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配套教学设计(12)

文档属性

名称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配套教学设计(12)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2-28 10:23:1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失分原因自我诊断和教师典型错例的分析及变式练习,查漏补缺,夯实基础;
(2)通过对第19题的分析及变式练习,提高实验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典型错例分析活动,初步学会运用有效阅读的策略解题;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变式训练,增强比较、归纳、分析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教师给予的肯定与表扬,体验学有所获的乐趣,增强化学学习兴趣和增强自信心;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互助合作的意识。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从成绩和评卷来看,初三、班42人,平均分67.9分,初三、2班43人,平均分63.8分,均略高于全区平均分(63.0分),大部分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能力处于中等及偏下水平,但是两个班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基于这样的情况,本次试卷讲评,在对试卷答题情况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解决试卷中的大多数问题,再针对典型的共同性的问题,采用点拨分析,或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力争在后阶段的学习中取得更大成绩。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与表达、实验分析和现象结论的正确描述。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题的分析解答技能。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 
1.根据“答题卷”上的错误,对照试题在“试题卷”上自行用黑色笔纠错;
2.自主梳理出有困惑的知识点和需要重点讨论的疑难试题。
活动2【活动】同步学习
情境导入: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上期末考试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成绩已经属于过去,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考试总结经验、寻找考试失分的原因,查漏补缺,争取在以后考试中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取得更好成绩。
活动3【活动】同步学习
活动一、成绩分析及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成绩分析 班 级参考人数平均分>90>80>70>60<60初三、1班4267.9615242812初三、2班4363.8714212716全校(7个班)29656.82161105144152
从表中数据分析,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进步,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
2.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读题、审题不仔细、忽略了关键字词,误解题意;
(2)知识基础不牢固、理解不透彻,解题无法再现所需知识;
(3)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特别是对化学符号中数字的含义表述不清,计算不准确;
(4)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较弱,填空简答题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
活动二、组内交流互评
组内通过交流讨论“自主学习”中的第2点,合作解决部分疑难问题。(明确任务)
组长职责:
1)检查批改小组成员的改错;
2)组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帮助他们弄明白自己未能弄明白的错题错在哪;
3)帮助他们总结今后在做此类题目时该注意的问题,必要时可求助老师。
组员职责:
1)在交流讨论中找出错题错在哪,并通过互助合作解决部分问题;
2)红笔在题卷上进一步改错;
3)在组长帮助下总结,今后做此类题目该注意的问题。
活动三、典型错例分析及变式练习
1、典型错例1(试卷第15题Ⅱ小题)
观察纠错:展示学生在考试是的答卷情况,由学生相互分析纠错。
复习梳理:化学符号周围不同位置“数字”表示的意义。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 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子式前面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练习1: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的含义
﹙1﹚2H2O中前面的“2”表示_____________, 后面的“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NO3— 的“2”表示  。
+2
(3)CaO中的“2”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典型错例2(试卷第16题(3)小题)
观察纠错:展示学生在考试是的答卷情况,学生观察指出错误之处,并归纳错因:
①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比较严重;②已知和未知物质弄错;③计算格式不清楚,没有注重物质的质量比和物质的质量应列在对应物质的下面;④计算错误,学生计算能力差,不知道巧解。
变式练习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教材中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
(1)从实验可得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2)若集气瓶中约含有0.96g氧气。请你帮助计算,
他们至少要取多少克红磷才能确保实验成功?(列式计算) 3、典型错例3(试卷第19题)
错因分析:本题以天然气燃烧的实验探究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如气体的检验及反应原理、实验方案的该进,装置的连接顺序以及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等。答题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第(2)问,读题不仔细或对氧化物概念未理解,“天然气在氧气中点燃后得到的碳的氧化物”只凭记忆填出“CO2”,而漏掉“CO”;
②第(3)问,学生没有明确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时会从溶液中带出水蒸气,如果把二氧化碳的检验放在前面会影响水蒸气的检验,同时对盛澄清石灰水的A装置用两次的目的不明确,导致装置顺序连接错误;
③第(4)问,由于第(3)问盛澄清石灰水的A装置用两次的目的不明确,装置顺序连接错误,无法准确分析本问中各部分装置产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当然也就不能由实验现象准确得结论。
思路解析:
(1)甲装置中黑色CuO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通过玻璃管的气体中有CO,所以,氧化铜变红的化学方程式为:CuO+CO= Cu+CO2
(2)碳的氧化物即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初中化学中可以有“CO2和CO”两种,所以,答案应为“CO、CO2、CO2和CO”。
(3)通过甲装置玻璃管内黑色CuO变红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检验天然气燃烧产物中是否含有CO气体,那么,A、B装置就需要检验天然气燃烧产物中是否有H2O和CO2,并且若有CO2,应将其除去才不影响用甲装置检验CO,因此,应用一个A装置检验并除去CO2,另一个A装置检验CO2是否除尽。另外,若先用A装置检验CO2,会从溶液中带出水蒸气,再用B装置检验,即使无水硫酸铜变蓝,并不能说明天然气燃烧产物中有水,故应先用B装置检验天然气燃烧产物是否水。所以,答案应为:“混合气体→B→A→A→甲图装置”。
(4)根据(3)问中装置连接顺序以及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答案应为:
CO2+Ca(OH)2=CaCO3↓+H2O H2O、CO和CO2
变式练习3:类比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化学式为C2H2O4)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可分解且生成物都是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草酸受热分解产生了什么
【猜想与假设】
(1)小明根据草酸中含有______元素,判断分解产物中一定有水。
(2)小东对草酸的分解产物进一步猜想如下:
Ⅰ、产物是H2O和CO;
Ⅱ、产物是H2O和CO2;
Ⅲ、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
小东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论证】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对上述猜想进行了探究。
[ 小资料:装置B为干燥管,其中的无水硫酸铜遇水反应会变成蓝色。]
(1)装置A中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分解产物中存在一氧化碳,则C中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反应装置中的酒精灯是否应在实验前先点燃,以便对氧化铜进行预热 __________(填“是”或“否”),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1)小军认为该实验装置不能证明产物中是否含有水,但只要将其中两个装置的连接顺序调整即可,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芳认为从环保角度看,本装置也存在缺陷,其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4【活动】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本次考试和试卷讲评的感悟与收获有哪些?
活动5【作业】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