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级
姓 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
【课前小练】
1.下图显示了1945年某地区的人口组成比例。从近代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最初造成这种人口比例形成的西方列强是( )
A.西班牙、葡萄牙 B.西班牙、英国
C.葡萄牙、意大利 D.葡萄牙、法国
2.艾周昌在《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中写道: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了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当时这些人离开家园主要是因为( )
A.非洲国家普遍落后,外出打工
B.欧洲殖民者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C.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劳动力不足
D.欧洲手工工场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
3.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4.在1895-1905年间,印度社会出现的对未来发展影响最大的变化是( )
A.英王取代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 B.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登上历史舞台
C.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D.英国殖民者开始放松对印度的控制
5.下列关于亚洲觉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性质 B.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范畴
C.斗争大都取得成功,但不彻底 D.成为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组成部分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亚非拉人民抗争的基本史实,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以及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
【重点难点】
1.重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巴黎公社的措施、意义
2.难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巴黎公社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自主学习】
一、“一战”背景: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根源:(“学习聚焦”)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2.组织: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
3.导火线:1914 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一战”经过
1.爆发: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3.大战进程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国际联盟
3.评价战后国际秩序
四、“一战”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一战”背景: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根源:(“学习聚焦”)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瓜分世界
①表现: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激化了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②结果: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主要矛盾) 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⑵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⑴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⑵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 —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
2.组织:20世纪初,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形成:
(1)目的: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
(2)表现: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 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3.导火线:1914 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二、“一战”经过
1.爆发: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2.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3.大战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8---1918.11
战线和交战双方 西线 英法军队VS德军,决定性战场
东线 德奥联军VS俄军
南线 奥军VS俄、塞军
战争阶段 及重大战役(事件) 第一阶段 (1914年) 1914年 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1914年 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第二阶段 (1915~ 1916年) 1915年 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1915年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1916年 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三阶段 (1917~ 1918年)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1918年 俄国退出了战争。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名词解释】国际秩序
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构成):“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2)体系的主要内容:
构成 会议和文件 内容
凡尔赛体系 巴黎和会 《凡尔赛条约》等条约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等条约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影响:(实质):它确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不足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③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④英法操纵
(3)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暂时平衡基础上建立的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国际联盟
(1)性质:国联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评价:
①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②实际成为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③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评价战后国际秩序
(1)进步性
①国际局势缓和,世界保持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
②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争斗与妥协达成相关国际条约来来解决国际争端,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③国际关系朝着制度化、体系化发展,对以后国际关系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2)局限性:
①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
②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四、“一战”的影响
1.对殖民体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对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对思想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和平主义思潮)。
【随堂巩固】
1.“中国的孔子有如西方的耶稣,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这是中国外交家顾维钧在某一外交场合发出的声音。该场合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开罗会议 D.波茨坦会议
2.课堂上同学们在研究华盛顿会议时,对下列两图的运用进行了讨论。以下观点最合理的是
A.图1是科技产品,不会造假,是华盛顿会议的全面反映
B.图2的立场限于一隅,对于研究华盛顿会议不具有价值
C.两幅图片史料价值的高低,只能通过民主投票来决定
D.两幅图片都不等于史实本身,只是了解华盛顿会议的途径
3.以一定时期内的一大强国为基轴,以绝对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优势为基础的霸权国际体制,成为了几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史的普遍规律(如下图所示),这种国际体制
A.工业革命后开始形成 B.保持着动态中的平衡
C.一直以欧洲为核心国 D.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
4.1914年8月4日英国宣战之后,头几周内,人民的抗敌情绪相当高昂。政府声称,这是为维护自由原则的一次战争,为保卫像比利时反抗德国人的侵略,或支持塞尔维亚反对当前的奥匈威胁。毫不奇怪,只要把这次战争说成是神圣的事业,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据此可知,英国民众抗敌情绪高昂的原因在于
A.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正义战争 B.政府对战争的鼓动性宣传
C.民众极力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和平主义思潮在英国盛行
5.俄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米罗诺夫写道:“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的主要原因是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继续战争的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C.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起义 D.通过了《和平法令》
【课后作业】《作业与测评》第15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