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师说
韩愈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生平成就。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 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辩证思考本文的现实意义,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素养目标
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 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 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 的欧阳修、三 苏(苏洵、苏轼、苏 辙)、王 安石、曾巩。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
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 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 “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 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 “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 新、词必己出”。
古文运动
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 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
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 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 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 原文追踪复习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平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史) (
(( 、, 动词) , 纪 存之 , 位
。
为
。
)
,
此
(
故
在
高
哪
师
地
的
老
论
理
是
无
道
此
学
方
因
他
地
向
的
呢
是
在
后
我
理
我
师
道
在
老
小
是
他
大
还
拜
年
之
他
论
我
从
无
在
跟
生
也
方
贱
是
我
的
低
管
早
无
庸
以
)
所
道
做
知
用
因
解
习
了
学
是
知
师
,
学
从
比
(
用
我
我
师
懂
授
比
习
在
老
就
教
理
他
出
不
下
理
懂得
我跟
解开
,如
是一
传授
果
我早
不
疑
。人
用
如
终
了
是
的
题
老
后
题
问
之
理
问
有
难
师
我
道
的
没
疑
老
在
的
惑
能
释
有
生
得
困
谁
解
定
;
理
他
成
作
人
老
人
那
和
典
学
他
前
习
知
家
代
以
之
学
得
儒
古
在
孰
受
为
指
…
的
)
于
以
来
用
求
师
固
乎
知
业
所
学
阅读分析第一段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为什么要从师
o古之学者必有师。
o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o人非生而知之者。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o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总 论 丛 师 的
学 必 者 要
性和择师 标 准
中心论点 : 必有师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总结:第 一 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原则
从两个角度阐释
○ 原文追踪复习
嗟 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 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 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 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 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 ,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 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 ,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 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 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下(低于,不如,名作动)
耻(以……为耻,形容词的意动 是故(因此,所以)
圣(圣人,形容词作名词) 益(更加、越发)
愚(愚人,形容词作名词) 其(大概)
身(自身、自己)
惑(糊涂)
习(使……学习)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 原文追踪复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 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
学(有( 的) 面(同学 ,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
族(类) 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
足(十分) 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盛(高大)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
谀(阿谀奉承) 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
齿( 屑)与之同列,差 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
其(难道,表反问) ,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欤(欤yú,语气词,表!
竟
(不
乃
不
了
“否
方
不
小
的
小
或
耻(以..…为耻,形容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
本段对“古之空人”“从师”马“今之众
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所以为空
,其皆出于此乎
愚人之所以
2、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 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 性
习句读
惑不解
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 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 、第二段中的“亚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 样做的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结局:亚医乐师百 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亚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 愚益愚 ”
通过正反 对比,论 证了从师 学习的重 要性,抨 击”耻学 于师“的 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 圣益圣 ”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 不及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 而笑之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_—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 原文追踪复习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 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 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 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 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 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 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
常(固定)
师(把……做为老师,名词 徒(同类人)
不必(不一定)
专攻(学习、研究)
1、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 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证明观点
孔子师郯子、苌弘、 “学者必有师”
师襄、老聃。
“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
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论证方法:说明谁可为师 后,术业有专攻。
举例论证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 原文追踪复习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 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爱好,喜欢)
古文(指先秦两汉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 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 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 说》来赠送他。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
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普遍)
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
阅读分析第四段
1、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
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说明写作原因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
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古 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 道 扬李蟠倡导从师。
1、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分说 论 明 点写 : 作 不 原 拘因
阅读分析第四段
于时行
师 等 与 士
好 古 文
从 比
明领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
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 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 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主题
○文言知识汇总
一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 文言知识汇总
二 、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 文言知识汇总
二 、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4、(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 文言知识汇总
二 、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7、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 · 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文言知识汇总
二 、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10、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11、(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文言知识汇总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1、则(群)聚而笑之
( 名词作状语。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吾(师)道也
( 名词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名词作动词,低于)
4、吾从而(师)之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 文言知识汇总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5、孔子(师)郯子
(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 不 (耻 )相师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
(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文言知识汇总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8、吾未见其(明)也
( 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 文言知识汇总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12、(惑)而不从师
( 遇到疑难问题)
13、而 (耻 )学于师
(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4、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者
(习: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学习)
○文言知识汇总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1.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名词,学问)
○文言知识汇总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1.道
④得道者多助
(名词,道义。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治国方法)
⑤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正确的途径、方法)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动词,说)
⑦会天大雨,道不通
(名词,道路)
○ 文言知识汇总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2.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有专门技艺的人)
③吾师道也
学习
○ 文言知识汇总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2.师
④或师焉,或不焉
(从师)
⑤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
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文言知识汇总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3.则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却)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副词,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④以身作则
(名词,表率、榜样)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均为连词,表顺承)
○ 文言知识汇总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4.于
①而耻学于师
(介词,向)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而青于蓝
(均为介词,比)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介词,对于)
④不拘于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均为介词,表被动,被)
⑤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⑥青,取之于蓝
(介词,从)
○ 文言知识汇总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5.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第三人称代词,他)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③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推测,大概)
④吾其还也
(副词,表祈使,还是)
⑤其可怪也欤
(语气词,真是)
○ 文言知识汇总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5.其
⑥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⑦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其中)
⑧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⑨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一定)
⑩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反问,难道)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 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 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 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 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 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 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 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 的 )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 “这些”)
○ 文言知识汇总
○ 文言知识汇总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表示判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示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也”表示否定判断)
○ 文言知识汇总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2.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示被动)
3. 状语后置句
耻学于师(介宾短语“于师”作“学”的状语,后置,即“耻于师 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短语“于弟子”作“贤”的状语,后置, 即“师不必于弟子贤”)
○文言知识汇总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4. 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两个“之”都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5. 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哪 用得着…..呢”)
○ 文言知识汇总
五、文化常识
1 .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
顿为读。
2. 六艺:①《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 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 问和技能。
3. 经 传 :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4. 巫 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 病。
2.【2019全国3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
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66 99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2018全国1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
的“_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6
真题
再现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
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
66 99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韩愈在《师说》中写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从
师的错误认识:
66 99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真题
再现
其惑者也
2.《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 关的两句是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6
1.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样
的,即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66
真题
再现
A.“古文”在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
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
B.“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 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
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D.“巫医”“乐师”是古代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 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指一个叫“丁”的厨工。
○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答案 B 解析 B 项,《乐》应为《易》。
○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百姓”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在古代“六艺”还可以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通常我们把《诗经》的内容“风、
雅、颂”与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C.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现在指对学
龄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文中的“小学”指前者。
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
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答案 C 解析 C 项,“文中的‘小学’指前者”错误, 文中的“小学”意为“小的方面”。
○ 素材挖掘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 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 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 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抗颜而为师”, 写 了《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批判“耻学于 师”的陋习,大力宣扬从师的重要性。
O 素材挖掘
《师说》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 讽刺耻于相师的态度,教育了青年,起到了转变风气的作用。文章 首先完整地揭示了“师”之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同 时深刻指出“人非生而知者”,因而必须从师学习。文中列举正 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最后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与首段“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呼应。
一、尊师重道
古人有言:“克己复礼,是为君子也。”文明礼仪曾是古代中 国每个君子的人生信念,它包含了尊老爱幼、舍生取义、尊师重道 等多个行为要求,内涵丰富。孔融稚子让梨奏鸣了尊老爱幼的悠悠 琴音;孟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震响了舍 生取义的黄钟大吕;韩昌黎一篇《师说》唤醒了尊师重道的悠久传 统……我们的先人以文明礼仪为尺度,丈量出苍竹般的有节品格。
○ 适用话题
二 、广泛学习
圣人无常师,孔子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他所向往的文化是周礼,但他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周王室衰 微,许多原来为周王室服务的文化官员流散至民间,孔子的学问便是向他们学习得来的。孔子曾经问礼 于老子,也曾向师襄学过音乐,向郯子学过官制,还在具体的祭祀活动中向主持者学习祭礼,这便是
“入太庙,每事问”。所以子贡说孔子并无固定的老师,而是无处不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识渊博的孔子尚且能够虚心请教,我们更应如此。韩愈有言:“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术业有专攻”。 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
每个人都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 述人生百态……因此,我们应该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还要认识到“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如果我们抱着“人皆我师”的态度,就一定会在虚心 求教中获得真知,不断完善自我。
○ 适用话题
三、教学相长
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 的风气。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封 闭自己,只会让自己变成井底之蛙。虚心求教,必有进步;帮助别 人,也能促进自己。
从师学习当然重要,但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学生也能促进、启发或者教会老师领悟更多的道理。
○ 适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