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诗歌分界线
古典诗歌
导入
现代新诗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宋词 元曲
现代新诗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古体诗
近体诗
诗经体
楚辞体 乐府体
唐代
五四
绝句
律诗
歌 行 吟
一词
1、词兴于隋 唐 ,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 而改变,也称“长短句”。又 称 :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2、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调有定格,字有定数,韵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词可以 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也可以分成三叠、四叠。作者按照格 式去作词,称为“填词”。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 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4、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 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 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词牌名
题 目
本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在 蓬勃发展。
题解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 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建 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
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 词 。
·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抓 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3.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 负。
诵读全文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聆听方明老 师朗诵《沁园
春 · 长沙》,用 起点勾画的方法 标注朗读重音和 停顿,记录和感 受朗读中的情感 变化,观察背景 视频。然后尝试 有感情地朗诵作
品 。
诵 读 诗 歌
· 整体感知
· 以词 人 活 动 ( 动 作 )为主 体,找出全词线索的动词。
携、 记
忆往事
怅 、 问
上 阙
眼前景
一字领起
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 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 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 整体感知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绘了哪四幅图画( 请用四个短语概况)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图
说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作用。
渲染了气氛奠定豪迈的感情基调
独
寒 去,秋,
人
物
时
间
橘子洲头 。
整体感知
玉 坏
湘江北
地点
·说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作用。
· 作用:
·①点 明 了独游的时间、地点、环境。“寒秋”表明时间, “橘子洲头”表明地点,“湘江北去”表明环境。
·②交待“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
湘水向北奔流”,铺垫写作的背景画面。
·③烘托词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为全词奠定了豪
迈的感情基调。
天空 水底
鹰击长空, 动景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眺
近观
仰视 俯视
昂扬奋进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湖江秋景图 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湘江秋景进行描写
远近相 间动静结 合 ; 对比鲜 明
山上
江中
景物特点:生机盎然 色彩绚丽
静景
整体感知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
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
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诗人的 思想感 情与客 观物象 融合形 成意象
如何由意象到意境
品意象,析意境
意象 观察视角 修饰词
意象特点
山 远、色彩 万、红遍
山多,红得范围广
林 远、色彩 层、尽染
树林层层叠叠,被染得程度深
江 近、色彩 漫、碧透
江水满溢、碧绿、清澈
舸 近 百、争流
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
鹰 仰视 击
迅捷、矫健、有力
鱼 俯瞰 翔
轻盈畅快、欢愉自在
总结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有时空距离的、有层次的画面,在这样博大的空间里,生命
的命运好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敢于与外在世界抗争,形成了开阔豪迈的意境,而宏大的物理空
间是博大的心理空间的投射,表现了毛泽东博大的心胸。
以壮景抒豪情
词人为何“怅” 联系背景,想想“问…浮”的含义是 表达此人怎样的情感
1、 词 人面 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他想到了作为万 物之灵的人类,尤其是被剥削的人民,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 不 由百感交集思绪万千而生”怅”。
2、词人由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谁主沉浮”的问题,此指主 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抒写 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上阙小结
立时间、地点、环境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看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问 大地
谁主沉浮
问苍茫
怅寥廓
流
透
争
碧
舸
江
百
漫
生机勃勃的
秋景
胸怀博大的 豪情
眼前景 心中情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
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 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 遏飞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塑造了怎样的英雄形象
斗志昂扬、英姿勃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峥嵘岁月图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最后三句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1、一代革命青年壮志凌云,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2、含蓄的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小结
携 过 渡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记 浪遏飞舟
风华正茂 壮志凌云
奋发有为 壮志凌云
到中流击水,
思考:
宋玉对秋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对秋是“其 色惨淡,烟霏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
而作者为何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如此富有生机呢
①作者作为革命青年,时刻关注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已任,有 着博大的胸襟。
②作者具有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③作者对自由解放的追求与向往。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青年时代革命斗争
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 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诗歌主旨
橘
怅
恰 到
看
问
风 浪
湘
万
曾
层
谁
书
漫
挥
鹰
激
百
指
独
鱼
携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