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诮骂(qiào) 镌刻(jùn) 粲然(càn) 泰然处之(chù)
B.蛰伏(zhé) 掺杂(cān) 嗤笑(chī) 岿然不动(guī)
C.瞥见(piē) 愧怍(zuò) 悖谬(miù) 瞠目结舌(chēng)
D.毛坯(pēi) 沉淀(dìng) 辍学(chuò) 未雨绸缪(móu)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霹雳 烦琐 肿胀 微不足到
B.书斋 取谛 镶嵌 大庭广众
C.糟糕 烦燥 醒悟 自言自语
D.微颔 酌油 厚道 言外之意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井冈山到西柏坡,从嘉兴到延安……灿若繁星的红色资源 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 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记录着党的优良传统, 着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始终是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A.见识 艰苦卓绝 记载 鼓励 B.见识 艰苦朴素 承载 鼓励
C.见证 艰苦卓绝 承载 激励 D.见证 艰苦朴素 记载 激励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云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约有71%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其存在过度美化之嫌。
B.通过开展读经典美文、学传统礼仪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C.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D.广大青少年崇德向善,不仅关乎其人生道路能否走得正、走得远,更关乎整个社会能否风清气正、和谐友爱。
5、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C.“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
D.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6、填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稻田间的阡陌穿行,清风徐来,水波澹荡,一缕缕甜丝丝的清香在微风吹拂下掠过鼻翼。那是 , , , ,是这些气息的混合。
①草木的芬芳
②正在生长的庄稼的芬芳
③田园岁月的纯净与醇厚
④并夹带着泥土的芬芳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7.古诗文默写。
(1)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4)策勋十二转,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5)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他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8、名著阅读
阅读《骆驼祥子》选段,回答问题。
祥子没了主意。对于钱,他向来是不肯放松一个的。可是,在军队里这些日子,忽然听到老者这番诚恳而带有感情的话,他不好意思再争论了。况且,可以拿到手的三十五块现洋似乎比希望中的一万块更可靠,虽然一条命只换来三十五块钱的确是少一些! 就单说三条大活骆驼,也不能,绝不能,只值三十五块大洋!可是,有什么法儿呢!
“三条大活骆驼”和“三十五块大洋”是怎样来的 请简述与此相关的故事情节。
9、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1).为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请你参照示例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配乐朗诵爱国诗文
活动二:
活动三:
(2).在“配乐朗诵爱国诗文”活动中,小语搜集了下列爱国名言,请你任选一句为其匹配合适的背景音乐,并说明理由。
A.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备选音乐:悠扬的乐曲欢快的乐曲慷慨悲壮的乐曲
我选 句,应匹配的背景音乐是 。理由是 。
(3).把下面六个词语(短语)组成一副对联,激励大家为祖国复兴而努力。
渐润 阅读路 难阻 书香 疫情 国民心
阅读理解
(一)阅读以下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欧阳修)
[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沈括)
注释:(1)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2)据:统治,割据。(3)级:层 。(4)患:嫌,担心。(5)布:铺排。(6)贻(yí):赠给。(7)讫(qì):完毕。(8)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弥:紧密。(9)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10)胠箧:打开的箱子。胠箧,音qūqiè。胠:从旁边打开,打开。(11)履:走,踩踏。(12)伏:通假字,通“服”,佩服。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匠师如其言 ( )
(2)人皆伏其精练( )
(3)尝射于家圃 ( )
(4)惟手熟尔 ( )
11. 翻译下列句子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
(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12. 甲文所说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13.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意为____________,“释”的这个意义还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含“释”这个意义的成语)
14.《卖油翁》与《梵天寺木塔》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
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
他看了我一下,没有做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
“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
“对不起,它响了。”
“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 ”
“我想没有吧。”
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
“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
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
“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
乙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
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万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样了 好些没有 ”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 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节选自杨绛《老王》,有删节)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2)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16. 选文(乙)中划线部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7. 两篇文章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不同,从事的职业不同,但却有着相同之处,请加以分析概括。
18. 《品质》和《老王》中都有“我”的出现,试比较其异同。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赴远 张建春
眼前黑得很,续和躺在冰冷的床板上,周身疼痛。疼是从骨头里传来的,拉扯着血疼、肉疼、筋疼,似乎身上的每一寸皮肤都疼。或许正因为这疼,续和才知道自己还活着,活在牢房里。
续和咬了下自己的舌尖,用力咬咬出了血来,依然不疼,此处的疼被大疼掩盖住了。续和忍不住呻吟了几声,但随即咬紧牙关,将铺天盖地的疼吞咽了下去。
疼是刑具和掌控刑具的人留下的。大刑一夜,把天都疼亮了。施刑的人在愣怔中放下了鞭子,续和像破被絮一样被扔进了不辨昼夜的牢房。
破被絮是没人问的,续和在牢房里感到孤寂,漫天的孤寂。续和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一遍,得出的结论是没留下任何破绽。续和是在庐西名为“掠影书店”的暗房里,销毁了所有文件和同志们留下的蛛丝马迹后泡了一杯绿茶,小口地啜饮着,坦然被捕的。
被捕、坐牢,续和经历过不止一次,加上这一次,三次了。第一次侥幸逃脱,第二次在受尽酷刑后,被同志们营救出了。现在,竟然又一次落入敌手。续和苦笑了一声,苦笑声不大,却震落了牢房顶的蛛尘。
续和恢复得快,一算时间,踏进牢房二十天了。二十天里除了一次用刑审问,再也没人过问。敌人忘了吗?续和心里想。
续和的身份早暴露了,是挂了号的。一名共产党的要员,被逮住了,许多人弹冠相庆,庆功会都开了好几次。敌人认定续和是不会开口的。如若他会开口,第一次、第二次被逮住时,还不“竹筒倒豆子”?
孤寂是难熬的,比疼痛还痛苦,续和心里有数。一场心理战开始了,就看谁熬得过谁吧!
敌人沉不住气了。第二十一天敌人从牢房门的窗口扔进了一沓白纸,还有一支笔。续和明白,这是让他写呢。
续和的笔头子好着呢,曾化名写过小说、散文、诗歌,当然都是宣传革命的。纸和笔对续和充满了诱惑。续和喜欢文字,他有过打算革命成功了做一名作家。
写什么呢?写信吧,给母亲写,给妻子写。
时间有的是,信写得长。写给母亲的信内容多是问安,回忆些小时的事。写给妻子的信柔和。续和爱妻子,妻子也深爱续和。
牢房里的信是没私密性的,如发在报纸上的文章,谁愿看谁就瞅上几眼。敌人是会研究的,是要在字里行间探索秘密的。
续和写信上瘾了,天天写,跟母亲和妻子就有那么多的话。好几年没见母亲和妻子了,憋了一肚子的话自然话多。写多了,续和又有了想法——给信编了号,比如“与妻信十五”“与母亲信十六”等。在写“与母亲信二十”后续和意外地收到了母亲的回信。
无疑这是敌人的一种策略。
收到母亲的回信,续和就像过节。续和从母亲娟秀的字迹上,闻到了母亲的体味,也看到了母亲心疼的颤抖——信上有泪渍,洇染在字里行间。一种愧疚油然而生。
妻子的信也来了。妻子的信告诉续和,母亲是如何变卖家产,四处打点,在营救他。续和突然狂躁起来——营救得了吗?
难得有一天,续和没给母亲写信。他用了一整天的时间给妻子写信,写来写去,就围绕着两个字:赴远。续和告诉妻子,他要赴远方去,意已决,停止无意义的营救。
第二天,续和又正常了。先是给母亲写信,大约是写到童年的趣事,竟呵呵地笑了起来。续和家是庐西大户,他在家可是四少爷呢。续和不做少爷,做革命者,是续和家天大的事,唯母亲默许。续和爱母亲,敬重母亲。
妻子来信了,告诉了续和家中发生的事——五弟生了个儿子,哭声很是嘹亮。续和高兴,但又遗憾,妻子怎不写他们的儿子?可能妻子认为续和不配为父亲——儿子出生后,续和仅见过一面。
续和打破常规,给未见过面的侄子写信。想了半天,不知侄子的名字,抬头如何写?最终决定,写“赴远吾侄”。信洋洋洒洒,可这信侄能看懂估计得是十年后的事了。十年后是什么样的世界?续和有所向往,就把这向往写进去了。
写给侄子的信没有编号。一沓纸写完了,给母亲、妻子的信编号到了八十五号,续和在牢里已度过了一百零五天。
是春天了,敌人决定下毒手。
“赴远”的一天到了。续和整整衣襟,迈着大步走向刑场。到了刑场续和忽觉心中略有欠缺,便招手,对行刑的人说:“纸笔。”行刑的人有些迟疑,有人摸了摸口袋,掏出烟盒。烟盒里尚有一根烟他点着了,将空烟盒递给续和。
续和展平烟盒写下:“教育吾儿继承我志;勿告母亲,替我收尸。”想了想,又添上一行字:“与妻信之八十六。”
枪声响了,血汩汩地流。正是红花开时,花一路向前开,流动着赴远。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你班准备将上面的小说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清明节“致敬先烈”微电影展评。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导演说戏】
19、说剧本。请你向演职人员解释续和给侄子取名“赴远”与“‘赴远’的一天到了”中“赴远”的不同含义,并说明小说以“赴远”为题的作用。
说角色。为让演员全面、准确把握所饰角色,请你概括“续和”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电影拍摄】
21、请举例说明本文的几种叙述方式,并从小说技巧角度简述其综合运用的作用,以利于微电影分镜头的交错拍摄。
【后期制作】
22、请完成附加镜头和片尾配乐工作。
(1)小说结尾言犹未尽。你认为在微电影的结尾处,应补上一组镜头来照应“花一路向前开,流动着赴远”。请根据示例,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联系现实生活,把这组镜头描绘出来。(控制在60字以内)
示例: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大庆铁人率石油人会战正酣,滚滚石油喷薄而出;西北荒漠上,原子弹、氢弹相继爆炸,蘑菇云腾空而起……
; ; ……
(2)班委会提供了歌剧《江姐》插曲《红梅赞》和《祖国不会忘记》两首歌曲,作为微电影结尾的配乐。请你选择其一并说明理由。
【链接】
《红梅赞》歌词: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祖国不会忘记》歌词: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三、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学习和生活中许多的是非曲直、大小多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选择题。做对一道选择题,真的不容易,因为选择需要站位和勇气,做对需要智慧和毅力。选择并做对了,心智就会成长一大步。
要求:(1)以“我做对了这道选择题”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2)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真情实感,不套作,不抄袭。
(3)文体(诗歌除外)特征鲜明,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答案
C 2.D 3.C 4.C 5.D 6.C
7.(1)双袖龙钟泪不干 (2)谁家玉笛暗飞声
(3)草树知春不久归 (4)赏赐百千强
(5)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6)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8、祥子攒钱买了第一辆车,北平城外军阀混战,他被大兵抓进营地
做苦力,车也被没收了。他趁着大兵打败仗偷跑出来,顺手牵走
军队撤退时落下的骆驼,卖了三十五块大洋。
9. (1)爱国人物故事大会 爱国名言展示墙报
(2). C 慷慨悲壮的乐曲 理由:这句诗彰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配以慷慨悲壮的乐曲更能突显诗人视死如归的决心。
示例:我选B句,其背景音乐应该匹配悠扬的乐曲。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所以用悠扬的乐曲更能凸显诗人对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3).疫情难阻阅读路,书香渐润国民心
10. (1)遵照,按照 (2)都(3)曾经(4)同“耳”,相当于“罢了”。
11.(1)(卖油翁)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再用铜钱盖在葫芦的口上。
(2)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12. 熟能生巧。 13. 放下;爱不释手,手不释卷等。
14. 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15. (1)“潜在因素”是指对自己手艺和真诚待人品质的自信,以及对做劣等靴子的人的蔑视。
(2)“体面”在这里指面子、身份,代指为人真诚的原则或传统。表达了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产品坑害顾客行为的愤怒。
16. 作者借僵尸、骷髅的形态以及不经打的肖像描写,贴切地写出了老王因病痛的折磨而外表变得恐怖、干瘦、衰弱;在这种情况下,老王还不忘老朋友,不忘关心作者夫妇,不忘前来表示谢意,表现了老王讲情义、善良、忠厚的美好品质;同时,这里的描写也为下文写他第二天去世做了铺垫。
17. 两个人物都属于社会底层人物,遭遇相似。格斯拉兄弟是靴匠,老王是人力车夫,生活都很艰难,处境悲惨,最后都在默默无闻中痛苦地死去。②两个人身上都有着对道德、品性的坚守,对社会良知的执著。格斯拉不肯“因时而化”,不肯在市场大势发生变化时和其他人一样粗制滥造,浑水摸鱼;而车夫老王在“文革”动乱时期一如既往地关照杨绛夫妇,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他做人的准则不变。
18. 同: 《品质》和《老王》中的“我”都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两篇文章都是通过“我”与主人公的生活交往,介绍主人公的基本情况,见证主人公的悲惨命运。
异:①《品质》中“我”是虚构的,只是为情节发展设置的。“我”逐渐引导着读者了解格斯拉的命运。“我”只是旁观者。②《老王》中的“我”就是杨绛本人,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更通过“我”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引人深思,深化了文章主题。
19. 给侄子取名“赴远”是希望侄子能奋勇前行,过上革命胜利的美好生活;“‘赴远’的一天到了”中“赴远”的含义是牺牲的日子到了;以“赴远”为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象征革命之路漫长,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0. 续和是一个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坚贞不屈、面对死亡从容淡定的大无畏的革命者。
21. 本文综合运用倒叙、插叙、顺序的方式,使故事跌宕起伏,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表现力,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22. ①. 红花盛开,染红了天空; ②. 人们载歌载舞,欢天喜地地庆祝革命的胜利; ③.
儿子长大了,带着十岁的侄儿站在街头手拿小国旗挥动双手迎接胜利的队伍
(2)示例:选择《红梅赞》。理由:“千里冰霜”“三九严寒”象征革命遇到的艰难险阻,“一片丹心”是革命者顽强不屈、一心向党的一颗红心。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