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版块综合测试(四种体裁)(练习)
目录
一、记叙文阅读,10篇 1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篇 47
三、议论文阅读,5篇 84
四、说明文阅读,3篇 101
一、记叙文阅读,10篇
(23-24九年级上·浙江金华·期末)一刻钟
刘心武
①下午三点多,忽然接到尼娜的电话,问能不能来我家“打扰一下”。虽然吃惊,还是接纳。
②尼娜是她在公司的化名,真名是王爱红,她的父亲是我中学同窗,比我大一岁。我和王兄穿越历史烟尘一直保持联系,我是看着尼娜长大的。尼娜从美国留学回来,在一家美国金融机构做事,前年已获中层职衔。偶尔应邀去尼娜家与王兄晤面,开始我也并不多想,但——“老弟,你看京城的万家灯火!”在他们家客厅落地窗前,王兄一拍我的肩膀,我就禁不住有些惭愧了。自己的儿子不过是介乎白领、蓝领之间的打工仔,哪能提供这种“法式情调、英式管理”的空间来让我独自待客。不过回到自己家里,也就自劝:人各有运,知足常乐。他们过得固然极好,我也并不糟。祝福他们,也祝福自己。
③尼娜飘然而至。“你要出远门?”她是跟名牌拉杆箱一起进屋的,我不由得如此发问。还不止拉杆箱,她还提着一个大纸袋,那样的纸袋本是装名牌服装的,现在鼓鼓囊囊的,似乎乱塞着一些零碎的物品。“叔叔,我不出门,我一会儿回家去。我想求您——这些东西暂存您家。”我莫名其妙,她却又说:“我可以用一下您家卫生间吗?”当然可以,她匆匆进了卫生间,那临时搁在我家茶几边的纸袋歪倒了,里面有东西滑落出来,我拾起两个小镜框,一个里面是她妈妈的照片。想到王嫂去年仙逝,我一叹。另一个里面是尼娜和儿子佳佳的照片。为什么她这个年龄段的白领丽人,多有像她这样成为“单身母亲”的呢?再一叹。又拾起一个银制的小奖杯,上面鍪着英文,应该是公司为表彰她的业绩颁给她的。我把滑落的东西往纸袋里放妥,尼娜从卫生间出来,又问:“能不能喝杯热茶?”我知道她是习惯喝咖啡的,就说:“我这里虽然没有现磨的喷雾咖啡,不过速溶的品牌是靠得住的……”我一边冲咖啡一边问她:“怎么回事?”她把自己身体抛进沙发,双手拢拢头发,简洁地说:“我刚经历了人生中最恐怖的一刻钟!”
④原来,他们那家公司,全球同步裁员,尼娜两点一刻接到通知:她被裁了。当时她还正忙着,也用不着她跟谁交接。公司规定,自接到裁员通知后,一刻钟内必须撤离。她想用座机往外打个电话,她那架电话已经撤销:想用电脑发封“伊妹儿”,局域网已经不允许她进入;她赶紧收拾私人用品离开办公区;到了走廊,想进入茶水间喝杯咖啡放松一下,发现自己手里的钥匙卡已经无法开启那门:想进入卫生间,也一样。到前台,交回钥匙卡,从此她再也无法进入几年来所熟悉的空间了……
⑤“这太不人道了啊!”针对我的说法,她惨然一笑:“很人道的——我看见医务室的门大开,很显然是为了及时救助无法承受这一刻钟的被载人士。路过那里我没有停步,但一瞥之间,看见高大的姜森——他比我高一级,金发碧眼,平时很威严——正在那里面一张躺椅上抽泣,周围两名医生也不知是在进行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干预……”
⑥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尼娜。但她喝了几口热咖啡后,镇定下来,冷静地对我说:“尽管我们早知道公司会有裁员大动作,也知道所谓‘一刻钟撤离’的游戏规则,不过事到临头,还是有些发蒙。”我问:“你下一步怎么办?”她一时沉吟不答,我就说:“如果你有困难,叔叔虽然不特别富裕,总还能 ”她没等我说完,抬起头,笑了:“我们这种人,遇到的问题,不是没饭吃,而是今后能不能换个小碗吃饭。可是,一旦过惯了这样的生活,放下身段来,那不是一桩简单的事!”她告诉我,公司裁员,按合同,会给她这样级别的雇员一定的补偿,但是,“别的不算,光我那房子的月供,一个月就得两万……把大房子换小,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心理上说,纵使我承受得了,老爸现在住我那儿,他能马上接受这样的事实吗?他能接受了,佳佳呢?原来开福特接他,他都觉得‘没面’,现在如果把本田再换成捷达甚至QQ……不敢想!我只能缓冲一下,把这些东西暂存您这儿,起码一周之内,还天天开车离家做上班状!”
⑦尼娜告别后,我想,于她那样的人士而言,人生中的这一刻钟,是既狼狈而又宝贵的,一切在于今后能不能给生活以更朴实的定位。
(选自《1978-2018中国优秀小小说》)
【小说·情节】
1.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请按下面的提示,将方框补充完整。
(1)按“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来梳理。
(2)按“过去现在”的情节发展来梳理。
(3)按“悬念结局”的小说技巧来梳理。
【小说·语言】
2.公司规定,自接到裁员通知后,一刻钟内必须撤离。文中的“我”和尼娜对公司是否人道的看法是不同的。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他们的心理。
(1)我:这太不人道了啊!
(2)尼娜:很人道的——我看见医务室的门大开,很显然是为了及时救助无法承受这一刻钟的被裁人士。路过那里我没有停步,但一瞥之间,看见高大的姜森——他比我高一级,金发碧眼,平时很威严——正在那里面一张躺椅上抽泣,周围两名医生也不知是在进行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干预……
【小说·人物】
3.阅读完小说,请你结合文意和链接材料,说说尼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创新性的“中性叙述”的写法也是刘心武的创作巧思。刘心武坦言:自己的作品是对现实的感受、观察思考,不是深情歌颂和无情揭露二元对立,作品中没有提倡学习的榜样,也没有反面,我只是把我观察到的生活摊开来给读者看。
【小说·主题】
4.《读者》杂志有“文明”“人物”“生活”这几个板块。如果将这篇小说放入《读者》,你认为放哪个板块最合适?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23-24九年级下·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病人的健康
[阿根廷]胡里奥 科塔萨尔
①家庭医生伯尼向卡洛斯和罗莎发出警告,不能让他们的妈妈知道任何令人不安的消息,以免加重她的病情。兄妹俩决定对妈妈隐瞒弟弟车祸去世的事实。
②卡洛斯告诉妈妈,一家巴西公司雇用了阿莱,派他到累西腓待一年,阿莱只好匆忙地收拾行李,赶上最近的航班。“妈妈必须理解,现在时代不同了,工厂才不会考虑人的情感,不过阿莱会想方设法在年中的时候挤出一礼拜的假期。世界变得疯狂,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干什么都没空。”
③卡洛斯刚好有一位朋友在累西腓工作,答应帮忙安排通信的事情。一天,他们收到了阿莱的第一封信。阿莱很喜欢累西腓,他说起港口、卖鹦鹉的小贩、冷饮的味道……妈妈要求看看信封,又说应该把邮票送给邻居家的小孩。
④过了一天妈妈叫来罗莎,口述给阿莱的回信,问他什么时候可以休假,旅费会不会很贵。她讲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告诉他卡洛斯刚刚升了职,罗莎的一个学钢琴的学生获了奖。等信写好了,妈妈在下面用铅笔签上名,温柔地吻了下信纸。
⑤每件事都不容易,因为在那个时期妈妈的血压又升高了,家里人开始怀疑会不会有什么下意识的影响,在每个人的举动中流露了什么。然而不大可能,因为一开始的确是硬装出笑容,到最后却真的和妈妈一起笑起来。说到底,唯一要紧的是把时间混过去,别让妈妈有所察觉。卡洛斯跟伯尼医生谈了,大家一致同意应该把这出善意的骗剧——罗莎是这么称呼的——无限期地演下去。
⑥阿莱的信又到了。这回妈妈想自己看信,要过她的老花镜。A.她看得非常仔细,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一道值得反反复复咂摸的美味。
⑦“真奇怪,”妈妈说道,摘下眼镜望着天花板,“阿莱都来了五六封信了,可一次都没有叫我……哈,这可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这真有点奇怪。为什么他一次也没有那么叫我呢?”
⑧“可能那孩子觉得在信里那么写太傻。口头上叫你是一回事……他叫你什么来着?”
⑨“这是秘密。”妈妈回答。“阿莱和我之间的秘密。”
⑩罗莎对这个称呼一无所知,问卡洛斯,他也只是耸了耸肩。不过罗莎在执笔回信的时候觉得妈妈比平时说得要慢些,好像每一句话都要细加斟酌。
“谁知道这可怜的人能不能回来呢。”再次听到妈妈说要阿莱回来的时候,罗莎看似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还是该服从公司安排吧。”
妈妈继续口述回信,好像没有听见。她身体状况不太好,想见阿莱,哪怕就几天。她希望阿莱赶紧回信,带来好的消息。罗莎注意到妈妈在签名之后没有亲吻信纸,却直直地盯着信看,好像要把它刻印在心里。
“我觉得这样下去要糟糕。必须想出一个像样的理由,不然她早晚会察觉。”罗莎满含担心地望着卡洛斯。B。卡洛斯把头伏在餐桌上,无声地为自己的兄弟哭泣,那正是他们常常一起玩牌的地方。
过了一个月,妈妈坚持认为该是阿莱回来度假的时候了。卡洛斯判定已经别无选择,只有试探一下,看妈妈能否承受负面消息。他咨询了伯尼医生,后者建议要谨慎从事。经过一段必要的时间之后,那天下午卡洛斯和罗莎进来坐在妈妈的床边,身边是装着药品的斗橱。
“现在,我开始明白一点儿为什么我那可气的弟弟不肯回来看我们。”卡洛斯说,“他最近几个月里都不能旅行。”
妈妈看着他,好像没听懂:“为什么不能旅行?”
“因为一只脚出了点儿问题,好像。嗯,是在脚踝。”
“脚踝骨折?”妈妈叫道。
还没等卡洛斯回答,罗莎已准备了药水,伯尼医生立刻赶来。一切都发生在几个小时里,然而却是漫长的几小时,伯尼医生直到入夜才离开。
只过了两天妈妈就自认为已经康复,让罗莎来给阿莱写信。罗莎像往常一样拿着便笺本和铅笔赶来,妈妈却闭上眼,摇了摇头。
“你给他写就行了。告诉他要保重。”
罗莎答应了,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一句接一句地写下去,明知道妈妈不会看。当天晚上,她告诉卡洛斯,她在妈妈床边写信的时候就已确信,妈妈不会看也不会在这封信上签名。她一直闭着眼,直到该喝汤药的时候才睁开。她好像忘记了自我,在思考别的事情。
后来妈妈偶尔会问起有没有阿莱的消息,随后便一声不吭,在沉默中时间好像都是用药剂和汤剂来计算。兄妹俩轮流陪伴她,卡洛斯在晚上给妈妈念报纸,罗莎负责吃药和盥洗。伯尼医生告诉他们,好在妈妈不会有什么痛苦,会在不知不觉中离开。然而妈妈却保持清醒直到最后,儿女围在床边,已无法掩饰他们的情绪。
“大家都对我太好了。”妈妈温柔地说。“费了这么大劲为了不让我难过。”
卡洛斯和罗莎坐在她身边,摸着她的手,仿佛明白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一直明白的事实。
“这么照顾我……”妈妈说,终于这句话使一切恢复了正常,让漫长的戏剧显出了必要。
“现在你们可以好好休息了。”妈妈说,“我们不会让你们再这么辛苦了。”
下葬三天之后,阿莱最新的一封信到了,罗莎打开信,不假思索地读了起来。突然她抬起头,因为泪水已经模糊了她的眼睛,她意识到自己在读信的同时,正在考虑该怎样告诉阿莱母亲去世的消息。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取材于现实家庭生活,用细腻的笔触写出家庭的温情与人性的美好。
B.小说开头交代了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为情节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C.小说并未点明妈妈和小儿子之间的秘密,但这个细节蕴含深意让人动容。
D.小说中的医生是妈妈健康状况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文章重要的线索人物。
6.根据提示,请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A她看得非常仔细,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一道值得反反复复咂摸的美味。(从修辞的角度)
B卡洛斯把头伏在餐桌上,无声地为自己的兄弟哭泣,那正是他们常常一起玩牌的地方。(从描写的角度)
7.文章中有三处写到给阿莱回信。在回信时,妈妈有哪些不同的表现?这说明了什么?请参照示例,从第二、三次回信中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示例】第一次回信:母亲口述内容,详细介绍家中琐事,写完后用铅笔签名,温柔地吻信纸,并且笑起来。这说明母亲对回信一事很认真,对兄妹俩编造的阿莱出差的善意谎言没有怀疑,对阿莱很关心,心里充满着与儿子通信的幸福。
我选第( )次回信:
8.对于兄妹俩编造“善意的谎言”这种做法,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并结合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善意的谎言”的看法。
(23-24九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读下面小说,完成学习任务。
乞丐
屠格涅夫①
①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②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③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④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⑤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⑥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⑦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⑧“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⑨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选自《文摘书摘》)
白菜汤
屠格涅夫
①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②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③那母亲在家里。
④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⑤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很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
⑥“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
⑦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以后,她很悲痛,她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⑧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⑨“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出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呢。”
⑩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选自《青春文学月刊》)
【注释】①屠格涅夫:出身贵族,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被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其小说敏锐而深刻地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
9.《乞丐》中的乞丐和《白菜汤》中的农妇都是不幸的人,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里?请分别答出两点。
10.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乞丐》中的乞丐没有迫切的物质需求,只有深层的精神需求,从“这也应当谢谢啦”这句话可看出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
B.《白菜汤》中的地主太太也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当她得知农妇的不幸遭遇后,便在农妇儿子下葬的那一天主动去探望农妇。
C.《乞丐》和《白菜汤》两篇小说都善于抓住细小的故事情节,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简约,却能产生十分动人的艺术效果。
D.《乞丐》和《白菜汤》两篇小说都体现了屠格涅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穷人、不幸者、弱势群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11.屠格涅夫是语言大师,他小说的字里行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请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2)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
12.《乞丐》《白菜汤》分别运用第一、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如果将这两篇小说的叙事视角互换,你觉得好吗?请发表你的观点,并根据小说内容和链接材料阐述理由。
【链接材料】
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有多种,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视角。小说的叙述视角与作品创作意图之间有内在联系,选择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易于理解,也更便于表达感受和见解。但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叙述自由,不受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
13.(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阅读《遗失的灵魂》,完成小题。
遗失的灵魂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①
①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是忙碌而辛劳地工作着。
②从很久以前开始,他的灵魂就被远远地丢在了身后。
③没了灵魂,他竟还是过得很好——他睡觉、吃饭、工作、开车,甚至还打网球。然而有时候,他会觉得四周空空如也,觉得自己就像行走在数学笔记本里一张光滑的纸上,四周满是纵横交错、无处不在的网格线。
④在某一次出差的旅途中,这个人半夜从酒店的房间里醒来,突然觉得无法呼吸。他看着窗外,却不太记得他在哪座城市。毕竟从酒店的窗户向外望去,所有的城市并无不同。他也不太记得他是怎么来到这里,又是为什么来到这里。而更不幸的是,他忘记了自己姓甚名谁。这种感觉很奇怪,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自己,只能沉默。
⑤整个清晨,他都没有说话,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无比的孤独,就好像自己的躯壳里空空荡荡。他站在浴室的镜子前,所看到的自己不过是一片模糊的污迹。有那么一刻,他想他是叫安杰伊的吧,但下一秒他又确信,他叫玛丽安。最后,他惊慌失措地从行李箱底翻出了护照,看到了他的名字——杨。
⑥第二天,他去见了一位年迈而睿智的女医生,医生说:“如果有人能从高处俯瞰我们,他会看到,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行色匆匆、汗流浃背、疲惫不堪的人,以及他们姗姗来迟、不翼而飞的灵魂,它们追不上自己的主人。巨大的混乱由此而生——灵魂失去了头脑,而人没有了心。灵魂知道它们跟丢了主人,人们却时常没有意识到,他们遗失了自己的灵魂。”
⑦这样的诊断令杨大惊失色。他问:“这怎么可能呢?我也弄丢了自己的灵魂吗?”
⑧睿智的医生回答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灵魂的移动速度远落后于身体的移动速度。在宇宙大爆炸后的那遥远的时光里,灵魂一同出世。当这宇宙还未如此步履匆匆时,它总是能够在镜中清晰地看见自己。你必须找一个地方,心平气和地坐在那里,等待你的灵魂。它一定还停留在两三年前你所在的地方,所以这份等待或许会历久经年,但这是唯一的办法。”
⑨这个名叫杨的男子照做了。他在城市的边缘为自己寻了一座小屋,每天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其他什么事也不做。就这样持续了很多天,很多个星期,很多个月。他的头发长长了,胡子甚至长到了腰间。
⑩直到很久之后的某个下午,门被敲开了。他丢失的灵魂站在那里,疲惫不堪,风尘仆仆,伤痕累累。
“终于——”它气喘吁吁地说。
从那以后,杨真正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为了让灵魂能够跟上他,他有意识地放慢了生活的节奏。他还做了一件事——把手表和行李箱都埋在了后院。从手表里长出了美丽的花朵,仿若五彩缤纷的铃铛。行李箱里则有个巨大的南瓜在生长,那是在此之后的每一个宁静冬日里,他得以饱腹的食物。
(摘自《读者》2023.11.23)
备注:①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阅读小说,完成下表。
阅读任务 内容 思考
梳理情节,厘清脉络 (1)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角度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① →咨询医生,找到病因→② →找回灵魂,快乐生活 按事情发展顺序记述,使得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结合语境,品味字词 第③段:他竟还是过得很好——他睡觉、吃饭、工作、开车,甚至还打网球。然而有时候,他会觉得四周空空如也。 (2)揣摩加点词“竟”“甚至” “然而”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关注夸张,想象画面 第 节:从手表里长出了美丽的花朵,仿若五彩缤纷的铃铛。行李箱里则有个巨大的南瓜在生长,那是在此之后的每一个宁静冬日里,他得以饱腹的食物。 (3)文中多处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请以画线句为例,体会其妙处。
悟读人物,关联生活 (4)探究:本文塑造杨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现实意义?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24·浙江·一模)在学校戏剧节中,有同学希望将汪曾祺《鉴赏家》搬上舞台,请你参与。
鉴赏家
汪曾琪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就送什么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③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④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⑤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⑥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⑦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⑧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⑨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⑩叶三说好,而且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有个学名,叫润生。季陶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叫辻听涛的日本人来拜望叶三,说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选自汪曾祺小说集《鉴赏家》,有删改)
14.【完成剧本】
编辑组正在完成主角的剧本校对。请阅读文章,协助完成。
季陶民 幕名 叶三
表演一:只许叶三在旁作陪 表演二: 表演三:以诚馈友,题字赠画 作画 鉴画 赠画 表演一: 表演二:鉴画精准,绝不奉承 表演三:
15.编剧组想为戏剧增设一个结尾镜头,以下两个备选,哪个更加合适?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A.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B.他的儿子把季陶民的画珍藏起来,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总带到坟前让父亲欣赏。
16.【研读剧本】
叶三的扮演者小语和季陶民的扮演者小文对剧本进行了研读,以更好理解和扮演人物,完成演出。以下是他们在剧本中做的批注,请帮助解答。
人物 剧本 批注
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批注:戏里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好像和他懂得鉴赏画作无关,那为什么要表演呢? (1)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叶三说:“不卖。” 叶三说:“不卖。” 批注:这边三句台词中的“不卖”,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叶三呢? (2)
季陶民 ⑨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批注:季陶民之所以能与身份迥异的叶三成为知己,从这段话中窥见一二: (3)
17.小文从叶三和季陶民的关系想到了课文中学过的老王和杨绛的关系,认为他们有相似之处,想在剧的最后加入一段超时空对话,小语则认为不合适。你的想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和《老王》谈谈你的观点。
(2024·浙江台州·一模)青石板路
李汉荣
①没有一条路能把我们领回到过去,但是青石板路能。青石板路,它就是过去,你站在上面,就是站在过去的时光里面。
②它青灰色的皮肤上,烙满了各种痕迹。低下头来——如果你是个喜欢凝视的人,你一定要低下头来,在时间面前,你只有低下头,才能看见时间的秘密。
③古老的青灰色石板,它多古老呢 据说它是宋朝的一段路面,够老了吧。现在,你和古老面对面,你和时光面对面,你看见多少细节,都藏在时光的容颜里。
④你看见牛蹄踩下去的凹痕,你看见宋朝的牛、明朝的牛、清朝的牛、民国的牛,嚼着一样的青草,迈着相似的牛步。它们一生重复着上山下山的路,几乎每一天都要经过这段青石板路,它们或许也喜欢这段路吧,因为它们发现:这段路不陡,也不泥泞,这段路上没有追赶和鞭子,这段路不需要它们负重拉犁,青石板上不种植什么,青石板上只需要放松行走,于是它们全都放松下来,也放慢下来。这时,你会从这散漫的蹄痕里,看见那散漫的黄昏、散漫的牛、散漫的夕阳、散漫的古代生活。
⑤你会从众多牛蹄痕之间,看见少许马的蹄痕。那是哪个朝代,这里出过一个进士,他成了朝廷的官人,但是他不习惯匍匐在一堆帽子和官衔里,他想念那被轿子和文牍隔离了的亲爱的南山,他想念月夜里的田园,想念故乡的青石板。他早早地托病辞官,带回很多书,骑回一匹马,马背驮着那个朝代的明月清风和琴棋书画。他回乡办学收徒,授业传道,闲时就骑马漫游,踏雪访梅,寄情山水。你看见那深深浅浅的蹄痕了吗 一匹马行走在一群牛中间,诗书行走在青草中间,儒雅行走在质朴中间,马粪和牛粪都成了庄稼的肥料,马蹄和牛蹄都成了岁月的回声。后来,这里一直延续着办学、读书、吟诗的儒风,是否与那匹马、与马背上的那个人有关呢 你无法考证,但当你低下头来,你看见了马蹄,你听见了在那些霜晨月夜里,马蹄敲出清寂的声音。那个年代远去了,但留下了马蹄,马蹄曾经为一首田园诗押韵,为一个村庄的记忆押韵。
⑥你还会看见什么呢 你不愿从历史的磁场里迅速抽身,你愿长时间逗留在时光长久逗留过的地方。
⑦这时, 你看见密集的鞋的印子,布鞋、草鞋、棉鞋、单鞋、绣花鞋、大鞋、小鞋、宽鞋、瘦鞋——数不清的鞋子们走过去,声音踩着声音走过去,鞋底贴着鞋底走过去。是的,是鞋底,青石板把每一双走过去的鞋底看得最清楚,鞋面是属于人看的,鞋底是属于路看的,看鞋底,这是路的职业。青石板看清了,也记住了每一双鞋底,记住了每一个年代的鞋底,不管是民间的样式,还是官家的样式,不管是细针密线,还是粗针疏线,不管走得慢,还是走得急,不管鞋印是深是浅,不管鞋们有着怎样的鞋面,不管鞋们的目的地是什么,青石板记住了,所有的鞋底上都有母亲的针脚,都有母亲的手纹。世世代代的鞋走过去了,母亲们的针脚和手纹,反复抚摸着青石板,那其实是母亲们的手在反复抚摸。青石板就在母亲们的抚摸里,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衰老,它一直保持着它的青灰色,那最初的青春容颜。
⑧青石板保持着它千百年前的样子,甚至保持着它千万年前的样子——在它没有下山之前,它见过女娲补天,那时候,它是青石山上的青石头,它青灰的眸子映照了女娲的身影;它下山之后,成为一段青石板路,虽然地处偏僻,但是无论显赫的王朝或迷乱的年月,都必须经过这段路才能把那个年代走完,把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走完。青石板是录音的光盘,如实录下了时光的足音和生活的口音,可惜我们还没有破译的技术,更由于我们的耳朵里灌进了太多现代的水泥,我们习惯了噪音的轰炸和谎言的诱拐,我们失去了微妙真切的听力,我们已经听不见时光深处的声音,听不见任何深沉的声音。
⑨此时,我执意从密集的高速路网里逃出,从高速的央击里、从机械的追赶和围困里逃出,撤退到这段青石板路上,撤退到这段古老的缓慢里。我缓慢地走着,有时就蹲下来,低下头,与时光面对面,凝视,聆听,感到天长地久的岁月,踏踏而来。
【散文·梳理】
18.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散文·品味】
19.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这时, 你看见密集的鞋的印子, 布鞋、 草鞋、 棉鞋、 单鞋、 绣花鞋、 大鞋、 小鞋、 宽鞋、瘦鞋——数不清的鞋子们走过去, 声音踩着声音走过去,鞋底贴着鞋底走过去。 (句中的加点词,能否改成“各种各样的鞋子”?为什么?)
(2) 在它没有下山之前,它见过女娲补天,那时候,它是青石山上的青石头,它青灰的眸子映照了女娲的身影。(作者为什么由青石板联想到“女娲”?)
【散文·感悟】
20.第⑤段中进士形象寄寓着作者的人格追求。请结合内容,谈谈对进士形象的理解。
21.作者凝视青石板路,引发了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联系链接材料,并结合全文内容进行阐述。
链接材料
写作的意义就在于对存在的真相和生命体验作深度呈现和揭示。
——李汉荣
【散文·联想】
22.请根据语境,完成填空。
李汉荣的散文能引发我们对古诗文的联想。读到“想念月夜里的田园”,我们会想起“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读到“亲爱的南山”,我们会想起“ , ”(陶渊明《饮酒(其五) 》 );读到“踏雪访梅”,我们会想起“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读到“办学、读书、吟诗的儒风”,我们会想起“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读到“霜晨月夜”,我们会想起“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 ;读到“明月清风”,我们会想起“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还会想起“ , ”……
23.文章第⑤段中有大量的“一”,如 “一个进士”“一堆官帽” “一首田园诗”……引发了同学们对“一”字的兴趣。请结合诗歌内容,探究下面两首诗中“一”字的妙处。
[甲] 江村夜泊 (唐)项斯 月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乙] 十二月十五夜 (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2024九年级下·浙江·学业考试)班级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学习任务。
A 的油纸伞
徐鲁
①我家的屋后,是一片青青的袖竹林。
②春天的时候,竹林里会钻出很多粗大的竹笋。有时候,父亲会带我来这里,政掉一些成熟的什子。父亲说,这样可以给新生的青竹腾出生长的空间。成熟的竹子都是金色的,新鲜的嫩竹竿上,会有一层薄薄的粉霜。我轻轻抚摸着青青的竹竿,仰望着一根根参天的竹子。父亲叫着我的名字说;“阿满,你要明白哦,这些竹子长得又高又壮,只因为它们心中有一个愿望;向上,向上,再向上!”
③父亲是一位手艺高强的篾匠。他会用粗大有力的手,把成熟的竹子破成竹骨、竹篾和竹片,做成竹床、竹椅、竹摇篮。还有这些楠竹骨架的油纸伞和斗篮,也是父亲做的。父亲制作竹器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当帮手,也跟着学些手艺。“这片竹林,是你爷爷留给我的,以后我也要留给你的,阿满,你要好好学手艺啊!”父亲叮嘱我说。
④星星在远处的山簸闪烁。父亲每天做竹器都要做到很晚很晚。
⑤“阿爸,现在人们都喜欢用折叠伞,谁还用老式油纸伞啊?”“那不一样哦,阿满,我做的油纸伞,会让很多人想起自己的小时候呢!”晚风吹着父亲稀疏的头发。父亲反复端详着自己制作的伞架,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发现,父亲的牙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掉了两颗。
⑥第二天早晨,父亲会挑着修伞担子和一些竹器到小镇上去, 一边给人修伞, 一边卖掉那些竹器。我会帮父亲拎着小一点的竹器,走上一段山路。走过了一座小石桥,父亲继续往前走,我会拐到学校去上学。父亲迎着早晨的太阳,挑着担子朝着远方的山路走去。 太阳好像给他的全身镶上了耀眼的金边儿。“阿爸,早点回家——”我冲着父亲大喊一声。父亲听到了,转过头朝我扬了扬手,又 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
⑦父亲每天都是这样,早晨挑着简易的修伞担子出门,傍晚时再挑着担子,沿着弯曲的山路回家。父亲说,附近的每条山路,他摸着黑都能走回来。
⑧青青的袖竹林,是我童年的乐因。父亲的脊背,一天天驼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阿满,你长得像楠竹一样快啊,阿爸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你,就长这么高了!”
⑨中学毕业后,很多同学都到远方念大学去了。因为家境不济,我没有再继续上学念书。父亲把他挑了大半生的那副修伞的担子,郑重地交给了我。“孩子,阿爸真是不中用了,真没想到,会老得这样快……”“不,阿爸,你还有那么多手艺,我还没学会呢!”父亲留在家里,继续做他的竹床、竹椅、竹摇篮,还有那些老式的油纸伞和斗笠。在这片多雨多雾的山岭间,我成了一个小伞匠。
⑩有时候,我会挑着担子,转到母校门前,为我的老师们修理一下雨伞。老师要付给我修理费,被我坚决地推辞了。我很想对老师说;老师,对不起,我没能为母校争光,这就算是我对母校的一点点报答吧。但我没有说出口来,只是在心里这样想、这样说道。每年校庆日,同学们都会相约着回到母校团聚,看望老师。离校庆日越来越近了,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孩子,你也应该回去看看老师和同学的,”父亲说,“那里不是也留下了你许多快乐 的记忆吗?”那些日子里,父亲不停地去屋后砍竹子,披星戴月地忙到很晚很晚,把竹子破成了一堆 堆竹骨和竹片……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校庆日那天的早晨,父亲就像变魔术一样,突然变出了两个竹篓,每个竹篓里都插着十几把崭新的油纸伞。“孩子,去吧,带着它们去参加校庆,这是你送给母校最好的礼物。”父亲一边说, 一边又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父亲一定很得意,他为我悄悄准备礼物的日子,我竟然一点儿也没有发现什么。
不用说,这是我度过的最自豪、最快乐的一次校庆。当年的老师们,还有一些从远方回来的同学,他们有的已经成为青年军官,有的成了国家干部,有的成了年轻的教授……他们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一把老式的、用金黄色油纸布制成的、崭新的油纸伞。拿着油纸伞,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青葱的学生时代,忆起了童年的趣事。
一把把金黄色的楠竹油纸伞,撑开在绿色的草地上,装饰着我们校庆朗诵会的露天舞台。轮到我表演节目了。我站起来,为大家朗诵了诗人艾青写的一首小诗:
伞
早上,我问伞:“你喜欢太阳晒,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我迫问它:“你考虑些什么?”
伞说:“我想的是——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我一边朗诵, 一边望着远处的山岭。那是父亲和我挑着修伞担子,挑着各种竹器,每天迎着太阳走过的地方。我好像看见,父亲正站在不远处的山路上,满意地朝着我点头。不用说,父亲一定又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
我将挑着父亲交给我的修伞担子,去走完他没有走完的路……
(有删改)
24.文章标题的横线处要填入一个词语,“楠竹骨”和“父亲”两个词,填入哪一个更好?请阅读全文阐述理由。
25.品味下面两个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太阳好像给他的全身镶上了耀眼的金边儿。(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他们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一把老式的、用金黄色油纸布制成的、精断的油纸伞。(为什么说这份礼物是“特别”的?)
26.结合文中艾青诗歌中“伞”这一意象,说说“我”为什么要朗诵这首诗歌。
27.父亲“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这一描写,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玻璃
贾平凹
①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一年没来这条街,两边的店铺门面差不多全改装成玻璃。冬天清冷,难得有太阳出来,玻璃就全闪着光,通街似乎开阔了许多,也深长了,一派亮堂。
②我靠在电杆下吸了会儿烟。行人来来往往,在街上也在墙上,分不清谁是真人,谁是玻璃中的影子。后来感觉有人在批点着什么,还以为是对面商店里的售货员。一回头才发现就在我身后题尺,玻璃里,他们正盯着我交头接耳。是嘲笑我大冬天还剃着个光头?管他的!我要见的是王有福!把头仰起来看天,天也清白,如更大的玻璃。
③是王有福没有来,还是来过了又走了?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④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⑤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⑥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⑦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⑧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⑨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⑩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德巴街依旧是明晃晃的玻璃,人们在那里来来往往,如玻璃缸里的鱼。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残剩了一半的玻璃还连在那里,四分五裂的裂痕后,哪些美女照也笑得四分五裂,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当天晚上,坐车再次去了南方。
(有删改)
28.针对小说《玻璃》故事情节,小语和小文进行了讨论,请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 从“我”的角度梳理人物行动轨迹图,应该是(1) (结合上图依次填写序号)
嗯,按“期待→破灭”的心理线索可以这样来梳理故事情节。如:我想在德巴街与王有福见面,王有福却称生病失约 →(2) →(3) 小文
小语 你是从“我”的角度概括的。我还可以从王有福角度来按“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来梳理故事情节。如:因为头撞了玻璃,王有福没有来德巴街赴约→(4) →(5)
我认为都是源于(6) 。 小文
【探究技法,细品小说】
29.针对小说《玻璃》形式与技法,小语和小文进行了讨论,请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 这篇小说段落都很短小,以对话为主。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小贴士: 供选角度: ①矛盾冲突; ②人物塑造; ③情境体验…… 我以红星酒店会面的故事情节为例,谈谈我的理解吧。 (1) 小文
小语 这篇小说故事都讲完了,结尾又碎了一堆玻璃,这样写是不是多余呢?
不多余啊,我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告诉你吧! (2) 小文
知识卡片 “闲笔”也叫闲话,“闲笔”这一说法,出自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是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贾平凹曾说:“所谓闲话,是作者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情趣。”闲笔不闲,它不仅能使文章增色,使文章活泼、生动、摇曳生姿,而且还能增强作品思想意义。
【例句摘录】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残剩了一半的玻璃还连在那里,四分五裂的裂痕后,哪些美女照也笑得四分五裂。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小语 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
(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城里的麦子
刘帆
①麦子本来住在高麦庄乡下,但少小便离家创业,又在城里娶妻生子,渐渐地,麦子就把年带到了城里。
②小时候,父亲和母亲一年到头最为看重的节日就是过年。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哪一样都值得回味。
③但麦子住进城里后,就很久很久没有回去了。
④跟着来的年埋怨麦子:“老家多好,你居然不回去。你知道你为什么叫麦子吗?你出生的时候,你老父亲看到丰收季节的麦浪,开心得不得了,嘴里念叨了十遍‘麦子’,因此,你生下来就叫‘麦子’。现在你倒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乐不思蜀,弄得我也跟着你,日日与车水马龙打交道。你整天早出晚归,哪一天才回去安逸的乡村呢?”
⑤年真的住够了,真的很想回去了。
⑥“乡下很差吗?”夜深人静时,年忍不住问麦子。
⑦“不是,不是。”
⑧“那是为什么?”
⑨“真的,你别问了!我是回不去的麦子。”麦子忍不住鼻子发酸,竟然哭了起来。
⑩年手足无措,不知道怎样才能劝麦子不要伤心。年也知道麦子年年说赚钱,却年年都没赚到几个钱。时运不济,创业有风险,一家子吃喝拉撒,也够麦子烦的。
但这是理由吗?
有人说年:“你是藏得很深的怪兽,管得宽。你一生没见过大世面,无权苛责麦子。”
年不乐意了:“谁说我是怪兽不讲人情?我本是神童,法力高强,是‘夕’这个怪兽总在每年年关出来伤人,让老百姓不得安生,年我怎能不出来?人们为了感谢和纪念我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唤作‘除夕’。”
“年的本事高强,真了不起!”
“本事大又怎样?还不是没有把麦子带回去?”
“不怪年,是我麦子辜负了年。”麦子有一刻似乎想抓住年,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麦子想说:“其实我也知道,城里哪有我喜欢的月光?城里的月光是谁的我不知道,反正不是我的。我的月光在高麦庄,那里有一片高低起伏的麦浪,高高的月亮悬挂在天上。”
“地上就是人间的高麦庄。”年听到麦子的心声,也跟着抒情起来。
是啊,美丽的高麦庄!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金贵的,蔬菜、庄稼、果树,哪一样都让人心潮起伏。麦子走到街心花园,忍不住浮想联翩。
刚下过雨的花园,叶子泛着光,泥土湿湿的,走过路过的人,没注意麦子的表情。不过,就算有人回头望一眼麦子,也不知道麦子对着泥土在看什么。
年不露声色,紧紧跟着麦子。
城里的天气越来越湿润,麦子的心情一天天不见好。妻子对麦子说:“你不会丢了魂吧?看把你神情恍惚的。是工作压力太大了吗?”
“不是。”
“那是什么?”
“今儿都腊月十八了,年越来越近了。”
年听到麦子念叨腊月、过年,心里总算宽慰了些:“麦子没有忘记过年,还有点儿良心。”
麦子没有再说话,转头走出了自家的屋子,屋子被麦子称为“悬在空中的笼子”。
麦子漫无目的地行走在街心花园。一个围着围脖的老人,手里牵着一个孩子,孩子是上幼儿园的年龄。两人打着招呼问好。
老人对孩子说:“这是麦子叔叔。”
孩子瞪大眼睛看向爷爷,又看向麦子,停顿了一下说:“我们老师说麦子是种在地里的,这位叔叔为什么叫麦子?城里怎么会有麦子呢?”
“这孩子!胡说什么?”老人不好意思地对麦子说。
麦子摆摆手,老人就带着孩子走开了。
“我真不该住在城里!”麦子一个劲儿地说。
“再过几天,就是小年了。”腊月二十,麦子睡在床上,窝在被窝里说。麦子的妻子外出买菜了,麦子就一个人躺在床上想着即将到来的春节。
年附在麦子的耳边说:“春天就要来了。”麦子猛然一个激灵,就听到门房锁扭动的声音。麦子跳下床,麻利地穿好衣服。
这时,妻子进了厨房,把新鲜的蔬菜放在地上。妻子走到麦子身边说:“街心花园要铲除了,挖掘机正在作业。听说这几天要另外种上草坪,添置儿童玩耍的滑滑梯、卡通树屋、旋转木马什么的。对了,还有彩虹地毯……”
麦子脱口而出:“那是假草皮……”
年听到开心一笑——麦子还没有忘本,还知道真假。年正要再耳语几句,没想到麦子的妻子突然开心地笑起来,对麦子说:“今年回家过年吧?”
麦子回过神,看着妻子:“回家过年!”
年对麦子点了点头。麦子一股热泪涌了出来。
(选自《百花园》2023年第9期,有删改)
30.阅读全文,梳理“年”的言行和情感变化,完成思维导图。
3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1)麦子没有再说话,转头走出了自家的屋子,屋子被麦子称为“悬在空中的笼子”。(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麦子脱口而出:“那是假草皮……”(作朗读设计,并阐明理由)
32.这篇小说具有寓言色彩,请结合小贴士分析“年”在文中的作用。
小贴士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作用。
33.阅读全文,探究麦子决定回家过年的原因。(2024·浙江宁波·一模)在文学之旅中我们可以品读文章韵味,体验百味人生,汲取精神力量。
孤岛
何君华
①队长说,还有最后一个哨所,最后一个边防连队,演完这场大家就能回家了。
②我们乌兰牧骑慰问演出小分队巡回演出已经一个多月了,所有人已经疲惫不堪,听队长这么说,我们一下雀跃起来。去边防哨所的路程虽然漫长,但好歹有了盼头,大家脸上的倦容也都舒展开来,一路上有说有笑。
③可到了地方我们才知道,这哪是什么哨所呀?总共只有三间屋子,面积不过四十平方米。【A】更主要的是,这哪能称得上是边防连队啊?总共只有一个个,一个人!
④我们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真有只有一个人的边防连队吗?我们队的那日松在屋里屋外到处找。发现当真只有一个人,就是这位站在我们跟前的哨长呼日勒,一个体格健硕的蒙古族汉子。他是这个哨所的哨长,也是这里唯一的哨兵。
⑤呼日勒哨长提前接到了我们要来慰问演出的通知。我们的汽车离得还有几里地呢,就看见他站在土梁上冲我们拼命挥手。【B】一下车,呼日勒哨长就激动地向我们敬礼,并跟我们一一握手,边握边说:“我从没见过这么多人——不是,我从没见过我们哨所来这么多人!过年了,过年了!”
⑥我们都很吃惊:目下正是盛夏,呼日勒哨长嘴里的“过年了”是什么意思呢?
⑦原来,每年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上面才会派三五个人来送慰问信和一些慰问物资,从来没有像我们慰问演出小分队一样,一下子扎进来十几个人——简直比过年还热闹!
⑧我们问:“你一个人在这里不寂寞呀?”
⑨呼日勒哨长沉默了一会儿,说:“能不寂寞吗?寂寞,我就养鸡。”
⑩给哨所运送给养的卡车每七天才来一次,一旦遇到极端天气,那就不一定能准时了。那时边防哨所就会成为茫茫雪原中的一座孤岛,没有补给,呼日勒哨长就想到了养鸡,养鸡就可以吃鸡蛋。呼日勒哨长说干就干,当真养起鸡来。一提到鸡,呼日勒哨长兴奋了:“都说老鹰捉小鸡,你们听说过小鸡捉老鹰吗?”
“捉老鹰的鸡?”我们满脸狐疑。
原来呀,打小在这哨所长大的鸡们哪里知道老鹰是自己的天敌呢?别处的鸡一旦发觉老鹰在头顶盘旋躲都来不及,这里的鸡非但不躲避,竟然还敢于张开翅膀反击。有一次,一只老虎俯冲而下,耳鸡一跃而起,展翅伸爪迎击。老鹰一下慌了神,反而真的被鸡啄伤了。后来,几只鸡群起而上,当真把老鹰活活啄死了,你说是不是天下奇闻!
这可真是天下奇闻!我们都惊掉了下巴。
“不过那都是以前了,现在,极端天气提前都有预警,在极端天气到来之前,上级就会安排将补给提前送来,断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但我仍然养鸡。寂寞的时候,我听见鸡们咯咯咯咯地叫,想到还有它们陪着我,我就不寂寞了。”
呼日勒说着就沉默了,我们也都沉默了。还是我们队长出来打了圆场:“呼日勒哨长,那我们开始演出吧!”
我们连忙站起身来,一个个挺胸抬头,清喉润嗓,纷纷认真地准备起来,我们的表情都很庄重。我们摩拳擦掌,准备为这一个人的边防连队奉献一场尽我们所能的精彩演出。
演出正式开始,我们队长亲自报幕。有人独舞,有人合唱,有人朗诵诗歌……大家都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没有人懈怠,跟以往我们在首府剧院演出时没有差别。最后一个节目,是我们的“台柱子”娜仁花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
听着听着,呼日勒哨长流泪了,娜仁花也流泪了,我们也都流泪了。
尽管极不舍,但分别的时刻还是到了。我们的汽车开出好远,还看见呼日勒哨长站在土梁上冲我们摆手,回身望去,呼日勒哨长的身影渐渐变小,最后完全看不到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4.2,有删改)
【情节设置之妙】
34.在这篇小说中,情节在不断推动的同时,乌兰牧骑慰问小分队的心情也在不断变化。请你补全思维导图。
【语句反复之巧】
35.同学们阅读时发现这篇小说有两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你选择【A】或【B】句,分析反复的巧妙之处
【A】更主要的是,这哪能称得上是边防连队啊?总共只有一个人,一个人!
【B】一下车,呼日勒哨长就激动地向我们敬礼,并跟我们一一握手,边握边说:“我从没见过这么多人——不是,我从没见过我们哨所来这么多人!过年了,过年了!”
我选择 句,
【人物精神之美】
36.阅读分享时,有同学提出疑问:“小说中的‘小鸡捉老鹰’这一情节与主题无关,应该将其删去。”你如何看待“小鸡捉老鹰”的情节与主题的联系?请结合小说内容和主题加以阐述。
【经典文学之味】
37.(1)文学社正在开展以“人生苦味”为主题的阅读探究。下列三部文学作品是社员整理的候选篇目,你认为这些作品能入围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阐述。
主题 文学作品 人物
人生苦味 《简·爱》 简·爱
《骆驼祥子》 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2)如果《孤岛》要纳入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否可行?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
(3)常言道:“苦是甜的开端,甜是苦的结晶。”你认为上表中的哪一位人物收获了“人生甜味”?请联系整本书相关内容阐述理由。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篇
(2024九年级下·浙江·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月光下的city walk”主题学习活动。
材料一
“月光经济”蓬勃发展,我们还需要做什么?一些地方“月光”产品供给单一,局限于餐饮、购物、旅游演艺、灯会等城市夜间经济活动,并没有充分考虑消费场景与自身文化结合,只是将别人的经验照搬过来,导致夜间景观浮于表面,“亮眼却不走心”。
(选自《发展“月光经济”还需要做什么》,有测改)
材料二
之前,杭州发布了《关于打造“不夜天堂·乐购杭州”的实施方案》,明确大力发展夜市经济。在市经济是伴随着城市化、现代化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为了更好地助推杭州夜市经济发展,某网站发起夜游景点推荐,已有两千多人参与活动,数百人参与推荐。下面是精选出的网友们推荐的夜游胜地:
qrrj:城市阳台,又称杭州小外滩;位于钱江新城核心区,是赏夜景、看灯光秀的绝佳观景台。去了杭州城市阳台,即使看不到汹涌澎湃的钱江潮,你也不会沮丧。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旅游目的地,可以休闲,可以赏景,可以购物。这里的建筑,豪华、大气、时尚,能让你耳目一新。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到晚霞映射下的粉色天际遇江西、江南岸若隐若现的彩虹。
我家囡囡:漫步在这里,可见白墙黛瓦的两层小楼依河而立,青石板的小巷记录着古往今来的变化。许多原住民仍居住在此,老巷、老房、老邻,人间烟火里是杭州老底子的原味。在大兜路,你可以对着千年大运河静静发呆,也可以听香积寺晨钟暮鼓。
勇往直前:杭州依山傍湖,一路景色很美,西湖的灯光在晚上的时候显得格外的美好,“最忆是杭州"则是西湖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以波澜起伏的西湖水为舞台,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为背景,在一个个演出中向世人呈现关于这片天地的神话和传说。
我在水一方:我推荐“富春山居号”游船。“富春山居”号就像富春江上的移动观景阳台,站在游船顶层的露天甲板,欣赏沿江夜景灯光秀。奇幻的灯光与色彩在夜色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那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38.阅读以上材料,给“月光经济”下一个定义。
39.材料一的结论是“点亮城市夜色,最终要靠城市文化和城市管理绵延不绝的支撑力量”。为什么这个结论具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40.你觉得材料二中哪个夜游胜地最符合材料一中关于“月光经济”发展的建议,请说明理由。
(2024·浙江宁波·一模)在宁波的港口历史发展之旅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根脉。小语以此为主题搜集了相关材料,请你帮助他完成材料的梳理整合。
【材料一】
___________
唐政府在长庆元年(821),把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大力建设港口,对内疏通杭甬运河,对外开发高丽和日本以及南洋各地的航线,使明州港址在三江口长期稳定下来,发展成为著名外贸港口,唐朝经济也因此稳步增长,逐步攀上世界民族之巅。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朝鲜、日本的留学生在长安学习的人数众多,阿倍仲嘛吕在华活动和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已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经典话题。日本遣唐使来华之盛,这些在世界历史范围内都是非常罕见的。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均有使节来长安朝贡交流学习。
——《宁波港发展史略》
【材料二】
受阻于清
清统治者采用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十二年(1655)下了“片板不许下洋”,“禁绝下海船贝”等禁令,顺治十八年(1661)又下“迁界令”,强迫宁波的沿海居民,内迁30里。宁波港的海上贸易和渔业生产尽被窒息,清朝经济发展也受到极大阻碍,愈发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这些极度严苛的命令使原本依靠海上劳作为生的渔民失去了收入来源,导致很多人员根本无法满足自身生活来源,更无法缴纳税收。沿海的土地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大量人的耕种,为了满足自身和家庭的温饱,有一部分没有办法的居民成为了破坏社会安定的贼盗,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
——《宁波港发展史略》
【材料三】
恢复于今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经过三年恢复,四年建设,到了1956年,客运量达到约79万人次,货运量达到约58万吨。与此同时,还完成了私营轮船业的改造,95%以上的民船走上集体化道路,使港口生产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宁波港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深厚的物质、思想、组织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波港更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08年,宁波港对外已与63个国家和地区的225余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对内已与沿海和长江流域15个省市直接相通,年货运量占全国第7位,年客运量占全国第3位。宁波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政策的推动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涉及到各个层面的老百姓生活。从就业机会、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到消费品种的丰富和消费体验的改善,开放的港口政策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宁波港发展史略》
【材料四】
——陈迪锋《宁波港港口吞吐量对宁波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41.请仿照材料二、材料三,为材料一填写合适的标题。
42.小语站在“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的立场上整合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是否与观点相符,请联系材料加以阐释。
43.小语在编辑材料时,认为在材料三下方插入材料四的两张图表更好。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说明理由,支持小语的观点。
44.“开放包容”的文化根脉在宁波的港口历史发展之旅中可谓是至关重要,但对于“开放包容”,网上却出现了以下两种声音:
网友一:
“现如今我们若求发展,就应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并且要包容一切,来者不拒。”
网友二:
“现如今我们若求发展,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固然重要,但不应来者不拒,包容一切。”
对于这两种声音,围绕“如何在开放包容中把握好度”这一主题,请你发表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阅读以下一组材料,完成小题。
“特种兵式旅游”成为当下年轻人最为流行的旅游方式,但也有不同声音出现。同学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什么是“特种兵式旅游”】
“特种兵式旅游”是年轻游客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浏览尽可能多的景点。
——百度百科
材料二
【问卷调查结果】
为什么喜欢“特种兵式旅游” “特种兵式旅游”体验感受词云图
(来源于2023年5月21日“光明网”)
材料三
【各方声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胡水清医生:特种兵式旅游其实是在透支生命。高强度运动会加重脏器负担,再加上睡眠不足,身体功能缺乏恢复时间,容易诱发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的甚至有猝死的风险。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闫向军:“特种兵式旅游”实际就是前些年就已出现的“签到就餐”“打卡旅游”,这种方式大大压缩了旅游的时间,谈不上很深的体验。 大学生朱同学:一趟旅行能把每个知名景点都逛了,就会产生一种收集感的满足。我在分享的时候会有很多姐妹来咨询,也曾通过社交软件找到了同行的队友。
大学生刘同学:一般大家采取这种旅游方式后,通常会选择一些比较远的目的地,可能日均9万步,要是周一有个早上的课,就很容易迟到或者精神不佳。 “特种兵式旅游”暗藏风险:游客盲目打卡赵公山被困,当地警方曾一周接两次警。
“特种兵式旅游”的推动者之一付加志:他利用短视频等平台组团夜爬泰山。2023年“十一”长假前期,日均组群7个,每个群200多人。全年累计有30—40万人通过付加志的群爬泰山。截至目前,泰山2023年的游客量已超过860万人,是2022年的四倍多,成了全国旅游景区的大网红。
班级就“如何看待“特种兵式旅游””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根据“发言要求”,撰写“发言提纲”。
发言要求
【提出观点】针对“特种兵式旅游”这一现象,陈述一个具体的评价性观点。
【分析论证】从上文选出与观点一致的材料,仿照示例,进行分析论证。
示例: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提出观点)……清代大学问家戴震……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选择丰富的材料进行论证)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展开分析,建立材料与观点间的联系)
【提出建议】联系材料,就“如何打造健康、高效的‘特种兵式旅游’”提出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
【复盘反思】以上准备发言提纲的过程,对你写议论文有何帮助?(至少写出两条)
我的提纲
45.提出观点:
46.分析论证: (150字左右)
47.提出建议:
48.复盘反思:
(23-24九年级下·浙江杭州·阶段练习)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攀登者》自上映以来,广受好评,影片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一直都是登山爱好者向往的地方,这座神秘的山峰也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材料一:
珠峰上的英雄
今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上,一位70岁的老人穿着红衣,踩着一对假肢上台,为大家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珠峰和鲜为人知的“中国梯”的故事。
1960年中国登山队在物资缺乏、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为了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登顶,填补了中国登山运动的空白,让五星红旗飘扬在珠穆朗玛峰的峰顶。
而这位失去双腿的老人就是夏伯渝,1975年,26岁的夏伯渝作为中国登山队的一员,随队攀登珠峰,途中队友不慎弄丢了睡袋,夏伯渝便将睡袋让给了队友,自己的双腿却因冻伤被迫截肢。之后,夏伯渝依靠假肢重新站了起来。
尽管失去了双腿,但夏伯渝的珠峰梦从来没有停止过。2018年5月,夏伯渝在尼泊尔当地时间14日上午8点25分,经过7天的艰苦攀登,依靠假肢顺利登上了海拔8844米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这是他43年以来第五次冲顶珠峰,同时,他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无腿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
材料二:
珠峰上的死神
今年五月份,珠穆朗玛峰因为天气晴朗引来大批登山者,这样的登山“旺季”也使得攻顶风险大增,不少登山客冒着冻伤和高原反应的风险,被迫在有“死亡区”之称的海拔8000米寒冷地带排队等待3小时。截止25日,这个春季登山季,海拔8000米以上不同山峰的死亡人数共计已达到19人。很大一部分登山者被迫下撤,等待下一个机会。BBC的报道中指出,在今年的春季登山季,尼泊尔已经发放了381张许可证,远远超出以往的发放张数。
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人不禁会问,为什么冒死也要攀登珠峰?1923年,当屡次挑战珠峰的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被问到这一问题时,他的回答简洁明了:“因为山就在那里。”
人类为什么要挑战珠穆朗玛峰?因为,山在那里。
材料三:
珠峰上的“不速之客”
每年珠峰都会迎来大量的挑战者。而这些挑战者,在留下自己足迹的同时,还留下数不清的垃圾,甚至尸体。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140吨垃圾被留在这里。由于这里海拔高,清理难度大,这些垃圾要全部清理干净,至少要10年以上!
圣洁之巅变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垃圾场”,人类活动难辞其咎!当然登顶的人还是少数,截止2016年底,全世界一共有4469人,成功登顶珠峰7646次。更多是的对珠峰慕名而来的游客,每年大概有7-10万人!除了垃圾和排泄物,还有将近300具遇难者的遗体。随着气候变暖,冰川消融,越来越多的尸体开始暴露出来……
由于珠峰的海拔与环境,清理这些尸体异常困难,就算可以清理,也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一位夏尔巴向导说过:将遗体运下山太贵,费用高达48万元。而且冰冻的遗体重达180公斤,曾有人因运遗体而丧命。所以一旦遇难,大多人只能暴尸荒野,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惊惧的“路标”,还会成为冰川上的一大污染源……
冰川污染,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原来山上流下来的水可以灌溉几百亩土地,现在只能灌几十亩了。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被称作是亚洲的水塔,目前亚洲的水源主要是来自冰川溶解,一旦珠峰受到污染,那极有可能波及到整个亚洲。如果再继续这样恶化下去,10亿人的生存将受到影响!
材料四:
珠峰上的清道夫
登山队队长纳姆伽尔说:“我不在乎是谁留下了垃圾,我只想把它们弄下来,让整个国家喝上干净的水,那是我们的责任。”
珠峰上的清道夫们,他们不图钱不图利,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誓死保卫珠穆朗玛峰的洁净!然而不幸的是,队长纳姆伽尔,在回收垃圾的下山途中,不幸去世。而像这样用生命保卫珠峰的清道夫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往往自发地不求回报地去做着这危险而崇高的事情。
其实,他们本不用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那些攀登者在出发前带上垃圾袋,会缓解很大的污染问题。尼泊尔官方甚至出台法律要求,攀登者要把垃圾带回来,也要求遇难者家属不能把尸体留在珠峰上。只是,很少有人遵守……
人们只看到登顶者满载的荣誉,却看不到珠峰清道夫的负重前行……
如果你也想去攀登,我衷心地希望: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拿;除了时间,什么都不要偷;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
《攀登者》热播之后,学校组织了一次以“探寻神秘珠峰”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结合以上文段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活动一】走近珠峰英雄
49.攀登珠峰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同学制作了一份《英雄的珠峰路》人物事迹记录,请你根据材料内容,将这份记录填写完整。
人物 登顶时间 攀登珠峰的意义
中国首支登山队 1960年 (1)
夏伯渝 2018年 (2)
纳姆伽尔 未知 (3)
【活动二】聚焦珠峰现实
50.中国政府出于保护珠峰,颁布了禁山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进入珠峰国家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一时引起热议。现该活动向同学们征集保护珠峰的办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提供两个有价值的建议。
【活动三】探寻登顶意义
51.对活动一中提到的三类人,你认为谁更值得尊重?请发表你的观点,并用合适的论据加以阐述。(不得引用选文中的例子)
52.(23-24九年级下·浙江温州·开学考试)课间十分钟是我们每个学生上学日子里都会遇到的时间段,该词在2023年却上了热搜,让我们阅读以下材料,一起来探个究竟吧!
材料一:
材料二:
“听那叮铃铃的下课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来吧,大家都来活动活动,让我们那握笔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让快活的叫喊冲破喉咙。”
——歌曲《哦,十分钟》歌词
材料三:
“课间十分钟”不可或缺“学生被圈养”亟待破解
【专家视点】
课间十分钟”的价值功能:生理解乏、心理成长
“课间十分钟”的基本功能是让学生从上课状态放松下来,舒展身体、舒缓疲劳,避免身体紧绷,久坐伤身。早在1954年,心理学家通过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就已经证明:即使什么都不用做,只是固定着躺在缺乏刺激环境的实验室里,就可以获得不错的报酬,人们也最多只能坚持两三天。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人们最基本的反应,在实验结束后的几天里,一些参与者还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认知活动严重失调等现象,有的甚至出现幻觉。可见,如果不能保证“课间十分钟”的身体活动,学生很容易会生理紊乱、久坐成疾。
“课间十分钟”的拓展功能是让学生有满足心理需求的社交活动,比如同伴交流、互动游戏、交朋结友。这些与他人建立联系并进行互动的过程,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学习亲社会行为、调节情绪和解决冲突。其中,儿童解决冲突能力是评价其社会化和社会适应程度最为重要的一项指标。所以,“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对学生成长而言价值非常大。人类天生就是社交动物,需要与他人交往和互动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根据由国际上儿童心理学领域权威专家合力著述的《儿童心理学手册》的阐述,从童年期至青少年期的同伴社会化情境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起到重要作用。儿童在和成人、同辈的互动过程中,变得逐渐社会化,他们的人格也呈现出社会适应的特征。因此,“课间十分钟”的社交活动如果不能保证,不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阻滞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课间十分钟”的理想状态:生有动力、师能安心
多年前,“课间十分钟”往往与欢声笑语、做游戏、踢毽子、跳皮筋等关联在一起。那个时代的课间完全属于学生,是热闹的课间,教师也得以放松休息;而今天很多学校的课间,是安静的课间,是教师紧绷神经、盯防学生的课间,是学生不敢大声说话、大步走动,背负心理压力的课间。这种变化不仅是时间的变迁,更是由空间和理念的变更所造成。很多学校尤其是城市学校的教学楼不再是低矮楼房甚至平房;现在的学生比他们的父母辈当年上学时物质条件更为优裕,自我意识更强,思想更为活跃,对教师而言管理难度更大;现在的家长也比他们父母辈当年做家长时对教育有更高的期待,从满足于孩子“有学上”升格为希望孩子“上好学”,这种心态转变,必然导致其对学校有更多的关注,更高的要求。这些时空和理念因素的变化,综合导致了现如今很多学校“课间圈养”生态的形成。对此,家长有看法,社会有意见,教师很无奈,学校很迷茫。
“课间十分钟”的理想状态,从学生角度而言,应是时间上不被挤占,保证充足十分钟;空间上不被约束,楼道、花园、操场等公共场所随意可去;安全上有底线保障,校园里有一定危险性的区域被物理隔离或软包处理等。从教师角度而言,应是安心地放松休息、静心地备课和批改作业,不必进班管理、在楼道监督学生。可放眼现实,当今很多学校因物理空间受限、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家长利益诉求多元,很难回到若干年前完全“放养”的课间生态。因此,笔者提议,探索营造一种安全有序、方式健康的新型“半圈半放”课间生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选)
【现象 慧眼观察】
(1)阅读材料一的两幅图,请结合图表说说你的发现。
(2)阅读材料二,请概括歌词中的“十分钟”有怎样的特点。
【本质 慧心剖析】
(3)“课间圈养”现象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因素,请阅读材料三,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策略 慧行实践】
(4)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就如何破解“课间圈养”现象向校长室建言献策,请写出三条建议。
(23-24九年级下·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新京报:如何理解城市、市民、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如何让老百姓愿意走进博物馆?
②单霁翔(故宫博物院前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作为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连接公众与多元文化的纽带。
③如何能吸引观众走进博物馆?博物馆要面向自身,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更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面向公众,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让文物故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④我一直认为,一座好的博物馆是有情怀的、有温度的,人们会把这座博物馆当作自己生活中的博物馆,平时经常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可以说,一座好的博物馆,应该让人们用双脚来投票。
⑤新京报:博物馆如何把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给大家?
⑥单霁翔:博物馆应在做好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资源分享给社会公众。博物院的藏品要更多地展示出来。文物藏品只有在展出之前,才会对它们进行精心维护。人们能够看到这件藏品的时候,才是它被修复到最好状态的时候。文物展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物保护的过程。
(摘编自《一座好的博物馆应该让人们用双脚来投票》,《新京报》2023年5月18日)
【材料二】
精巧细致的夜灯、传承古法的彩妆、惊喜连连的“考古”盲盒……“双11”之前,文创产品销量持续攀升,各地博物馆乘着网络东风,再次凭借各种文创产品打开破圈之路。
敦煌研究院的九色鹿纸雕夜灯
进入21世纪,博物馆文创逐步走入大众视野。早期文创集中于雨伞、冰箱贴、书签、帆布包、日历等实用性强的日用品。后来,故宫以清代朝服的珠串为灵感,设计出的“朝珠耳机”引领博物馆文创朝着更为鲜活、轻快的阶段发展。这一时期的文创产品着力提取文物灵感,大力挖掘互联网资源,通过创意组合设计出新式产品。当前,以创新手法表达文化内核,在体验互动中传承优秀文化已成为博物馆文创团队的共识。如故宫《谜宫》系列创意互动解谜书籍、上海博物馆为“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推出的航海历险手游、长沙馆推出的《法门梦影》剧本杀……
(摘编自喻婷《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博物馆文创全力破圈》,中国江苏网2022年11月11日)
【材料三】
今天,公众登录“云游敦煌”小程序,就可以进入高清还原的数字藏经洞中,近距离观赏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和碑文等。不仅如此,公众还可以通过人物角色的扮演,“穿越”到不同历史节点,与多位历史人物展开互动,“亲历”藏经洞的前世今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传播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时空观——文物从此“活起来”。一眼千年、一眼万里成为现实,古人的生活可观可感,历史与现实产生交叠……而也是在这样的变革中,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有了更大的可能与可塑性。
(摘编自张焱《科技让博物馆有一颗现代的心》,《光明日报》2023年5月23日)
53.材料三中说“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传播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时空观——文物从此‘活起来’”,下面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国内首个文博虚拟宣推官国风少女“文夭夭”可跨越时空,以多个“数字人分身”同时服务上百家博物馆,解说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
B.在“云上宫阙——大明宫数字复原展”中,大家戴上AR设备能看到建筑结构等细节,并可通过手势与虚拟元素互动,体验放飞孔明灯的快乐。
C.“数字长城展”使人不仅可以直观感受长城的场景,还可以通过考古、清理、砌筑、勾缝、砖墙修补和支撑加固等互动,了解长城的修缮知识。
D.大量残损的出土文物,拼接与修复是一大难题。1986年出土的三星堆遗址中,大量青铜神树断枝经过十年拼合修复,才得以向公众展示。
54.单霁翔认为“一座好的博物馆,应该让人们用双脚来投票”,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55.阅读链接材料,如果你是泥塑猴面具推介人,你有哪些好的创意来推介该文物?
泥塑猴面具
链接材料:
宿迁市博物馆中陈列的泥塑猴面具,发掘于被称作“江苏文明之根”的顺山集遗址,距今8500至7500年。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正在萌芽。
56.小波说:“时代发展这么快,博物馆里的都是过时的东西,没必要花时间精力去看。”你赞同吗?请结合三则材料,对小波说说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23-24九年级下·浙江杭州·阶段练习)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小组决定探究“琮琮①”的头部纹饰——“饕餮纹”,并撰写题为《琮琮是妖兽?——饕餮纹探源》的推文,作为活动成果在班级公众号推送。现邀请你一起参加。 【注】①“琮琮”: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头部装饰的纹样取自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饕餮纹”,意寓“不畏艰险、超越自我”。
资料夹
【资料一】
对于一个把美食奉为时尚的国族而言,饕餮(tāo tiè)是最古老的文化象征,也是中国神系里最惊世骇俗的妖兽。饕餮的尊容,应该算是比较凶恶的。《神异经》形容它身体像牛,长着人的面孔,眼睛却藏在胳肢窝里,酷爱肉食,热衷于偷袭老弱病残或落单的旅行者,完全是一个阴险而卑劣的恶棍。在上古神话传说里,有所谓“四凶”的说法,为首的就是饕餮。在华夏农业文明巅峰的唐宋时代,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在大幅提升,而菜肴、香料及其烹饪方法,也进化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食物的丰饶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它终结了古老的饥饿模式,解放了人的饕餮本性,让一种曾经被视为罪恶的贪吃习性,变成了可以被容忍和鼓励的嗜好。于是,古代典籍里关于饕餮凶残本性的记录,被时间逐渐淡化,而饕餮就在“超级吃货”的名义下,重新回归了日常的市井生活,以一种充满喜剧色彩的方式,成为人们用来互相打趣的佐料。不仅如此,由于世人的不断鼓励,饕餮的地位逐渐上升,最终被中国人奉为食神。
(节选自朱大可《饕餮是如何从妖兽变为神灵的?》)
【资料二】
钱欢青(记者):以您多年的研究,您觉得早期中国的神灵形象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
王青(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玉器上的兽面纹普遍流行,可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神灵崇拜是很发达的。后来又传入了中原地区,并演变成三代青铜器上装饰的饕餮纹。从兽面纹到饕餮纹,真切反映了早期中国的原始思维特点,也说明早期中国的神灵崇拜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些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到,早期中国的神灵是以艺术想象出来的兽面和饕餮为中心,将老虎、鳄鱼、蟒蛇、鸟、牛、鹿等各种动物的典型特征综合起来,赋予了它们超乎自然的神力。比如在良渚时期,兽面神灵主要是综合了鹰鸟的羽毛及鳄鱼的獠牙和足爪,到夏商时期又加入老虎的獠牙和大眼睛、蟒蛇的身躯,以及牛和鹿的弯角等,从而艺术性地创造出有名的“饕餮”大神。饕餮神灵应该就是夏商时期人们信奉的“最高神”,甲骨文中把这个大神叫作“夔”。古人相信,通过祭祀这些能沟通天地的神灵,就能实现消灾祈福的“世俗”愿望。
(节选自钱欢青《王青:神灵考古与早期中国》)
【资料三】
饕餮究竟是什么?迄今尚无定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兽面纹。是什么兽?各种说法都有。本书基本同意它是牛头纹。但此牛非凡牛,而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现代民俗学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调查表明,牛头作为巫术宗教仪典的主要标志,被高高挂在树梢,对该氏族部落具有极为重要的神圣意义和保护功能。所以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氏族部落的吞并,战争越来越频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掉甚或是吃掉非氏族、部落的敌人,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的常礼。因之,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神话失传,意已难解。但吃人这一基本含义,却是完全符合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的。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像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
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在这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好些饕餮纹饰也是如此。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57.社团成员整理资料时做了几条笔记。根据“资料夹”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饕餮从远古妖兽变为神灵,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关的。
B.王青认为饕餮纹是从兽面纹发展而来,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
C.李泽厚基本同意饕餮纹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纹。
D.饕餮纹凶狠残暴的形象中透着拙朴的美,体现了人类早期艺术的稚嫩。
58.筛选信息时,社团成员对下面这段文字是否适合收入“资料夹”展开了讨论。根据活动目的,发表你的看法。
在第五套人民币20元币的正面,中国人民银行和“20”数字之间的花纹里,能辨认出一人头形状,眼睛、鼻子、耳朵、嘴、下巴都像模像样。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朱章义告诉成都商报记者,20元人民币上面的是“饕餮纹”,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另有钱币专家称,这种设计源于防伪和艺术双重考虑。
(节选自“百度百科 饕餮纹”)
59.下面是一位同学看完短文后的评论,你认同他的看法吗阅读理解版块综合测试(四种体裁)(练习)
目录
一、记叙文阅读,10篇 1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篇 47
三、议论文阅读,5篇 84
四、说明文阅读,3篇 101
一、记叙文阅读,10篇
(23-24九年级上·浙江金华·期末)一刻钟
刘心武
①下午三点多,忽然接到尼娜的电话,问能不能来我家“打扰一下”。虽然吃惊,还是接纳。
②尼娜是她在公司的化名,真名是王爱红,她的父亲是我中学同窗,比我大一岁。我和王兄穿越历史烟尘一直保持联系,我是看着尼娜长大的。尼娜从美国留学回来,在一家美国金融机构做事,前年已获中层职衔。偶尔应邀去尼娜家与王兄晤面,开始我也并不多想,但——“老弟,你看京城的万家灯火!”在他们家客厅落地窗前,王兄一拍我的肩膀,我就禁不住有些惭愧了。自己的儿子不过是介乎白领、蓝领之间的打工仔,哪能提供这种“法式情调、英式管理”的空间来让我独自待客。不过回到自己家里,也就自劝:人各有运,知足常乐。他们过得固然极好,我也并不糟。祝福他们,也祝福自己。
③尼娜飘然而至。“你要出远门?”她是跟名牌拉杆箱一起进屋的,我不由得如此发问。还不止拉杆箱,她还提着一个大纸袋,那样的纸袋本是装名牌服装的,现在鼓鼓囊囊的,似乎乱塞着一些零碎的物品。“叔叔,我不出门,我一会儿回家去。我想求您——这些东西暂存您家。”我莫名其妙,她却又说:“我可以用一下您家卫生间吗?”当然可以,她匆匆进了卫生间,那临时搁在我家茶几边的纸袋歪倒了,里面有东西滑落出来,我拾起两个小镜框,一个里面是她妈妈的照片。想到王嫂去年仙逝,我一叹。另一个里面是尼娜和儿子佳佳的照片。为什么她这个年龄段的白领丽人,多有像她这样成为“单身母亲”的呢?再一叹。又拾起一个银制的小奖杯,上面鍪着英文,应该是公司为表彰她的业绩颁给她的。我把滑落的东西往纸袋里放妥,尼娜从卫生间出来,又问:“能不能喝杯热茶?”我知道她是习惯喝咖啡的,就说:“我这里虽然没有现磨的喷雾咖啡,不过速溶的品牌是靠得住的……”我一边冲咖啡一边问她:“怎么回事?”她把自己身体抛进沙发,双手拢拢头发,简洁地说:“我刚经历了人生中最恐怖的一刻钟!”
④原来,他们那家公司,全球同步裁员,尼娜两点一刻接到通知:她被裁了。当时她还正忙着,也用不着她跟谁交接。公司规定,自接到裁员通知后,一刻钟内必须撤离。她想用座机往外打个电话,她那架电话已经撤销:想用电脑发封“伊妹儿”,局域网已经不允许她进入;她赶紧收拾私人用品离开办公区;到了走廊,想进入茶水间喝杯咖啡放松一下,发现自己手里的钥匙卡已经无法开启那门:想进入卫生间,也一样。到前台,交回钥匙卡,从此她再也无法进入几年来所熟悉的空间了……
⑤“这太不人道了啊!”针对我的说法,她惨然一笑:“很人道的——我看见医务室的门大开,很显然是为了及时救助无法承受这一刻钟的被载人士。路过那里我没有停步,但一瞥之间,看见高大的姜森——他比我高一级,金发碧眼,平时很威严——正在那里面一张躺椅上抽泣,周围两名医生也不知是在进行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干预……”
⑥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尼娜。但她喝了几口热咖啡后,镇定下来,冷静地对我说:“尽管我们早知道公司会有裁员大动作,也知道所谓‘一刻钟撤离’的游戏规则,不过事到临头,还是有些发蒙。”我问:“你下一步怎么办?”她一时沉吟不答,我就说:“如果你有困难,叔叔虽然不特别富裕,总还能 ”她没等我说完,抬起头,笑了:“我们这种人,遇到的问题,不是没饭吃,而是今后能不能换个小碗吃饭。可是,一旦过惯了这样的生活,放下身段来,那不是一桩简单的事!”她告诉我,公司裁员,按合同,会给她这样级别的雇员一定的补偿,但是,“别的不算,光我那房子的月供,一个月就得两万……把大房子换小,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心理上说,纵使我承受得了,老爸现在住我那儿,他能马上接受这样的事实吗?他能接受了,佳佳呢?原来开福特接他,他都觉得‘没面’,现在如果把本田再换成捷达甚至QQ……不敢想!我只能缓冲一下,把这些东西暂存您这儿,起码一周之内,还天天开车离家做上班状!”
⑦尼娜告别后,我想,于她那样的人士而言,人生中的这一刻钟,是既狼狈而又宝贵的,一切在于今后能不能给生活以更朴实的定位。
(选自《1978-2018中国优秀小小说》)
【小说·情节】
1.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请按下面的提示,将方框补充完整。
(1)按“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来梳理。
(2)按“过去现在”的情节发展来梳理。
(3)按“悬念结局”的小说技巧来梳理。
【小说·语言】
2.公司规定,自接到裁员通知后,一刻钟内必须撤离。文中的“我”和尼娜对公司是否人道的看法是不同的。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他们的心理。
(1)我:这太不人道了啊!
(2)尼娜:很人道的——我看见医务室的门大开,很显然是为了及时救助无法承受这一刻钟的被裁人士。路过那里我没有停步,但一瞥之间,看见高大的姜森——他比我高一级,金发碧眼,平时很威严——正在那里面一张躺椅上抽泣,周围两名医生也不知是在进行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干预……
【小说·人物】
3.阅读完小说,请你结合文意和链接材料,说说尼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创新性的“中性叙述”的写法也是刘心武的创作巧思。刘心武坦言:自己的作品是对现实的感受、观察思考,不是深情歌颂和无情揭露二元对立,作品中没有提倡学习的榜样,也没有反面,我只是把我观察到的生活摊开来给读者看。
【小说·主题】
4.《读者》杂志有“文明”“人物”“生活”这几个板块。如果将这篇小说放入《读者》,你认为放哪个板块最合适?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1)尼娜接到公司裁员的通知,一刻钟内必须撤离。(2)尼娜遭公司裁员,拿着拉杆箱和大纸袋来到“我”家,希望将东西暂存。(3)为什么尼娜突然来访? 2.(1)“我”说的“太不人道”是指公司通知裁员,仅给一刻钟时间撤离,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过于残忍,表现出“我”的同情。
(2)尼娜说的“很人道”指公司很人道地准备了医务室,为及时救助无法承受这一刻钟的被裁人士,表现尼娜幽默又无奈的心理。 3.尼娜家境富裕,要面子,享受奢华的生活,从美国留学回来住着月供两万的房子,不愿放下身段;但是,她也是一个坚强的人,富有家庭责任感。自己是单身母亲,去年遭受母亲仙逝,现在又遭公司裁员,面对自称最恐怖的一刻钟她还能独自承受,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更担心的是自己的父亲和儿子。 4.放“生活”板块最合适。尼娜曾经在美国金融机构做事,并已获中层职衔,过着令人羡慕的优越生活,但因为公司裁员让尼娜遭受了令人难以承受的现实。她的经历让人们对生活多了一份启发:人的一生瞬息万变,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有些事情的发生令人猝不及防,却是人生难得的财富。无论身处何种情境,一定要给自己的生活选择正确的定位。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空,结合④段“原来,他们那家公司,全球同步裁员,尼娜两点一刻接到通知:她被裁了”、⑥段“她告诉我,公司裁员,按合同,会给她这样级别的雇员一定的补偿,但是, ‘别的不算,光我那房子的月供,一个月就得两万……把大房子换小,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心理上说,纵使我承受得了,老爸现在住我那儿,他能马上接受这样的事实吗?他能接受了,佳佳呢?原来开福特接他,他都觉得‘没面’,现在如果把本田再换成捷达甚至QQ……’”概括可得:尼娜接到公司裁员的通知,一刻钟内必须撤离;
二空,结合③段“尼娜飘然而至。‘你要出远门?’她是跟名牌拉杆箱一起进屋的,我不由得如此发问。还不止拉杆箱,她还提着一个大纸袋,那样的纸袋本是装名牌服装的,现在鼓鼓囊囊的,似乎乱塞着一些零碎的物品”、⑥段“不敢想!我只能缓冲一下,把这些东西暂存您这儿,起码一周之内,还天天开车离家做上班状”概括可得:尼娜遭公司裁员,拿着拉杆箱和大纸袋来到“我”家,希望将东西暂存。
三空,结合①段“下午三点多,忽然接到尼娜的电话,问能不能来我家 “ 打扰一下 ” 。虽然吃惊,还是接纳”、③段“尼娜飘然而至。‘你要出远门?’她是跟名牌拉杆箱一起进屋的,我不由得如此发问。还不止拉杆箱,她还提着一个大纸袋,那样的纸袋本是装名牌服装的,现在鼓鼓囊囊的,似乎乱塞着一些零碎的物品”概括可得:为什么尼娜突然来访?
2.本题考查人物心理。
(1)结合④段“公司规定,自接到裁员通知后,一刻钟内必须撤离。她想用座机往外打个电话,她那架电话已经撤销:想用电脑发封‘伊妹儿’,局域网已经不允许她进入;她赶紧收拾私人用品离开办公区;到了走廊,想进入茶水间喝杯咖啡放松一下,发现自己手里的钥匙卡已经无法开启那门:想进入卫生间,也一样。到前台,交回钥匙卡,从此她再也无法进入几年来所熟悉的空间了”可知,“我”说的“太不人道”是指公司通知裁员,仅给一刻钟时间撤离,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过于残忍,表现出“我”对尼娜遭遇的同情。
(2)结合⑤段“我看见医务室的门大开,很显然是为了及时救助无法承受这一刻钟的被载人士。路过那里我没有停步,但一瞥之间,看见高大的姜森——他比我高一级,金发碧眼,平时很威严——正在那里面一张躺椅上抽泣,周围两名医生也不知是在进行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干预”可知,尼娜说的“很人道”指公司很人道地准备了医务室,为及时救助无法承受这一刻钟的被裁人士,表现尼娜乐观豁达的心理。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②段“尼娜从美国留学回来,在一家美国金融机构做事,前年已获中层职衔”、⑥段“她告诉我,公司裁员,按合同,会给她这样级别的雇员一定的补偿,但是,‘别的不算,光我那房子的月供,一个月就得两万……把大房子换小,从技术上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心理上说,纵使我承受得了,老爸现在住我那儿,他能马上接受这样的事实吗?他能接受了,佳佳呢?原来开福特接他,他都觉得‘没面’,现在如果把本田再换成捷达甚至QQ……’”等内容概括可知,尼娜家境富裕,享受富贵生活,好强要面子;
结合③段“想到王嫂去年仙逝,我一叹。另一个里面是尼娜和儿子佳佳的照片。为什么她这个年龄段的白领丽人,多有像她这样成为‘单身母亲’的呢?再一叹。又拾起一个银制的小奖杯,上面鍪着英文,应该是公司为表彰她的业绩颁给她的”等内容可知,尼娜自己是单身母亲,去年遭受母亲仙逝,现在又遭公司裁员,面对自称最恐怖的一刻钟她还能独自承受,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更担心的是自己的父亲和儿子,由此可见,尼娜又是一个独立坚强的人。
4.本题考查主观表达。开放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放“生活”板块最合适,家境富裕工作令人羡慕的尼娜过着优渥的生活,但因公司裁员让尼娜遭受了令人难以承受的现实。她的经历让我们明白: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总是充满波澜起伏和不确定性,我们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未知。
(23-24九年级下·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病人的健康
[阿根廷]胡里奥 科塔萨尔
①家庭医生伯尼向卡洛斯和罗莎发出警告,不能让他们的妈妈知道任何令人不安的消息,以免加重她的病情。兄妹俩决定对妈妈隐瞒弟弟车祸去世的事实。
②卡洛斯告诉妈妈,一家巴西公司雇用了阿莱,派他到累西腓待一年,阿莱只好匆忙地收拾行李,赶上最近的航班。“妈妈必须理解,现在时代不同了,工厂才不会考虑人的情感,不过阿莱会想方设法在年中的时候挤出一礼拜的假期。世界变得疯狂,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干什么都没空。”
③卡洛斯刚好有一位朋友在累西腓工作,答应帮忙安排通信的事情。一天,他们收到了阿莱的第一封信。阿莱很喜欢累西腓,他说起港口、卖鹦鹉的小贩、冷饮的味道……妈妈要求看看信封,又说应该把邮票送给邻居家的小孩。
④过了一天妈妈叫来罗莎,口述给阿莱的回信,问他什么时候可以休假,旅费会不会很贵。她讲了自己的身体情况,告诉他卡洛斯刚刚升了职,罗莎的一个学钢琴的学生获了奖。等信写好了,妈妈在下面用铅笔签上名,温柔地吻了下信纸。
⑤每件事都不容易,因为在那个时期妈妈的血压又升高了,家里人开始怀疑会不会有什么下意识的影响,在每个人的举动中流露了什么。然而不大可能,因为一开始的确是硬装出笑容,到最后却真的和妈妈一起笑起来。说到底,唯一要紧的是把时间混过去,别让妈妈有所察觉。卡洛斯跟伯尼医生谈了,大家一致同意应该把这出善意的骗剧——罗莎是这么称呼的——无限期地演下去。
⑥阿莱的信又到了。这回妈妈想自己看信,要过她的老花镜。A.她看得非常仔细,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一道值得反反复复咂摸的美味。
⑦“真奇怪,”妈妈说道,摘下眼镜望着天花板,“阿莱都来了五六封信了,可一次都没有叫我……哈,这可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这真有点奇怪。为什么他一次也没有那么叫我呢?”
⑧“可能那孩子觉得在信里那么写太傻。口头上叫你是一回事……他叫你什么来着?”
⑨“这是秘密。”妈妈回答。“阿莱和我之间的秘密。”
⑩罗莎对这个称呼一无所知,问卡洛斯,他也只是耸了耸肩。不过罗莎在执笔回信的时候觉得妈妈比平时说得要慢些,好像每一句话都要细加斟酌。
“谁知道这可怜的人能不能回来呢。”再次听到妈妈说要阿莱回来的时候,罗莎看似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还是该服从公司安排吧。”
妈妈继续口述回信,好像没有听见。她身体状况不太好,想见阿莱,哪怕就几天。她希望阿莱赶紧回信,带来好的消息。罗莎注意到妈妈在签名之后没有亲吻信纸,却直直地盯着信看,好像要把它刻印在心里。
“我觉得这样下去要糟糕。必须想出一个像样的理由,不然她早晚会察觉。”罗莎满含担心地望着卡洛斯。B。卡洛斯把头伏在餐桌上,无声地为自己的兄弟哭泣,那正是他们常常一起玩牌的地方。
过了一个月,妈妈坚持认为该是阿莱回来度假的时候了。卡洛斯判定已经别无选择,只有试探一下,看妈妈能否承受负面消息。他咨询了伯尼医生,后者建议要谨慎从事。经过一段必要的时间之后,那天下午卡洛斯和罗莎进来坐在妈妈的床边,身边是装着药品的斗橱。
“现在,我开始明白一点儿为什么我那可气的弟弟不肯回来看我们。”卡洛斯说,“他最近几个月里都不能旅行。”
妈妈看着他,好像没听懂:“为什么不能旅行?”
“因为一只脚出了点儿问题,好像。嗯,是在脚踝。”
“脚踝骨折?”妈妈叫道。
还没等卡洛斯回答,罗莎已准备了药水,伯尼医生立刻赶来。一切都发生在几个小时里,然而却是漫长的几小时,伯尼医生直到入夜才离开。
只过了两天妈妈就自认为已经康复,让罗莎来给阿莱写信。罗莎像往常一样拿着便笺本和铅笔赶来,妈妈却闭上眼,摇了摇头。
“你给他写就行了。告诉他要保重。”
罗莎答应了,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一句接一句地写下去,明知道妈妈不会看。当天晚上,她告诉卡洛斯,她在妈妈床边写信的时候就已确信,妈妈不会看也不会在这封信上签名。她一直闭着眼,直到该喝汤药的时候才睁开。她好像忘记了自我,在思考别的事情。
后来妈妈偶尔会问起有没有阿莱的消息,随后便一声不吭,在沉默中时间好像都是用药剂和汤剂来计算。兄妹俩轮流陪伴她,卡洛斯在晚上给妈妈念报纸,罗莎负责吃药和盥洗。伯尼医生告诉他们,好在妈妈不会有什么痛苦,会在不知不觉中离开。然而妈妈却保持清醒直到最后,儿女围在床边,已无法掩饰他们的情绪。
“大家都对我太好了。”妈妈温柔地说。“费了这么大劲为了不让我难过。”
卡洛斯和罗莎坐在她身边,摸着她的手,仿佛明白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一直明白的事实。
“这么照顾我……”妈妈说,终于这句话使一切恢复了正常,让漫长的戏剧显出了必要。
“现在你们可以好好休息了。”妈妈说,“我们不会让你们再这么辛苦了。”
下葬三天之后,阿莱最新的一封信到了,罗莎打开信,不假思索地读了起来。突然她抬起头,因为泪水已经模糊了她的眼睛,她意识到自己在读信的同时,正在考虑该怎样告诉阿莱母亲去世的消息。
(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取材于现实家庭生活,用细腻的笔触写出家庭的温情与人性的美好。
B.小说开头交代了主要人物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为情节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C.小说并未点明妈妈和小儿子之间的秘密,但这个细节蕴含深意让人动容。
D.小说中的医生是妈妈健康状况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文章重要的线索人物。
6.根据提示,请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A她看得非常仔细,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一道值得反反复复咂摸的美味。(从修辞的角度)
B卡洛斯把头伏在餐桌上,无声地为自己的兄弟哭泣,那正是他们常常一起玩牌的地方。(从描写的角度)
7.文章中有三处写到给阿莱回信。在回信时,妈妈有哪些不同的表现?这说明了什么?请参照示例,从第二、三次回信中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示例】第一次回信:母亲口述内容,详细介绍家中琐事,写完后用铅笔签名,温柔地吻信纸,并且笑起来。这说明母亲对回信一事很认真,对兄妹俩编造的阿莱出差的善意谎言没有怀疑,对阿莱很关心,心里充满着与儿子通信的幸福。
我选第( )次回信:
8.对于兄妹俩编造“善意的谎言”这种做法,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并结合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善意的谎言”的看法。
【答案】5.D 6.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来信中的话比作美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看信的仔细,可见她对阿莱的思念之情,为下文母亲发出“可一次都没有叫我”的疑问作铺垫。示例二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卡洛斯对阿莱的思念和因阿莱去世的痛苦之情,同时也包含着对母亲会察觉他们隐瞒行为的担心。 7. 第二次回信母亲比平时说得慢,好像每句话都要细加斟酌,写完签名后没有亲吻信纸,直直地盯着信看。这说明母亲非常想念阿莱,对阿莱没有以秘密称呼在信中称呼她产生疑惑,对兄妹俩编造的善意谎言有了怀疑,对迟迟不能见到阿莱感到失望、伤心。 第三次回信母亲不再口述,让罗莎自己写,不看信的内容,也不签名,一直闭着眼,好像忘记了自我,在思考别的事情。这说明母亲此时已不指望生前能够见到阿莱了,心里明白了兄妹俩是以善意的谎言在欺骗自己,对兄妹俩的孝心感到欣慰,对再也见不到阿莱感到伤心。 8.我赞同这种做法。因为文中的母亲身体极度虚弱,无法承受丧子之痛,兄妹俩隐瞒阿莱因车祸去世的真相是为母亲健康着想,表现了兄妹俩的孝心和人性的温情。
虽然善意的谎言本质上还是谎言,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不是直线式的。在特定的交往情境中,有时需要我们隐瞒事情的部分真相,说些“善意的谎言”。只要不是出于个人的“私利”,而是维护对方利益的需要,也是可行的。因此,从根本上说,“善意的谎言”核心是“善”,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D.医生并非文章重要的线索人物;
故选D。
6.①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仿佛每一句话都是一道值得反反复复咂摸的美味”把“每一句话”比作“美味”,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结合第⑥段“这回妈妈想自己看信,要过她的老花镜”可知,这里写出了母亲看信的仔细,表现出她对阿莱的思念之情。母亲仔细看信为下文“阿莱都来了五六封信了,可一次都没有叫我……哈,这可是我们两个人的秘密”的内容作铺垫。
②此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卡洛斯把头伏在餐桌上,无声地为自己的兄弟哭泣”是动作描写,结合“那正是他们常常一起玩牌的地方”可知,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卡洛斯对阿莱的思念和因阿莱去世的痛苦之情。结合第 段“我觉得这样下去要糟糕。必须想出一个像样的理由,不然她早晚会察觉”可知,卡洛斯的动作也包含着对母亲会察觉他们隐瞒行为的担心。
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例如,第二次,根据第⑩段“不过罗莎在执笔回信的时候觉得妈妈比平时说得要慢些,好像每一句话都要细加斟酌”,第 段“她身体状况不太好,想见阿莱,哪怕就几天。她希望阿莱赶紧回信,带来好的消息。罗莎注意到妈妈在签名之后没有亲吻信纸,却直直地盯着信看,好像要把它刻印在心里”等可知,第二次回信母亲比平时说得慢,好像每句话都要细加斟酌,写完签名后没有亲吻信纸,直直地盯着信看。母亲的动作说明了她对阿莱思念之甚,对不能见到阿莱感到失望、伤心,同时还有对阿莱不以只有两人知道的称呼在信中称呼她而感到疑惑。
第三次,根据第 段“你给他写就行了。告诉他要保重”“妈妈不会看也不会在这封信上签名。她一直闭着眼,直到该喝汤药的时候才睁开。她好像忘记了自我,在思考别的事情”等语句可知,第三次回信母亲不再口述,让罗莎自己写,不看信的内容,也不签名,一直闭着眼,好像忘记了自我,在思考别的事情。结合第 段“他最近几个月里都不能旅行”,第 段“后来妈妈偶尔会问起有没有阿莱的消息,随后便一声不吭”,第 段“费了这么大劲为了不让我难过”等说明了母亲此时已不指望生前能够见到阿莱而伤心,同时心里明白了兄妹俩善意欺骗她的良苦用心。
8.本题考查谈看法。作答时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实际,理由充分即可。
例如:我赞同这种做法。因为文中的母亲身体极度虚弱,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母亲的生命健康是最重要的,采取隐瞒真相的方法对母亲来说是最稳妥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人总会遇到两难的困境,而谎言有时却能够使你摆脱了这种困境,在这种困境中如果选择诚实,会让自己和其他人变得不安,生活将会更糟糕。因此,善意的谎言也是可行的。
(23-24九年级上·浙江湖州·期末)读下面小说,完成学习任务。
乞丐
屠格涅夫①
①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②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③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
④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⑤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
⑥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⑦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⑧“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⑨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选自《文摘书摘》)
白菜汤
屠格涅夫
①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②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③那母亲在家里。
④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⑤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很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
⑥“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
⑦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以后,她很悲痛,她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
⑧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
⑨“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出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呢。”
⑩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选自《青春文学月刊》)
【注释】①屠格涅夫:出身贵族,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被誉为俄国的语言大师。其小说敏锐而深刻地揭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
9.《乞丐》中的乞丐和《白菜汤》中的农妇都是不幸的人,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里?请分别答出两点。
10.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乞丐》中的乞丐没有迫切的物质需求,只有深层的精神需求,从“这也应当谢谢啦”这句话可看出精神需求得到了满足。
B.《白菜汤》中的地主太太也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当她得知农妇的不幸遭遇后,便在农妇儿子下葬的那一天主动去探望农妇。
C.《乞丐》和《白菜汤》两篇小说都善于抓住细小的故事情节,篇幅短小,语言凝练、简约,却能产生十分动人的艺术效果。
D.《乞丐》和《白菜汤》两篇小说都体现了屠格涅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底层穷人、不幸者、弱势群体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11.屠格涅夫是语言大师,他小说的字里行间隐藏着丰富的信息。请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
(2)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
12.《乞丐》《白菜汤》分别运用第一、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如果将这两篇小说的叙事视角互换,你觉得好吗?请发表你的观点,并根据小说内容和链接材料阐述理由。
【链接材料】
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有多种,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视角。小说的叙述视角与作品创作意图之间有内在联系,选择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易于理解,也更便于表达感受和见解。但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叙述自由,不受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
【答案】9.乞丐的不幸表现在他贫穷、有疾病、衰弱、孤独。
农妇的不幸表现在她失子、丧夫、贫穷、孤独、不被人理解。 10.A 11.(1)“挡”一方面表现乞讨者极度需要救济,下定决心希望得到帮助;//另一方面也看出“我”被乞讨者突然挡住去路感到突兀,但是“我”并不恼火,而是握住了乞讨者的手,这也表现“我”的善良。
(2)“耸了耸肩”表现太太对于穷人的行为不屑、鄙视,//也表现她不能真正地理解、尊重穷人。 12.示例:不好。《乞丐》选用第一人称主要用来突出“我”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能让读者共鸣,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白菜汤》用第三人称,冷眼旁观,客观地描写人物,冷静地审视人物,不露声色地透露着人与人之间因身份、地位之间的差别不能真正相互理解的寒意。如果互换,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乞丐》第②段中的“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可知,乞丐的不幸表现了他贫穷、有病、衰弱。文中的他孤身一人,故还有孤独。
根据《白菜汤》中的“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可知,农妇的不幸表现在她失子、丧夫、孤独。
根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可知:贫穷。
根据“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可知,不被人理解。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根据第⑤段“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可知,乞丐有迫切的特质需求,所以才会执着地等待着从我这里要出一些钱来。故选A。
11.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挡”是一个很突然,也很冒昧的动作。结合第⑤段“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可知,他极度需要救济与施舍,所以才会挡住我的道路,决心从我这里得到一些钱和帮助。联系第⑥段中“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可知,对于乞丐的无礼与冒昧,我没有生气,反而因为自己没有带钱而愧疚,握住了他的手,这也表现了我的善良。
(2)“耸了耸肩”常表示对他人的轻视与不屑。联系后句“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可知,这个动作表现了她对农妇的理解,几粒盐怎么能比自己儿子的生命不重要呢?所以这个动作表现了她不能真正的理解和尊重穷人。
12.本题考查人称选用。
《乞丐》用第一人称叙事,文中的“我”是故事的亲历者。联系材料中的“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易于理解,也更便于表达感受和见解”可知,运用第一人称,更有利于突出我的主观感受,从而让读者产生代入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白菜汤》用第三人称。联系材料中的“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可知,运用第三人称,客观冷静地叙述故事,透露出农妇与地主太太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能做到真正的互相理解与尊重。
如果互换人称,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13.(23-24九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阅读《遗失的灵魂》,完成小题。
遗失的灵魂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①
①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是忙碌而辛劳地工作着。
②从很久以前开始,他的灵魂就被远远地丢在了身后。
③没了灵魂,他竟还是过得很好——他睡觉、吃饭、工作、开车,甚至还打网球。然而有时候,他会觉得四周空空如也,觉得自己就像行走在数学笔记本里一张光滑的纸上,四周满是纵横交错、无处不在的网格线。
④在某一次出差的旅途中,这个人半夜从酒店的房间里醒来,突然觉得无法呼吸。他看着窗外,却不太记得他在哪座城市。毕竟从酒店的窗户向外望去,所有的城市并无不同。他也不太记得他是怎么来到这里,又是为什么来到这里。而更不幸的是,他忘记了自己姓甚名谁。这种感觉很奇怪,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自己,只能沉默。
⑤整个清晨,他都没有说话,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无比的孤独,就好像自己的躯壳里空空荡荡。他站在浴室的镜子前,所看到的自己不过是一片模糊的污迹。有那么一刻,他想他是叫安杰伊的吧,但下一秒他又确信,他叫玛丽安。最后,他惊慌失措地从行李箱底翻出了护照,看到了他的名字——杨。
⑥第二天,他去见了一位年迈而睿智的女医生,医生说:“如果有人能从高处俯瞰我们,他会看到,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行色匆匆、汗流浃背、疲惫不堪的人,以及他们姗姗来迟、不翼而飞的灵魂,它们追不上自己的主人。巨大的混乱由此而生——灵魂失去了头脑,而人没有了心。灵魂知道它们跟丢了主人,人们却时常没有意识到,他们遗失了自己的灵魂。”
⑦这样的诊断令杨大惊失色。他问:“这怎么可能呢?我也弄丢了自己的灵魂吗?”
⑧睿智的医生回答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灵魂的移动速度远落后于身体的移动速度。在宇宙大爆炸后的那遥远的时光里,灵魂一同出世。当这宇宙还未如此步履匆匆时,它总是能够在镜中清晰地看见自己。你必须找一个地方,心平气和地坐在那里,等待你的灵魂。它一定还停留在两三年前你所在的地方,所以这份等待或许会历久经年,但这是唯一的办法。”
⑨这个名叫杨的男子照做了。他在城市的边缘为自己寻了一座小屋,每天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其他什么事也不做。就这样持续了很多天,很多个星期,很多个月。他的头发长长了,胡子甚至长到了腰间。
⑩直到很久之后的某个下午,门被敲开了。他丢失的灵魂站在那里,疲惫不堪,风尘仆仆,伤痕累累。
“终于——”它气喘吁吁地说。
从那以后,杨真正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为了让灵魂能够跟上他,他有意识地放慢了生活的节奏。他还做了一件事——把手表和行李箱都埋在了后院。从手表里长出了美丽的花朵,仿若五彩缤纷的铃铛。行李箱里则有个巨大的南瓜在生长,那是在此之后的每一个宁静冬日里,他得以饱腹的食物。
(摘自《读者》2023.11.23)
备注:①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阅读小说,完成下表。
阅读任务 内容 思考
梳理情节,厘清脉络 (1)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角度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① →咨询医生,找到病因→② →找回灵魂,快乐生活 按事情发展顺序记述,使得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结合语境,品味字词 第③段:他竟还是过得很好——他睡觉、吃饭、工作、开车,甚至还打网球。然而有时候,他会觉得四周空空如也。 (2)揣摩加点词“竟”“甚至” “然而”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关注夸张,想象画面 第 节:从手表里长出了美丽的花朵,仿若五彩缤纷的铃铛。行李箱里则有个巨大的南瓜在生长,那是在此之后的每一个宁静冬日里,他得以饱腹的食物。 (3)文中多处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请以画线句为例,体会其妙处。
悟读人物,关联生活 (4)探究:本文塑造杨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现实意义?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辛劳工作,丢失灵魂 长久坚持,等待灵魂 “竟”表出乎意料,“甚至”是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两个词凸显了主人公生活的忙碌;“然而”表示转折,它所连接的内容与前一句形成巨大反差,更加凸显了丢失灵魂之后的主人公内心的空虚、迷茫,看似忙碌的背后是机械化的、混沌的生活状态。 “手表里长出了美丽的花朵”“行李箱里则有个巨大的南瓜在生长”运用夸张,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代表着慢节奏的自然生活状态,预示着杨已经真正放慢生活的步调,让身与心和谐统一,回归自然舒适的状态。与开头快节奏的迷茫生活形成对比,升华了主题。 文中的杨忙碌而辛劳,过快的生活节奏使他丢失了灵魂,看似“丰富”的快节奏生活早已令他疲惫不堪,逐渐忘记了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内心感到孤独、空虚、迷茫。经睿智医生的提醒,他才意识到丢失了生命中极为珍贵的东西,开始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最终等回灵魂,放慢生活节奏,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作者通过塑造杨这一形象,折射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像杨一样“行色匆匆、汗流浃背、疲惫不堪”,灵魂却“姗姗来迟、不翼而飞”的人,深化了文章主题。引发读者思考:在快节奏的当下,人应当怎样活着,极具现实意义。
【详解】(1)本题考查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结合第①②段“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是忙碌而辛劳地工作着”“从很久以前开始,他的灵魂就被远远地丢在了身后”可概括出:辛劳工作,丢失灵魂。
结合第⑧段“你必须找一个地方,心平气和地坐在那里,等待你的灵魂。它一定还停留在两三年前你所在的地方,所以这份等待或许会历久经年,但这是唯一的办法”可概括出:长久坚持,等待灵魂。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
竟,①副词。终于;终究;②表示事出意外,相当于“居然”。“他竟还是过得很好”表出乎意料;“甚至”是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两个词凸显了主人公生活的忙碌、辛劳;“然而”意思是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然而有时候,他会觉得四周空空如也”更加凸显了丢失灵魂之后的主人公内心的空虚、迷茫,看似忙碌的背后是机械化的、怅惘无助的生活状态。
(3)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
“手表里长出了美丽的花朵”“行李箱里则有个巨大的南瓜在生长”运用夸张,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联系最后一段“从那以后,杨真正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为了让灵魂能够跟上他,他有意识地放慢了生活的节奏”可知,这样的慢节奏的自然生活状态,让杨身心和谐,享受大自然的温馨美好。与开头“忙碌而辛劳”的迷茫生活形成对比,升华主旨,引人深思。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与文章主旨。
文中的杨总是忙碌而辛劳地工作着,过快的生活节奏使他丢失了灵魂,忘记了自己姓甚名谁。看似“丰富”的快节奏生活早已令他疲惫不堪、孤独无比,逐渐忘记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遗失了自己的灵魂,内心感到空虚迷茫。联系第⑧段“睿智的医生回答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灵魂的移动速度远落后于身体的移动速度。在宇宙大爆炸后的那遥远的时光里,灵魂一同出世。当这宇宙还未如此步履匆匆时,它总是能够在镜中清晰地看见自己。你必须找一个地方,心平气和地坐在那里,等待你的灵魂。它一定还停留在两三年前你所在的地方,所以这份等待或许会历久经年,但这是唯一的办法’”分析,经睿智医生的提醒,他才意识到丢失了生命中极为珍贵的东西,开始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最终等回灵魂,放慢生活节奏,过上了快乐的生活。作者通过塑造杨这一形象,折射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像杨一样“快节奏生活、没有灵魂、失去生活的意义、不堪重负”,灵魂却“不翼而飞”的人,深化了文章主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在快节奏的当下,人应当怎样活着,具有现实意义。
(2024·浙江·一模)在学校戏剧节中,有同学希望将汪曾祺《鉴赏家》搬上舞台,请你参与。
鉴赏家
汪曾琪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就送什么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③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④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⑤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⑥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⑦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⑧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⑨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⑩叶三说好,而且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何以见得。”
“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对!”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有个学名,叫润生。季陶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叫辻听涛的日本人来拜望叶三,说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选自汪曾祺小说集《鉴赏家》,有删改)
14.【完成剧本】
编辑组正在完成主角的剧本校对。请阅读文章,协助完成。
季陶民 幕名 叶三
表演一:只许叶三在旁作陪 表演二: 表演三:以诚馈友,题字赠画 作画 鉴画 赠画 表演一: 表演二:鉴画精准,绝不奉承 表演三:
15.编剧组想为戏剧增设一个结尾镜头,以下两个备选,哪个更加合适?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A.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B.他的儿子把季陶民的画珍藏起来,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总带到坟前让父亲欣赏。
16.【研读剧本】
叶三的扮演者小语和季陶民的扮演者小文对剧本进行了研读,以更好理解和扮演人物,完成演出。以下是他们在剧本中做的批注,请帮助解答。
人物 剧本 批注
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批注:戏里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好像和他懂得鉴赏画作无关,那为什么要表演呢? (1)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叶三说:“不卖。” 叶三说:“不卖。” 批注:这边三句台词中的“不卖”,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叶三呢? (2)
季陶民 ⑨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批注:季陶民之所以能与身份迥异的叶三成为知己,从这段话中窥见一二: (3)
17.小文从叶三和季陶民的关系想到了课文中学过的老王和杨绛的关系,认为他们有相似之处,想在剧的最后加入一段超时空对话,小语则认为不合适。你的想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和《老王》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14. 与叶共赏,悉听点评 研磨神纸,专心静观 珍惜画作,坚决不卖 15.示例一:我选择A。前文叶三做寿时曾经向儿子提到过“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将画作与自己同葬这一结局与上文呼应,突出了叶三对季陶民所赠画作的珍视,践行了“一张也不卖”的诺言。
示例二:我选择B。将画作珍藏,只在清明节带到坟墓前给父亲欣赏,一方面保存了画作,不至于使得佳作空被埋没,不见天日;另一方面珍藏画作,使得画作不至于被人觊觎强买,顺遂了叶三的心愿。
16. 这一场戏交代了叶三的身份是一位瓜农;其次,季陶民作画必吃斤半水果,为下文叶三投其所好送水果作铺垫。再者,这一段落描写了叶三对各个时节的瓜果品类聊熟于心,展现了叶三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乐观、热情、智慧的人生态度。对瓜果的品鉴也体现了叶三有审美情趣,为下文写他是个不谄媚、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 这里运用语言的反复,写出了叶三对季陶民馈赠画作的珍视、重视、珍惜,由此可见,叶三是一个懂得品鉴、重视友情、淡泊金钱名利的人 应酬中谈论画作的人多为高谈阔论的假名士,而季陶民交友与作画不为名利与奉承,只求真正懂画之人。叶三能精准地品鉴出他画作中的妙处或纰漏,是真正懂得鉴赏画作的知己,故两人能够成为好友。 17.示例一:我赞同小文的观点。戏里的季陶民赠送叶三画作,叶三珍藏画作,坚决不卖,两人虽然身份迥异,但志趣相投,成为知己。杨绛一家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送老王鱼肝油。老王为杨绛送冰、送默存去医院,送香油与鸡蛋。两组人物都超越了身份与阶层,赋予对方真心与诚意,可以放一起设计对话。
示例二:我赞同小语的观点。戏里的季陶民赠送叶三画作,叶三珍藏画作,坚决不卖,两人虽然身份迥异,但志趣相投,成为知己。但他们没有像老王和杨绛这样的“主雇”关系。杨绛一家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有一层“主雇”关系,双方身份、地位、阶层都不平等。在最后,杨绛也没有理解老王的情谊,和叶三、季陶民的情意完全不一,不可以放一起设计对话。
【解析】1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只许叶三在旁作陪”,找到第⑥段“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第⑧段“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可概括出:与叶共赏,悉听点评;
根据题干提示“鉴画精准,绝不奉承”,找到第⑧段“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可概括为:研磨神纸,专心静观;
根据题干提示“以诚馈友,题字赠画”,找到第 段“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可知,季陶民要送叶三不题上款的画时,叶三表明坚决不卖。
15.本题考查拟写结尾。符合原著故事情节安排与人物品质即可。
文中的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同时也送了叶三很多画,季陶民赏识叶三的纯朴、真性情,知道哪个是喜爱画,是真懂画,哪个人品性高,志趣雅。
示例:我选择A。第④段“‘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写叶三做寿时曾经向儿子提到过“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将画作与自己同葬这一结局与上文呼应,突出了叶三对季陶民所赠画作的珍惜与爱护,践行了“一张也不卖”的诺言。突出叶三作为果贩待人真诚,作为鉴赏家说话真心,能鉴赏画作,更能鉴赏生活的品质。
16.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第②段“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就送什么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都是原装……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这一场戏交代了叶三的身份是一位瓜农;其次,第⑦段“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写季陶民作画必吃斤半水果,这里为下文叶三投其所好送水果作铺垫。再者,第②段“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描写了叶三对各个时节的瓜果品类聊熟于心,展现了叶三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乐观、热情、智慧的人生态度。叶三纯朴、真性情,知道哪个是喜爱画,是真懂画,哪个人品性高,志趣雅。
(2)三句台词中的“不卖”,运用语言的反复,写出了叶三审美情趣高,真心爱画、懂画,凸显出叶三是一个懂得品鉴、重视友情、为人正直、不谄媚、不奉承的人。
(3)第⑨段“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应酬中谈论画作的人多为高谈阔论的假名士,而季陶民交友与作画不为名利与奉承,只求真正懂画之人。表现季匋民的清高、高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的态度形成对比,表明叶三是真正懂画,而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1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开放性试题,从人物形象、主题角度谈,给出理由即可。
示例:我赞同小文的观点。本文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同时也送了叶三很多画,季陶民赏识叶三的纯朴、真性情,知道哪个是喜爱画,是真懂画,哪个人品性高,志趣雅。叶三赏画,也具有鉴赏力,他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他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最后珍藏画作,坚决不卖,两人虽然身份迥异,但志趣相投,成为知己。
《老王》中老王是一个善良且不幸的人,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百姓,却拥有着一颗不被社会、时代影响的纯善心灵。她为杨绛送冰不会向别人那样缺斤少两,在给杨绛帮忙的时候也不会额外索取费用,甚至在临死的时候依旧挂念着杨绛一家,给他们送香油和鸡蛋。杨绛也尽自己所能的帮助老王的,照顾他的生意,也不会在费用上为难老王。
两组人物都超越了身份与阶层,赋予对方真心与诚意,可以放一起设计对话。
(2024·浙江台州·一模)青石板路
李汉荣
①没有一条路能把我们领回到过去,但是青石板路能。青石板路,它就是过去,你站在上面,就是站在过去的时光里面。
②它青灰色的皮肤上,烙满了各种痕迹。低下头来——如果你是个喜欢凝视的人,你一定要低下头来,在时间面前,你只有低下头,才能看见时间的秘密。
③古老的青灰色石板,它多古老呢 据说它是宋朝的一段路面,够老了吧。现在,你和古老面对面,你和时光面对面,你看见多少细节,都藏在时光的容颜里。
④你看见牛蹄踩下去的凹痕,你看见宋朝的牛、明朝的牛、清朝的牛、民国的牛,嚼着一样的青草,迈着相似的牛步。它们一生重复着上山下山的路,几乎每一天都要经过这段青石板路,它们或许也喜欢这段路吧,因为它们发现:这段路不陡,也不泥泞,这段路上没有追赶和鞭子,这段路不需要它们负重拉犁,青石板上不种植什么,青石板上只需要放松行走,于是它们全都放松下来,也放慢下来。这时,你会从这散漫的蹄痕里,看见那散漫的黄昏、散漫的牛、散漫的夕阳、散漫的古代生活。
⑤你会从众多牛蹄痕之间,看见少许马的蹄痕。那是哪个朝代,这里出过一个进士,他成了朝廷的官人,但是他不习惯匍匐在一堆帽子和官衔里,他想念那被轿子和文牍隔离了的亲爱的南山,他想念月夜里的田园,想念故乡的青石板。他早早地托病辞官,带回很多书,骑回一匹马,马背驮着那个朝代的明月清风和琴棋书画。他回乡办学收徒,授业传道,闲时就骑马漫游,踏雪访梅,寄情山水。你看见那深深浅浅的蹄痕了吗 一匹马行走在一群牛中间,诗书行走在青草中间,儒雅行走在质朴中间,马粪和牛粪都成了庄稼的肥料,马蹄和牛蹄都成了岁月的回声。后来,这里一直延续着办学、读书、吟诗的儒风,是否与那匹马、与马背上的那个人有关呢 你无法考证,但当你低下头来,你看见了马蹄,你听见了在那些霜晨月夜里,马蹄敲出清寂的声音。那个年代远去了,但留下了马蹄,马蹄曾经为一首田园诗押韵,为一个村庄的记忆押韵。
⑥你还会看见什么呢 你不愿从历史的磁场里迅速抽身,你愿长时间逗留在时光长久逗留过的地方。
⑦这时, 你看见密集的鞋的印子,布鞋、草鞋、棉鞋、单鞋、绣花鞋、大鞋、小鞋、宽鞋、瘦鞋——数不清的鞋子们走过去,声音踩着声音走过去,鞋底贴着鞋底走过去。是的,是鞋底,青石板把每一双走过去的鞋底看得最清楚,鞋面是属于人看的,鞋底是属于路看的,看鞋底,这是路的职业。青石板看清了,也记住了每一双鞋底,记住了每一个年代的鞋底,不管是民间的样式,还是官家的样式,不管是细针密线,还是粗针疏线,不管走得慢,还是走得急,不管鞋印是深是浅,不管鞋们有着怎样的鞋面,不管鞋们的目的地是什么,青石板记住了,所有的鞋底上都有母亲的针脚,都有母亲的手纹。世世代代的鞋走过去了,母亲们的针脚和手纹,反复抚摸着青石板,那其实是母亲们的手在反复抚摸。青石板就在母亲们的抚摸里,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衰老,它一直保持着它的青灰色,那最初的青春容颜。
⑧青石板保持着它千百年前的样子,甚至保持着它千万年前的样子——在它没有下山之前,它见过女娲补天,那时候,它是青石山上的青石头,它青灰的眸子映照了女娲的身影;它下山之后,成为一段青石板路,虽然地处偏僻,但是无论显赫的王朝或迷乱的年月,都必须经过这段路才能把那个年代走完,把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走完。青石板是录音的光盘,如实录下了时光的足音和生活的口音,可惜我们还没有破译的技术,更由于我们的耳朵里灌进了太多现代的水泥,我们习惯了噪音的轰炸和谎言的诱拐,我们失去了微妙真切的听力,我们已经听不见时光深处的声音,听不见任何深沉的声音。
⑨此时,我执意从密集的高速路网里逃出,从高速的央击里、从机械的追赶和围困里逃出,撤退到这段青石板路上,撤退到这段古老的缓慢里。我缓慢地走着,有时就蹲下来,低下头,与时光面对面,凝视,聆听,感到天长地久的岁月,踏踏而来。
【散文·梳理】
18.请根据文意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散文·品味】
19.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这时, 你看见密集的鞋的印子, 布鞋、 草鞋、 棉鞋、 单鞋、 绣花鞋、 大鞋、 小鞋、 宽鞋、瘦鞋——数不清的鞋子们走过去, 声音踩着声音走过去,鞋底贴着鞋底走过去。 (句中的加点词,能否改成“各种各样的鞋子”?为什么?)
(2) 在它没有下山之前,它见过女娲补天,那时候,它是青石山上的青石头,它青灰的眸子映照了女娲的身影。(作者为什么由青石板联想到“女娲”?)
【散文·感悟】
20.第⑤段中进士形象寄寓着作者的人格追求。请结合内容,谈谈对进士形象的理解。
21.作者凝视青石板路,引发了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联系链接材料,并结合全文内容进行阐述。
链接材料
写作的意义就在于对存在的真相和生命体验作深度呈现和揭示。
——李汉荣
【散文·联想】
22.请根据语境,完成填空。
李汉荣的散文能引发我们对古诗文的联想。读到“想念月夜里的田园”,我们会想起“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读到“亲爱的南山”,我们会想起“ , ”(陶渊明《饮酒(其五) 》 );读到“踏雪访梅”,我们会想起“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读到“办学、读书、吟诗的儒风”,我们会想起“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读到“霜晨月夜”,我们会想起“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 ;读到“明月清风”,我们会想起“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还会想起“ , ”……
23.文章第⑤段中有大量的“一”,如 “一个进士”“一堆官帽” “一首田园诗”……引发了同学们对“一”字的兴趣。请结合诗歌内容,探究下面两首诗中“一”字的妙处。
[甲] 江村夜泊 (唐)项斯 月落江路黑,前村人语稀。 几家深树里,一火夜渔归。 [乙] 十二月十五夜 (清)袁枚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答案】18.①马蹄痕②散漫的古代生活③母亲的温情 19.(1)示例:不可以。鞋印代表人们的行走和生活痕迹,作者列举了各种鞋子的 类型、尺寸和样式,写出了走过青石板的路人繁多,年龄参差、身份各异,暗示着青石板路历史悠久,见证了无数的变迁。
(2)“女娲补天”的故事代表着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传说,将青石板路的年代追溯到远古时代,突出了它的历史悠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增加了神秘色彩)。 20.他因不满官场、托病辞官,是一个身正有傲骨、淡泊名利的士人形象;他带回很多书、驮回琴棋书画,是一个学识渊博(学富五车)的士人形象;他回乡办学、传道授业,是一个心系桑梓的士人形象;他骑马漫游踏雪寻梅,是一个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生活有情趣的士人形象。文中的进士集儒家各种美好品德于一体。 21.示例:作者凝视青石板路,看到了各种凹痕,由此联想到牛蹄痕、马蹄痕以及过去的各 种生活场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深远,表达了对散漫诗意、淡泊闲适的生活的向往。此外, 又由凹痕联想到鞋印及背后的温情。青石板路见证了过去缓慢时光里的惬意、温暖及诗意, 即使在密集、高速、机械的时代,它始终保持最初的样子。作者借此抒发独特的生命体验: 慢下来,与时光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岁月的天长地久。 22. 何人不起故园情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零落成泥碾作尘 谈笑有鸿儒 人迹板桥霜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23.甲诗中“一火”的“一”字强调了渔火的孤独和微小,展现了夜幕下江村的静谧和安宁(暗示渔民的孤独辛勤、艰辛不易)。乙诗中“一天雪”的“一”字,写出了月光下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象,给人苍茫壮阔之感。
【解析】18.本题考查概括内容。
①结合提示“青石板路”“牛蹄痕”和第⑤段“你会从众多牛蹄痕之间,看见少许马的蹄痕”可得:马蹄痕;
②结合提示“归隐的生活”和第④段“你会从这散漫的蹄痕里,看见那散漫的黄昏、散漫的牛、散漫的夕阳、散漫的古代生活”可得:散漫的古代生活;
③结合提示“鞋印”和第⑦段“青石板记住了,所有的鞋底上都有母亲的针脚,都有母亲的手纹。世世代代的鞋走过去了,母亲们的针脚和手纹,反复抚摸着青石板,那其实是母亲们的手在反复抚摸。青石板就在母亲们的抚摸里”可得:母亲的温情。
19.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1)示例:不可以。鞋印代表人们的行走和生活痕迹,作者列举了各种鞋子的类型、尺寸和样式,写出了走过青石板的路人繁多,年龄参差、身份各异。同时,增加了句子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更具有画面感,与全文舒缓的基调相符合。
(2)联系第⑧段“青石板保持着它千百年前的样子,甚至保持着它千万年前的样子——在它没有下山之前,它见过女娲补天”“无论显赫的王朝或迷乱的年月,都必须经过这段路才能把那个年代走完,把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走完。青石板是录音的光盘,如实录下了时光的足音和生活的口音”分析,“女娲补天”的故事代表着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传说,将青石板路的年代追溯到远古时代,突出了它的历史悠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历史厚重感和文章的神秘色彩。
20.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⑤段“他不习惯匍匐在一堆帽子和官衔里,他想念那被轿子和文牍隔离了的亲爱的南山,他想念月夜里的田园,想念故乡的青石板。他早早地托病辞官,带回很多书”分析,他因不满官场、托病辞官,是一个身正有傲骨、淡泊名利的士人形象;
结合第⑤段“他早早地托病辞官,带回很多书,骑回一匹马,马背驮着那个朝代的明月清风和琴棋书画”分析,他带回很多书、驮回琴棋书画,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士人形象;
结合第⑤段“他回乡办学收徒,授业传道,闲时就骑马漫游,踏雪访梅,寄情山水”分析,他回乡办学、传道授业,是一个心系桑梓的士人形象;他骑马漫游踏雪寻梅,是一个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生活有情趣的士人形象,他集儒家各种美好品德于一体。
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和材料内容。从多个角度考虑,并能联系材料,勾连现实意义,思维全面深入。
联系第④段“你看见牛蹄踩下去的凹痕……你会从这散漫的蹄痕里,看见那散漫的黄昏、散漫的牛、散漫的夕阳、散漫的古代生活”,第⑤段“你会从众多牛蹄痕之间,看见少许马的蹄痕。……马蹄曾经为一首田园诗押韵,为一个村庄的记忆押韵”分析,作者凝视青石板路,看到了各种凹痕,由此联想到过去的各种生活场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深远以及过去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趣,表达了对散漫诗意、淡泊闲适的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对过去温情时光的憧憬。
联系第⑨段“此时,我执意从密集的高速路网里逃出,从高速的央击里、从机械的追赶和围困里逃出,撤退到这段青石板路上,撤退到这段古老的缓慢里。我缓慢地走着,有时就蹲下来,低下头,与时光面对面,凝视,聆听,感到天长地久的岁月,踏踏而来”分析,青石板路见证了过去缓慢时光里的惬意、温暖及诗意,即使在密集、高速、机械的时代,它始终保持最初的样子。作者借此抒发独特的生命体验:慢下来,与时光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感受岁月的天长地久。
22.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菊、篱、悠、碾、儒、露。
“明月清风”的诗句还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甲诗意思是:太阳落下,江边小路一片漆黑,村前传来稀稀落落的人声。几户人家藏在深林之中,唯一的火光指引着夜晚归来的渔民。“一火”的“一”字强调了渔火的孤独和微小,展现了夜幕下江村的静谧,暗示渔民的孤独与艰辛。
乙诗意思是: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一天雪”的“一”字,写出了夜之静、雪之明,雪花漫天飞舞,表现出诗人孑然一人于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
(2024九年级下·浙江·学业考试)班级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学习任务。
A 的油纸伞
徐鲁
①我家的屋后,是一片青青的袖竹林。
②春天的时候,竹林里会钻出很多粗大的竹笋。有时候,父亲会带我来这里,政掉一些成熟的什子。父亲说,这样可以给新生的青竹腾出生长的空间。成熟的竹子都是金色的,新鲜的嫩竹竿上,会有一层薄薄的粉霜。我轻轻抚摸着青青的竹竿,仰望着一根根参天的竹子。父亲叫着我的名字说;“阿满,你要明白哦,这些竹子长得又高又壮,只因为它们心中有一个愿望;向上,向上,再向上!”
③父亲是一位手艺高强的篾匠。他会用粗大有力的手,把成熟的竹子破成竹骨、竹篾和竹片,做成竹床、竹椅、竹摇篮。还有这些楠竹骨架的油纸伞和斗篮,也是父亲做的。父亲制作竹器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当帮手,也跟着学些手艺。“这片竹林,是你爷爷留给我的,以后我也要留给你的,阿满,你要好好学手艺啊!”父亲叮嘱我说。
④星星在远处的山簸闪烁。父亲每天做竹器都要做到很晚很晚。
⑤“阿爸,现在人们都喜欢用折叠伞,谁还用老式油纸伞啊?”“那不一样哦,阿满,我做的油纸伞,会让很多人想起自己的小时候呢!”晚风吹着父亲稀疏的头发。父亲反复端详着自己制作的伞架,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发现,父亲的牙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掉了两颗。
⑥第二天早晨,父亲会挑着修伞担子和一些竹器到小镇上去, 一边给人修伞, 一边卖掉那些竹器。我会帮父亲拎着小一点的竹器,走上一段山路。走过了一座小石桥,父亲继续往前走,我会拐到学校去上学。父亲迎着早晨的太阳,挑着担子朝着远方的山路走去。 太阳好像给他的全身镶上了耀眼的金边儿。“阿爸,早点回家——”我冲着父亲大喊一声。父亲听到了,转过头朝我扬了扬手,又 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
⑦父亲每天都是这样,早晨挑着简易的修伞担子出门,傍晚时再挑着担子,沿着弯曲的山路回家。父亲说,附近的每条山路,他摸着黑都能走回来。
⑧青青的袖竹林,是我童年的乐因。父亲的脊背,一天天驼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阿满,你长得像楠竹一样快啊,阿爸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你,就长这么高了!”
⑨中学毕业后,很多同学都到远方念大学去了。因为家境不济,我没有再继续上学念书。父亲把他挑了大半生的那副修伞的担子,郑重地交给了我。“孩子,阿爸真是不中用了,真没想到,会老得这样快……”“不,阿爸,你还有那么多手艺,我还没学会呢!”父亲留在家里,继续做他的竹床、竹椅、竹摇篮,还有那些老式的油纸伞和斗笠。在这片多雨多雾的山岭间,我成了一个小伞匠。
⑩有时候,我会挑着担子,转到母校门前,为我的老师们修理一下雨伞。老师要付给我修理费,被我坚决地推辞了。我很想对老师说;老师,对不起,我没能为母校争光,这就算是我对母校的一点点报答吧。但我没有说出口来,只是在心里这样想、这样说道。每年校庆日,同学们都会相约着回到母校团聚,看望老师。离校庆日越来越近了,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孩子,你也应该回去看看老师和同学的,”父亲说,“那里不是也留下了你许多快乐 的记忆吗?”那些日子里,父亲不停地去屋后砍竹子,披星戴月地忙到很晚很晚,把竹子破成了一堆 堆竹骨和竹片……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校庆日那天的早晨,父亲就像变魔术一样,突然变出了两个竹篓,每个竹篓里都插着十几把崭新的油纸伞。“孩子,去吧,带着它们去参加校庆,这是你送给母校最好的礼物。”父亲一边说, 一边又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父亲一定很得意,他为我悄悄准备礼物的日子,我竟然一点儿也没有发现什么。
不用说,这是我度过的最自豪、最快乐的一次校庆。当年的老师们,还有一些从远方回来的同学,他们有的已经成为青年军官,有的成了国家干部,有的成了年轻的教授……他们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一把老式的、用金黄色油纸布制成的、崭新的油纸伞。拿着油纸伞,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青葱的学生时代,忆起了童年的趣事。
一把把金黄色的楠竹油纸伞,撑开在绿色的草地上,装饰着我们校庆朗诵会的露天舞台。轮到我表演节目了。我站起来,为大家朗诵了诗人艾青写的一首小诗:
伞
早上,我问伞:“你喜欢太阳晒,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我迫问它:“你考虑些什么?”
伞说:“我想的是——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我一边朗诵, 一边望着远处的山岭。那是父亲和我挑着修伞担子,挑着各种竹器,每天迎着太阳走过的地方。我好像看见,父亲正站在不远处的山路上,满意地朝着我点头。不用说,父亲一定又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
我将挑着父亲交给我的修伞担子,去走完他没有走完的路……
(有删改)
24.文章标题的横线处要填入一个词语,“楠竹骨”和“父亲”两个词,填入哪一个更好?请阅读全文阐述理由。
25.品味下面两个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太阳好像给他的全身镶上了耀眼的金边儿。(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他们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一把老式的、用金黄色油纸布制成的、精断的油纸伞。(为什么说这份礼物是“特别”的?)
26.结合文中艾青诗歌中“伞”这一意象,说说“我”为什么要朗诵这首诗歌。
27.父亲“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这一描写,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24.示例一:填入“楠竹骨”更好。因为油纸伞的骨架是由楠竹制成的,而且楠竹具有不断向上生长的精神和力量,“楠竹骨”赋予了油纸伞人文价值。整个标题符合文章内容及要表达的主旨。
示例二:填入“父亲”更好。因为全文都是围绕父亲制作油纸伞的故事展开的,文章写油纸伞其实想要表现的是父亲的形象以及“我”对父亲的情感。 25.(1)“耀眼”指光线强烈,使人眼花,写出了太阳照在父亲身上的情状,也表现了迎着朝阳走向远方的父亲在“我”心里的高大温暖的形象。
(2)①人们习惯了使用折叠伞后,收到油纸伞反而显得特别;②油纸伞会勾起大家对学生时代,对童年的回忆,在校庆这个特殊的日子尤显特别。 26.示例:①因为父亲为“我”准备的校庆礼物是油纸伞,而且它们撑开在绿色的草地上,装饰着校庆的露天舞台,诗歌与这个情境很相符;②诗歌中“伞”这一意象所体现的无私奉献精神,正可代表“我”传承父亲技艺,继续为大山中的人们服务的志向和坚定的态度。 27.①内容上,“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既写出了父亲外貌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热爱生活且处事乐观的人,这种积极乐观的情绪也感染了“我”;②结构上,使文章表达更为严谨,抒情的线索更为聚焦。
【分析】2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填入“楠竹骨”更好:根据第③段“还有这些楠竹骨架的油纸伞和斗篮,也是父亲做的”可知,油纸伞的骨架是由楠竹制成的,符合文章内容;根据第②段“父亲叫着我的名字说;‘阿满,你要明白哦,这些竹子长得又高又壮,只因为它们心中有一个愿望;向上,向上,再向上!’”,第③段“这片竹林,是你爷爷留给我的,以后我也要留给你的,阿满,你要好好学手艺啊”和第⑤段“那不一样哦,阿满,我做的油纸伞,会让很多人想起自己的小时候呢”可知,楠竹象征不断向上生长的精神和力量,寄托着传承和不忘本的人文情怀,此标题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
填入“父亲”更好:通读全文可知,文章围绕父亲制作油纸伞的故事展开,此标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父亲的油纸伞”能强调父亲的形象,表现父亲朴实、坚定、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及对我的深远影响,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热爱、感激之情。
25.(1)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先要解释词语的意思,再解释在文中的含义,然后找好角度,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在内容和主旨上的作用。
“太阳好像给他的全身镶上了耀眼的金边儿”中的“耀眼”本义是光线强烈,使人眼花,在文中形容阳光照射在父亲身上的情状,结合第⑥段“父亲迎着早晨的太阳,挑着担子朝着远方的山路走去”可以想象,父亲在早晨的太阳下的背影在“我”的心目中是如此高大、温暖,表达“我”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第⑤段中说“现在人们都喜欢用折叠伞”,而他们收到的礼物是“老式”的,自然显得特别;根据第 段“拿着油纸伞,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青葱的学生时代,忆起了童年的趣事”可知,油纸伞让老师和同学们在校庆这个特殊的日子,想起了童年,勾起了温暖的回忆,因而特别。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艾青诗歌中的“伞”的意象,代表了社会中无私奉献的人。艾青在诗中把伞比作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它不论是在雨天还是晴天,都为人们提供了帮助。在雨天,伞为人们挡雨,不让衣服淋湿;在晴天,伞又成为了人们头上的云。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我”和父亲为大山人民服务的志向和坚定的态度是契合的;根据第 段“一把把金黄色的楠竹油纸伞,撑开在绿色的草地上,装饰着我们校庆朗诵会的露天舞台”可知,我朗诵《伞》这首诗歌符合油纸伞装饰的舞台情境。
27.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第⑤段“父亲反复端详着自己制作的伞架,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我发现,父亲的牙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掉了两颗”可知,这一描写写出了父亲外貌的变化;后文第⑥段“父亲听到了,转过头朝我扬了扬手,又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第 段“父亲一边说,一边又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第 段“不用说,父亲一定又露出了那缺了两颗牙齿的笑容”,也都通过“笑”体现了父亲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这种笑容被“我”反复提起,说明这种精神对我影响深远;同时,“两颗牙齿的笑容”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抒情的线索更为聚焦。
(23-24九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玻璃
贾平凹
①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一年没来这条街,两边的店铺门面差不多全改装成玻璃。冬天清冷,难得有太阳出来,玻璃就全闪着光,通街似乎开阔了许多,也深长了,一派亮堂。
②我靠在电杆下吸了会儿烟。行人来来往往,在街上也在墙上,分不清谁是真人,谁是玻璃中的影子。后来感觉有人在批点着什么,还以为是对面商店里的售货员。一回头才发现就在我身后题尺,玻璃里,他们正盯着我交头接耳。是嘲笑我大冬天还剃着个光头?管他的!我要见的是王有福!把头仰起来看天,天也清白,如更大的玻璃。
③是王有福没有来,还是来过了又走了?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④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⑤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⑥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⑦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⑧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⑨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⑩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德巴街依旧是明晃晃的玻璃,人们在那里来来往往,如玻璃缸里的鱼。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残剩了一半的玻璃还连在那里,四分五裂的裂痕后,哪些美女照也笑得四分五裂,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当天晚上,坐车再次去了南方。
(有删改)
28.针对小说《玻璃》故事情节,小语和小文进行了讨论,请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 从“我”的角度梳理人物行动轨迹图,应该是(1) (结合上图依次填写序号)
嗯,按“期待→破灭”的心理线索可以这样来梳理故事情节。如:我想在德巴街与王有福见面,王有福却称生病失约 →(2) →(3) 小文
小语 你是从“我”的角度概括的。我还可以从王有福角度来按“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来梳理故事情节。如:因为头撞了玻璃,王有福没有来德巴街赴约→(4) →(5)
我认为都是源于(6) 。 小文
【探究技法,细品小说】
29.针对小说《玻璃》形式与技法,小语和小文进行了讨论,请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 这篇小说段落都很短小,以对话为主。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
小贴士: 供选角度: ①矛盾冲突; ②人物塑造; ③情境体验…… 我以红星酒店会面的故事情节为例,谈谈我的理解吧。 (1) 小文
小语 这篇小说故事都讲完了,结尾又碎了一堆玻璃,这样写是不是多余呢?
不多余啊,我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告诉你吧! (2) 小文
知识卡片 “闲笔”也叫闲话,“闲笔”这一说法,出自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是指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贾平凹曾说:“所谓闲话,是作者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情趣。”闲笔不闲,它不仅能使文章增色,使文章活泼、生动、摇曳生姿,而且还能增强作品思想意义。
【例句摘录】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残剩了一半的玻璃还连在那里,四分五裂的裂痕后,哪些美女照也笑得四分五裂。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小语 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
【答案】28. ⑤③①②④⑥ 我想着王有福走德巴街回家更近,却莫名遭到王有福拒绝 我想提醒王有福可以告酒店索赔更多钱,王有福却拿出钱赔酒店 因为王有福怕酒店索赔,所以回家不敢经过德巴街 因为王有福怕被酒店讹钱(或被我讹钱),所以拿出仅有的钱便头也不回离开 王有福撞碎了酒店玻璃 29. ①对话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组织、传达信息,加快叙事节奏,使矛盾冲突更剧烈,使叙事内容跌宕起伏。如“他们到处找你哩。”“他们贴了布告……”我的目的是引导老头去告酒店,结果“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小说只用“我嘿嘿笑起来”使矛盾冲突迅速得以突显。②运用语言描写,有助于突出不同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如“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简短地语言,体现出王有福胆小怕事,内心多疑的特点;“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体现出王有福老实厚道的特点。与我的自作聪明形成鲜明鲜明对比。③减少了旁白式的叙述,有戏剧的“提示”性,使读者更好地参与到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让我们看着王有福的背影不禁思绪万千。 示例:又碎了一堆玻璃的情节与前文酒店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又与王有福的担心(怕是个圈套),交相辉映,使小说更有张力,酒店张贴布告的真实目的更加扑朔迷离,使文章生动有味,摇曳生姿,增强了审美情趣。“美女照笑得四分五裂”细节,更让我们联想德巴街的玻璃映出的心理扭曲的形色各异的人们,看似在嘲笑我的人,看似为他人着想,用白粉写着注意玻璃却在装嵌玻璃的人,看似贴着布告寻找伤者的酒店老板……一条街映射出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上,人们尔虞我诈,人心险恶,虚伪卑鄙到了极点,使真正有情有义,善良本分的人无处安身。
【解析】28.(1)本题考查梳理人物行动轨迹图。
根据文章第①段“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第②段“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第⑥段“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第⑩段“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第 段“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第 段“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当天晚上,坐车再次去了南方”可知,我的行动地点变化是:南方、德巴街、德比街、德巴街、红星饭店、南方。故正确的顺序是:⑤③①②④⑥。
(2)本题考查按照心理线索来梳理故事情节。本题要求根据“期待→破灭”的心理线索梳理《玻璃》的故事情节。首先,要明确“期待”和“破灭”的含义。期待是指主人公对某件事情的期望或希望,而破灭则是指这种期望或希望落空或未能实现。
第一空:根据文章第⑥段“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可以概括为:我想着王有福走德巴街回家更近,却莫名遭到王有福拒绝。
第二空:根据文章第⑨段“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第 段“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可以概括为:我想提醒王有福可以告酒店索赔更多钱,王有福却拿出钱赔酒店。
(3)本题考查按“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来梳理故事情节。本题要求从王有福的角度,按照“原因→结果”的逻辑关系来梳理《玻璃》的故事情节。首先,要明确“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原因是指导致某件事情发生或发展的因素,而结果是事情发生或发展后所产生的影响或结果。
第一空:根据文章第⑥段“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第 段“老头哭丧下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