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7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沁园春 长沙》课件(共7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12:3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8张PPT)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沁园春 ·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 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 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者 :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
润之,湖南湘潭人;政治
家、军事家、诗人、书法
家……。
问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
· 毛泽东政治家、军事家的身份为我们所熟 知,我们也许对他诗人的身份知之甚少。
· 毛泽东有着深厚的诗词修养,于戎马位您、 日理万机之余创作了大量诗词。
· 他的诗词不仅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 程,也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的革命生活。
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1
· 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写下了《菩萨蛮 ·黄鹤
楼 》对即将出现的革命危机作出了预言。
·—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一年是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工农 革命蓬勃发展,共产党利用军阀战争的机会,不断壮大 革命势力,中国革命又出现了新的高潮,在这期间,毛
泽东相继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 《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
路 上 》等作品,全面反映了这一期间欣欣向荣、不断胜 利的革命形势。
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与诗词创作2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写出了《 渔 家
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
昌 》,表现了人民武装力量反击反革命围剿并不断胜利 的战斗场景。
·长征期间,毛泽东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十六 字令》《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作品,反映
了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英勇 无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色
◆毛泽东的诗词是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 义相结合,以传统的古典文学形式(诗词), 形象地表达出他对革命斗争的深切感受以及对
革命事业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诗词气魄雄伟、形象鲜明生动、意境
深远含蓄,高远的思想境界、深刻的生活体
验、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使革命的政治内容 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统一。
毛泽东诗词
— —我们可以姑且可以将其划 入 “豪放派”,而非纤细、敏感、多 愁的“婉约派 ”。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等 数 到
系 属 同
坚产文方活作学习统低量岩廉测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书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毛泽东的生平经历(青年
) 及其诗词创作情况;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了解有关 “词”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与鉴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 诗歌“意象”;分析词作上片的写景手法。
·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词作的创作背景,在朗读 与鉴赏的过程中,体会寓于词作之中的作者青年时代的 革命豪情。
沁园春 ·长沙
◆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
仙”“念离群”等。调名源于东汉外戚窦宪倚势变相强夺东汉明帝女儿 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以苏轼《沁园春 ·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一百十 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六字,
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三句六平韵;双调一百十二字,前段十三句 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等变体。
◆“长沙 ”——题目
沁园春
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仄『申平中仄,申平申仄,申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申仄平平,申平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平平仄,仄申平申仄,申仄平平(韵)。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创作的缘起
◆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1914—1918年毛泽东曾在湖 南第一师范学校就读(肄业)。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 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在这里有着许多回忆。
◆创作 缘 起:这首词写于1925年,毛泽东时年32岁。 1925年2月,毛泽东回长沙开展革命活动,但遭到当时 湖南省省长赵恒锡的通缉,所以毛泽东意欲离开长沙前
往广州。在勾留之时重游地播子、岳腐山等地,面
对着寥廓的景鱼感概万于,回忆起昔目的过往,遂成此
词。
新 诗 思考这首词作是“新诗”吗
·新 诗: “现代人在现代生活(1919年一)中所感受到 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白 话 文 )排列成的现
1I
代的诗形(自由体诗、冲破就有诗词格津的束缚)
·本词是词人“旧瓶装新酒”,套用旧有的词作格式,抒 写的却是诗人在当时生活里的所见、所思、所感。所以
本词不属于“ 新 诗 ”。
· 虽是套用旧有的格式,但是内容却并非词作传统的程式
化情感,而是寄寓着诗人豪迈的革命豪情,极具时代性 。这是这首词作的创新之处,也是其艺术价值所在。
一、朗读词作,整体感知
· 1、听录音范读
·2、自由朗读
》结合课下注释,试着分析理解词作大意
>带着问题阅读:词作上片出现了哪些客观物豪( “意
朗读课文
沁园春 · 长沙
独立/ 寒秋,湘江/ 北去,橘子洲/头。
看/ 万山红遍,层林/ 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 争流。
鹰击/ 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霜天/ 竞自由。
怅/ 寥廓,问/ 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携来/ 百侣/曾游。忆/ 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 同学少年,风华/ 正茂;书生/ 意气,挥斥/ 方遒。
指点/ 江山,激扬/ 文字,粪土当年/ 万户侯。
曾/ 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生字生词
橘子洲(jú)
百舸(gě)
寥廓(liáo kuò )
峥嵘 (zhēng r óng) 遒(qiú) 遏 (è)
二、分章析句,深入分析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寒 秋 ”:即深秋。秋深已有寒意,已是临近冬天,所以说是寒秋。
■“湘江北去湘江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沿施方向流贯湖南省, 流穿长沙市,北入洞庭湖(长江),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 北 ”:方位名词-状语,向北。
“橘子洲”——地名
■“橘子洲头”——地名
橘子洲
橘子洲
●橘子洲原名“水陆洲”,是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是湘江下游
众多冲积沙洲之一,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最 狭处约170米,最宽处约320米,绵延5里(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由于下 游受洞庭湖水顶托,因而形成沙洲片片)。
●洲上种有桔腐数于株,金形节,摇果累累——因此得名“橘
子 洲 ”。此地因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长沙》而声名大振。现为5A级景区。2016年8月3 日,国家旅游局宣布撤消橘子洲旅游区5A 景区资质,原因是景区安全隐患严重、环境卫生差、旅游服务功能严重退化和管理不规 范。2017年12月18日,经过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复核,橘子洲景区恢复5A 景区资质。
橘子洲头
“橘子洲头”
位于橘子洲的
最南端。
■现建有青年毛
攀东雕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诗词中经常出现倒 装 、成分省略等现象,这导致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很大,给读者的理解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那么这一句的正常厚应是什 么 透间话应何理解
独量寒秋,湘江北去,橘子头
——寒秋(之时), ( 我)独 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北去
O
赏风光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⑩此句交待了哪些内容
时间——寒秋
地点——橘子洲头
环境——湘江北去
游者——独立的“我”
一个“ 看 ”统领到哪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黎;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 类霜天竞自由。
——品读诗句,看看哪些词语富有 表现力
字词解析
1、“ 万山 ”: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染:被动,被染红。
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 正, 晓 来谁器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一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 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 —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 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阻感伤的心境。
万、层——范围
遍、尽 — — 程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1、“漫”:整个, 一个“漫 ”字 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南方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故河流的水 量大。
2、“ 碧 ”:绿色,江水的颜色。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 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 、“ ” : 大 船,《扬子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皆谓之舸”。
这里泛指船只。
4、“百舸争流”
“百”:虚指,许多,写出了船舶数量之多。
”争”:写出了于帆竞过、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漫江碧透
“漫”
· 1、全、都:“人事音书漫寂寥”
·2 、adu, 随意地:“漫卷诗书喜欲狂”
· 3、不要:“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 宁。”
·4、徒劳、白白地:“ 漫劳车马驻江干”(杜 甫 《 宾 至 》 )
百舸争流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老鹰在天空里飞翔,鱼儿在清 澈的江水里游荡,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 由地生活着。
——这句里面哪两个字用得极妙7
一击、翔
1、鸟类在天空中“飞 ”——毛泽东“击”
一个“击”字将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
的那种矫健勇猛的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2、鱼在水中“游”——毛泽东“翔”
“翔”本义是指鸟类翅膀平直不动,自由滑翔。
>“浅底”,其实并非真得水浅,而是由于江水非常澄激,清澈
见底,故显得浅。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碧水中,看上去好像
鱼在天空中飞翔。形象地写出了鱼游得轻快自由之态。
思考:上阕的“湘江秋景图”作者描绘了
哪些客观物象(“意象”)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遍的万山和层林
“漫江碧透”——碧绿的江水
“百舸争流”——飞奔的船只
“鹰击长空”——展翅奋飞的雄鹰
“鱼翔浅底”——自由欢快的游鱼
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 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即寄托 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任 务:阅读后面《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 目朵雪峰之侧》两诗,找出里面出现的意象。
思考: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 —(仰视)
——(俯视)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动)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静)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红)
漫江碧透
— — (绿)
——色彩对照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 鹰 击 长 空
诗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手法
水 底 →鱼翔浅底
色彩对比
鱼 红— ——碧
山色
江景
天 空
远 近 高 低
写作手法
静 景 动景
湘江秋景图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比拟

作者如何写景
远近相间、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色彩对比
思考:作家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一幅怎样
的画面 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意象——图画——意境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意象),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色彩对照(手法),描绘出了一
幅约丽多影 生机勃勃湘江寒秋图。
■呈现了一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与毛泽东积极进取、昂 扬向上的精神气质相契合,以“壮景”抒“豪情”。
后来作者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
问题。这七句景物描写,为下面物抒情是供了背景,偿 托了气氯。
●帐寥廓,问苍范大地,谁主沉浮
●结尾一句结束对景物的描绘,一个“怅”转 入抒情。
——望着这【高远空旷】的景色,我感
慨万千,苍茫大地啊,谁来主宰你的沉浮 啊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区分:辽阔与寥廓
> 寥廓:高 远 空 旷 ,“寥廓”形容天空、 宇宙等,既有纵向的延伸又有横向的铺 展。
辽阔:侧重横向的宽广,【幅员辽阔、 辽阔的江面、辽阔的海洋】。
怅寥廓,问苍范大地,谁主沉浮
◆“浮沉”在这里指国家政局的变动。
◆“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 前途之意。
谁量沉浮
·词作创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 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 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 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 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联系当前的革命形势,提出 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 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自古逢秋悲寂寥
“自古逢秋悲廖”,古人写到秋多悲凉、凄 清、惨淡之感。
“伤春悲秋”
■“秋士”
■《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 ◆《故都的秋》(郁达夫、散文)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 雁辞归燕南翔。赚思归恋故乡,何为淹 留寄他方 ”
《秋窗风雨夕》林黛玉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 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容,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秋兴八首》
《登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 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 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颛望,误几回、 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苏幕遮 ·碧云天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 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 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秋暮遣怀陶宗亮(清)
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花开,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雨秋风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盘游,霜华拂处尘氛扫; 朝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糟邱,老死蓬蒿事幽诗。
■此诗中“秋雨秋风愁煞人”一句,曾被秋瑾引作就义前临刑时的“供词”而闻名于 世;世人亦因此将其看作秋瑾的《绝命词》而把它作为断句辑入《秋瑾集》中,并 由此取义,将修建于绍兴轩亭口的秋瑾烈士纪念亭,名曰“风雨亭 ”。
■诗人笔下的秋却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的,这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 份相关。
■毛泽东是胸怀天下的杰出政治家,不同 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 诗歌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与毛泽东积
极向上,昂 扬奋进的立
意契合。
以壮景
抒豪情
从状态:动静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静)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舸争流(动)
从空间:远近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 鹰击长空(远)
鱼翔浅底(近)
《沁园春 长沙》意象
竞相向
上、生
机勃勃
采桑子 · 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 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 江天万里霜。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携来【百侣】曾 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O
◆携:挽,牵。
◆来:语助词,无实义。
◆百侣:很多的伴侣。百:虚指,很多。侣:这里指同学。
◆峥嵘:本指山的高峻,此处意谓不平凡、不寻常。
◆稠:多。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 —过去曾经和同学们共同游览过此地, 过去和同学们参与过许多的进步组织、参加过许 多进步的革命活动。回想过去,那十分有意义、 十分不平凡的日子还是很多的。
思考,这句 话 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由故地重游、“独立寒秋”所看到的 景 色 ,联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游玩的 情景,进而到对往昔生活以及后面对 “同学少年”的回忆。
”峥嵘岁月”——毛泽东的“青春”
●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 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4-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范读书,常和同学在橘 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激扬文字, 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
·19 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 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峥嵘岁月”——毛泽东的“青春
0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 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 界的重视。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阔张教
尧的运动。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 遒:强劲有力“遒劲有力”
● 激 扬:“ 激浊扬清”的缩写,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 粪 土:名词的意动用法,视……如粪土
● 万户侯:本意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 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昂扬。关 心国家命运,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指点评论,写 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 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河的水流中间。“中流砥柱”
◆“击水”:游泳
· 毛主席从青年到暮年一直酷爱游泳,而且还尤其喜爱到大风大浪中去游 泳 。橘子洲两测为平坦河滩,是天然游泳场地,每到盛夏,人们结伴而
往,嬉戏水中,纳凉消暑。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 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 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 毛泽东酷爱游泳,曾有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七古残句》
“遏”:遏止。使动:使 … ..停止 “ 响遏行云”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
——还记得吗 我们以前曾经 到江水中央游泳,激起的浪花遏止 住了飞奔的船只。
——夸张
水 调 歌 头 ·游 泳 毛泽东
·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
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 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 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 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游泳的毛泽东
虚实结合
· 实:上片的“湘江秋景图”(眼前实景)
·虚:下片的“少年学子图”(回忆中的场 景 )
识情怀
讨论:词的下阕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革命 青年形象
⑩ 年轻、有朝气、有才华“风华正茂”
0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挥斥方道”
⑩ 以激浊扬清的文章,关心评论国家大事“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0视军阀如粪士,蔑视反动统治者“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文探究 刻画这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⑩ 诗人在下片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 具体可感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浓缩在 词作简练的语言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 生气盎然的“少年 学子图”。
⑩ 形象地表现出包括诗人在内的青年革命
者雄姿英发、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战
斗形象以及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 力求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间接回答
了上片末尾“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
和同学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
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 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 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 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三、拓展延伸
·0-14青少年
·14(15) — 44青年人( 世卫组织)
◆毛泽东写作此词,回忆了自己青春年少之时 的峥嵘岁月。当时毛泽东32岁,也正值干事业 的大好年纪。其有如此胸怀、如此的豪情、如
此的壮志。
七绝· 改诗赠父亲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现症的综几当 像将
河利用的缘的青春岁月 好吃物微 极作前,现应的你义能微些什么呢
· 现在的青年被996、007 剥削;高昂的房价和
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得青年人喘不过气。人们发
出了“躺平”的呼声!
·认识到青春的价值
·激发青春的激情
·追逐理想,拥抱未来,努力读书……
四、课下作业
· 1、背诵《沁园春 ·长沙》
·2、课外下阅读毛泽东的诗词《采桑子 重阳》、《水调歌头 ·游泳》. …杨沫小 说《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