拟标题=线索(主要事件、人物、环境、情感、主旨)关键词
一、(2023·浙江杭州·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_____________
①那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节体育课,两个班的同学集合在操场上。“玩个游戏吧。”体育老师说,“斗鸡。”所谓“斗鸡”,就是一条腿立着,用手抱着另一条腿,跳跃着用膝盖跟对手战斗。谁的手先松开,脚落到地上,就算谁输。按班来分的男生们面对面排成两排,中间隔了一米。(甲)“嘀——”老师使劲吹响铁哨子。男生们立即抱起一条腿,单腿跳跃着,像骑着一匹暴躁的小马,朝对方冲过去。
②只有我一个人,抱着腿,不但没有往前冲,反而往后一连退了几米。
③我单脚立在战场的边缘,静静地看着他们冲撞成一团。我们“斗鸡”的时候,“大将”都这样,会在第一时间脱离混战,而静观其变,寻找真正的敌手。几分钟后,我们班的男生只剩我一个,而对方还有三个人。
④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了我的身上,我还是一动不动。
⑤他们朝我围了过来,就在冲向我的那一刻,我已经看出他们各人实力的强弱。我也朝他们冲了过去。我选择的是跳跃最慢的那一个,一撞,他倒在了地上。我没有停步,立即绕到了其他两人的后边。我们班的同学发出一阵欢呼声。我来回跳跃着,不让他们四面夹攻,而在他们追击我的时候,选择离我最近的那个下手。在他追过来时,我突然转身,并且只转一半,俯下身子,把肩对着他,他抱着腿,最猛烈的一击,就砸在他的肩上。就在砸中的这一刻,我只要把腰一直,用肩一顶,他就立即倒下去。
⑥现在,我的面前只剩最后一个对手了,是一个高大的胖子。
⑦最猛烈的战斗就是膝盖对膝盖、硬碰硬地冲撞,形势对我很不利。他只是缓慢地朝我压过来,像坦克一样,我所有的技巧对他来说,都失去了作用。他没有任何花招,只是直直地向前碾压,遇到我了,就用膝盖狠狠地砸,砸得我疼得受不了。我一步步后退着,他不慌不忙地向我逼近。我已经浑身是汗,腿也没劲了,麻木到跳不动了。我的孤军奋战,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所有的同学都在朝我大喊大叫,为我鼓劲。
⑧我站着,但已经站不稳了,身子摇摇晃晃。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突然朝他冲过去。就在靠近他身体的那一刻,我跳了起来,把身体腾到空中,然后落下来。我没有落在地上,而是把整个身体都压在了他的身上。他站着,想使劲把我顶下去,可是他只是把我的身体微微地抬高了一点点。我听到他发出巨大的喘息声,他的脸上已经满是汗水。
⑨四周鸦雀无声。
⑩“嗵”的一声,他坐倒在地,而我就站在他的旁边,体育老师吹起长长的一声铁哨,我赢了。我缓慢地、艰难地松开手,把一直抱着的那条腿放到地上。我们班的同学朝我跑过来,把我围在中间。我已经站立不住了,身子一歪,坐到了地上。体育老师喊:“把他架起来走一走,不能坐。”两个同学赶紧一左一右架着我的胳膊,带着我在操场上慢走,我走到哪里,同学们就跟到哪里,围着我说着、笑着,如众星拱月。
下课了,快乐的人群慢慢散去,我一个人走出校门,走到旁边的一座小小的水泥桥上,靠栏杆站着。冬日的夕阳洒下金色的跳跃的光,从田里归来的人们,扛着锄头,挑着空担,说笑着,三三两两从我面前走过,我的左腿又胀又痛,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快活。我对着每一个从我面前走过的人莫名地笑着。他们对我一无所知,也不知道我是一个英雄。整整一个学期,在这所陌生的学校里,我沉默寡言,安静地在人群之外看着他们的热闹,从来没人在意我。谁会想到,一学期快结束了,上最后一节课的体育老师,竟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几天之后就放了寒假,整个寒假我都处在激动之中。我盼着早点开学,早点回到我的班级。全校的学生都已经知道我,知道初三有个“斗鸡大王”。
开学了。
可是,他们已经不记得我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与现在只隔了一个寒假啊,竟然再也没人提起了,我有几次故意提起“斗鸡”这个话题,可是没人接话。我这个英雄,只做了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时间过去30多年了,我努力回忆我在这所学校里的一切,我只记得这场“斗鸡”。我记得同学们把我围在中间,对着我又喊又笑。这也是我这30多年来,荣耀的巅峰。
作者:申赋渔,有删改
1.不同的文摘杂志收录此文时拟有两个标题,分别为“我做过一节课的英雄”和“斗鸡”。你觉得哪个更好?请结合文章的叙事内容进行评析。
2.阅读全文,完成故事情节和作者心情变化的图表填空。
情节 心情
单腿站立,静观其变 冷静
(1) 快活
放了寒假,盼望开学 激动
开学之后,没人提起 (2)
3.有同学认为,虽然本文的描写很精彩,但第 段划线句子的描写比较突兀,可以删掉。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说说你的看法。
4.文中作者的用词也很耐人寻味,比如“英雄”这个词,会让人想起《阿长与〈山海经〉》里“伟大的神力”,这样的“大词小用”,你觉得有何妙处?
5.通读全文,你读到的是作者胜利的喜悦。还是伤感的失落?请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
【答案】1.示例一:“我做过一节课的英雄”为题更好。因为本文写的正是一节体育课上“我”成为战斗英雄的故事,表现“我”少年时及成年后对“英雄”梦的认识和回忆。以此为题,更利于表现主题。
示例二:“斗鸡”为题更好。文章所叙事件是体育课上与同学“斗鸡”而成为英雄的故事,事情始末都与“斗鸡”有关。以此为题,更为简练,也更体现“斗鸡”事件的影响力。 2. 战胜对手,同学簇拥/战胜对手,校外散心 失落 3.不能删去。该句是一处环境描写。它写下午人们沐浴着阳光从田里归来的场景,渲染了一种闲散、平静的氛围,反衬出“我”“斗鸡”取胜后的内心澎湃以及单独享受成功的喜悦。 4.“斗鸡”胜利就觉得自己是个“英雄”,略带夸张的用词既写出了作者获胜后强烈的骄傲、自豪之感,也体现了少年内心的天真,读来不乏幽默、诙谐的意味。 5.示例一:我读到作者胜利的喜悦,因为此文正是用大量笔墨写一位少年的学校生活,写人生第一次成功而骄傲的经历。人人都想被关注、被欣赏,所以我理解主题为关注孩子们的好胜心,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赏识。
示例二:我读到作者伤感的失落,因为此文虽然用大量篇幅写体育课上的英雄经历,但越是想表达成功的喜悦就越反衬结尾的伤感。骄傲只是自己的记忆再没人记得,呼吁读者多多关注孩子心中的喜与悲。
【解析】1.本题考查对标题使用的理解。可以从“我做过一节课的英雄”和“斗鸡”这两个题目的好处入手进行分析,只要分析合理,两个标题都可以使用,要结合文章内容,清楚明确地说明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我做过一节课的英雄”为题更好。从“那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节体育课”“我走到哪里,同学们就跟到哪里,围着我说着、笑着,如众星拱月”“谁会想到,一学期快结束了,上最后一节课的体育老师,竟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我这个英雄,只做了一节体育课的时间”可知本文写的是一节体育课上“我”成为战斗英雄的故事,“时间过去30多年了,我努力回忆我在这所学校里的一切,我只记得这场‘斗鸡’。我记得同学们把我围在中间,对着我又喊又笑。这也是我这30多年来,荣耀的巅峰”表现“我”少年时及成年后对“英雄”梦的认识和回忆。以“我做过一节课的英雄”为题,更利于表现文章的主题。
示例二:我认为“斗鸡”为题更好。文章用大量篇幅叙述体育课上“我”与同学“斗鸡”而成为英雄的故事,事情始末都与“斗鸡”有关。“时间过去30多年了,我努力回忆我在这所学校里的一切,我只记得这场‘斗鸡’”表现“我”通过赢得“斗鸡”比赛的胜利而有了存在感。以此为题,更为简练,使读者一目了然,也更体现“斗鸡”事件的影响力。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⑩段中“他坐倒在地,而我就站在他的旁边,体育老师吹起长长的一声铁哨,我赢了。我缓慢地、艰难地松开手,把一直抱着的那条腿放到地上。我们班的同学朝我跑过来,把我围在中间。我已经站立不住了,身子一歪,坐到了地上。体育老师喊:‘把他架起来走一走,不能坐。’两个同学赶紧一左一右架着我的胳膊,带着我在操场上慢走,我走到哪里,同学们就跟到哪里,围着我说着、笑着,如众星拱月”可概括为:比赛胜利,同学簇拥;
第二空,结合 段中“可是,他们已经不记得我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与现在只隔了一个寒假啊,竟然再也没人提起了,我有几次故意提起‘斗鸡’这个话题,可是没人接话。我这个英雄,只做了一节体育课的时间”的内容可知,可知“我”心情是失落的。
3.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
我们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方法、词语)+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冬日的夕阳洒下金色的跳跃的光”是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闲散、平静的氛围,烘托出“我”赢得斗鸡活动后喜悦的心情;“从田里归来的人们,扛着锄头,挑着空担,说笑着,三三两两从我面前走过”写人们下工闲散归来的平静,与“我”此时内心的澎湃形成一种反差,既表现“我”独自的快乐,更为后文“竟然再也没人提起了”写无人记得“我”的骄傲埋下伏笔。所以不能删去。
4.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大词小用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将意义比较“重”“大”的词语放到不相称的小场合、小事情中去使用,从而产生夸张、比喻、双关等幽默效果,强化读者印象。
英雄:才能勇武过人的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结合⑩段中“他坐倒在地,而我就站在他的旁边,体育老师吹起长长的一声铁哨,我赢了。我缓慢地、艰难地松开手,把一直抱着的那条腿放到地上”, 段中“下课了,快乐的人群慢慢散去,我一个人走出校门,走到旁边的一座小小的水泥桥上,靠栏杆站着。冬日的夕阳洒下金色的跳跃的光,从田里归来的人们,扛着锄头,挑着空担,说笑着,三三两两从我面前走过,我的左腿又胀又痛,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快活。我对着每一个从我面前走过的人莫名地笑着。他们对我一无所知,也不知道我是一个英雄”的内容可知,这里的“英雄”是指在体育课上“斗鸡”比赛取得胜利。“英雄”具有夸张的意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获胜后强烈的骄傲、自豪心理;同时,“英雄”也体现了少年内心的天真,语言幽默、诙谐。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解答此题,需结合文章的主旨,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我读到的是作者胜利的喜悦,本文写的是一节体育课上“我”成为战斗英雄的故事,“我记得同学们把我围在中间,对着我又喊又笑。这也是我这30多年来,荣耀的巅峰”写“我”少年时及成年后对“英雄”梦的认识和回忆。由此可知,每个人都希望被关注、被欣赏,所以从文中读到的是作者胜利的喜悦。
示例二:我读到作者伤感的失落,因为此文虽然用大量篇幅写体育课上的英雄经历,但到文章的结尾“可是,他们已经不记得我了”“竟然再也没人提起了”“可是没人接话。我这个英雄,只做了一节体育课的时间”,骄傲只是自己的记忆,其他人已经不记得了,不免让人伤感。由此可知文章的主题是呼吁人们多多关注孩子心中的喜与悲,据此分析可知我读到的是作者伤感的失落。
二、(2023·浙江杭州·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三岁半的旅行
周国平
①春天,朋友们集体出游,三岁半的啾啾随我们同行。十几个大人,只有她一个孩子,便成了大家宠爱的对象。
②在机场候机室,众人欣赏地围着她。阿蓝说:“你把我们都迷倒了。”红问:“怎么没倒?”阿蓝朝后仰,头发垂下。啾啾说:“头发倒下了。”阿蓝问她:“你的白马王子是谁?是不是爸爸?”她严肃地回答:“爸爸就是爸爸,爸爸本身不是白马王子。”
③我们多次在阿蓝的俏江南吃饭,啾啾最爱吃的一道菜是鸭饼。阿蓝喜欢孩子,每次看见她,总围着她转,但她显得有些矜持。红做她的工作,告诉她,阿蓝阿姨本事可大了,有好多个餐馆。她问:“阿蓝阿姨的每个餐馆里都有鸭饼吗?”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她才露出服气的神情。
④崔健戴着那顶洗白了的帽子,从帽檐下笑眯眯地看着她,问:“你叫什么名字?”她笑而不答。崔健说:“你叫周健吧?”她小声说:“你叫崔音序。”她用这个方式既回敬了他的玩笑,又回答了他的问题,令他吃一惊。
⑤飞行途中,她快活极了,不停地说话和评论。机舱外,云层不厚,透过云的间隙可以看见下面的沟壑,一条略微泛红的长长的黄带子蜿蜒其间。妈妈告诉她,那是黄河。她惊呼:“妈妈你看,黄河流到云上去了!”的确,黄带子的另一端向天际甩去,被云遮住了去向。于是妈妈给她讲王之涣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讲唐朝的诗人,提到了李白。她会背《静夜思》,问妈妈:“李白还活着吗?”妈妈向她解释,李白是古代的人,很久以前活着,早就不在了。她听了,露出思考的表情,显然感觉到了时间的令人困惑。
⑥抵达成都,在一家宾馆休息和午餐。这次出游,京城一个作家是发起者,行前他给我们的说法是,成都附近一个景区的开发商是他的朋友,请我们去玩一玩,不需要我们做任何事。到了以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午餐后,我们突然被招呼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我和崔健还被指名在会上发言。发言就发言吧,反正我是要说真话的,谈了中国旅游开发对于生态的破坏。崔健拒绝发言,事后他对我说,他觉得我的发言特别好。
⑦我们开会时,红带啾啾去近旁一个公园玩,在那里给她买了一只米老鼠形象的氢气球,她视为宝贝,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举在手里。回到宾馆,她举着气球来会场找我,想给我看她的收获。一个女服务员把她拦住了,喝令她离开,她一慌张,松开手,气球飞跑了,停留在天花板上。我冲下狗屁主席台,跑去找我的受了委屈的女儿。她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泪流满面。我把她抱起来,向大家宣布:谁替啾啾把气球拿下来,奖一个吻。老六、和平马上搬来几把椅子,叠架成梯子,和平攀上去,把气球取了下来。啾啾信守诺言,给了两位勇士每人一个吻。
⑧女服务员为了维护某种东西而驱赶一个小女孩,这个举动使我对那种东西嗤之以鼻。我确信,那必是一种伪善的、冷血的东西。
1.本文写的是一次朋友们的集体出游,为什么标题却为“三岁半的旅行”?请说说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2.周国平的语言凝练又不失诗意,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①她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泪流满面。
②老六、和平马上搬来几把椅子,叠架成梯子,和平攀上去,把气球取了下来。
3.画家刘彦说:“我向人谈国平——国平是个孩子。”请找出句子印证“国平是个孩子”这句话,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孩子性的?(第10题句子除外)
4.文章最后:“女服务员为了维护某种东西而驱赶一个小女孩,这个举动使我对那种东西嗤之以鼻。”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某种东西”并阐述其表现及看法。
【答案】1.含义:这是三岁半的啾啾参与的旅行,事情围绕其展开,充满了儿童稚嫩、天真的趣味。
作用:标题充满趣味,围绕主人公,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2.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啾啾在被服务员阻拦之后的委屈和慌张,表现了作者的疼惜之情。
②运用动作描写,用词准确,细致地写出了气球之高和两人取气球时动作的麻利,更能体现儿童般的趣味。
3.示例:句子:崔健说:“你叫周健吧?”她小声说:“你叫崔音序。”
本句通过两人对话时将姓与名互换的形式来呈现崔健与啾啾说话时的幽默风趣,也体现了啾啾的聪明伶俐。
4.“某种东西”表现为缺乏人情味、人文关怀,却去追求没有实际意义的所谓秩序与严肃。如路灯只设定时间却不考虑冬夏季节的变化,缺乏人性的关怀。“这种东西”更注重功利性,却不能走入人心给人温暖,是我们需要摒弃的。
【解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结合第①段“春天,朋友们集体出游,三岁半的啾啾随我们同行。十几个大人,只有她一个孩子,便成了大家宠爱的对象”,第②段“在机场候机室,众人欣赏地围着她”,第⑤段“飞行途中,她快活极了,不停地说话和评论”,第⑦段“我们开会时,红带啾啾去近旁一个公园玩,在那里给她买了一只米老鼠形象的氢气球,她视为宝贝,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举在手里。回到宾馆,她举着气球来会场找我,想给我看她的收获”可知,文章讲述的这次旅行经历,三岁半的啾啾随同我和朋友们旅行,标题“三岁半的旅行”是指三岁半的啾啾随同我和朋友们旅行;结合全文可知,文章讲述的旅行途中发生的事情围绕三岁半的啾啾而展开,这些和啾啾有关的故事充满了儿童稚嫩、天真的趣味;
以“三岁半的旅行”为标题充满了趣味,且标题围绕主人公“三岁半的啾啾”,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易引发读者的思考,为什么是“三岁半的旅行”,什么是“三岁半的旅行”。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①句“她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泪流满面”分析,“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是动作描写,“泪流满面”是神态描写;结合第⑦段“回到宾馆,她举着气球来会场找我,想给我看她的收获。一个女服务员把她拦住了,喝令她离开,她一慌张,松开手,气球飞跑了,停留在天花板上。我冲下狗屁主席台,跑去找我的受了委屈的女儿”可知,①句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啾啾在被服务员拦住喝令离开之后的慌张与内心的委屈,表现了作者对女儿的疼惜之情;
结合②句“老六、和平马上搬来几把椅子,叠架成梯子,和平攀上去,把气球取了下来”分析,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用了“搬”“叠架”“攀”“取”等一系列的动词,准确细致地细致地写出了气球与我们之间的距离很远,也写出了老六和和平取气球时动作十分麻利迅速,这样的描写更能体现儿童般的趣味。
3.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语言。
结合“国平是个孩子”可知,这句话是说周国平像个孩子一样地说话,思考,天真纯朴地展现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孩子性。
结合第⑥段“午餐后,我们突然被招呼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我和崔健还被指名在会上发言。发言就发言吧,反正我是要说真话的,谈了中国旅游开发对于生态的破坏”可知,当作者被告知要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时,他并没有顾虑朋友的面子,只是顺从自己的心说真话,这体现了他的真实诚实的孩子心性;
结合第⑦段“我冲下狗屁主席台,跑去找我的受了委屈的女儿”可知,当作者在主席台上发言时看见自己的女儿受了委屈,一刻也呆不住了,“狗屁”二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愤怒与对女儿的心疼,展现了他的孩子性。
4.本题考查阅读看法。
结合第⑧段“女服务员为了维护某种东西而驱赶一个小女孩,这个举动使我对那种东西嗤之以鼻。我确信,那必是一种伪善的、冷血的东西”可知,女服务员为了维持会场所谓的秩序而不在意小女孩的感受,冷酷地驱赶她,这“某种东西”主要指缺乏人情味、人文关怀,却去追求没有实际意义的所谓秩序与严肃。如现实生活中,很多城市打着创建文明城市的旗号,搞所谓的形象工程,不在意这些工程是否能够能百姓带来受益,不在意这些工程是否会给地方带来的债务。这样的功利工程,是不可取的。
三、(2023·浙江绍兴·三模)卑微的力量
袁凌
①小时候,外婆是院子里最沉默的人。
②外公端着随时会教训人的烟杆,穿对襟大褂的身影笼罩了整个院子。外婆却是搁在角落里的一把干柴,没有多余的水分和气息。声音也消失了。在人前,她是穿过屋顶下光线的一粒灰尘,是外公烟锅里揉碎的烟叶,只有消逝的一丝苦味。她活在世上的时候,像是已经过世。生下了所有成家立业的舅舅,却像是辈分最低的人,无人传递她的姓氏,我这个外孙,不知道她的娘家和名字。
③但一个坚实的身影和一缕无尽温暖的气息,留在我的记忆里,比其它的大事更长久。记得那年我的生日,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连同妈妈和我自己。外婆却把我叫到院角,把一个煮熟了带着温热的鸡蛋递到我手上,告诉我今天满六岁。这个鸡蛋,是从妯娌们拿的供养中存下来的。心中没有数字的外婆,记得院子里所有孩子的生日,用自己小小的物力,为他们留着一个念想。
④另外一次,外婆和大舅娘在出猪圈,我在圈旁玩耍。我喜欢开春时猪圈被翻起来,散发出一冬储藏的气息,含有玉米秆和茅草的芳香,却又混着一种深沉的腥味。外婆使着薅耙,挥动胳膊的姿势坚实有力,跟我平时在院子里见到的她大不相同。或许在人多的场合,她主动缩小了自己。忽然,外婆的薅锄碰到了什么东西,她弯下腰在粪里捡起了那个东西,看了一下,扬手向着我扔过来:“拿去吧!”
⑤那个圆圆的小东西划出一道闪光的弧线,落到我的脚下,是一枚一分钱硬币。这是世上能有的最小的钱了,不知被谁丢到了猪圈里,但它被外婆的手从粪中拾起和抛给我的时候,却熠熠发光。外婆弯腰拣拾钱币的姿势很郑重,抛掷给我的手势坚决有力,吩咐的语调铿锵,不容置疑,我再也没有见到过比那一刻更有力量、决心和权威的外婆,像是瞬间获得了魔力。
⑥即使外婆变成了泥土,院子最终消逝了,那个鸡蛋散发出的温暖气息,和那个抛掷钱币的坚实姿势,却会一直留在我心上。
⑦在童年,外婆这一代的有一层人。她们像是别人生活的背景,已经没有价值,随时可以拿掉。但实际上,她们却比那些在前台活动的家长和队长更可靠。像是砌筑田地的石坎,长了发黑的青苔,长年沉默,没有抽枝发芽的风光。但抽掉了它们,田地会即刻崩塌,收成化为乌有。也像是田地本身,孕育了这里的一切,却从不发出响动。只有俯伏触地,才能听见摩挲泥土的风声。
⑧相比起外婆,妈妈是个生疏的魔术师。爸爸不在场的情形下,她试图用家中短缺的劳力和物质,养活自己和三个孩子。她的道具不够用,常常捉襟见肘,四处露馅。她的手法是一味节省,省到尽头,仍旧面临无粒之炊。她拿不出外婆给的一个鸡蛋和一枚沾粪的钱币。冬天到头,阁楼只剩糠秕,铁锅无从修补。当贫穷无望的年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她仍旧不能放弃,只能把泪水留给枕头,织进针线。
⑨在妈妈那里,没有什么是不值得节省的,连同衣服上一粒灰尘,因为要用挑回来的水洗掉。没有理由是可以用于放弃的,即使锄头奈何不了老天爷,那也要挖个坑给他看。
⑩当我成年以后开始写作,我最先想要记叙她们,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她们不是时代的纪念碑,也够不上无名英雄。像土地一样,不反射光线,但质地无可怀疑。她们又是田地中的脚印,收集了汗水和收获的重量,标明世代生活的路径。没有她们,我无从确认真实和方向。
(《青苔不会消失》一书自序,有删节)
1.阅读全文,请用文中的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人物 卑微(处境) 力量(举动)
外婆 外公端着烟杆随时教训 生养了舅舅们,像辈分最低的人 外孙不知道她的娘家和名字 (1) (2)
妈妈 (3) 一味节省,决不放弃
2.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味语言。
(1)外婆却是搁在角落里的一把干柴,没有多余的水分和气息。声音也消失了。在人前,她是穿过屋顶下光线的一粒灰尘,是外公烟锅里揉碎的烟叶,只有消逝的一丝苦味。(揣摩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相比起外婆,妈妈是个生疏的魔术师。(为什么把妈妈比作魔术师?)
3.学习小组在交流本文的阅读体验时,有组员对文章的结构提出了疑问,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语:本文又七个段落写外婆,只有两个段落写妈妈,为何这样安排?
小文:还有,第⑦段已经从外婆个人写到“一层人”,⑧⑨两段再写妈妈,又回到个人,没必要了吧?
我觉得作者这样安排是有原因的: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链接材料,探究标题“卑微的力量”的含义。
【链接材料】
青苔这个东西,很卑微。但是它有一个特征:虽然卑微,但还有一种青色,有一种生命。废墟下面长出的青苔,具有滋润性,具有一种修复的功能。
(袁凌)
【答案】1.(1)示例1:“我”六岁生日那天,给我一个温热的鸡蛋
示例2:外婆记得院子里所有孩子的生日,为他们留着一个念想。
(2)示例:把一枚从猪粪里捡起的硬币抛掷给“我”。
(3)示例:面临无粒之炊,贫穷无望 2.(1)示例:“一把”“一粒”“一丝”三个数量词,极言数量之少,分量之轻。轻描淡写的语言,揭示了外婆在家里的地位极低,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甚至被忽略不计。三个数量词连用,强调了外婆的卑微,也暗含了作者对外婆的同情。
(2)示例:魔术师能够创造无中生有的奇迹。妈妈面临“无粒之炊”,“贫穷无望的年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在赤贫的境况中,妈妈要养活自己和三个孩子,就必须像一个魔术师,拥有“无中生有”的魔力,创造奇迹。 3.示例:①外婆和妈妈都是卑微者,她们也都表现出卑微者的力量,详写外婆而略写妈妈,详略得当,既能文章内容的充实,又能突出重点。②外婆和妈妈这两个人物,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缺一不可。外婆的卑微体现在家族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低下,永远“沉默”;妈妈和她的一代人的卑微主要体现在苦难重压下的个体生命的渺小无力。外婆的力量体现在劳作时坚实有力和对家人温暖的爱,妈妈的力量是面对苦难绝不放弃。③外婆和妈妈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体现文末那句“世代生活的路径”。 4.示例:外婆是小院里最沉默的人,会被外公用烟杆教训,生养了成家立业的孩子们,却连名字都被忽略。但她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用极有限的物力给孩子们温暖的念想;她辛勤劳作,能干、坚定,充满力量,她用猪粪中捡到的一枚硬币给孩子快乐。妈妈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在贫穷无望的日子里,一味节省,仍旧面临无粒之炊,可她仍旧没有放弃,仍旧辛勤劳作。在和老天爷挣命的日子里,她的坚持不放弃,就是伟大的力量。外婆、妈妈是像发黑的青苔一样生活在底层的人,他们被忽略、被遗忘,看似卑微弱小,他们对生活索取的极少,却能用巨大的力量忍受苦难,默默地修复支离破碎的生活。卑微是这类人的生活状态,但他们卑微的生命里蕴含着抵抗命运、修复生活的巨大力量。作者书写这类人的生活,替沉默的他们诉说,是希望让社会反省,并关注这一类人,给予他们同情与敬意的同时,能帮助他们。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1)①根据文章第③段“记得那年我的生日,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连同妈妈和我自己。外婆却把我叫到院角,把一个煮熟了带着温热的鸡蛋递到我手上,告诉我今天满六岁”可知,在我六岁生日时,所有人都忘记了,唯独外婆记得,并给了我一个温热的鸡蛋。
②根据文章第③段“心中没有数字的外婆,记得院子里所有孩子的生日,用自己小小的物力,为他们留着一个念想”可知,外婆会记得院子里所有孩子的生日,而且会送上小小的礼物。
(2)根据文章第④段“忽然,外婆的薅锄碰到了什么东西,她弯下腰在粪里捡起了那个东西,看了一下,扬手向着我扔过来:‘拿去吧!’”可知,外婆在锄猪圈时捡到一枚一分钱硬币,她把硬币抛给了我。
(3)根据文章第⑧段“她的手法是一味节省,省到尽头,仍旧面临无粒之炊。她拿不出外婆给的一个鸡蛋和一枚沾粪的钱币。冬天到头,阁楼只剩糠秕,铁锅无从修补。当贫穷无望的年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她仍旧不能放弃,只能把泪水留给枕头,织进针线”可知,母亲当时面对着无粒之炊和贫穷无望的光景,以泪洗面,却不肯放弃。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通过阅读划线句可知,三个加点词“一把”“一粒”“一丝”为三个数量词,都是表达数量极少之意。句子将外婆的存在比喻为“干柴”“灰尘”“苦味”,通过三个喻体可以看出外婆的存在之微小,结合三个数量词,更加突出了她在家中的地位之卑微;同时通过“苦味”一词可以看出作者体会到了外婆生活得辛苦,表达了对她的心疼。
(2)首先需要理解喻体“魔术师”的含义,“魔术师”是指通过操纵魔力制造不存在的东西。根据文章第⑧段“爸爸不在场的情形下,她试图用家中短缺的劳力和物质,养活自己和三个孩子。她的道具不够用,常常捉襟见肘,四处露馅。她的手法是一味节省,省到尽头,仍旧面临无粒之炊。她拿不出外婆给的一个鸡蛋和一枚沾粪的钱币。冬天到头,阁楼只剩糠秕,铁锅无从修补”可知,母亲当时所处的年代是极其贫穷的,没有劳力和物资,却还要养活三个孩子,尽管极力节省,却还是每天面临无粒之炊,此刻的母亲就要用自己如魔法般的力量来支撑起家庭,所以作者说母亲像一个魔术师创造着奇迹。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根据文章第②段“她活在世上的时候,像是已经过世。生下了所有成家立业的舅舅,却像是辈分最低的人,无人传递她的姓氏,我这个外孙,不知道她的娘家和名字”及第⑧段“。她的道具不够用,常常捉襟见肘,四处露馅。她的手法是一味节省,省到尽头,仍旧面临无粒之炊。她拿不出外婆给的一个鸡蛋和一枚沾粪的钱币。冬天到头,阁楼只剩糠秕,铁锅无从修补。当贫穷无望的年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她仍旧不能放弃,只能把泪水留给枕头,织进针线”可以看出,外婆与母亲都是很卑微的人,外婆虽有很多子孙,但却没人去关心她的名字是什么;母亲也同样卑微,面对贫穷,她只能默默忍受、独自流泪。
但从第⑤段“外婆弯腰拣拾钱币的姿势很郑重,抛掷给我的手势坚决有力,吩咐的语调铿锵,不容置疑,我再也没有见到过比那一刻更有力量、决心和权威的外婆,像是瞬间获得了魔力”及第⑨段“没有理由是可以用于放弃的,即使锄头奈何不了老天爷,那也要挖个坑给他看”可以体会到她们各自的力量:外婆在家中虽然地位卑微,但在劳作时却充满力量,虽然没有钱财,却竭尽所能爱着家人;而母亲是面临着极度贫穷,也绝不放弃。她们两个人物都体现着主题“卑微的力量”,但她们是不同时代、不同特点的力量,列举两个人物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同时也印证了第⑩段“她们又是田地中的脚印,收集了汗水和收获的重量,标明世代生活的路径”,让读者体会到每个时代都有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力量;而使用大量笔墨来描写外婆,是因为外婆的事迹与形象更能体现文章主题,是文章的重点,这样的文章布局使得文章详略得当且主题鲜明。
4.本题考查标题理解。
根据文章第②段“她活在世上的时候,像是已经过世。生下了所有成家立业的舅舅,却像是辈分最低的人,无人传递她的姓氏,我这个外孙,不知道她的娘家和名字”、第③段“记得那年我的生日,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连同妈妈和我自己。外婆却把我叫到院角,把一个煮熟了带着温热的鸡蛋递到我手上,告诉我今天满六岁。这个鸡蛋,是从妯娌们拿的供养中存下来的。心中没有数字的外婆,记得院子里所有孩子的生日,用自己小小的物力,为他们留着一个念想”、第④段“忽然,外婆的薅锄碰到了什么东西,她弯下腰在粪里捡起了那个东西,看了一下,扬手向着我扔过来:‘拿去吧!’”及第⑤段“那个圆圆的小东西划出一道闪光的弧线,落到我的脚下,是一枚一分钱硬币”可知,外婆在家中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虽儿孙满堂,却没人知道她的名字是什么,因为卑微到无人关心;而她却用她的方式爱着家人:辛勤的劳作,分担着家中的体力活;她记得院中每个孩子的生日,用小小的礼物给孩子们温暖的念想;她会用劳作中捡到的一分钱让孩子感受到魔法。
根据文章第⑧段“爸爸不在场的情形下,她试图用家中短缺的劳力和物质,养活自己和三个孩子。她的道具不够用,常常捉襟见肘,四处露馅。她的手法是一味节省,省到尽头,仍旧面临无粒之炊。她拿不出外婆给的一个鸡蛋和一枚沾粪的钱币。冬天到头,阁楼只剩糠秕,铁锅无从修补。当贫穷无望的年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她仍旧不能放弃,只能把泪水留给枕头,织进针线”及第⑨段“没有理由是可以用于放弃的,即使锄头奈何不了老天爷,那也要挖个坑给他看”可知,母亲在当时的年代也是一个卑微的存在:她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尽力节省,却依旧每天面临无粒之炊,她拼命挣扎,她不肯放弃,她要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这就是外婆和母亲的力量,她们确实卑微,但确实伟大,她们就像连接材料中的青苔:卑微至极,却也能体现不同的生命色彩,发挥着独特的修复功能。
根据第⑩段“当我成年以后开始写作,我最先想要记叙她们,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她们不是时代的纪念碑,也够不上无名英雄。像土地一样,不反射光线,但质地无可怀疑。她们又是田地中的脚印,收集了汗水和收获的重量,标明世代生活的路径。没有她们,我无从确认真实和方向”可知,作者通过描写外婆与母亲这类地位卑微的人,表现了她们生活的艰辛;但同时也描写了她们的力量,替他们发声,让喧嚣的社会发现沉默的她们、同情无助的她们、尊重伟大的她们。
四、(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中)□□□□
①我八九岁的时候,常跟爷爷到镇上喝早茶。爷爷边走边关注路边稻田的进水口,有时给一块稻田的缺口处筑上些泥巴,不让垄沟里的水过多漫进去;有时给另一块稻田的缺口处挖掉些泥巴,好让垄沟里的水尽快流进去。我对此迷惑不解:“这不是我们家的稻田啊!爷爷你为什么……”爷爷笑了:“别人家的稻田也是出白米饭的。”说完就在垄沟里洗洗手,继续走路了。晚饭后,照例有乡亲到我家絮叨家常,有人感激地说,今早有好心人帮他们的稻田筑岸开缺,问爷爷是否看见。爷爷一本正经地说没有。我当时非常惊愕,明明是自己做的好事,爷爷为什么不说呢?
②其实,像爷爷这样的人,那时候很多、很多。
③我上中学时,有一天突降大雨。放学后我来到车棚,看见我自行车后座上放着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塑料雨披。我问同路回家的同学们,他们都说不知道。有了这件雨披,我没有淋到雨。第二天上学,我依旧将雨披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一下课我就像侦探一样,偷偷地盯着张望,希望找到那个好心人,可就是没有人来取。等放学后打算骑车回去时,却发现雨披已经被取走了。这件事情,我后来曾在老同学聚餐时问过大家,却没有一个人承认。他们说,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做好事的人自己都忘记了,你记住它干啥?
④记住它不干啥,记住就是想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
⑤等做了教师,我也学会了一点善良。在光明中学教语文时,南桥镇一对军人夫妇托人来请求我给他们的孩子教作文。我说我和孩子无须见面,只通过邮箱交流:孩子发一篇作文,我批阅一遍,孩子修改一次。每周如此,坚持两年后,孩子的作文明显进步了,于是我也通过邮箱告诉孩子,我们都完成了任务,也就不再联系了。不过我知道那孩子后来考取了理想的高中和大学。这对父母,这个孩子,都没见过我。我总觉得,保留这个过往的秘密,让我的善良更有意义了。
⑥善良的本质就是默默奉献。我的一位老同事,工作几十年来都在资助贫困地区孩子读大学,但从未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提起过,只是我在一次替他寄快递的时候,意外发现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张扬,他说:“有什么可说的呢?给一点钱,我不穷;不给呢,我也不富。给孩子们读书用,将来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值得做,不值得说。”看我一脸敬佩,同事笑笑接着说:“做了不说,就是积德,最好的‘德’叫阴德。阴德就是只管做不管说。”
⑦退休后在附近公园散步,我经常会看到一对老夫妇,老先生坐着轮椅车,由老太太推着慢慢散步,两人不时绵绵细语,满脸绽放笑意。他们每天缓缓地绕公园走几圈,每当看见一张被丢弃的纸巾,一块被踢碎的泥巴,一段残枝,甚至一根断草,老先生总会说停,老太太便即停车,马上走过去捡起,放进垃圾箱。这一幕幕看得多了,我不禁心生感叹:一个好人,即使每天短短的徜徉,也能够播种善良,而播种最好的方式就是默默成就……
1.阅读全文,概括与“善良”相关的事件。
(1)
(2)我上中学时,一个雨天有同学偷偷借给我雨披而不现身,我十分感激。
(3)
(4)我工作多年,意外发现老同事资助贫困孩子几十年从不张扬,我非常敬佩。
(5)
2.试探究以下事件适合放在文中第4、5、7三段中的哪一段的后面,并说明理由。
成家后,我常带孩子回母亲家,不时会发现家门口的廊檐下,放着几样新鲜小菜,看上去就知道不是母亲和二妹种的蔬菜。问母亲菜是哪里来的?母亲笑笑,摇头说:“实在是不晓得。送的时候,我人在屋里,没有看见。”所有的蔬菜都不会走路,可却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家。吃饭时,嚼着这些美味新鲜的蔬菜,想着送蔬菜的人,也想着这些做好事不留名的善良人。
3.结合具体描写,分析第⑦段中“老夫妇”的形象。
4.请为本文选择合适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A.播种善良 B.默默成就
【答案】1. 我八九岁时,常看到爷爷帮邻居家的稻田筑岸开缺却不承认,我非常惊愕。 我做老师后,通过邮箱默默辅导一个孩子的作文而不居功,我为自己感到自豪。 我退休后,散步时常看到一对老夫妇默默清理公园路面垃圾,我十分感动。 2.第⑤段 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这件事写的是作者成家后带孩子回老家的亲身经历,第⑤段是写我当了老师后,第⑥段则写了我工作几十年后,因此这件事最适合放在第⑤和⑥段中间。此外,这段的“也想着这些做好事不留名的善良人”,与第⑥段的第一句“善良的本质就是默默奉献”彼此衔接。 3.从对老夫妇的肖像描写“不时绵绵细语,满脸绽放笑意”,结合老先生是坐轮椅的体弱多病的人,可见他们是互相关爱、亲密无间、热爱生活,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很乐观的人;从对老太太的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他们又是朴实善良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默默付出而不求回报的人 4.(1)选A.播种善良。“播种”的意思是将种子播撒种下,这里指将善良传播到四面八方。本文选择的几个事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当事人的善良之举也影响了身边的其他人,与“播种”的意思一致。“播种善良”与文章结尾彼此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标题使用修辞格,富于诗意,吸引读者。(2)选B。默默成就。“默默成就”的意思是做了好事不张扬,本文选择的几个事例中的当事人都有这样的特点。“默默成就”与文章结尾彼此呼应,也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通读全文可知,共写了五件事。
(1)根据题干“(2)我上中学时,一个雨天有同学偷偷借给我雨披而不现身,我十分感激”的提示,找到①段,从“我八九岁的时候”“有时给一块稻田的缺口处筑上些泥巴,不让垄沟里的水过多漫进去;有时给另一块稻田的缺口处挖掉些泥巴,好让垄沟里的水尽快流进去”和“有人感激地说,今早有好心人帮他们的稻田筑岸开缺,问爷爷是否看见。爷爷一本正经地说没有。我当时非常惊愕”可概括出:我八九岁时,常看到爷爷帮邻居家的稻田筑岸开缺却不承认,我非常惊愕;
(3)根据题干(2)和(4)的提示,找到⑤段,从“等做了教师”“南桥镇一对军人夫妇托人来请求我给他们的孩子教作文”“只通过邮箱交流”“我总觉得,保留这个过往的秘密,让我的善良更有意义了”可概括出:我做老师后,通过邮箱默默辅导一个孩子的作文而不居功,我为自己感到自豪;
(5)根据根据题干(4)的提示,找到⑦段,从“退休后在附近公园散步”“看到一对老夫妇”“老先生总会说停,老太太便即停车,马上走过去捡起,放进垃圾箱”“我不禁心生感叹”可概括出:我退休后,散步时常看到一对老夫妇默默清理公园路面垃圾,我十分感动。
2.本题考查材料的位置。
从内容上看,通读全文,根据①段“我八九岁的时候”、③段“我上中学时”、⑤段“等做了教师”、⑦段“退休后”可知,文章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根据所给材料中的“成家后”可知,应放在⑤或⑥段之后;从结构上看,材料结尾“也想着这些做好事不留名的善良人”与⑥段开头的议论“善良的本质就是默默奉献”衔接紧密,而和⑦段开头“退休后在附近公园散步”没有必要联系;因此,此材料应放在⑤⑥段之间。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⑦段“老先生坐着轮椅车,由老太太推着慢慢散步”可知,老夫妇相濡以沫;根据“两人不时绵绵细语,满脸绽放笑意”可知,老夫妇夫妻恩爱,热爱生活;根据“老先生总会说停,老太太便即停车,马上走过去捡起,放进垃圾箱”可知,老夫妇心存善良,有公德心。
4.本题考查标题的选择。开放题。可从题目含义、表现主题、文章内容等角度答出理由。
示例1:我选播种善良。从题目含义看,“播种”意思是播撒种子,用做题目,有使善良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进而付诸行动之意;从主题来看,文中五个实例均展现了人物的善良品质,并且影响了他人,与“播种”语意高度吻合;从与内容的关系看,文末“即使每天短短的徜徉,也能够播种善良,而播种最好的方式就是默默成就”点明“播种”,紧扣题目。
示例2:我选默默成就。从题目含义看,“默默”就是不动声色,不为人所知。用作题目,可表达做出善良之事不张扬,表现崇高的品德;从主题来看,文中五个实例均展现了人物的善良品质,并且不被人知道——只管做不管说,是“阴德”,与“默默”的特征相似;从与内容的关系看,文末最后一词“默默成就”点明题目,也彰显了作者意图所在。
考点二 内容概括
【例】(2023·浙江绍兴)
阅读《在“咸亨酒店”》,完成小题。
在“咸亨酒店”
陈忠实
①上午游览了东湖,下午又要到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地方去,明天一早就要返回上海了;东湖的山光水色令人赏心悦目,兰亭的幽雅景致也叫人神往。可是,没有到孔乙己曾经喝酒吃茴香豆儿的“威亨酒店”光顾一番,怎么能算真正到过鲁镇呢?
②午休时间,几位朋友相邀,正中下怀。虽然已觉腿酸眼困,仍然兴致勃勃地走出住所的大门。
③一幅金字黑匾,老远就赫然入眼,上书:咸亨酒店。平房,黑色小瓦,坐落在街道一边,夹挤在高高低低的楼房中间,自有一副古香古色的神采。门面宽约三四间,木门板全部拔除,整个酒店就完全无遮无挡地当街敞开着。依然保持着当年“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那木板制的曲尺形的大柜台,油漆斑驳,木棱也已磨光,探过头去,可以看见赭红色的酒坛。我把钱递了上去。卖酒的是一位中年女人,穿着白大褂,使人觉得有失鲁镇的格局,与那曲尺形的柜台也不协调。她用一只提斗从酒坛里提上酒来,倒入酒杯,黄酒其实是暗红色的液体。这杯子更古朴,用洋铁皮焊接而成,大到可以盛一斤酒,上端粗,下端细,状如漏斗。据说冬天喝酒时,可以把细端塞进热水里,用以温酒。鲁镇的长衫阶层或短衣帮,当年就是用这样的酒杯,孔乙己自然也用这样的铁皮酒杯。
④茴香豆儿也不能不尝一尝。不尝一尝孔乙己津津乐道的茴香豆儿,也许不算真正地进过“咸亨酒店”呢!
⑤“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⑥我们刚刚在长条桌边落座,不知谁在拖长声调模仿着孔乙己的名言,摇头晃脑说起来了。木条桌长到丈余,从门口直通到墙根,实际应该算是木案子了。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那用粳米酿成的名曰“加饭”的黄酒,说不准是一股怎样的滋味,既不似白酒那么烈,也没有葡萄酒那么甜,说不上好喝或不好喝,唯其因为孔乙己十分喜好,我拼着将那一杯全然灌下了。那茴香豆儿也没有多少特色,唯其因为孔乙己喜欢,我们嚼起来,似乎别具兴味。
⑦酒店墙上,有一幅裱饰过的题词,一副对联。题词曰:
⑧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
⑨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
⑩对联曰:
小店名气大
老酒醉人多
看看题款,竟是著名作家李凖献辞,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手书。辞联极致幽默的韵味,笔墨亦遒劲潇洒,使古朴的“咸亨酒店”平添了一丝风韵。
孔乙己确实是高朋满座了。小小的酒店里,现在拥拥挤挤坐着的酒客,大都是从南方或北方来到鲁镇而落脚此店的。有穿着西装革履的学者风度的男女;也有一身正统的中山装的很有派头的干部,很难料定他们之中绝对没有县委书记或市委的部长;更有一帮一伙长发披肩紧绷牛仔裤的青年男女,一律坐着或站着喝着装在洋铁皮酒杯里的“加饭”酒,抓着茴香豆儿,笑语喧哗……
解放以后,自打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每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不管其是否特别喜欢文学,大约没有谁会忘却孔乙己的。
孔乙己不属英雄之列,而实实在在是一个被挤扁被碾轧为尘末的迂腐的老夫子,那些主宰鲁镇风云的鲁四老爷之流早该化为污泥了,而独有上大人孔乙己获得了川流不息的朝拜者,真是得其所哉!
1.阅读文章,简要概括咸亨酒店的主要特点。
2.结合语境,品味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
3.文章引用名人题词和对联,有何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末段说“上大人孔乙己获得了川流不息的朝拜者”,大家朝拜的是孔乙己吗?结合链接材料和你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链接材料】
“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节假日里也迎来了众多游客。游客们来此寻找鲁迅儿时足迹,游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还在安桥头村走高跷、看社戏。
(《火爆“出圈”!绍兴旅游再迎新高峰》绍兴网2023.05.02)
【答案】
1.古香古色(古朴);名气大(游客多);有文化意蕴。
2.“于是”表示前后两事紧密承接,后一事往往由前一事引起。两个“于是”连用,强调了我们站着喝酒、不用筷子吃茴香豆等行为都是遵循孔乙己的习惯,突出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的深入人心。
3.①名人题词和对联也是咸亨酒店的景物之一,既展现酒店浓郁的文化意蕴,其作者身份也突出咸亨酒店名气大;②引用名人题词和对联能丰富文章内容,突出酒店特点。题词形象展现咸亨酒店高朋满座的场景;对联点出咸亨酒店的特点:名气大,老酒好。③名人题词和对联形式工整,使行文整散结合,文白相间,语言既典雅又朴实。
4.示例:朝拜的不仅仅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众多游客遵循孔乙己的习惯喝酒、吃豆、说话,都是因为人们对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难以忘却。同样,咸亨酒店之所以闻名遐迩,也是源于人们对小说《孔乙己》所呈现的文学世界的朝拜。鲁迅作品中的闰土、阿Q等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外婆家”等地方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可见人们朝拜的是鲁迅先生及其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文学、艺术、科学及其它领域的优秀者与他们的成果,也一样赢得了人们的膜拜。文中朝拜的,其实是文化。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内容。
结合第③段“一幅金字黑匾,老远就赫然入眼,上书:咸亨酒店。平房,黑色小瓦,坐落在街道一边,夹挤在高高低低的楼房中间,自有一副古香古色的神采”“门面宽约三四间,木门板全部拔除,整个酒店就完全无遮无挡地当街敞开着。依然保持着当年‘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那木板制的曲尺形的大柜台,油漆斑驳,木棱也已磨光,探过头去,可以看见赭红色的酒坛”可知,这里写出了咸亨酒店古香古色的特点;
结合第⑥段“我们刚刚在长条桌边落座,不知谁在拖长声调模仿着孔乙己的名言”,第⑦段“酒店墙上,有一幅裱饰过的题词,一副对联。题词曰”,第⑧⑨段“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看看题款,竟是著名作家李凖献辞,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手书。辞联极致幽默的韵味,笔墨亦遒劲潇洒,使古朴的‘咸亨酒店’平添了一丝风韵”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第 段“可知,这里写出了咸亨酒店有文化意蕴的特点;
结合第 段“孔乙己确实是高朋满座了。小小的酒店里,现在拥拥挤挤坐着的酒客,大都是从南方或北方来到鲁镇而落脚此店的“可知,这里写出了咸亨酒店游客多,名气大的特点。
2.本题考查品味加点词语。
“于是”是连词,表示承接。结合句子“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可知,这里写出了“我们”站着喝酒和用手指捏茴香豆儿的原因,因为孔乙己有这样的习惯,“我们”对孔乙己的印象深刻,从而在行为上也遵循了孔乙己的习惯。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分析。
根据引用的名人题词和对联“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可知,这里体现了咸亨酒店的顾客很多,生意很好,名气大,“老酒醉人多”也体现了咸亨酒店的酒很好,突出了咸丰酒店的特点;结合第⑦段“酒店墙上,有一幅裱饰过的题词,一副对联”可知,这里的题词和对联也是咸亨酒店的一部分,也让咸亨酒店的文化韵味更加浓厚;结合第 段“看看题款,竟是著名作家李凖献辞,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手书。辞联极致幽默的韵味,笔墨亦遒劲潇洒,使古朴的‘咸亨酒店’平添了一丝风韵”可知,从题词的人物可看出咸丰酒店的名气大;从题词和对联的结构上看,句式整齐,题词显得典雅,对联的意思一目了然,简洁朴实;从整篇文章来看,这里的题词和对联增强了本文的文学气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4.本题考查谈看法。作答时应先表态,朝拜的不是孔乙己。
例如:朝拜的不仅仅是孔乙己。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和科举制度毒害下,迂腐不堪、四体不勤,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所以小说中塑造的孔乙己确实引不起大家的敬重,就谈不上朝拜;结合链接材料“‘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节假日里也迎来了众多游客。游客们来此寻找鲁迅儿时足迹,游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还在安桥头村走高跷、看社戏”可知,这些地方或这些活动都是因为鲁迅的文章而有名,游客也是因为对鲁迅所的文学充满敬意,才会在现实生活中追逐文学中的足迹,所以大家朝拜的不仅仅是孔乙己,更多的是向文学致敬,向文化致敬。
【例】(2023·浙江湖州)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媲美①
林青
①一朵雪花的体态是轻盈的,宛如六枚小银针,千针万线,给S大学校园绣出了合身的水晶外套。但是,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文史楼北墙畔一株年轻的龙柏,由于一夜风摧雪压,已经倾侧成30°斜角了。
②远处走来几个身背照相机的年轻人。其中那位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真美,一双亮晶晶杏核儿大眼,似湖?似星?谁也说不清,只惹得路人不时朝她张望。这群市大学生摄影协会会员准备捕捉大自然恩赐的美妙镜头,心情舒畅地说笑着,渐渐地走近这棵倾斜的龙柏。
③“在文史楼前拍张雪景吧!”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提议。
④“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喏,到生物系的小植物园去,那儿不仅有龙柏,还有雪松、扁柏呢。”
⑤她的声波在清冽的空间扩散,像清甜的冰糖渐渐融化。年轻人留下了一串无邪的笑声。
⑥又一个竹骨梅肌的青年出现在文史楼前,衣服右下摆隐约可见斑驳的油画颜料污迹。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不满地轻声嘀咕:“搞环境保护的同志真马虎,昨晚下那么大的雪,竟没来校园巡视,他们对美的统一性的被破坏负有间接的责任!”这位美术爱好者凝视片刻,灵感的火花映亮心窗,他立刻打开速写本,捏着炭精棒,勾勒这棵龙柏的体态轮廓,准备回宿舍精心画一幅漫画,连画名也想好了,就叫做:《一株龙柏的控诉》。他离去时遗憾地摇头叹息,眼波里颤动着一丝失望的情绪。
⑦微弱的阳光下,急匆匆地走来一个肩挎旧书包的青年工人,他是来旁听中文系选修课的。突然,一阵风吹拂龙柏树,扬起无数雪沫,洒在他头上、身上。青年工人仰脸看看那株龙柏,脚步放慢了,他一看手表,立刻加快步伐走去。
⑧一会,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
⑨上课铃声响了。他疾步如飞地向教室奔去!
⑩静谧。点点不同的浅蓝色脚印留在雪地里,组合成一行行无人辨识的文字,蕴藏着精致微妙的内涵。那株龙柏静静注视着面前的雪地,仿佛苦心思索关于美的神秘的定义。
(选自《散文佳作108篇》)
【注释】①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1.阅读要关注文章开头。在第一段中,同学们发现下面文字富有意味,请你选择最有感触的一项做批注。
A.“宛如六枚小银针”
B.“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
2.阅读要关注文中特别之处。某同学找到了“特别之处”,但又说不清楚,于是提出了下面疑惑。请你选择一项,给他解惑。
A.文中写那位姑娘时,极写她“真美”,有什么用意?
B.文中写爱好美术的青年出场时,为什么要用“竹骨梅肌”这个词?
C.文中写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脊梁”是不是还有所指?
3.阅读要关注文章题目。在翻译成英文时,译者把题目“媲美”翻译成“Beauty”(意思是“美”)。你认为哪个题目更符合作者的感情倾向?结合文意回答。
4.阅读要关注文章结尾。请你结合全文,阐述你对“美的神秘的定义”的理解。
【答案】1.A.此处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雪花让校园变得犹如童话世界一样纯美。
B.引出下文,表现人们对龙柏树的不同态度。
2.A.用姑娘的外貌美来衬托其行为的冷漠,对龙柏树积雪的无动于衷。
B.“竹骨梅肌”采用反讽手法,写出身材高大的画家表面上看起来像竹子那样高风亮节,但其行动并没有体现正直的气节和风骨,只会夸夸其谈。
C.“脊梁”在文中指的是龙柏树的树杆伸直了;表现年轻人富有同情心和实干精神,是民族的“脊梁”。 3.“媲美”更符合作者的感情倾向,它含有相互比美的意思。文中叙写了龙柏树被大雪压得树杆倾斜了,三个过路人对这种现象持有不同的态度,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引发人们对美的思考。而“美”只是表现校园的环境美和青年工人的行为美,无法体现文中采用的对比手法。 4.文章采用对比手法,表现真正的美不只是外表美,也不仅是语言美,最重要的是心灵美。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宛如六枚小银针”此处运用比喻手法,将“雪花”比作“银针”。结合文中第①段中“一朵雪花的体态是轻盈的,宛如六枚小银针,千针万线,给S大学校园绣出了合身的水晶外套”,可知:此处描写出雪花让校园变得晶莹剔透,犹如童话世界一样纯美。
(2)“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中的“缺陷”指的是美中不足的意思;结合文中第①段中“文史楼北墙畔一株年轻的龙柏,由于一夜风摧雪压,已经倾侧成30°斜角了”,第④段中“‘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第⑥段中“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第⑦段中“突然,一阵风吹拂龙柏树,扬起无数雪沫,洒在他头上、身上。青年工人仰脸看看那株龙柏,脚步放慢了”,可知:此处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由于一夜风雪,龙柏树被压斜了,这就是“缺陷”所在,引出下文人们对龙柏树的不同态度。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A.根据文中第②段中“其中那位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真美,一双亮晶晶杏核儿大眼,似湖?似星?谁也说不清,只惹得路人不时朝她张望”,第④段中“‘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可知:作者先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姑娘的样子很美;又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姑娘看见龙柏树被雪压倾斜了,没有帮助龙柏树清理积雪,表现她对龙柏树的遭遇无动于衷;以外貌美来反衬其态度不美;
B.根据文中第⑥段中“又一个竹骨梅肌的青年出现在文史楼前”“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不满地轻声嘀咕”“他立刻打开速写本,捏着炭精棒,勾勒这棵龙柏的体态轮廓,准备回宿舍精心画一幅漫画,连画名也想好了,就叫做:《一株龙柏的控诉》。他离去时遗憾地摇头叹息,眼波里颤动着一丝失望的情绪”,可知:美术青年看到龙柏树被雪压得倾斜后,对此表示不满,但他没有用实际行动帮助龙柏树,只是将其当成创作的灵感来源。此处的“竹骨梅肌”采用反讽手法,写出身材高大的画家表面上看起来很正直,有像竹子那样高风亮节,但其行动并没有体现正直的气节和风骨,只会夸夸其谈;
C.根据文中第⑦段“青年工人仰脸看看那株龙柏,脚步放慢了,他一看手表,立刻加快步伐走去”,第⑧段中“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可知:青年工人发现龙柏树被雪压斜的时候,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找工具为龙柏树除去积雪。“脊梁”指的是龙柏树上的积雪被清除,树杆伸直了;暗指年轻人看到不平的现象时,敢于挺身而出,敢于维护社会正义,富有同情心和实干精神。
3.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含义。
“媲美”的意思是指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类似比美之意。一般都用于一种东西可以和另一种东西相比较;
结合文中第①段中“文史楼北墙畔一株年轻的龙柏,由于一夜风摧雪压,已经倾侧成30°斜角了”,第④段中“‘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第⑥段中“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不满地轻声嘀咕”“他离去时遗憾地摇头叹息,眼波里颤动着一丝失望的情绪”,第⑧段中“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可知:面对龙柏树被雪压得倾斜的现象,三个过客有不同的反应,貌美的姑娘对此无动于衷;青年画家虽然同情龙柏树,但没有伸出援手帮助它;只有青年工人付之于行动。作者将这三者的态度进行对比,赞扬青年工人的具有正义的品质,富有同情心和实干精神;
根据文中第①段中“一朵雪花的体态是轻盈的,宛如六枚小银针,千针万线,给S大学校园绣出了合身的水晶外套”,第②段中“这群市大学生摄影协会会员准备捕捉大自然恩赐的美妙镜头”,可知:“美”指的是雪花让校园变得晶莹剔透,犹如童话世界一样纯美,吸引人们前来欣赏;
根据文中第⑧段中“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第⑨段中“上课铃声响了。他疾步如飞地向教室奔去”,可知:此处突出了青年工人身上具有美的品格及心灵美,有和前两个人进行对比的意图;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题目“媲美”比“美”更符合作者的感情倾向。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
根据文中第⑩段中“那株龙柏静静注视着面前的雪地,仿佛苦心思索关于美的神秘的定义”,可知:本句采用拟人手法,将龙柏树当成人来写,表面上叙写龙柏树的思索,实则引发读者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这一写作主题,本文中的龙柏树象征社会上处于弱势的群体;
根据文中第②段中“其中那位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真美,一双亮晶晶杏核儿大眼,似湖?似星?谁也说不清,只惹得路人不时朝她张望”,第④段中“‘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可知: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的外貌很美,她只是单纯出来寻找自然美,对于龙柏树被雪压得倾斜的事实无动于衷,在此作者暗示这个姑娘具有外貌美,但这并非真的美,她的行为并非是美;
根据文中第⑥段中“又一个竹骨梅肌的青年出现在文史楼前”“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不满地轻声嘀咕”“他立刻打开速写本,捏着炭精棒,勾勒这棵龙柏的体态轮廓,准备回宿舍精心画一幅漫画,连画名也想好了,就叫做:《一株龙柏的控诉》。他离去时遗憾地摇头叹息,眼波里颤动着一丝失望的情绪”,可知:美术青年虽然同情龙柏树的遭遇,也想将龙柏树的不幸遭遇诉之笔下,但他没有真正对龙柏树伸出救援之手,帮助龙柏树摆脱困境,他代表的是一种只是空谈主义者,空谈也不是真正的美;
根据文中第⑦段“急匆匆地走来一个肩挎旧书包的青年工人,他是来旁听中文系选修课的”“青年工人仰脸看看那株龙柏,脚步放慢了,他一看手表,立刻加快步伐走去”,第⑧段中“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第⑨段中“上课铃声响了。他疾步如飞地向教室奔去”,可知:青年工人只是来学校旁听的学生,他代表着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当他见到龙柏树的不幸遭遇时,没有袖手旁观,没有空口批评,而是积极找工具为龙柏树除去积雪,让龙柏树伸展枝干,走出困境,重挺脊梁,他的行动阐释了行动美,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作者将三人对待龙柏树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真正的美是面对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时,不无动于衷,不空谈,积极伸出援手,富有同情心和实干精神的主题。
知识点一 内容概括
概括题一般位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一题,主要考察学生能否读懂文本,并按照一定顺序梳理文章,筛选出重要信息。该题型难度一般,有两种提问方式:
第一种提问: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本内容或文本重要信息。
此类提问重难点在于“如何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或信息)”,因此在答题时,可先划分层次,抓主要人物和事件,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可用“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形式精炼地整合答案。而在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时,可用“分点概括”力求作答清晰简洁。
第二种提问:题干中会出现“图表”或“流程梳理”等,以填空形式考查。
此类提问可采用“定位法”答题。
概括题——“定位法” 阅读文章时需标出段落序号,再标注楚图表内的已知条件所在段落,由此可锁定所需条件的段落范围。
知识点二 主旨提炼
☆ 主旨提炼题标志性词语
主旨、主题、中心、启示、启发、启迪、文眼、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思想感情等
☆ 主旨提炼题答题技巧
1.看:看文章标题;看开头、结尾;看情绪、情感变化等关键词;看主旨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等关键句。
2.析:分析人物情绪、情感变化的原因,分析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分析关键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3.括:概括主要情节事件,从中体会作者对事情的态度、感情,对主要人物的评价,归纳文章主旨。
4.联:联系文中的环境描写及文章的时代背景,或者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的时代特征,从而找到主人公所代表的人物群像,更深入地把握文章主旨。
5.调:中考阅读中的主旨题在呈现形式上是多样化的,不仅限于直接分析文章的主旨,也可能是对标题的分析、对结尾的分析、与补充材料的对比阅读、与名著导读结合等。因此,在答题的时候,除了要概括文章的主旨,也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
☆ 主旨句答题格式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了……(人、事、物),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表现(反映、揭示、歌颂、赞美、揭露、鞭挞、讽刺)了……。
一、(2023·浙江宁波·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枕杜记
李修文
①我经常想起杜甫,有一回,在黄河边的渡口上喝醉了之后,幻觉出现了,我看见了杜甫,他就挤在人堆里,登上了最后一班渡船,他似乎与我有过短暂的对视,但是倏忽便不见了,我没看清他,但我知道那个人就是他。但见孤月当空,夜幕里尘沙四起,我的鼻子酸了一下,但是又生怕他招呼我,让我跟他同路,所以,我反倒撒腿就跑出了渡口,跑向了更深的夜幕。
②在夜幕里奔跑的我全然不会想到,该来的终于要来,新绿总会遇见春天,枯木也会被火点燃,我和杜甫,终将有更多的相见。
③那是在河北的一个小县城,为了一点可能的生专题12 散文阅读(五种类型题)
目 录
2
【课标要求】 2
【命题趋势】 2
【考查要点】 2
【考点分布】 2
3
考点一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3
3
5
知识点一 标题的含义 5
知识点二 标题的作用 7
知识点三 拟写文章的标题 7
8
考点二 内容概括 14
14
17
知识点一 内容概括 17
知识点二 主旨提炼 18
18
考点三 词句理解赏析题 25
25
26
知识点一 词语的理解及赏析 26
知识点二 句子的赏析 28
30
考点四 语言赏析 37
37
39
知识点一 语言赏析题答题格式 39
知识点二 字词句的赏析 39
知识点三 手法的赏析 40
知识点四 朗读设计 44
44
考点五 人物形象分析 50
50
51
知识点一 人物形象分析答题技巧 51
52
【课标要求】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5.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6.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命题趋势】
在中考中,小说和散文是文学类文本的两种考查形式(近年浙江部分地区新增寓言、童话类)。从考频来看,近五年的中考以考察小说、散文为主。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中,除文本性质造成的题型不同外,其命题底层逻辑却较为相似。
【考查要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理出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顺序,把握散文线索,准确概括文章的要点。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抒情句、哲理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借助常用的修辞知识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说出从中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6、对散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在对作品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文本,在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基础上进行解读。
【考点分布】
浙江近三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情分析一览表
出处 年份 文体 题目 考查题型
杭州 2021 小说 《粮食》 内容概括、人物心理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分析、主旨
2022 小说 《夏天奔跑的声音》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旨(开放性)、名著导读
2023 记叙文 《诗歌创作课》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人物心理分析)、句段作用、主旨(启示)
宁波 2021 小说 《仓鼠爱德华的日记1990—1990》 内容概括、文字编排特点、叙述角度、主旨
2022 散文 《吃鲫鱼说》 语言赏析(词语、句式、画面感、朗读设计)、主旨(散文集专题场景应用)
2023 戏剧 《京剧<范进中举>》 戏剧改编剧本、改编意图、人物形象分析、语言赏析(唱词选择)、主旨(讽刺手法分析)
温州 2021 童话 《春天的曲子》 内容概括、叙述角度、句段作用、结尾分析、主旨
2022 散文 《在桃花峪看黄河》 语言赏析(摘抄关键词、朗读设计)、词语句子含义理解、句段作用、主旨、古诗文默写
2023 小说 《鲲鹏记》 内容概括、形象设计与配文、古诗文默写、主旨
绍兴 2021 小说 《镇堂之宝》 内容概括、句子含义、语言赏析、主旨
2022 童话 《太阳和蜉蝣》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朗读设计、反复修辞)、形象分析、主旨
2023 散文 《在“咸亨酒店”》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加点词、引用)、主旨(结尾分析、材料对比、观点)
嘉兴 2023 散文 《怀念蛙鼓》 语言赏析(比喻修辞、加点词、引用、化用)、写作手法(比较阅读)、主旨(报刊栏目场景应用)
台州 2021 小说 《呼唤》 内容概括、语段作用、把小说改编成话剧、主旨(结尾分析)
2022 散文 《荠菜花》 内容概括、叙述顺序的作用、语言赏析(朗读设计、加点词)、主旨(结尾段分析、诗歌对比阅读)
2023 小说 《歌唱家》 艺术手法(讽刺)、主旨
2023 散文 《贺兰山凝眸》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修辞、词语、句式、朗读设计、批注)、句段作用、主旨(作者情感分析)
金华 2022 小说 《山里的夜》 仿句和名著导读、内容理解和拟标题、内容概括和句子含义、主旨(对比阅读、结尾分析)
2023 散文 《瓜子和灯花》 内容理解、语言赏析(标点、副词、句式)、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主旨
湖州 2021 童话 《向前行的小龙虾》 内容概括、句段作用、语言赏析(朗读方案)、主旨(结尾分析)
2022 散文 《一群傻瓜在菜地里》 主旨(栏目场景应用)、结构分析、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赏析(想象、托物言志、象征)、主旨
2023 散文 《媲美》 语言赏析(批注、词语赏析、句子赏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主旨(结尾分析)
衢州 2021 散文 《春》 联想与描述、想象与描述、语言赏析(加点词)、语段作用、小诗写作
2022 小说 《记事本》 词语句子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寄语写作
2023 散文 《琐记(节选)》 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情感分析、句子含义理解
舟山 2022 小说 《成功》 语言赏析、句段作用、情景补写、主旨(启示感悟、看法观点)
丽水 2021 戏剧 《民族魂(鲁迅)》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人物形象分析、主旨(开放题)、段落仿写(名著导读)
2022 散文 《仰望缙云》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标点、词语比较)、叙述顺序(作者情感变化)、名著导读
2023 童话 《手摇风琴》 内容概括、语言赏析(加点词、隐喻)、主旨(文本理解和阅读体验)
考点一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例】(2023·浙江金华)瓜子和灯花
林斤澜
①我相信淘汰。因此以为代代相传的事情,总有道理。
②我家嗜食西瓜。南方伏天炎热,中午“打狗不出门”。父亲早在多年来往的瓜贩那里定下西瓜。到节气成担挑来,堆在厢房地上。中午鼾睡醒来,父亲小胖赤膊,持大菜刀,抱大瓜。我们多子女家庭,瓜大如斗也不嫌大。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这时,大小孩子围上了桌边,刀起瓜开,一声情不自禁的唏溜。
③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小城小康人家,盛暑的享受。
④后来我居住北京,三四口小家庭,或上街或下班总记得用网兜拎个西瓜回来,守在小圆桌这边着操刀的,只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可是兴味不减当年。女儿背心短裤,双手捧瓜,下巴淋漓,胸前湿透,洇到圆圆肚子。大人把切片码到她面前,告诉:慢慢地吃,都是你一个人的。告诉:瓜子要吐出来,若咽了下去,会在肚子里长西瓜藤……
⑤说到这里,猛然想起这个话,是在老家大桌子边上听来的,仿佛就在昨天。
⑥女儿进了幼儿园,长了知识。一天吃着瓜叫道:“骗人!”带着愤愤不平的样子。
⑦大人问怎么了?女儿叫道:没有土!肚子里没有土,不会长西瓜!
⑧大人说,也没有阳光。土、阳光,还有水,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女儿明白了,也还说“骗人”,也还是委屈的声音。
⑨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
⑩这才多久呢?刚刚受骗,又去骗人,这怎么解释?其实解释不重要,说为了孩子好,瓜子不能消化。说为了养成细嚼慢咽,文明礼貌。说等到孩子明白过来,就长了知识……哪个说法也可以,都是“教育意义”。但更有“意义”的,也不一定能够传代。
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那么狗蛋日后,还会传给他的孩子吗?只怕不会了。现在屋子里有空调,不出汗。冰箱里有奶茶有果汁。妈妈把西瓜片放到他旁边的时候,连头也不回,他两眼叫电视里的小神龙粘住了……昔日的和谐再不会有,今日的和谐里怕没有“西瓜”的位置。“西瓜”的故事究竟还不多么美。
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
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妈妈低声唤爸爸,看,你看,宝宝笑了。爸爸赞叹,灯花婆婆,灯花婆婆在教他微笑……妈妈和爸爸怕打搅教学,沉默。一种神秘的热力,饱和身体,饱和屋子,饱和夜晚。
我小时候见过点灯草的油灯,结了豆豆似的灯花,光线就暗淡了。拨拨灯草,让灯花飘飘落下……落地却糯糯地站起来一个婆婆,总眉善目,那微笑——你欣赏蒙娜丽莎就是蒙娜丽莎的,你喜爱荷叶母亲就是荷叶母亲的。
狗蛋的妈妈没有用过油灯,也没有用过洋油灯。只有在停电的日子里点过蜡烛,蜡烛只偶然结丁点灯花。
狗蛋很少遇见停电了,停电也只停两三个小时,蜡烛来不及结灯花。狗蛋只在电视里见过油灯,在小人书里看到灯花婆婆的故事。狗蛋还没有认字,要姥姥讲灯花婆婆。姥姥讲了又讲,后来只念小人书上的短短句子,念了又念,狗蛋一遍遍听不厌,每一个字后面都有总说不灵清的神秘。其实也是“骗人”,不过还没有一个人——不论孩子或大人,会嚷出“骗人”的话来。
摇篮里的孩子还不会叫妈妈,还不大认得爸爸,难道会做梦?空白,这梦怎么个做法?灯花婆婆又通过什么去教?耄耋作家端木簇良家里的小黑猫会做梦。又怎么知道是做了梦了?戏剧导演钟夫人断然说道:看表情。
灯花婆婆没有别的职责,只教微笑。她的专业太专了不是?同时也太广了不是?在别地别国没有遇见这么个专业形象不是?又觉得这个形象其实不可少不是?
灯草灯芯不能充分燃烧的疙瘩,却叫灯花。灯花飘飘落地,一糯一糯地,站立起来一个婆婆,却是微笑的化身。灯花年代早就过去了,微笑永存。这个婆婆的形象越遥远,越神秘,越多义多到差不多无义,越永久。
(选自《林斤澜散文》,略有改动)
1.【触发】请摘录文中一处内容,并写出你由此触发想到的生活经历。
2.【赏言】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请从下列三句话中任选一句,按要求赏析。
A.父亲敲敲,听听,相相,猜猜红瓢、黄瓢、皮薄、皮厚、沙不沙、熟不熟、甜不甜……(从标点的角度赏析)
B.忽然女儿有了儿子狗蛋,忽听见她跟狗蛋说:“慢慢吃,小心瓜子,咽到肚子里去会长……”(从副词的角度赏析)
C.黄昏,人静,灯下,摇篮里的孩子甜甜睡着……(从句式的角度赏析)
3.【辨读】请为下面加点的“和”(A.hé B.huó)选择最确切的读音,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明理由。
这里有一种情趣。这种情趣和炎热,和长日午后,和市井人家,和和睦家庭和谐。中国人的情也好趣也好,和谐最好。
4.【解题】比较《瓜子和灯花》与《西瓜和灯花婆婆》两个题目,体会本文以《瓜子和灯花》为题的妙处。
5.【品意】文中说:“真正的美,一旦诞生,就不消亡。”这里的“真正的美”是什么?依据你的生活体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知识点一 标题的含义
1.常见题型
探究作者以“ⅹⅹ”作为标题的理由。
文章题目中“ⅹⅹ”有哪些含义
请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标题的内涵。
试分析标题“ⅹⅹ”的含义。
2.思路分析
(1)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
抓住标题的关键词解释标题的本义、字面义联系文章说明标题在文中的指代义。
(2)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
分析文章标题深层含义的五个角度:
深 层 含 义 修 辞 义 指出标题采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将奥楚蔑洛夫比作“变色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双关义 分析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风筝》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放风筝的事,深层含义则是作者淡淡的乡愁和对冷酷现实的憎恶及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象 征 义 找出标题中本体与文中象征体之间的关系。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情感态度 明确标题所表明的情感态度和文中人物特点。如《我的老师》这一标题既是“我”对老师的感激与喜爱的情感的出发点,又是文章标题的含义。
主 旨 指出标题与主旨的内在联系。如《济南的冬天》这一标题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地点明了地点和节令,仿佛出现了一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表达出自己鲜明的感受。
(3)条理清楚,精准表达。题目的表层含义是……(本义/字面义/指代义),深层含义是……(从题目修辞义、象征义、情感态度、主旨等角度作答)
3.答题格式
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
知识点二 标题的作用
1.常见题型
以ⅹⅹ为标题作用是什么?说说标题的作用。
2.方法归纳
(1)审清题干,明确题干要求,考察标题作用。
(2)联系文本,对标题修辞、内容、结构等方面具体分析。
标 题 作 用 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交代记叙要素,点明背景,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结构 充当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标题展开
主旨 点明(暗示)文章主旨
表达效果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运用……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借用古诗词(歌词、俗语、名言),增添文化韵味;营造……氛围(用词新颖别致),吸引读者
(3)条理清楚,精准表达,按照分析结果,分点做答。
注:①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全面分析。②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3.答题模板
标题作用=(含义)+选角度+答作用(角度:结构、内容、写法、语言、情感、主旨等)
知识点三 拟写文章的标题
1.思路分析
①寻找文章线索
②明确主旨和思想感情
③反复研读开头和结尾
④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⑤抓住核心人物
⑥抓住核心事物
⑦抓住核心事件
⑧把握作者情感。
注意: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
2.答题模板
自拟标题=线索(主要事件、人物、环境、情感、主旨)关键词
一、(2023·浙江杭州·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_____________
①那是初中阶段的最后一节体育课,两个班的同学集合在操场上。“玩个游戏吧。”体育老师说,“斗鸡。”所谓“斗鸡”,就是一条腿立着,用手抱着另一条腿,跳跃着用膝盖跟对手战斗。谁的手先松开,脚落到地上,就算谁输。按班来分的男生们面对面排成两排,中间隔了一米。(甲)“嘀——”老师使劲吹响铁哨子。男生们立即抱起一条腿,单腿跳跃着,像骑着一匹暴躁的小马,朝对方冲过去。
②只有我一个人,抱着腿,不但没有往前冲,反而往后一连退了几米。
③我单脚立在战场的边缘,静静地看着他们冲撞成一团。我们“斗鸡”的时候,“大将”都这样,会在第一时间脱离混战,而静观其变,寻找真正的敌手。几分钟后,我们班的男生只剩我一个,而对方还有三个人。
④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在了我的身上,我还是一动不动。
⑤他们朝我围了过来,就在冲向我的那一刻,我已经看出他们各人实力的强弱。我也朝他们冲了过去。我选择的是跳跃最慢的那一个,一撞,他倒在了地上。我没有停步,立即绕到了其他两人的后边。我们班的同学发出一阵欢呼声。我来回跳跃着,不让他们四面夹攻,而在他们追击我的时候,选择离我最近的那个下手。在他追过来时,我突然转身,并且只转一半,俯下身子,把肩对着他,他抱着腿,最猛烈的一击,就砸在他的肩上。就在砸中的这一刻,我只要把腰一直,用肩一顶,他就立即倒下去。
⑥现在,我的面前只剩最后一个对手了,是一个高大的胖子。
⑦最猛烈的战斗就是膝盖对膝盖、硬碰硬地冲撞,形势对我很不利。他只是缓慢地朝我压过来,像坦克一样,我所有的技巧对他来说,都失去了作用。他没有任何花招,只是直直地向前碾压,遇到我了,就用膝盖狠狠地砸,砸得我疼得受不了。我一步步后退着,他不慌不忙地向我逼近。我已经浑身是汗,腿也没劲了,麻木到跳不动了。我的孤军奋战,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所有的同学都在朝我大喊大叫,为我鼓劲。
⑧我站着,但已经站不稳了,身子摇摇晃晃。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突然朝他冲过去。就在靠近他身体的那一刻,我跳了起来,把身体腾到空中,然后落下来。我没有落在地上,而是把整个身体都压在了他的身上。他站着,想使劲把我顶下去,可是他只是把我的身体微微地抬高了一点点。我听到他发出巨大的喘息声,他的脸上已经满是汗水。
⑨四周鸦雀无声。
⑩“嗵”的一声,他坐倒在地,而我就站在他的旁边,体育老师吹起长长的一声铁哨,我赢了。我缓慢地、艰难地松开手,把一直抱着的那条腿放到地上。我们班的同学朝我跑过来,把我围在中间。我已经站立不住了,身子一歪,坐到了地上。体育老师喊:“把他架起来走一走,不能坐。”两个同学赶紧一左一右架着我的胳膊,带着我在操场上慢走,我走到哪里,同学们就跟到哪里,围着我说着、笑着,如众星拱月。
下课了,快乐的人群慢慢散去,我一个人走出校门,走到旁边的一座小小的水泥桥上,靠栏杆站着。冬日的夕阳洒下金色的跳跃的光,从田里归来的人们,扛着锄头,挑着空担,说笑着,三三两两从我面前走过,我的左腿又胀又痛,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快活。我对着每一个从我面前走过的人莫名地笑着。他们对我一无所知,也不知道我是一个英雄。整整一个学期,在这所陌生的学校里,我沉默寡言,安静地在人群之外看着他们的热闹,从来没人在意我。谁会想到,一学期快结束了,上最后一节课的体育老师,竟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几天之后就放了寒假,整个寒假我都处在激动之中。我盼着早点开学,早点回到我的班级。全校的学生都已经知道我,知道初三有个“斗鸡大王”。
开学了。
可是,他们已经不记得我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与现在只隔了一个寒假啊,竟然再也没人提起了,我有几次故意提起“斗鸡”这个话题,可是没人接话。我这个英雄,只做了一节体育课的时间。时间过去30多年了,我努力回忆我在这所学校里的一切,我只记得这场“斗鸡”。我记得同学们把我围在中间,对着我又喊又笑。这也是我这30多年来,荣耀的巅峰。
作者:申赋渔,有删改
1.不同的文摘杂志收录此文时拟有两个标题,分别为“我做过一节课的英雄”和“斗鸡”。你觉得哪个更好?请结合文章的叙事内容进行评析。
2.阅读全文,完成故事情节和作者心情变化的图表填空。
情 节 心 情
单腿站立,静观其变 冷静
(1) 快活
放了寒假,盼望开学 激动
开学之后,没人提起 (2)
3.有同学认为,虽然本文的描写很精彩,但第 段划线句子的描写比较突兀,可以删掉。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说说你的看法。
4.文中作者的用词也很耐人寻味,比如“英雄”这个词,会让人想起《阿长与〈山海经〉》里“伟大的神力”,这样的“大词小用”,你觉得有何妙处?
5.通读全文,你读到的是作者胜利的喜悦。还是伤感的失落?请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
二、(2023·浙江杭州·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三岁半的旅行
周国平
①春天,朋友们集体出游,三岁半的啾啾随我们同行。十几个大人,只有她一个孩子,便成了大家宠爱的对象。
②在机场候机室,众人欣赏地围着她。阿蓝说:“你把我们都迷倒了。”红问:“怎么没倒?”阿蓝朝后仰,头发垂下。啾啾说:“头发倒下了。”阿蓝问她:“你的白马王子是谁?是不是爸爸?”她严肃地回答:“爸爸就是爸爸,爸爸本身不是白马王子。”
③我们多次在阿蓝的俏江南吃饭,啾啾最爱吃的一道菜是鸭饼。阿蓝喜欢孩子,每次看见她,总围着她转,但她显得有些矜持。红做她的工作,告诉她,阿蓝阿姨本事可大了,有好多个餐馆。她问:“阿蓝阿姨的每个餐馆里都有鸭饼吗?”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她才露出服气的神情。
④崔健戴着那顶洗白了的帽子,从帽檐下笑眯眯地看着她,问:“你叫什么名字?”她笑而不答。崔健说:“你叫周健吧?”她小声说:“你叫崔音序。”她用这个方式既回敬了他的玩笑,又回答了他的问题,令他吃一惊。
⑤飞行途中,她快活极了,不停地说话和评论。机舱外,云层不厚,透过云的间隙可以看见下面的沟壑,一条略微泛红的长长的黄带子蜿蜒其间。妈妈告诉她,那是黄河。她惊呼:“妈妈你看,黄河流到云上去了!”的确,黄带子的另一端向天际甩去,被云遮住了去向。于是妈妈给她讲王之涣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讲唐朝的诗人,提到了李白。她会背《静夜思》,问妈妈:“李白还活着吗?”妈妈向她解释,李白是古代的人,很久以前活着,早就不在了。她听了,露出思考的表情,显然感觉到了时间的令人困惑。
⑥抵达成都,在一家宾馆休息和午餐。这次出游,京城一个作家是发起者,行前他给我们的说法是,成都附近一个景区的开发商是他的朋友,请我们去玩一玩,不需要我们做任何事。到了以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午餐后,我们突然被招呼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我和崔健还被指名在会上发言。发言就发言吧,反正我是要说真话的,谈了中国旅游开发对于生态的破坏。崔健拒绝发言,事后他对我说,他觉得我的发言特别好。
⑦我们开会时,红带啾啾去近旁一个公园玩,在那里给她买了一只米老鼠形象的氢气球,她视为宝贝,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举在手里。回到宾馆,她举着气球来会场找我,想给我看她的收获。一个女服务员把她拦住了,喝令她离开,她一慌张,松开手,气球飞跑了,停留在天花板上。我冲下狗屁主席台,跑去找我的受了委屈的女儿。她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泪流满面。我把她抱起来,向大家宣布:谁替啾啾把气球拿下来,奖一个吻。老六、和平马上搬来几把椅子,叠架成梯子,和平攀上去,把气球取了下来。啾啾信守诺言,给了两位勇士每人一个吻。
⑧女服务员为了维护某种东西而驱赶一个小女孩,这个举动使我对那种东西嗤之以鼻。我确信,那必是一种伪善的、冷血的东西。
1.本文写的是一次朋友们的集体出游,为什么标题却为“三岁半的旅行”?请说说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2.周国平的语言凝练又不失诗意,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①她躲在一个角落里,一动不动地蹲着,小手撑着脸,泪流满面。
②老六、和平马上搬来几把椅子,叠架成梯子,和平攀上去,把气球取了下来。
3.画家刘彦说:“我向人谈国平——国平是个孩子。”请找出句子印证“国平是个孩子”这句话,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孩子性的?(第10题句子除外)
4.文章最后:“女服务员为了维护某种东西而驱赶一个小女孩,这个举动使我对那种东西嗤之以鼻。”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某种东西”并阐述其表现及看法。
三、(2023·浙江绍兴·三模)
卑微的力量
袁凌
①小时候,外婆是院子里最沉默的人。
②外公端着随时会教训人的烟杆,穿对襟大褂的身影笼罩了整个院子。外婆却是搁在角落里的一把干柴,没有多余的水分和气息。声音也消失了。在人前,她是穿过屋顶下光线的一粒灰尘,是外公烟锅里揉碎的烟叶,只有消逝的一丝苦味。她活在世上的时候,像是已经过世。生下了所有成家立业的舅舅,却像是辈分最低的人,无人传递她的姓氏,我这个外孙,不知道她的娘家和名字。
③但一个坚实的身影和一缕无尽温暖的气息,留在我的记忆里,比其它的大事更长久。记得那年我的生日,所有的人都忘记了,连同妈妈和我自己。外婆却把我叫到院角,把一个煮熟了带着温热的鸡蛋递到我手上,告诉我今天满六岁。这个鸡蛋,是从妯娌们拿的供养中存下来的。心中没有数字的外婆,记得院子里所有孩子的生日,用自己小小的物力,为他们留着一个念想。
④另外一次,外婆和大舅娘在出猪圈,我在圈旁玩耍。我喜欢开春时猪圈被翻起来,散发出一冬储藏的气息,含有玉米秆和茅草的芳香,却又混着一种深沉的腥味。外婆使着薅耙,挥动胳膊的姿势坚实有力,跟我平时在院子里见到的她大不相同。或许在人多的场合,她主动缩小了自己。忽然,外婆的薅锄碰到了什么东西,她弯下腰在粪里捡起了那个东西,看了一下,扬手向着我扔过来:“拿去吧!”
⑤那个圆圆的小东西划出一道闪光的弧线,落到我的脚下,是一枚一分钱硬币。这是世上能有的最小的钱了,不知被谁丢到了猪圈里,但它被外婆的手从粪中拾起和抛给我的时候,却熠熠发光。外婆弯腰拣拾钱币的姿势很郑重,抛掷给我的手势坚决有力,吩咐的语调铿锵,不容置疑,我再也没有见到过比那一刻更有力量、决心和权威的外婆,像是瞬间获得了魔力。
⑥即使外婆变成了泥土,院子最终消逝了,那个鸡蛋散发出的温暖气息,和那个抛掷钱币的坚实姿势,却会一直留在我心上。
⑦在童年,外婆这一代的有一层人。她们像是别人生活的背景,已经没有价值,随时可以拿掉。但实际上,她们却比那些在前台活动的家长和队长更可靠。像是砌筑田地的石坎,长了发黑的青苔,长年沉默,没有抽枝发芽的风光。但抽掉了它们,田地会即刻崩塌,收成化为乌有。也像是田地本身,孕育了这里的一切,却从不发出响动。只有俯伏触地,才能听见摩挲泥土的风声。
⑧相比起外婆,妈妈是个生疏的魔术师。爸爸不在场的情形下,她试图用家中短缺的劳力和物质,养活自己和三个孩子。她的道具不够用,常常捉襟见肘,四处露馅。她的手法是一味节省,省到尽头,仍旧面临无粒之炊。她拿不出外婆给的一个鸡蛋和一枚沾粪的钱币。冬天到头,阁楼只剩糠秕,铁锅无从修补。当贫穷无望的年景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她仍旧不能放弃,只能把泪水留给枕头,织进针线。
⑨在妈妈那里,没有什么是不值得节省的,连同衣服上一粒灰尘,因为要用挑回来的水洗掉。没有理由是可以用于放弃的,即使锄头奈何不了老天爷,那也要挖个坑给他看。
⑩当我成年以后开始写作,我最先想要记叙她们,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她们不是时代的纪念碑,也够不上无名英雄。像土地一样,不反射光线,但质地无可怀疑。她们又是田地中的脚印,收集了汗水和收获的重量,标明世代生活的路径。没有她们,我无从确认真实和方向。
(《青苔不会消失》一书自序,有删节)
1.阅读全文,请用文中的关键词(句)填写下表。
人物 卑微(处境) 力量(举动)
外婆 外公端着烟杆随时教训 生养了舅舅们,像辈分最低的人 外孙不知道她的娘家和名字 (1) (2)
妈妈 (3) 一味节省,决不放弃
2.结合语境,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品味语言。
(1)外婆却是搁在角落里的一把干柴,没有多余的水分和气息。声音也消失了。在人前,她是穿过屋顶下光线的一粒灰尘,是外公烟锅里揉碎的烟叶,只有消逝的一丝苦味。(揣摩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相比起外婆,妈妈是个生疏的魔术师。(为什么把妈妈比作魔术师?)
3.学习小组在交流本文的阅读体验时,有组员对文章的结构提出了疑问,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语:本文又七个段落写外婆,只有两个段落写妈妈,为何这样安排?
小文:还有,第⑦段已经从外婆个人写到“一层人”,⑧⑨两段再写妈妈,又回到个人,没必要了吧?
我觉得作者这样安排是有原因的:
4.结合文章内容,联系链接材料,探究标题“卑微的力量”的含义。
【链接材料】
青苔这个东西,很卑微。但是它有一个特征:虽然卑微,但还有一种青色,有一种生命。废墟下面长出的青苔,具有滋润性,具有一种修复的功能。
(袁凌)
四、(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中)
①我八九岁的时候,常跟爷爷到镇上喝早茶。爷爷边走边关注路边稻田的进水口,有时给一块稻田的缺口处筑上些泥巴,不让垄沟里的水过多漫进去;有时给另一块稻田的缺口处挖掉些泥巴,好让垄沟里的水尽快流进去。我对此迷惑不解:“这不是我们家的稻田啊!爷爷你为什么……”爷爷笑了:“别人家的稻田也是出白米饭的。”说完就在垄沟里洗洗手,继续走路了。晚饭后,照例有乡亲到我家絮叨家常,有人感激地说,今早有好心人帮他们的稻田筑岸开缺,问爷爷是否看见。爷爷一本正经地说没有。我当时非常惊愕,明明是自己做的好事,爷爷为什么不说呢?
②其实,像爷爷这样的人,那时候很多、很多。
③我上中学时,有一天突降大雨。放学后我来到车棚,看见我自行车后座上放着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塑料雨披。我问同路回家的同学们,他们都说不知道。有了这件雨披,我没有淋到雨。第二天上学,我依旧将雨披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一下课我就像侦探一样,偷偷地盯着张望,希望找到那个好心人,可就是没有人来取。等放学后打算骑车回去时,却发现雨披已经被取走了。这件事情,我后来曾在老同学聚餐时问过大家,却没有一个人承认。他们说,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做好事的人自己都忘记了,你记住它干啥?
④记住它不干啥,记住就是想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
⑤等做了教师,我也学会了一点善良。在光明中学教语文时,南桥镇一对军人夫妇托人来请求我给他们的孩子教作文。我说我和孩子无须见面,只通过邮箱交流:孩子发一篇作文,我批阅一遍,孩子修改一次。每周如此,坚持两年后,孩子的作文明显进步了,于是我也通过邮箱告诉孩子,我们都完成了任务,也就不再联系了。不过我知道那孩子后来考取了理想的高中和大学。这对父母,这个孩子,都没见过我。我总觉得,保留这个过往的秘密,让我的善良更有意义了。
⑥善良的本质就是默默奉献。我的一位老同事,工作几十年来都在资助贫困地区孩子读大学,但从未在任何场合,任何时间提起过,只是我在一次替他寄快递的时候,意外发现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张扬,他说:“有什么可说的呢?给一点钱,我不穷;不给呢,我也不富。给孩子们读书用,将来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值得做,不值得说。”看我一脸敬佩,同事笑笑接着说:“做了不说,就是积德,最好的‘德’叫阴德。阴德就是只管做不管说。”
⑦退休后在附近公园散步,我经常会看到一对老夫妇,老先生坐着轮椅车,由老太太推着慢慢散步,两人不时绵绵细语,满脸绽放笑意。他们每天缓缓地绕公园走几圈,每当看见一张被丢弃的纸巾,一块被踢碎的泥巴,一段残枝,甚至一根断草,老先生总会说停,老太太便即停车,马上走过去捡起,放进垃圾箱。这一幕幕看得多了,我不禁心生感叹:一个好人,即使每天短短的徜徉,也能够播种善良,而播种最好的方式就是默默成就……
1.阅读全文,概括与“善良”相关的事件。
(1)
(2)我上中学时,一个雨天有同学偷偷借给我雨披而不现身,我十分感激。
(3)
(4)我工作多年,意外发现老同事资助贫困孩子几十年从不张扬,我非常敬佩。
(5)
2.试探究以下事件适合放在文中第4、5、7三段中的哪一段的后面,并说明理由。
成家后,我常带孩子回母亲家,不时会发现家门口的廊檐下,放着几样新鲜小菜,看上去就知道不是母亲和二妹种的蔬菜。问母亲菜是哪里来的?母亲笑笑,摇头说:“实在是不晓得。送的时候,我人在屋里,没有看见。”所有的蔬菜都不会走路,可却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家。吃饭时,嚼着这些美味新鲜的蔬菜,想着送蔬菜的人,也想着这些做好事不留名的善良人。
3.结合具体描写,分析第⑦段中“老夫妇”的形象。
4.请为本文选择合适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A.播种善良 B.默默成就
考点二 内容概括
【例】(2023·浙江绍兴)
阅读《在“咸亨酒店”》,完成小题。
在“咸亨酒店”
陈忠实
①上午游览了东湖,下午又要到王羲之作《兰亭序》的地方去,明天一早就要返回上海了;东湖的山光水色令人赏心悦目,兰亭的幽雅景致也叫人神往。可是,没有到孔乙己曾经喝酒吃茴香豆儿的“威亨酒店”光顾一番,怎么能算真正到过鲁镇呢?
②午休时间,几位朋友相邀,正中下怀。虽然已觉腿酸眼困,仍然兴致勃勃地走出住所的大门。
③一幅金字黑匾,老远就赫然入眼,上书:咸亨酒店。平房,黑色小瓦,坐落在街道一边,夹挤在高高低低的楼房中间,自有一副古香古色的神采。门面宽约三四间,木门板全部拔除,整个酒店就完全无遮无挡地当街敞开着。依然保持着当年“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那木板制的曲尺形的大柜台,油漆斑驳,木棱也已磨光,探过头去,可以看见赭红色的酒坛。我把钱递了上去。卖酒的是一位中年女人,穿着白大褂,使人觉得有失鲁镇的格局,与那曲尺形的柜台也不协调。她用一只提斗从酒坛里提上酒来,倒入酒杯,黄酒其实是暗红色的液体。这杯子更古朴,用洋铁皮焊接而成,大到可以盛一斤酒,上端粗,下端细,状如漏斗。据说冬天喝酒时,可以把细端塞进热水里,用以温酒。鲁镇的长衫阶层或短衣帮,当年就是用这样的酒杯,孔乙己自然也用这样的铁皮酒杯。
④茴香豆儿也不能不尝一尝。不尝一尝孔乙己津津乐道的茴香豆儿,也许不算真正地进过“咸亨酒店”呢!
⑤“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⑥我们刚刚在长条桌边落座,不知谁在拖长声调模仿着孔乙己的名言,摇头晃脑说起来了。木条桌长到丈余,从门口直通到墙根,实际应该算是木案子了。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那用粳米酿成的名曰“加饭”的黄酒,说不准是一股怎样的滋味,既不似白酒那么烈,也没有葡萄酒那么甜,说不上好喝或不好喝,唯其因为孔乙己十分喜好,我拼着将那一杯全然灌下了。那茴香豆儿也没有多少特色,唯其因为孔乙己喜欢,我们嚼起来,似乎别具兴味。
⑦酒店墙上,有一幅裱饰过的题词,一副对联。题词曰:
⑧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
⑨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
⑩对联曰:
小店名气大
老酒醉人多
看看题款,竟是著名作家李凖献辞,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手书。辞联极致幽默的韵味,笔墨亦遒劲潇洒,使古朴的“咸亨酒店”平添了一丝风韵。
孔乙己确实是高朋满座了。小小的酒店里,现在拥拥挤挤坐着的酒客,大都是从南方或北方来到鲁镇而落脚此店的。有穿着西装革履的学者风度的男女;也有一身正统的中山装的很有派头的干部,很难料定他们之中绝对没有县委书记或市委的部长;更有一帮一伙长发披肩紧绷牛仔裤的青年男女,一律坐着或站着喝着装在洋铁皮酒杯里的“加饭”酒,抓着茴香豆儿,笑语喧哗……
解放以后,自打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收入中学语文课本,每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不管其是否特别喜欢文学,大约没有谁会忘却孔乙己的。
孔乙己不属英雄之列,而实实在在是一个被挤扁被碾轧为尘末的迂腐的老夫子,那些主宰鲁镇风云的鲁四老爷之流早该化为污泥了,而独有上大人孔乙己获得了川流不息的朝拜者,真是得其所哉!
1.阅读文章,简要概括咸亨酒店的主要特点。
2.结合语境,品味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一切遵循孔乙己的习惯,他是穿长衫阶层中唯一站着喝酒的人,于是我们也都站着,他大约用手指捏茴香豆儿,于是我们也免去了筷子。
3.文章引用名人题词和对联,有何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文章末段说“上大人孔乙己获得了川流不息的朝拜者”,大家朝拜的是孔乙己吗?结合链接材料和你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链接材料】
“鲁迅外婆家”安桥头村节假日里也迎来了众多游客。游客们来此寻找鲁迅儿时足迹,游鲁迅外婆家朝北台门,还在安桥头村走高跷、看社戏。
(《火爆“出圈”!绍兴旅游再迎新高峰》绍兴网2023.05.02)
【例】(2023·浙江湖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学习任务。
媲美①
林青
①一朵雪花的体态是轻盈的,宛如六枚小银针,千针万线,给S大学校园绣出了合身的水晶外套。但是,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文史楼北墙畔一株年轻的龙柏,由于一夜风摧雪压,已经倾侧成30°斜角了。
②远处走来几个身背照相机的年轻人。其中那位穿黑呢大衣的姑娘真美,一双亮晶晶杏核儿大眼,似湖?似星?谁也说不清,只惹得路人不时朝她张望。这群市大学生摄影协会会员准备捕捉大自然恩赐的美妙镜头,心情舒畅地说笑着,渐渐地走近这棵倾斜的龙柏。
③“在文史楼前拍张雪景吧!”一个浑厚的男中音提议。
④“不,这棵龙柏被风雪压斜了,缺乏自然美。”姑娘那双纤手朝不远处一指,“喏,到生物系的小植物园去,那儿不仅有龙柏,还有雪松、扁柏呢。”
⑤她的声波在清冽的空间扩散,像清甜的冰糖渐渐融化。年轻人留下了一串无邪的笑声。
⑥又一个竹骨梅肌的青年出现在文史楼前,衣服右下摆隐约可见斑驳的油画颜料污迹。他在欣赏雪景之余,猛然发现倾斜的龙柏,不满地轻声嘀咕:“搞环境保护的同志真马虎,昨晚下那么大的雪,竟没来校园巡视,他们对美的统一性的被破坏负有间接的责任!”这位美术爱好者凝视片刻,灵感的火花映亮心窗,他立刻打开速写本,捏着炭精棒,勾勒这棵龙柏的体态轮廓,准备回宿舍精心画一幅漫画,连画名也想好了,就叫做:《一株龙柏的控诉》。他离去时遗憾地摇头叹息,眼波里颤动着一丝失望的情绪。
⑦微弱的阳光下,急匆匆地走来一个肩挎旧书包的青年工人,他是来旁听中文系选修课的。突然,一阵风吹拂龙柏树,扬起无数雪沫,洒在他头上、身上。青年工人仰脸看看那株龙柏,脚步放慢了,他一看手表,立刻加快步伐走去。
⑧一会,他带来一把铁锹、一截旧毛竹、橡皮带,手脚麻利地不停地劳作,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牢牢地屹立在校园。
⑨上课铃声响了。他疾步如飞地向教室奔去!
⑩静谧。点点不同的浅蓝色脚印留在雪地里,组合成一行行无人辨识的文字,蕴藏着精致微妙的内涵。那株龙柏静静注视着面前的雪地,仿佛苦心思索关于美的神秘的定义。
(选自《散文佳作108篇》)
【注释】①媲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1.阅读要关注文章开头。在第一段中,同学们发现下面文字富有意味,请你选择最有感触的一项做批注。
A.“宛如六枚小银针”
B.“正如童话世界也有缺陷一样”
2.阅读要关注文中特别之处。某同学找到了“特别之处”,但又说不清楚,于是提出了下面疑惑。请你选择一项,给他解惑。
A.文中写那位姑娘时,极写她“真美”,有什么用意?
B.文中写爱好美术的青年出场时,为什么要用“竹骨梅肌”这个词?
C.文中写那株倾斜的龙柏终于挺直了“脊梁”。“脊梁”是不是还有所指?
3.阅读要关注文章题目。在翻译成英文时,译者把题目“媲美”翻译成“Beauty”(意思是“美”)。你认为哪个题目更符合作者的感情倾向?结合文意回答。
4.阅读要关注文章结尾。请你结合全文,阐述你对“美的神秘的定义”的理解。
知识点一 内容概括概括题一般位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一题,主要考察学生能否读懂文本,并按照一定顺序梳理文章,筛选出重要信息。该题型难度一般,有两种提问方式:
第一种提问: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本内容或文本重要信息。
此类提问重难点在于“如何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或信息)”,因此在答题时,可先划分层次,抓主要人物和事件,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可用“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形式精炼地整合答案。而在筛选文章主要信息时,可用“分点概括”力求作答清晰简洁。
第二种提问:题干中会出现“图表”或“流程梳理”等,以填空形式考查。
此类提问可采用“定位法”答题。
概括题——“定位法” 阅读文章时需标出段落序号,再标注楚图表内的已知条件所在段落,由此可锁定所需条件的段落范围。
知识点二 主旨提炼
☆ 主旨提炼题标志性词语
主旨、主题、中心、启示、启发、启迪、文眼、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思想感情等
☆ 主旨提炼题答题技巧
1.看:看文章标题;看开头、结尾;看情绪、情感变化等关键词;看主旨句、过渡句、议论抒情句等关键句。
2.析:分析人物情绪、情感变化的原因,分析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分析关键句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3.括:概括主要情节事件,从中体会作者对事情的态度、感情,对主要人物的评价,归纳文章主旨。
4.联:联系文中的环境描写及文章的时代背景,或者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的时代特征,从而找到主人公所代表的人物群像,更深入地把握文章主旨。
5.调:中考阅读中的主旨题在呈现形式上是多样化的,不仅限于直接分析文章的主旨,也可能是对标题的分析、对结尾的分析、与补充材料的对比阅读、与名著导读结合等。因此,在答题的时候,除了要概括文章的主旨,也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
☆ 主旨句答题格式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了……(人、事、物),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表现(反映、揭示、歌颂、赞美、揭露、鞭挞、讽刺)了……。
一、(2023·浙江宁波·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枕杜记
李修文
①我经常想起杜甫,有一回,在黄河边的渡口上喝醉了之后,幻觉出现了,我看见了杜甫,他就挤在人堆里,登上了最后一班渡船,他似乎与我有过短暂的对视,但是倏忽便不见了,我没看清他,但我知道那个人就是他。但见孤月当空,夜幕里尘沙四起,我的鼻子酸了一下,但是又生怕他招呼我,让我跟他同路,所以,我反倒撒腿就跑出了渡口,跑向了更深的夜幕。
②在夜幕里奔跑的我全然不会想到,该来的终于要来,新绿总会遇见春天,枯木也会被火点燃,我和杜甫,终将有更多的相见。
③那是在河北的一个小县城,为了一点可能的生计,我在此流离已久。这一天,正是北风呼啸的正午,我出了旅馆,到街面上去买一双鞋。在一家鞋店里,我正埋着头试鞋,突然听见一声猛喝,我惊诧地抬头,却发现店主的脸凑近了我的脸。我还继续着惊诧,那店主却自顾自大声喊叫。好在是,很快,我便认出了他:好多年前,在北京,我住在一条巷子里,他在巷子头上的一家快餐店帮工,由此相识。因为他说他也喜欢写东西,所以,两人总有说不完的话。没想到,几年下来,我还是旧时行径,他却已经大变模样,开起了鞋店。此地相见,当然是大欢喜,他竟立马关了店门,将我带回了家。和当初在北京一样,他买了猪头肉,又开了一瓶好酒,两个人就此喝了起来,正喝着,他的一双儿女回来了。这双小儿女,站在我们的跟前,却不上前要吃要喝,就好像早已知道他们的父亲迎来了多年不见的故交。
④我端起一盘猪头肉,走向了我的侄儿侄女,眼看着他们笑得越来越欢喜,又看见北风几乎吹倒了屋外的葡萄架,我竟然流了一脸的泪水,当然,我知道我哭泣的缘由,那是因为诸佛示现般的故交、烈酒和舍利子一般的小儿女,还有,也因为一直在我身体里涌动的杜甫的诗: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⑤还有一回,也是跟那舍利子一般的小儿女有关。是在甘肃陇南,我跟着一个纪录片剧组,到了一个村子,去拍回家过年的城中务工青年,那天早晨,我起得早,在村子里转悠,忽然听见一阵哭声,在浓雾里,我循着哭声前去,恰好看见一个打工归来的年轻人站在自家的院落里放声号哭,我没说话,远远地看着他,终于看得真切了——他应该是刚刚到家,一眼见到自己的两个女儿,全都穿的是破衣烂衫,脸上,手上,没穿袜子的脚上,全都是冻疮,终于无法自制,号哭着,左一个,右一个,将两个女儿抱在了怀里,良久之后,他如梦初醒,两只手抖抖索索地从行李里掏出新买的衣服,赶紧给女儿们换上了,那几件被女儿们换下的破衣烂衫,被他鼓足气力,就像扔掉灾害一样,远远地扔出去了好远,恰好落在我的脚下,我蹲下去,看着它们,却又再一回想起了杜甫的诗: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呜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⑥至于我,当浓雾被阳光刺破,渐至消散。和那些没有名字的人一样,哪怕相隔千年,我也在杜甫身上,在他的诗歌里,获得了一寸一尺的实在。骤然间,我突然想要一本他的诗集。于是,片刻也未停留,我跑出村子,坐上了前往县城的客车。在县城里,我几乎跑遍了所有的书店。最后, A.在一所中学门口黑黢黢的租书店里,在一堆油腻的漫画书的中间,我找见了一本《杜诗选注》,因为少人问津,它竟然清清爽爽。最终,我买下了它,一路看回了村子里。
⑦其实,那几天,因为天寒地冻,我一直发着高烧,尽管如此,在我借宿的人家里,还是借着微弱的灯光将那本《杜诗选注》看到了后半夜。 B.那一字一词呵,有时候像雨,但我又恨不得立刻就被它打湿,有时候像药,不用煎熟,我也能将它们全都喝下。渐渐地,高烧开始剧烈地作用于身体,我疲惫难支,还是睡着了;在梦里,我又看见了杜甫,和上次见到他时一样,他挤在人堆里,仍在登上渡船,实际上,还是连个照面都没有打上,但我知道,他就在那里,他就在人堆里。而后,渡船将远,我便给他背诵起了他自己写的《蚕谷行》: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节选自《诗来见我》,有删改)
(1)《诗来见我》是李修文的散文集,是他在生活中、在某种特定的际遇下发现的诗词与当下的互文。请根据思维导图概括出本文前两首诗所对应的生活故事。


(2)品味文中的画线句,任选一句,按要求作答。
A.在一所中学门口黑黢黢的租书店里,在一堆油腻的漫画书的中间,我找见了一本《杜诗选注》,因为少人问津,它竟然清清爽爽。(从用词角度进行赏析)
B.那一字一词呵,有时候像雨,但我又恨不得立刻就被它打湿,有时候像药,不用煎熟,我也能将它们全都喝下。(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3)作者时而讲述真实经历,时而讲述幻境,时而抒发在虚实之间的内心感受。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会不会破坏散文的真实性?请简述理由。
(4)阅读文末的《蚕谷行》一诗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按要求答题。
链接材料一:
如图为位于联合国总部前的著名的“铸剑为犁”青铜雕像
链接材料二:
汉魏人的胸怀比较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古之下,犹令人缅想不已。杜甫有许多田园诗,虽然受渊明影响,但比较之下,似乎也“隔”(王国维语)了一层。回过来说:写实可学,浪漫底克不可学;故杜(甫)可学,李(白)不可学;国人谈诗的尊杜的多于尊李的,也是这个缘故。
(选自《傅雷家书》)
①有人说,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用诗的形式把“铸剑为犁”雕像反映的思想艺术地体现出来了。请结合《蚕谷行》进行阐释。
②结合《蚕谷行》和学过的杜甫诗歌,结合链接材料二,推测人们“尊杜”的原因。
二、(2023·浙江绍兴·三模)水乡戏台
祝勇
①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②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精美绝伦的戏台,容纳了绍兴人的梦想和荣耀。对此,他们态度认真,绝不造“豆腐渣工程”,他们把戏台称为“万年台”,比朝廷“万岁”活得更久。戏台就这样,在不紧不慢、优然闲适之间,瓦解着宫殿的权威。当铁血帝王们纷纷变成了历史,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 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③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 “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④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 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 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⑤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 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1.文章前三段描写了水乡戏台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本文中有很多文字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请结合上下文根据提示加以赏析。
①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②戏台就这样,在不紧不慢、优然闲适之间,瓦解着宫殿的权威。(结合加点文字理解句子含义)
3.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
4.“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作者懂得了什么?试结合全文探究并分点表述。
三、(23-24九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消逝的地平线
——纪念古代重阳节“登高”
王开岭
①有天,忽然意识到,古人比今人多一股冲动:逢高即上,遇巍则攀。
②奇峰巨顶不必说,即便丘峦高阁,也少有无视者,总要上去站一站,临风凭栏,意气一番,感慨几许。
③所以,凡山亭江楼,词赋楹句总是爆满。古代好辞章,尤其时空激荡的豪迈与峭拔之文,多与“登高”有关。王勃《滕王阁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望岳》、崔颢《登黄鹤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飞《满江红》皆为“高高在上”所得。
④在古人那儿,登高眺远,既是抒怀酬志的精神仪式,又是放牧视野、孜求彻悟的心智功课。高,带来大势大象,带来疏旷与飘逸、不羁与宏放,带来生命时空的全景式阅读。视野对心境的营造、地理对情思的熏染,使得“往高处走”有了强烈的召唤力,成了风靡千年的诱惑,于诗家墨客更是一味精神致幻药。
⑤然而,“登高”并非文人独嗜,百姓亦胸有丘壑,尤其在九九重阳,更是乐此不疲。
⑥我始终认为,登高节是中国先民一个最浪漫、最诗意的节日。
⑦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心旷神怡,菊色爆涨……值此良辰,若不去登高望远、游目骋怀,实在辜负天地、有愧人生。从“登高”意义上说,这几乎是个绝版的节日。今人仅视为“敬老节”,无疑让它的美折损大半,伤了筋,动了骨。
⑧登高节、重阳节、茱萸节、菊花节,乃一回事,但我尤喜“登高”之名。
⑨九九习俗源于战国,古人将天地归于阴阳,阴即黑暗、沉寂,阳即光明、活力,奇数谓阳,偶数谓阴;九乃阳数之首,九月初九,双阳相叠,故称重阳。加上“九”“久”谐音,重阳从一开始便是欢愉之词。
⑩后来,重阳节又繁殖出了一串新义:除凶秽,招吉祥;延年益寿,祈福求安。仪式也愈加丰富:饮菊花酒、贴菊叶窗、佩茱萸草、吃重阳糕、祭先祖、送寒衣……但有个核心不变:登高。
登高,除赏秋,亦有惜时别离之意。九九乃秋之尾,尔后草木凋零,虫声偃息,万象复苏要等来年了。此时登高,将谢幕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将天地之思默诵于心,颇有依依不舍和立此存念的意思。故有人称九月登高为“辞青”,与三月“踏青”呼应。这种对时令的感情,除去膜拜的元素,很像爱情或友谊。
眼前的欢聚与热闹,会让很多人思念远客和往事,追忆昔日的葱茏年华。当然,对老百姓未说,寻欢仍是兹日最大主题。
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唐人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道:“重阳日,必以糕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辞秋,注定是一次丰盛的饯行。
登高的去处,一般是山、塔、楼,所以,在一座古城,大凡能将风景揽入怀中的高处,几朝下来皆成为名胜。对古人来说,若城内或近郊无高处,是非常败兴、非常严重的事。
有年去福州,夜宿于山宾馆,被告知旁边即有著名的于山和白塔,心中甚喜,顿觉夜色阑珊、地气充沛,睡得特香。翌日拉开窗帘,大吃一惊,那传说中的于山不过一座土丘,连塔算上,高度也不及对面的一栋楼。
千余年来,福州的地标是“三山两塔”,你在城里任一角落,皆可望见这三加二的全景图。历代画家绘福州,只要择五点之一摆画案,出来的全是鸟瞰图。现在,福州人该去哪里登高呢?
从前人的心目中是有“高”的,尊高、尚高、仰高,“高”对其人生步履和精神移动有股天然的吸引力。先人所涉足者,多为在野之高、山水之高、天赐之高,先人不仅慕之趋之,还忠实地护高、养高,对身边的高物,不敢随便削弱或降低它,不敢做有损它尊严与荣誉的事。
还有一点,即先人自然之子的乘性。在对时季的敏感、对光阴的惜怜、与自然对话的天赋及能力上,今人皆比先辈逊色得多。我们不仅迟钝,而且寡情。把重阳节改成敬老节,是文明的粗暴,是生存美学的大损失。
当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
我们的刻度变了,视觉和灵魂的刻度都变了;我们所用的尺码,和欲望一样,肥大而粗陋;我们睥睨天下,肆意规划任何想要的海拔,结果,人造的高遮挡了我们的视线,缩小了我们的视野,我们丧失了远方的地平线。小时候,老师解释“地平线”,我马上就懂,那是日出日落的地方,那是“远方”的代名词。今天,城市的小朋友谁见过地平线?
在心里,我向古代那些平平仄仄、不起眼的“高”致敬,向那漫山遍野赤裸裸的笑声致敬,向那消逝的远方的地平线致敬。
(有删减)
【文本研读】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并完成下表。
登高的文化表达
古人之为 (1) ; (2)纪念九九重阳,登高“辞背”,赏秋的欢聚与热闹; (3) ; 写作手法(5)
今人之为 (4) ;
2.结合文意,根据括号中提示,品析下面两个句子。
(1)秋收毕,仓廪实,人心悦,少不了邀友约醉,醍醐一场。(从句式角度赏析)
(2)沥青覆盖了旷野,当城市沦为蔽日峡谷,当石阶变成电梯,当丘山被纷纷削平,当天然之巍被化作砖块水泥,世人眼中只剩下了“珠峰”……(从修辞角度赏析)
【文化探究】
3.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登高的意义,文章却以“消逝的地平线”为题,小哲不太理解。请你结合全文内容,为他解惑。
【名著联读】
4.小江认为,《水浒传》中好汉们“上梁山”的故事情节与本文介绍的登高文化有契合之处。你认同吗?结合选文内容及《水浒传》相关情节,简述理由。
考点三 词句理解赏析题
【例】(2023·浙江衢州)请你参加“走近鲁迅”学习活动,完成任务。
琐记(节选)
①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青,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②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③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④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⑤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⑥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橱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⑦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橱,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⑧好。那么,走罢!
⑨但是,哪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已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选自《朝花夕拾》)
1. 如果列一个“坏人”排行榜,你会怎么给衍太太、杨二嫂(《故乡》)、丁举人(《孔乙己》)排序?为什么?
2. 鲁迅在“虽生之日,犹死之年”的心境中写下《朝花夕拾》。请你想象他写作以下句子时的状态(如神情、动作、心理等),细细体会字里行间鲁迅的爱或憎。(选做一题)
(1)鲁迅从回忆父亲的病到回忆离开散布流言的S城,这期间写到衍太太,《琐记》这样开头: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
(2)鲁迅回忆与范爱农相识相知共同战斗最后生死两隔的经历,《范爱农》这样结尾: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3.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选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荒诞离奇的现实的讽刺与批判?请你摘录一句分析。
4. 鲁迅离开故乡“寻别一类人们”,但“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于是他弃医从文,一生致力于改变国民精神,用文字“树人”。请你根据阅读积累,将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
这个“人”,如果是孩子,应当像双喜一样,热情淳朴,聪明能干,当小伙伴没有主意的时候能挑大梁;如果是读书人,应当_________ ;如果是劳力者,应当__________。总之,是一个大写的“人”。
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朝花夕拾》(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
知识点一 词语的理解及赏析1.常见题型
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把句子中的“xx”改成“xx”好不好 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 为什么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2.思路分析
(1)文中xx词语指的是什么。
①指示代词:在上下文中找,一般先往前找,再往后找,由近及远地找。“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
②非指示代词: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到关键词句,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2)说说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题策略】
明确词语本义→揣摩词语语境义→把握引申义(指代义、临时义、修辞义、象征义)→分析表达效果→联系主旨。
【答题模板】
(3)XX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理解词语本义→分析词语语境义→表达的情感。
运用的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表达的情感。
判断词性→表现出的作用(人物形象、品质等)。
A.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副词:修饰(限制)了XX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的情感。
D.叠词:音律和谐,富有节奏感,加深语意。
④感彩角度。运用反语或褒贬反用,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感情。
(4)XX词语能否删去
①从词语含义角度。注意词义的不同侧重点。
②从词语感彩角度。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贬义词不能用于褒义。
③从词语生动形象角度。
①“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
②(结合句子分析效果)该词强调突出/限制/说明/修饰了....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特点。
③如果删掉,则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所以不能删。
(5)XX词语能否改换成X X
①(一般情况)不能。
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
③(动词)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④换成XX后,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换。
知识点二 句子的赏析
句子的赏析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题,无论是何种文体都会有要赏析的句子。
句子赏析的考点包括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当然,前提是理解句子的含义。考查形式灵活多样,或给出赏析的角度,或任选一句赏析,或以批注的方式进行赏析。
1.答题思路
(1)从结构上看作用。处在文章不同位置的句子,其作用不同,一般情况下:(1)统领句起总起下文的作用。(2)过渡句起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的作用。(3)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开头)、首尾呼应的作用。
(2)从内容上分析含义。紧扣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它带给你启迪的角度来品味。
(3)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等角度入手去分析句子。
思路: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艺术手法
散文中常用来赏析的句子一般有:(1)运用修辞的句子。(2)人物描写的句子。(3)景物描写的句子。(4)富有深意的哲理句、主旨句。
2.思考角度
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题四步:(1)判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4)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如朱自清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段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修辞格作用)地刻画了(表现了、描写了)……,表现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某某事物的……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答题五步:(1)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内容。(3)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心情)。(4)突出了人物什么性格(精神品质)。(5)揭示出了文章什么主旨。
(3)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鲁迅《孔乙己》:“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是关键词。“大约”是一个表推测的词语,文章结尾处,即小伙计叙述故事的时候,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己,也没有人谈起孔乙己死的消息,孔乙己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他的死当然无人知晓,只能靠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语气。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因为世态炎凉,孔乙己无人照料,而“我”又长久没有看见他,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悲惨下场又是注定的。所以赏析这个句子可以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来分析: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流露出“我”的同情,控诉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4)从句式角度赏析。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
(5)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议论句:揭示……的道理,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抒情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一、(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他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树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1.文学作品往往借助标点来增强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所具有的表现力。
2.文中加点的词语中,前两处为什么用“你们”而不用“它们”,后三处为什么用“它”而不用“你”?谈谈你的理解。
3.文中画线句子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条条、常常、时时”,说说它们和“每条、经常、不时”相比,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二、(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阶段练习)阅读文章及后边的批注,完成下面小题。
爷爷的铁盒
罗晓雨
①拉开爷爷房间那尘封已久的旧抽屉,一堆铁丝铜线,破收音机零件闯入了大家的视线。它们正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就如同此时大家的头绪般凌乱。忽然,在这堆凌乱不堪的零件下露出一只精致的铁皮盒子,铁锈从盒子的一角正慢慢往上攀爬。这一刻,大家对铁盒子充满期待和想象。【批注1:疑问式】文章第①段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②盒子里会不会是古钱?爷爷有收藏的小爱好。他曾在醉酒后,将几枚银圆、铜钱拿出来向我们炫耀。隔着两米的距离,短短地给我们瞧了两眼,羡煞我们这些小朋友。他摆弄着亮堂堂的银圆,对着吹一口气,再拿到耳朵旁听银圆发出的声音。然后,红着脸笑嘻嘻地说“哎唷,我要收起来了”,便连忙将他的宝贝收了起来。自始至终,我也没有机会触摸那些神圣的珍藏。
③盒子里该不会还是收音机零件吧?爷爷一度对收音机十分痴迷。静谧的午后,他常常摆弄着破旧的收音机,拆了装,装了又拆。从电视机大小的收音机到能搁置到手中把玩的收音机,他都有。他是收音机发展历程的最好的见证者。“咿~呀~”上了年纪的爷爷还是难逃尘世的俗气。收音机时常传出悠长的京剧、川剧调子。小时候,很难理解为什么老人都爱听剧。在这种长调中,我仿佛觉得时间停滞不前了,和爷爷住在一起日子总是如此漫长。
④盒子里会不会是爷爷的信件?常年缄默少语的爷爷总爱独来独往。天才蒙蒙亮,他便穿好一身笔挺的中山装,配一顶英伦皮革帽或毛呢贝雷帽。【批注2:评价式】这句话展现出一位精致、热爱生活的老年形象。蹬上那陪伴他多年的老式二八自行车往小镇而去。甚至在炎热的盛夏,他依旧不改着装,至多是换一顶草编凉帽而已。在这个村子里的老人中,他算是鹤立鸡群了。毕竟八十来岁的他还时常保持着笔挺的身姿,依旧十分注重自己的着装。想来年轻时,他定是一位翩翩公子。他的故事不少,在通信不发达的往昔,信件是传情达意最好的桥梁。这么推断下爷爷铁盒子里的故事应该非常精彩。
⑤盒子难道是黄金?我的猜想越来越大胆。虽然爷爷未曾把他的珍藏与我好好瞧瞧,也未曾给我送过任何一件礼物。但是,在爷爷上了年纪后,他坚持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给三个孙儿每人每月五百元的生活补贴。时光匆匆,这样一坚持就是多年。大家都说老人总会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点什么。此时,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一盒子的黄金。
⑥“打开看看吧。”有人提议道。幺爸轻轻地揭开盒子来,大家的想象都被打破了。五彩缤纷的小卡片出现在大家的眼前。这些小卡片上写着“四川省粮票,1972年 伍市斤”“德阳市粮票壹千克”“四川省布票 1973年”——原来是被时代淘汰的历史遗物。这些票虽然年代久远,但它们看上去几乎是崭新的。此刻,它们正一层一层整齐地躺在盒子里。然而,现在它们终究是没有任何用处了。幺爸将爷爷的粮票和布票分给了三个孙儿。我们没有见过当年的票据,对这些票如何具有货币功能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对爷爷为何留下如此多没用的票据感到略微不解。
⑦回到爷爷的孩提时代。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爷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有三个孩子,他是老二。他们常常过着揭不开锅的日子。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这个家庭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家里的老二送与他人抚养。他们也曾思考过送哪个孩子出去最合适。老大已经有劳动能力,不久便能回馈家庭。老幺太小,还需要父母精心照料。只有八九岁的老二最合适。当时,才八九岁的爷爷十分顺从,不带任何怨言便从一个家庭走入了另一个家庭。
⑧一日清晨,天蒙蒙亮时,他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了最后的家。这次离家,他大概十三四岁。他自尊心极强,从一个村子走向另一个村子,一个镇走到另一个镇,绝不张口恳求一口饭吃。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饿了多久,就这么漫无目的地一直往前走。最终,他误打误撞闯入了天池煤矿。为了在煤矿立足,他羸瘦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早下工,最晚收工,他丝毫不畏惧黑灯瞎火的工作环境。他的百倍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终于能吃上一口饱饭了。后来,他成了一位优秀的煤炭工人,用自己的能力养活了整个家庭。
⑨这便是爷爷的少年。历经饿肚子的痛苦滋味后,他勒紧裤腰带,将自己填肚子的粮食抠出来,囤起来留给了儿孙!
⑩原来,爷爷留下的是比黄金更为贵重的宝藏!【批注3:理解式】比黄金更为贵重的宝藏是什么?
(刊载于2023.10.13,有删改)
1.文章第②~⑤段记叙了大家对爷爷铁盒子内物品的猜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猜测铁盒内的物品 猜测依据 爷爷的形象
古钱 爷爷有收藏的小爱好,他曾在醉酒后,将几枚银圆、铜钱拿出来向我们炫耀 ①
收音机零件 ② 痴迷于老物件
信件 爷爷总爱独来独往,常穿着中山装蹬上自行车前往小镇 ③
黄金 ④ 节俭、关心儿孙的长辈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
3.有两位同学阅读文章时围绕第④段中画线句展开了如下讨论,请你将对话补充完整。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爷爷留下的是比黄金更为贵重的宝藏”的理解。
5.分享阅读感悟环节中,老师在黑板上为大家提供了思考方向,请同学们将自己的阅读心得写下来。
写作提示:①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写,如果另有其他独到的收获也可以写;②不少于100字;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三、(2024·浙江台州·一模)青石板路
李汉荣
①没有一条路能把我们领回到过去,但是青石板路能。青石板路,它就是过去,你站在上面,就是站在过去的时光里面。
②它青灰色的皮肤上,烙满了各种痕迹。低下头来——如果你是个喜欢凝视的人,你一定要低下头来,在时间面前,你只有低下头,才能看见时间的秘密。
③古老的青灰色石板,它多古老呢 据说它是宋朝的一段路面,够老了吧。现在,你和古老面对面,你和时光面对面,你看见多少细节,都藏在时光的容颜里。
④你看见牛蹄踩下去的凹痕,你看见宋朝的牛、明朝的牛、清朝的牛、民国的牛,嚼着一样的青草,迈着相似的牛步。它们一生重复着上山下山的路,几乎每一天都要经过这段青石板路,它们或许也喜欢这段路吧,因为它们发现:这段路不陡,也不泥泞,这段路上没有追赶和鞭子,这段路不需要它们负重拉犁,青石板上不种植什么,青石板上只需要放松行走,于是它们全都放松下来,也放慢下来。这时,你会从这散漫的蹄痕里,看见那散漫的黄昏、散漫的牛、散漫的夕阳、散漫的古代生活。
⑤你会从众多牛蹄痕之间,看见少许马的蹄痕。那是哪个朝代,这里出过一个进士,他成了朝廷的官人,但是他不习惯匍匐在一堆帽子和官衔里,他想念那被轿子和文牍隔离了的亲爱的南山,他想念月夜里的田园,想念故乡的青石板。他早早地托病辞官,带回很多书,骑回一匹马,马背驮着那个朝代的明月清风和琴棋书画。他回乡办学收徒,授业传道,闲时就骑马漫游,踏雪访梅,寄情山水。你看见那深深浅浅的蹄痕了吗 一匹马行走在一群牛中间,诗书行走在青草中间,儒雅行走在质朴中间,马粪和牛粪都成了庄稼的肥料,马蹄和牛蹄都成了岁月的回声。后来,这里一直延续着办学、读书、吟诗的儒风,是否与那匹马、与马背上的那个人有关呢 你无法考证,但当你低下头来,你看见了马蹄,你听见了在那些霜晨月夜里,马蹄敲出清寂的声音。那个年代远去了,但留下了马蹄,马蹄曾经为一首田园诗押韵,为一个村庄的记忆押韵。
⑥你还会看见什么呢 你不愿从历史的磁场里迅速抽身,你愿长时间逗留在时光长久逗留过的地方。
⑦这时, 你看见密集的鞋的印子,布鞋、草鞋、棉鞋、单鞋、绣花鞋、大鞋、小鞋、宽鞋、瘦鞋——数不清的鞋子们走过去,声音踩着声音走过去,鞋底贴着鞋底走过去。是的,是鞋底,青石板把每一双走过去的鞋底看得最清楚,鞋面是属于人看的,鞋底是属于路看的,看鞋底,这是路的职业。青石板看清了,也记住了每一双鞋底,记住了每一个年代的鞋底,不管是民间的样式,还是官家的样式,不管是细针密线,还是粗针疏线,不管走得慢,还是走得急,不管鞋印是深是浅,不管鞋们有着怎样的鞋面,不管鞋们的目的地是什么,青石板记住了,所有的鞋底上都有母亲的针脚,都有母亲的手纹。世世代代的鞋走过去了,母亲们的针脚和手纹,反复抚摸着青石板,那其实是母亲们的手在反复抚摸。青石板就在母亲们的抚摸里,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衰老,它一直保持着它的青灰色,那最初的青春容颜。
⑧青石板保持着它千百年前的样子,甚至保持着它千万年前的样子——在它没有下山之前,它见过女娲补天,那时候,它是青石山上的青石头,它青灰的眸子映照了女娲的身影;它下山之后,成为一段青石板路,虽然地处偏僻,但是无论显赫的王朝或迷乱的年月,都必须经过这段路才能把那个年代走完,把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走完。青石板是录音的光盘,如实录下了时光的足音和生活的口音,可惜我们还没有破译的技术,更由于我们的耳朵里灌进了太多现代的水泥,我们习惯了噪音的轰炸和谎言的诱拐,我们失去了微妙真切的听力,我们已经听不见时光深处的声音,听不见任何深沉的声音。
⑨此时,我执意从密集的高速路网里逃出,从高速的央击里、从机械的追赶和围困里逃出,撤退到这段青石板路上,撤退到这段古老的缓慢里。我缓慢地走着,有时就蹲下来,低下头,与时光面对面,凝视,聆听,感到天长地久的岁月,踏踏而来。
【散文·梳理】
1.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散文·品味】
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这时, 你看见密集的鞋的印子, 布鞋、 草鞋、 棉鞋、 单鞋、 绣花鞋、 大鞋、 小鞋、 宽鞋、瘦鞋——数不清的鞋子们走过去, 声音踩着声音走过去,鞋底贴着鞋底走过去。 (句中的加点词,能否改成“各种各样的鞋子”?为什么?)
(2) 在它没有下山之前,它见过女娲补天,那时候,它是青石山上的青石头,它青灰的眸子映照了女娲的身影。(作者为什么由青石板联想到“女娲”?)
【散文·感悟】
3.第⑤段中进士形象寄寓着作者的人格追求。请结合内容,谈谈对进士形象的理解。
4.作者凝视青石板路,引发了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联系链接材料,并结合全文内容进行阐述。
链接材料
写作的意义就在于对存在的真相和生命体验作深度呈现和揭示。
——李汉荣
【散文·联想】
5.请根据语境,完成填空。
李汉荣的散文能引发我们对古诗文的联想。读到“想念月夜里的田园”,我们会想起“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读到“亲爱的南山”,我们会想起“ , ”(陶渊明《饮酒(其五) 》 );读到“踏雪访梅”,我们会想起“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读到“办学、读书、吟诗的儒风”,我们会想起“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读到“霜晨月夜”,我们会想起“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 ;读到“明月清风”,我们会想起“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还会想起“ , ”……
6.文章第⑤段中有大量的“一”,如 “一个进士”“一堆官帽” “一首田园诗”……引发了同学们对“一”字的兴趣。请结合诗歌内容,探究下面两首诗中“一”字的妙处。
[甲] 江村夜泊 (唐)项斯 月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乙] 十二月十五夜 (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四、(23-24九年级上·浙江台州·期末)阅读《散步》一文,完成各题。
散 步
李 娟
①我是腊月二十九晚上回到阿克哈拉的。大年三十我们大扫除了一通,晚上我们一边吃年夜饭,一边商量明天怎么过年。后来妈妈想出一个主意来,她说:“我们一大早起来,穿得厚厚的,暖暖和和的。把家里的三条狗也带上,一起穿过村子进入荒原,一直向南面走,直到走累了为止。”她还说:“这一次要去到最远的——远得从未去过的地方看看。”我们都是喜欢散步的。
②于是,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吃得饱饱的上路了。最近这几天天气非常暖和,清晨一丝微风也没有,天空明净地向前方的地平线倾斜。远远的积雪的沙丘上,牛群缓缓向沙漠腹心移动,红色衣裙的放牛人孤独地走在回村的途中。
③除此之外,视野中空空荡荡,大地微微起伏。
④十七岁的大狗阿黄已经很老很老了,皮松肉懒的。牙齿缺了好几颗,剩下的牙也断的断,烂的烂,没一颗好牙。狗最爱的骨头它是嚼不动的,只能吃些馍馍剩菜。阿黄是我今年回家看到的家里的新成员。原来的大狗琼瑶死了。
⑤阿黄原先是邻居家的狗。后来邻居搬家,嫌它太老了就不要它了。于是我们就把它带回了家。它一副懒洋洋的模样,整天趴在墙根下晒太阳,叫它三声才爱理不理地横你一眼。但一出了门就立刻变了样,精神抖擞。远远甩开赛虎和赛虎的狗宝宝小蛋蛋,从东边跑到西边远远的地方,再从西边跑回东边的远方。一会儿逮着野兔子狂追,一会儿在红柳丛中拼命扒土,一刻也静不下来。总是跑着跑着就跑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急得赛虎和蛋蛋四处找它。
⑥有好几次半天也没见它出现,我们便加快脚步,一边四面寻找一边大声呼喊。结果喊到筋疲力尽时,它却幽灵一样从背后冒了出来。
⑦小狗蛋蛋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一路上兴奋又紧张。我想它是崇拜阿黄的,看上去它极想跟着阿黄闯世界去,却又不敢远离我和我妈。于是便不停地在我们和远远的阿黄之间来回奔波。结果,它一个人走的路估计比我们四个加起来走的路还要多。
⑧赛虎已经是妈妈了,非常懂事,一点也不乱跑。大部分时间跟在我们脚边一步一步地走。偶尔去追赶一下蛋蛋,有时也会去找阿黄。但阿黄总是对它好凶,龇牙咧嘴的,不许它靠近。
⑨戈壁坦阔无边,我们两人三狗微渺弱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有时来到高处,看到更远处的高地。起风了,三条狗蹲立在风中向远方眺望,狗耳朵吹得微微抖动。我们把衣领竖起来,解下围巾包住脑门,继续往前走。渐渐走进了一道干涸宽阔的旧河床里。这是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沟壑。每年初夏暴雨时分,洪水都会从这里经过,奔向地势低的乌伦古河谷。长长的风刮去平坦处的积雪,裸露出大地的颜色。走在上面,脚下的泥沙细腻而有弹性,背阴的河岸下白雪皑皑。赛虎和蛋蛋一头扑进雪地里打滚。我和我妈顺势把两条小脏狗塞进雪堆里,用碎雪又搓又揉,好好给它们洗了个澡。等洗完了,我们的手指头都快冻僵了。
⑩越往前走风越大,天空越蓝。我妈说拐过前面那座沙丘就会有树。不久后,果然就看到了树。已经走过那么远的空无一物的荒野,突然看到树,真是难以言喻的感觉。在阿克哈拉,以为树只长在湿润的乌河两岸。想不到离水源那么远的戈壁滩中也有。
一共大约十来棵,都是杨树。有三棵在远一点的地方安静地并排生长着,其余的凑成了一片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