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历史人事的沧桑感
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情境。
“深沉,幽远,严厉,萧索”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眼中 的自然美;品析语句,能多角度感受散文语言 之美,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景物的解读,把握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和荷塘 月色的朦胧幽静之美;体会“情景交融”的妙 处。 (教学重难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探究 作者寄寓在景物之中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 进而理解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民族审美心理。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作品中写
景抒情的散文名篇,而散文阅读教学 实质是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这一篇 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
课文内容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 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与悲凉”,突出表 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旨趣。
任务群
《故都的秋》、《荷 塘月色》属于学习任 务群中的“文学阅读 与写作”专题,该散 文单元的人文主题是
自然情怀。
简历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 文,字达夫。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 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 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 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 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 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读 人 物 ,知人知情
认知人物 ◆◆
◎作者档案
梳理常识
创 造 社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成仿吾、 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组建。前期 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 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 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 封闭。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 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 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 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 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 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 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 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 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 面前。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
晨读预习案
背语基,厚积薄发
一 、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潭柘寺(zhè)
(3)房檩(lǐn)
(5)细腻(nì)
(2)一椽(chuán)
(4)驯鸽(xùn)
(6)潜意识(qián)
书声琅琅诵诗文—
(8)平仄(zè)
(10)橄榄(gǎn)(lǎn)
(12)萧索(xiāo)
(14)廿四桥(niàn)
(16)鲈鱼(lú)
(7)嘶叫(sī)
(9)歧韵(qí)
(11)颓废(tuí)
(13)譬如(pì)
(15)普陀山(tuó)
自然段落
画面内容
第三段
小院秋晨
第四段
秋槐落蕊
第五段
秋蝉残声
第六~十段
秋雨话凉
第十一段
秋日异果
郁达夫先生非常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描绘了几幅图画来表
现这故都的秋呢 请用简洁的语言,根据表格提示,概括图 画内容。
总览全局
角 度 景物 选取 艺术 手法 景物 特点
语言 特色
赏析
意境情感
第3段:秋院静观图
第4段:秋槐落蕊图
第5段:秋蝉残鸣图
第6-10段:秋雨话凉图
第11段:秋日秋果图
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幅秋景,赏析它是如何表现北平秋
天的特点的 完成表格。
画面名称:
“很高很高”给人一种空 间畅阔之感,“碧绿的” 从色调上看,给人一种明 净高旷,天无纤尘之感, 体现了“清”。
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给 人的感觉是悲凉疏朗的。
稀疏零落,感觉到生命的
衰竭与凄凉。
借驯鸽的飞声来体现秋晨
之静(反衬)。
晨院品秋图
萧条衰败的景象,这个景 象体现了悲凉。
破屋 、破壁腰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草 驯鸽的飞声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
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 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 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 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落蕊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 其气味也没有,只能感 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 又觉得清闲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 点儿落寞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悲凉
安静
清闲
悲凉、落寞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更是北国的特产......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 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
养在家里的家虫。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 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对蝉的描写
8月15日,“中午做人力车返寓,热极;比之青岛,北平究 竟要热一点。”
8月16日,“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却布满了灰云,晨起上 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悠然感到了秋意,确 是北平的新秋。……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余杞来信,都系 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明日来坐索(守候索取)。”
8月17日,“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 秋》。”
— 《达夫日记》(1934)
秋果奇景
“清”
“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
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颜色、形状
“悲凉”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
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品读秋味——为何重描写牵牛花、槐蕊、 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
· 北京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景物中所携带着的故乡气韵渗透在作者的骨 髓之中。
·对故都的秋热爱、深深的眷恋。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 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 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
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 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特点: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南 国 秋 景
知人论世
《故都的秋》中的郁达夫:
1933年国民党加强对郁达夫的监视与迫害,为了躲避迫害, 他移家杭州。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1934年时,日本占 领东北,窥视中原。
另外,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两字。
(《芎萝集自序》1932年)
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崇尚日本的“物哀之美”,提倡静的文学,写 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文眼
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 奠定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中心。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作 业
历史文化之都北平有很多景点,但是文人笔下的“文化路 线”却不受大众喜爱,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和今日自己的领悟 选择一处景点写推荐语。
板书设计
郁
清静悲凉
幽美朦胧
清
物哀之美
中和之美
几层写意
城秋夏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人生,如同一场 旅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时而高山,时而峡谷,
时而坦途,时而歧路。我们或放歌,或悲哭,然 而,自然始终以其不变的姿势深情地看着我们, 而我们,也就在与自然的深情对望中,找到了与 生命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