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梳理本文的论辩思路,重点掌握正反对比 的论证方法;
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习 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熟读课文,通过教师讲解,积累重要的文
言知识;
学习目标
壹
在古代,教师往往受到人的尊重,秦始皇出巡,看到荆
条,起身就拜,并深情的说:“朕见荆条,如见恩师。” 岳飞为离世的老师披麻戴孝,以父礼安葬。杨时程门立雪 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但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教 师地位不高,从师风尚不浓,“好为人师”的韩愈,冒着 被人讥笑的危险,收召后学,作《师说》,“抗颜而为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
说 》 。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
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 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 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
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 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说”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768—
824),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 韩 吏 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
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作者简介
古人取名、取字,有讲究,“名” 和“字”都有一定的联系,通常 是相反或相同的意思。
古人称谓有以下几种:
称官职
称为官之地
称溢号
称家中排行
称居所名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曾巩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 海如潮。这就明确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 —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 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 流 转 ” 。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和韩愈有关的三个关键词
文化知识
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这种文体不重思想 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 艳丽浮靡之风泛滥。
直到中唐,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培养了大 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风气,后来 称之为“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 贵 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
华而不实的文风。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 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 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 颜而为师;世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 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①由魏、晋以下:自魏、晋以来。②事师:跟从老师。
③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 经地做起老师来了。④指目:手指而目视。
⑤牵引:拉拉扯扯状。⑥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 毁谤韩愈。
时代背景
范读正音
句 读(dòu)
近谀 (yú )
李蟠(pán)
择师而教之(jiāo)
或不焉(fǒu) 经传 (zhuàn)
老聃(dān) 传道 (chu án) 苌弘 (cháng ) 无少 (shào)
不耻相师 (xiāng)
研读第一段
人为什么要从师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学者:求学的人
知:懂得,明白。
所以:a. 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之:代词,代道理,知识。
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孰:谁,疑问代词。
b.……的原因。
从:动词,跟随,追随。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为:动词,作为,成为。
道:学说、主张
解:理解
受:同“授”,传授 惑:疑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
转折连词 承接连词
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他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来的问题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 以……为老师
闻:懂得,知道
师:动词,学习。
庸:副词,表疑问,岂,哪里。
年:年龄。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所存:所+v.所存在的地方
1、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也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 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修辞探微
顶 真
研读第二段
3、第二段对“古之圣人”从师和“今之众人”耻师相 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4、第二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 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这种做法作者怎样看 待
5、第二段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在从师的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
的局面
文本研讨:第二段
介词,向 取独 结构助词,的
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 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 出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国圣人也亦远矣,而 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欲:想要
出:动词,超出
远:形容词,远
犹且:副词,还
问:请教
圣:前一个,名词,圣明的人 后一个,动词,圣明
愚:前一个,名词,愚人 后一个,动词,愚笨
下:名作动,不如,低于
耻:意动,以……为耻
众人:一般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
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匪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
彼:指示代词,那些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所谓:所说的
文本研讨:第二 问副词,表猜测,大概
疑
段
耻:意动,以……为耻
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以:……的原因
于:对于
代词,自己的
惑:形容词,糊涂
代词,童子
代词,自己
并列连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圃焉,或不焉,丽学而因遗,吾未见
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 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遗:放弃
明:明智
耻:意动,以。.。为耻
相:互相
族:类
云者:如此之类,诸如此类
则:就
小:形作名,小的方面
大:形作名,大的方面
或:指代“惑之不解”
不:同“否”
或:指代“句读知不知”
师:名作动,从师
提宾的标志
代词,他们
修饰连词
(师)位卑(者)则足羞 (师)官盛(者)则近谀
问之,则曰:“ 彼 与 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啤厕足羞,官 则 近 谈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复:恢复
齿:名作动,并列,排列
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
乃:竟然
及:比得上,赶得上
其:副词,表反问,难道
可:值得
羞:以。。。为羞
盛:形作名,势盛位高的人
谀:谄媚奉承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道:道德学问水平
卑:形作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论证角度 正确的态度 错误的态度 结果
作者的观点
古之圣人 VS 今之众人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圣益圣 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VS 于其身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句读知不知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VS 士大夫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理解文意
分析第二段的正反对比论证,完成下表
首先通过“古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学习方面的对比, 来揭示世风流弊。
然后围绕“学什么”和“向谁学”两个方面,对当时的风气 予以批判。“童子之师”部分紧扣“学什么”进行阐述;“巫医 乐师百工之人”部分紧扣“向谁学”进行阐述。
充分体现了韩愈文章章法谨严的风格特点。
韩愈批评当时的不良风尚,这一段的内容与第一段 “古道”的两个方面的含义有什么关系
韩愈说“气盛则言宜”,特别强调充沛的情感对于表情
达意的重要性。从第二小节当中你们能不能发现作者情 感态度是怎样变化的呢 有没有什么标志性的词句呢
“嗟乎”“、….矣”、“....矣”(感叹、遗憾)
“其皆出于此乎(推测) 一 惑矣(感叹) 一吾未见其明也(斩截地
否定、批评)一 呜呼(痛心) 可怪也欤(强烈感叹,批评、
讽刺)“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 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整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 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又都是整句。
整齐的整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
错落有致,有一种参差之美,流动之美。
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研读第三段
6、联系第一段、第二段、分析
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证
明什么观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于:介词,比
闻道:懂得道理
术业:学术和技艺
专攻:专门学习和研究
是:代词,这样
常师:固定的老师
师 : 以 . . . 为 师
之徒:同类人
贤:才德优秀
不必:不一定
贤:超过
6、联系第一段、第二段、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意在 证明什么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说明谁可为师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研读第四段
7、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 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 以表现作者观点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六 艺:《诗》《书》《礼》《易》《春秋》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不被时俗拘束)。
嘉 :赞许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贻:赠送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第 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 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说明写作原因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三段)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正面、事例论证
(四段)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1、古今对比 (纵比)
2、自己与孩子对比 (自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横 比 )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阐述道理
3、择师的标准
提出中心论点, 阐述师的作用 和择师的标准
中心论点 ·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批判当时 的坏风气
反面对比论证
(一段)
(二段)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 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事物 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后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对 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气盛言宜,能给人留 下深刻的印象。
对比论证的要点有两个:
( 一 )在于一正一反(具体可分为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二)在于对比的双方共同、整体地服务于论点。
《人民日报》示例段
面对疾风骤雨,有人抱怨“老天爷”,苏轼却留下动人诗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赞誉,
有人沾沾自喜(原文无此句,应该补充),航天英雄景海鹏 说:“每一次飞天有太多人在托举着我们,我们的背后是祖 国”。凝视的目光,呼应内心坐标,照见格局胸怀。
——《用信念引领人生选择》
《人民日报》示例段
忆往昔,“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给中国人留下刻骨铭心的 屈辱记忆,它透露的是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而现在,中华民 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彻底摆脱了“覆屋之下、漏舟 之中、薪火之上”的境地。
——《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
重点字词回顾
② 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1、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学习、效法” 讲 )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 系 )
3、吾从而师之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① 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1、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老师”讲)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专门技艺人”讲)
3、孔子师郯子......师襄
(作“姓”讲)
“师”
1、择师而教之
(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们”)
2、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系,相当于 “这类”、“这些”)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
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3、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的标志)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无意义)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蚓无爪牙之利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2、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作动词,“到”、“往”)
3、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1、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2、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其”
1、表猜测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2、表反问
其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