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27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28 10:3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教案(岳麓版必修1)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内容标准要求: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依据以上要求,教材着重写了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和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本课第一目“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阐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过程。第二目“和平与动荡共存”,讲的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第三目“多极化趋势加强”,讲的是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及影响。“一超多强”是现阶段格局的基本特征,美国是当今惟一的超级大国,并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但世界上的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已不可逆转。本课内容与30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脉相承,前者主要讲述多极化趋势开始呈现,后者主要讲述这一趋势的加强。
学生分析
初中教材中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影响作了初步阐述,在高中教材第30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中对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原因作了分析,这些为学生学好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中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时事问题。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标志;苏东剧变的原因、实质;当前世界形势的特点及原因;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及影响等。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影响的分析和对当前世界形势特点及其成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能力。
2、通过对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图片、文字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知识的设问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综合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政史知识结合的“通识”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总结其经验教训;明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树立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科学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如何从图片、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
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重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学生预习课文,通过网络下载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结合本学期开展的“图说历史,拓展思维”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从图片、材料中提取信息,设计问题,提供给老师作为备课材料和课堂讨论的资料。
(2)通过网络查找与本课相关的重大国际时事问题,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了解加深对本课知识认识。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投影屏幕打出“戈尔巴乔夫辞职” 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设问:“戈尔巴乔夫的表情在诉说着什么?”(学生讨论)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职,并将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钦,苏联解体
教学导语
这张脸曾经使世界为之感伤,“莫斯科人不相信眼泪”的时代将被改写。这张脸在诉说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凄凉,这张脸在诉说着一种制度在一个超级大国的幻灭。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七十余年之久的苏联国旗落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从地球上消失了。苏联的解体,不仅给原苏联各共和国带来了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的冲击,而且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将向何方向发展?世界形势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以图片的形式进行“情境营造”,迅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以达到凝神的目的;通过“设问” 的形式,渲染教学情感,营造教学气氛,以达到“起兴”的目的;通过“教学导语”的引导,把学生思维带入本课重点内容,以达到“点题”的目的。
(三)教学结构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背景、指导思想、主要内容、重大影响。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2)“8.19事件”
(3)苏联解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
3、两极格局的瓦解
原因、标志。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
基本特点、形成原因。
2、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原因、表现。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
(1)特点:“一超多强”,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2)形成原因
2、当前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个有利于”
(四)师生互动
一、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背景、指导思想、主要内容、重大影响。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2)“8.19事件”
(3)苏联解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
3、两极格局的瓦解
原因、标志。
课堂设问
问题1:你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讨论探究)
探究过程:课前学生查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有关资料,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形成观点,推出代表,进行课堂辩论。
观点提示:可以对这一改革有不同评价。如: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正确的——因为不从根本上进行体制、制度的改革苏联就没有出路;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向上是正确的,但操之过急,缺乏推行的社会条件。
对这一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不要完全局限于教材的结论。
问题2:简述苏联解体的过程,分析苏东剧变的实质。
过程:①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倡所谓“民主化、公开性” ②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加剧了政局动荡。③1991年发生的八一九事件成为苏联崩溃的催化。
④1991年12月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
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由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问题3:简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东欧剧变的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等等。
苏联解体的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教训:①不要一味强调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②社会主义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败现象,执政为民,立党为公。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设计意图
问题1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问题2和问题3的设计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问题3第二问的设计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历史问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1、两极格局瓦解后的世界形势
基本特点、形成原因。
2、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
原因、表现。
课堂设问
问题1:综合分析当前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特点: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但和平与动荡局面并存。
原因:多极化的加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联系,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所以和平是主流。但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国际力量对比失去均衡,使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宗教、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出来,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试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加上恐怖主义危害世界,所以世界并不太平。
问题2:举例说明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表现,你认为各国应该本着怎样的态度来应对这种动荡不安的局势?
表现及事件: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为存在:如美国不经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发动对南联盟的大规模空袭②民族和宗教纠纷、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如巴以冲突、朝核危机、伊拉克战争。③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如2001年的“9.11事件。
正确态度:①国际力量应从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增进理解,通过和平的途径促使问题的解决。②西方大国不应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应尊重各国主权和各国人民的意愿。③冲突各方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求合作,以和平方式化解矛盾,推动人类的共同发展。④针对人类的共同威胁,如恐怖主义,各国应加强合作,保持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设计意图
问题1的设计意在落实教材知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问题2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要求学生与时事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其中第二问是设计的亮点,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
三、多极化趋势加强
1、当前世界格局的特点
(1)特点:“一超多强”,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2)形成原因
2、当前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个有利于”
课堂设问
问题1:简述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基本特征,影响其特征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格局特征: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
影响因素: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上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一国独霸世界、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问题2: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态度:①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以此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提高综合国力;③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立场上,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要反对恐怖主义,声张正义,维护世界公正。
设计意图
问题1的设计意在落实教材知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问题2的第二问是设计的亮点,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展开,结论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只要学生言之成理便可。设计意图主要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利于学生树立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探究活动
图文视窗,时事链接: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文字材料,讨论问题。
材料一:一组时事图片:
“9.11”事件 伊拉克战争爆发 美国女兵虐待伊拉克战俘
材料二:“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向国会发表演说,声称:“我们将追究提供援助或藏身之所给恐怖分子的国家。每个地区的每个国家现在要做个决定,你不跟我们—道,就是跟恐怖分子一道。从今天起,任何一个继续窝藏或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将被美国视为具有敌意的政权。”
材料三:2003年1月28日,美国总统布什在发表国情咨文讲话中指责伊拉克隐瞒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声称要在必要的时候动用武力解除伊拉克的武装。目前,美国已在海湾陈兵十几万,2003年3月20日,美国宣布对伊作战。
分组讨论下列时事问题:
(1)“9.11”事件的发生说明什么问题?反映了国际形势的何种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布什政府的什么外交方针
(3)材料三中美国执意对伊动武的目的是什么
(4)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推行怎样的人权政策?请以“虐俘”事件为例,揭露美国的对外人权政策。
思维导悟
(1)恐怖主义成为人类的重大威胁;反映天下并不太平,在和平的大环境下,动荡的因素时刻存在。
(2)反映了美国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和单边主义,试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外交
(3)①美国发动对伊战争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萨达姆政权。②但其真正目的是控制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借此推行美国的全球战略,推行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确保美国在全球的利益。
(4)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宣称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以“世界人权卫士”自居,到处干涉别国内政。这种人权政策实际上说明了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自己和其他国家推行的是双重人权标准。
“虐俘”事件可以看做是美国长期存在的严重侵犯人权问题的集中体现,是美国人权问题的一面镜子。“虐俘”事件不但从根本上违反了人权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且是赤裸裸的、惨绝人寰的野蛮兽行。“虐俘”事件也是美国在人权问题上虚伪性的表现,美国在一年前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之一是萨达姆专制独裁、践踏人权。美国大兴讨伐之师完全是为了“解放”伊拉克,给伊拉克人以“自由”和“民主”。而事实让世人终于明白了:美国宣称“人权高于主权”的实质就是一种霸权主义。
设计意图
本课的内容与时事问题密切相关,以上探究活动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放眼世界。材料的选择和设问围绕当今世界局势的特征、美国的单边主义、美国的人权政策三大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时政问题的认识能力。
(五)教学总结
1、以知识网络和重点基础知识填空的形式归纳本课知识:
苏 联 解 体两极格局瓦解
① 政治改革导致国内局面混乱。苏联解体 ② 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过程。③独联体于 年 月成立,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瓦解 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影响:使世界格局 趋势增强
和平与动 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 成为时代主流。荡并存 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美国轰炸 等。
多 极 化 特点:多极化趋势增强,暂时形成了“ ”的局面。趋势加强 影响:有利于削弱 和 ,维护世界和平。
2、对教学主题的归纳总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崩溃。两极格局的结束,一方面使“一超多强”格局呈现的同时,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世界形势发生新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建立和平、民主、多样化的国际社会的理想还任重道远。
设计意图
以知识网络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梳理,既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对教学主题的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课脉络,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六)配套练习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 各国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号 B. 执政党向反对派妥协
C.各国共产党丧失了政权 D.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2、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 B. 69年 C. 73年 D.74年
3、戈尔巴乔夫推行“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 使苏联党内斗争日趋尖锐
C.导致苏联经济大滑坡 D. 使苏联民族分裂愈演愈烈
4、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些事件充分说明
A. 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B. 美国是反恐怖主义的领导国家
C. 美国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美国积极推动政治经济的全球化
5、进入21世纪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 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B. 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 联合国作用和地位的加强
D. 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6、导致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
A. 长期严重的经济困难得不到解决
B. 国家领导人解决顶实行政治多元化
C.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D. 国内反对派势力迅速壮大
7、当前,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A. 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 B. 推进全球一体化
C. 实现地区集团化目标 D.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8、右图是位于联合国参观中心入口处一座雕塑,这是一支 枪管打结的枪。此图寓意联合国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A. 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B. 协调国际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C.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D. 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9、下列选项中,推动当前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是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
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的建立
D.联合国的建立、东欧的剧变
10.两极格局的解体对第三世界的不利影响是
A.失去了利用东西方矛盾确立自己国际地位的条件
  B.面临西方国家的政治要挟
  C.失去了苏联的经济援助
  D.迷失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摘自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谈话
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而新的世界格局却尚未形成,其原因是什么?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将取决于何种因素?
(2)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基辛格对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看法?他说现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其论点是否合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
1、D 2、B 3、A 4、C 5、B 6、A 7、D 8、C 9、A 10、B
11、(1)a.因为两极格局的解体没有世界战争的作用,现今世界新的中心崛起,相互间力量的消长、制约到均衡,需要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b.取决于综合国力。
(2)a.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的趋势,这合乎时代节拍。b.基本合理。因为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当然无疑,但如果仅从经济上论,当今世界应当是美、西欧、日本三级之争,美国难以称大。
教学后记
本课的设计重点突出课标要求中“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设计的亮点一是三大主目都以问题设计展开,很好地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二是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从形式到内容设计水准都较高。图说历史、关联时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反恐问题、伊拉克战争问题、美国的人权问题的认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本课教学中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是如何设计课堂问题探究的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