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 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 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 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
便是天堂。……在北平
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
使人满意的。
——老舍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 而深 沉 ,泼泼洒 洒,秋风中正开 得烂漫。
——史铁生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 ,是初秋,那时暄气初 消,月正圆,蟹正肥, 桂花 皎 洁 ,也未陷入凛 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 得赏乐的。
——林语堂
的
郁达夫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
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 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 游记等。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大致可分为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议论)散文三类
1.形散神聚 取材广泛,手法灵活;思想集中 特点:2.意境深邃 抒情性强;思想深远
3.语言优美 清新明丽;自然流畅
分类:写景、叙事、抒情、哲理、议论
文体知识
郁达夫代表作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 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 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 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破题
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
“故都的秋”呢
故 :浓浓的眷恋情、深深的向往感;物是 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都 :历史沧桑感及厚重的文化底蕴。
故都的秋: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相融合。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 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 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 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词语
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却也写了南 国的秋,“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慢 润 淡
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①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对比 突出北国之秋 的清、静、悲凉,表现了作者的向往和眷恋之情。
②首 尾 呼 应 ,抒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爱之情。
文章层次分
( 1 ) 总 起 (1-2) 思 秋,南北对比,衬托
对故都的秋的向往
(2)分写 (3-12)绘秋,细写故都之秋;
(3)总括(13-14) 恋秋,衬托对故 都的秋的眷恋
认秋,赞美故都之秋
品读与思考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选取了哪几幅画面
这些画面是怎样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秋蝉残鸣图
(5)
秋雨话凉图
(7-10)
小院秋晨图
(3)
秋槐落蕊图
(4)
秋果奇景图
(11)
晨院秋景图
屋 ——破
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日光 ——漏 “细数”
壁腰 ——破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秋草 ——疏疏落落
思考:该图中有何景象 这些景象又有何作用
清静 悲 凉
01 小院秋晨图
情 感 :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 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 闲中的孤寂、落寞。
描写手法: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 ,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和 忧虑之情。
晨院秋景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 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 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 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清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 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 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 天下知秋”。
视觉、听觉、触觉
思考:写槐树完全可以写它高大挺拔的姿
态,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写“落蕊”
写落蕊是北国槐树对秋的点缀,通 过视觉、触觉等多感官,给人一种 寂静无人之感,当作者细细地感知 槐树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 发的是对生命流逝和日渐衰老的落 寞与悲凉感,符合全文悲凉之感。
北 》 LL L七 A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
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青 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争
蝉:“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
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蝉是生命短暂、悲凉、忧伤、忧愁 的代表;也是北国悲凉秋声的主角
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在北平可和 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家户户都养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静、 以动衬静、反衬
的特 又低,
的
上去才
西
04秋雨话凉图
思考:阅读描写秋雨的段落,作者笔下的
“秋雨图”有何特点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
感
特点:“下得奇,下得有
味,下得更象样”
情 感 :表达作者对秋雨的
赞美之情。
思考 此处写景语言有何特点
①语言简洁凝练,一句一景,写出 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
②用词精确,使用形容词“灰沉沉” “息列索落”,动词“卷”“露” 把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描写得活灵
活现。
赏析: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 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 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 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 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 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 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 ”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 很长。)
“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 层凉了!”
行动 — → 清闲
语调 — → 平静 感叹—→悲凉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都市闲人”指的是普通百姓,他 们的形象极具故都地方特色,借助 悠然闲适的互答展现故都之秋清闲 的特点,这是作者向往的北平的悠 闲;
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 “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反映出时局的危急。
思考:在“秋雨图”里加入 “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不写果子
秋果景色
的是清、静 一 致 的 ,深
交,可见作 蓄而深沉。
黄尘
秋的
着风
南国之秋与故都之秋的“味”有何不同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
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比喻
任务二:再读课文文本探究
南国之秋的“味”怎么样 找出原文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知识点补充
对比: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 使得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事物显得更坏。
运用对比能揭示矛盾,使得反差鲜明,震撼人心。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把另一些事物与之 放在一起来陪衬。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 衬事物的。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
反衬:1. 以动衬静2. 以声衬寂3. 以乐景衬哀情4. 以丑恶 衬托美好
秋景图 景物 手法
特点
小院清晨图 破屋、鸽声、日光、 牵牛花、草、 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清”在色调;
“静”在声音;
“悲凉”在意
象的组合
秋槐落蕊图 槐树 听觉、嗅觉、触觉
秋蝉残鸣图 蝉叫 听觉、以动衬静
秋雨话凉图 凉风、雨、都市闲人 触觉
秋果奇景图 枣子 色彩
小结:
·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
向往眷念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贯穿点是故都之秋的特点即“ 清、静 、悲 凉”。
探求秋情
郁达夫表现秋的特色不同于一般。我们可以从“清静悲 凉”中看出他对北平的秋季爽利透彻、痛快到来的由衷 喜爱和眷恋。“清静悲凉”让人感受到郁达夫在向往北 国之秋的意愿中有一种浓郁的清冷、孤寂的情怀。究 竟 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有这样的情感流露呢
个人 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
“清”、“静”、“悲凉”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①作者一出生即遭劫难,接着“父亲也因此以病以死”,再接下去是 “孤儿寡母的正剧”,这一切给作者的一生铺就了底色。
②郁达夫终生漂泊不定,只有在北平居住的一段时间中,才与妻儿共享 家庭生活的幸福,但他的长子龙儿因患脑膜炎死在了这里。故都北平是 郁达夫幸福与悲苦交织的所在。
郁达夫在他的自传中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 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迫着我。”
时代 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
“清”、“静”、“悲凉”
③社会的腐败和时代的黑暗所造成的痛苦和辛酸,给郁达夫幼小的心 灵带来了忧郁、苦闷的伤痕,形成了他内向忧郁的性格和同情弱者的 倾向。
而辛亥革命的失败,给所有爱国知识分子增添了新的忧郁和苦闷。这 时期的郁达夫正求学于嘉兴、杭州。少年离乡,一方面得不到母爱的 温暖,另一方面还受到“锦衣肉食的乡宦人家子弟”的歧视,使他处 在极度的忧郁苦闷之中,成为一个“孤独者”。郁达夫忧郁感伤的 个人气质在这时候已经形成。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写的也多是“静如止 水似的遁世文学”
留日十年,受日本物哀美学影响。
为什么在郁达夫的眼中,“故都的秋”是如此的
“清”、“静”、“悲凉”
审美
日本重要学说“物哀说”,体现了日 本人在人世无常中玩味的悲哀,从残缺与 不完美中发现趣味的美学偏好。
物哀说的几个重要美学特征:寂静为 美,恬淡为美,残缺为美,死亡为美。
物哀:
事物引发的内心感动,大 多与“雅美”、“有趣”等理 性化的、有华采的情趣不同,
是一种低沉悲愁的情感、情绪。 悲与美是相通的。——《日本
国语大辞典》
思 考 但是,郁达夫笔下的秋仅仅是悲吗 他意在悲秋还是
在颂秋(故都的秋)
虽写秋之悲凉,却意在赞颂。(虽然“故都的秋”带有颓废与悲凉 色彩,但这种悲凉中渗透着唯美情调与生活情趣,郁达夫仍对北国 的秋是抱着享受和欣赏的态度的。)
颓废审美
秋天的悲凉、生命的衰弱在郁达夫看来本身就是美好的。作者沉浸 在其中,却并不会觉出悲苦,而将其看作人生享受,享受秋的衰败 和死亡。这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一种新的审美趣味——雅趣。
思考: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
其作用是什么
①内 容 上:说明作者赏秋悲 秋的文化渊源,增加文化气息。 进一步说明秋的深味在北方才 能彻底体会。
②行文结构上:此处纵横议 论 ,显出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 阔的思路,使文章丰富有变化。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记「秋院秋槐秋蝉 叙 秋 雨 秋 果
议乡国有异,悲
论 秋 之感却同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 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总起
(1— 2段)
分写
(3-12)
总结
(13-1 4 )
向 往 赞美 眷 恋
故都的秋
小 结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 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 寄 寓 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