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09:5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1.品读诗词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
深沉的意境
2.分析诗词的情感,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 责任感和青春情怀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 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 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导 入
沁园春 · 雪
这两首词在外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句数相同,每句的字数相同。因为它们的词牌相同。
活动 一
知人论世识体,阅读铺垫
作者介绍
>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家、政治家、诗人。
>1913—1918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 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 游泳。
>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 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
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 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 视 。
>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以 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 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 展,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蓬 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 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国共两党的统 一战线已经建立,广东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 立。是年秋天,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 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触景生情, 写就了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文学常识
1.词:起源于隋唐,成形于五代,兴盛于两宋。最初称为“诗余”“长短
句”“乐府”“曲词”“曲子词”。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 有定声。
2.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 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牌规定了字数、平仄及押 韵等,标题规定着词的内容。
3.词的分类:
按其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 长调(91字以上)。
按风格,词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 辛弃疾;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活动二
初读文本,整体把握
诵读诗歌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整体感知诗歌内 容,然后试着放声朗读课文。
2.听名家诵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注朗诵重音,记 录朗读中的情感变化。然后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感情基调又是怎样的呢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
/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 /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初读思考
1.本词以作者的活动为主体,请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立、看、问、忆。
2.请从结构角度分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作用。
承上启下:由上阕描写秋景转入下阕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3.全词共描写了四幅图景(上下阕各两幅),请为每幅图景拟一个名字。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指点江山图、中流击水图。
时间——① 寒 秋
地点——橘子洲头、湘江边
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水——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动物——②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梳理结构
请在梳理全词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④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③万类
霜天竞
自 由
立 看
同学
少年
沁 园 春 · 长 沙
忆(答)
总 结
活动三
预习检测
A.沁(qìn) 园春 竟自由 B.百 舸(kē) 苍茫 C.鹰击长空 挥斥方遒(qiú) D.百侣(lǚ) 风华正茂
橘子洲
万户侯
寥廓
峥嵘
书生意气
浪遏(è)飞舟 强劲(jìn)
激浊扬清
A项竟—竞。
B项“舸”读gě。
D 项“劲”读jìng。
1.下列注音和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c )
2.下列对课文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C )
A.“沁园春”是个词牌名,由上阕和下阕组成,属于中调。
B.《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善于使用领字,如“看”“忆”“恰”“到”等。
C.“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是名词的意动用法,“视……如粪土”,表示 鄙视。
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秋景,“万类霜天竞自由”对秋景作了总结,并引起了下阕的 忆旧抒情内容。
A项《沁园春》属于长调,超过了91字。
B项“到”不是领字。
D 项“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只是总结,并未引出下文。
活动四
研读上阕,品读意象
在一个寒冷的清秋佳日,“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
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作用:(1)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
(2)作者独立寒秋,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描摹了一种 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 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
1.请同学们试着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比较诗歌的表
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哪 一 个更好 有什么作用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意象 意象特点
画面特点
山 山多,红得范围广
阔大无垠,无比壮美
林 ①树林层层叠叠,被染得程度深
江 ②江水满溢、碧绿、清澈
舸 ③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
鹰 ④迅捷、矫健、有力
鱼 ⑤轻盈畅快、欢愉自在
2.上阕主要描绘了“江天秋景图”,画面壮美,极具艺术魅力,试从意象、观察角
度、炼字、情景交融等角度赏析。
(1)请根据上阕中的意象及画面特点,分析意象特点,填写下面的表格。
写景语句 观察角度
写景分析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远景、静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①近观
②近景、动景
鹰击长空 ③仰视
④高景、动景
鱼翔浅底 ⑤俯视
⑥低景、动景
(2)观察角度变化:上阕中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这眼前大好图景的 请根
据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
词句 精彩用字
表达效果
万山红遍 ①万、遍
②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遍—红之广,
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
层林尽染 ③层、染
④层—写出了林之密;染—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秋
景红色之深
漫江碧透 ⑤漫、透
⑥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江水的碧
绿清澈之状
百舸争流 ⑦百、争
⑧百——形容船只之多;争——写出了干帆竞发、争先恐
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⑨击
⑩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
鱼翔浅底 翔
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
(3)精于炼字:“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中,用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
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情景交融: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且写的全是“大景”“大情”。请结合
词句分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词人眼中的山并不是一座座具体的山,而是数量足够多 的“群山”,词人的视觉空间迅速变得长远起来,远到看不见的山外山。这里的“万山”不 只是数量,更是空间,是词人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念。而“尽染”也不只是 红的程度,还是红的范围,是对革命之火耀遍大地的展望。从开篇的仅占一席之地的 “我”,到约十七公顷的橘子洲,再到千百万平方公里的神州,词人的视觉和心灵空间正 迅速扩展。“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再次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大空间”的场面。“漫江” 即“满江”,在视线内,也在视线外。“百舸”,不只是形容船只数量多,也描画了一幅船 只绵延不绝、争先恐后的画面,澎湃豪雄之气立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前面所有的 文字都在彰显空间的“面”的广大,这里则是“上天入水”,从高度上进行了扩展。同样,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万类”,也不单指数量,还具有空间意义。宇宙如此高远寥廓,旷 远迷茫的大地啊,谁才是它的主宰呢 一句灵魂之问便脱口而出,群山回荡、长空回音。
万山红遍
远眺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近观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静 景 动 景
高景
低景
江天秋景图
仰视
俯瞰
远景
近景
自 由

万物的兴衰谁来主宰 ——大自然。这是明知故
问。可是这片大好河山,这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又在哪 里呢 作为一个热血的爱国青年,诗人面对生机勃勃 的自然美景,联想起这个国家的现状,不仅开始忧思 民族的命运,于是惆怅感慨,发出了“谁主沉浮”的 疑问。
3.有人说,作者这里是明知故问,实则另有所指,你同意吗 如有未尽之言,
你认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活动五
研读下阕,品读青春形象
1.这两句在此有何作用
携来百侣曾。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由写眼前景转入回忆。
峥嵘岁月,是不平凡的革命岁月。诗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工作时,曾与蔡 和 森
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 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①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②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④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
宣传真理
⑤粪土当年万户侯
⑥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⑧急流勇进,敢为中流砥柱
2.品读下阕中“忆”领起的八句词,据此分析“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3.在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的手迹中,下阕结尾句是“曾记否,向中流击水 ”
后来将尾句中的“向”改为“到”。“向”和“到”哪个更好 谈谈你的看法。
“到”比“向”好。
从内容上看,“到”有“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
“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是从江岸击水,并未到达江心,效果就差了。 从节奏感上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 等动词和谐一致;而“向”是介词,用在此处达不到这一效果。
从词人性格上看,“到”更能表现出英雄豪情。毛泽东一生在革命风雨中运筹帷 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他的英雄豪情。
活动六
总结全词,概括主旨
景 中 寓 情 情 中 显 志
问 — — 谁 主 沉 浮 答 — — 同 学 少 年 !
战斗风貌英雄气概
静 景 动 景
仰视一 鹰击长空 俯瞰 二 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中流击水(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坚持到底)
独立寒秋图
江天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上 阕 下 阕
沁园春长沙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远眺
近观
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纵观全词,上阙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谁
主沉浮;下阙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 远大理想。上阙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阙 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朱光潜先 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 学。”作者诗词那精炼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 境,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 刻的印象。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风华正茂,思维
敏捷,接受新事物快,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 群体。希望我们青年人不负时代和人民的重托,发挥聪明才智,展示自身才华, 用青春谱写着壮美的华章。
青春寄语
活动七
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词的前三句写出了特定的氛围(寒秋)、眼前的景物(湘江),还写出了欣赏秋景的立
足点(橘子洲头)和词人“独立”的高大形象。
B. “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瞰;景物有远景,有近景;有静 态色彩的描写,还有动态形象的描写。
C.“怅寥廓”抒发自己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蕴含着忧思和责任,两句都运用了 拟人手法。“谁主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D.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 气概。
“怅寥廓”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2.古往今来,凡志趣超群、抱负高远之士,常常览物抒情,慷慨言志。有人读完《沁
园春 · 长沙》一词后感触良多,写了一副对联。请根据该词内容把下联补充出来。
上联:忆峥嵘岁月,意气少年,昔日同来指点
下联:问寥廓霜天,苍茫大地,今朝谁主沉浮
写对联要注意抓住对联的特点。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要具备以下特点: 是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 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是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三是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四是
内容相关,上下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