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池子与河流》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8.《池子与河流》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6 09: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2单元 课型 略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池子与河流》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池子与河流》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被编排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中。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呈现,生动地描绘了池子与河流之间的对话。通过它们之间的对比,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池子安逸闲适,满足于现状;而河流则追求进步,勇于探索。这样的设计不仅使课文内容更加有趣味性,也便于学生理解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把握仍需教师引导。在学习《池子与河流》这篇课文时,学生可以通过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发展和角色情感的变化。同时,通过对比池子与河流的不同生活态度,学生可以思考并理解到积极向前、勇于探索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会认“滔、涯”等8个生字。 ★★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角色形象。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
3.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角色形象。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池子与河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核心问题 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1.(1)生答:老师,我见过池子和河流。在公园里,常常能看到一片宁静的池子,水面上飘着几片荷叶,偶尔还有小鱼在水中穿梭。我喜欢池子的宁静和美丽,它给人一种平和与放松的感觉。 生答:我更倾向于喜欢河流。虽然池子也很美,但我觉得河流更加有生命力。河流不断地向前流淌,不怕困难,不畏挑战,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需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前进。 (2)学生齐读课题。 1.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见过池子和河流吗 你们喜欢池子还是河流 (2)寓言有很多表达形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也是寓言的表达形式之一。有一个池子和一条河流是邻居,她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则寓言故事吧!(板书课文题目:池子与河流) 2.了解作者。 克雷洛夫是俄国的寓言作家,有200多篇诗体寓言,代表作品有《狼和小羊》《杂色羊》《蜜蜂和苍蝇》等。 这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询问学生是否见过池子和河流以及他们的个人喜好,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教师强调了寓言的多样表达形式,并揭示今天要学习的诗歌也是寓言的一种。通过描绘池子和河流作为邻居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它们之间可能发生的故事,这一情境导入不仅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场景,也激发了他们对接下来寓言故事的期待和好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能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并为深入理解寓言故事打下坚实基础。 2.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克雷洛夫这位俄国著名寓言作家的基本认知,了解到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品数量,还通过介绍其代表作品如《狼和小羊》、《杂色羊》、《蜜蜂和苍蝇》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克雷洛夫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样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克雷洛夫的作品,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二、研读文本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按照课件的要求回答问题。 生答:诗歌一共有十节。 生答:诗歌《池子与河流》的主人公是池子和河流。 诗歌主要讲述了池子与河流两位主人公的不同生活态度和它们之间的对话。 (2)分角色男女生朗读诗歌。 2.生答:池子喜欢安逸清闲的生活,而河流遵循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的自然规律,最后河流滚滚滔滔,奔流不息,而池子却年复一年地淤塞起来,整个让青苔铺满,又让芦苇遮掩,到头来完全枯干。 角色对比,感知特点 1.小组合作,自由朗读课文,对比池子和河流的不同点。 2.小组交流。 明确寓意,拓展延伸 生答:我认为河流的话更有道理。因为河流遵循了自然规律,保持流动不息,能够滋养生命,为世界带来活力和变化。而池子则选择了安逸清闲,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枯竭和消亡。河流的话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奋斗的精神,更符合人生的真谛。 生答:池子啊,你整日无所事事,你留恋安逸清闲的生活,你忘记了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的自然规律,最终,你完全枯干了。 生答:河流啊,你总是奔流不息,你不顾自身的劳累,你懂得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的自然规律。至今,你仍然滚滚滔滔。 生答:生活中确实存在像池子与河流一样的人。有些人选择安逸舒适,缺乏奋斗精神,最终可能一事无成;而有些人则不断进取,努力奋斗,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生答:作者想通过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不要贪图安逸、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进取、不断努力。诗歌的最后一节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会逐渐磨灭;才能一旦让懒惰支配,它就一无所为。” (5)生答: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像河流一样,积极进取、不断奋斗,不断进取,勤奋不止,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社会作出贡献。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①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了解诗歌共有多少节。 ③诗歌的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生字,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正音:遵循(zūn xún);淤塞(yū sè);应验(yìnɡ yàn)。 ②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识记“遵、尊”。 ③分角色男女生朗读诗歌。 2.整体感知。 (1)根据提示,借助文中关键语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池子喜欢_________的生活,而河流遵循___________的自然规律,最后河流______________,而池子却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自由表达。 角色对比,感知特点 1.对比池子和河流的不同点。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做上记号。 2.课件出示表格,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帮助学生填写表格。 明确寓意,拓展延伸 感悟寓意。 (1)池子与河流谁说的话有道理?为什么? ①小组派代表发言。 ②学生评议,互相补充。 (2)借助诗歌中的语言,对池子或者河流说说你的心里话。 课件出示: ①池子啊,你整日______________,你留恋_______________的生活,你忘记了______________的自然规律,最终,你_________________。 ②河流啊,你总是______________,你不顾_____________,你懂得_____________的自然规律。至今,你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有没有同池子与河流一样的人呢?学生自主交流。 (4)作者想通过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诗歌的哪一节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一起读一读。 (5)这则寓言给了你什么启示?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怎样做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文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自读目标和指导。学生首先被引导自由朗读诗歌,确保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鼓励他们多次阅读以加深理解。随后,教师通过检查生字读音和让学生分享生字识记方法,巩固了学生的字词基础,并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此外,分角色男女生朗读诗歌的活动,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内容,还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这一教学环节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在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通过课件出示具体的提示,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提示和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池子与河流》所描述的主要内容。学生们了解到池子喜欢安逸清闲、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河流则遵循着“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的自然规律,不断努力向前。随着时光的推移,河流依旧长流不息,而池子却逐渐干涸,失去了生机。这一教学环节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提取能力,同时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寓意,即努力和奋斗的重要性。此外,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环节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了对诗歌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角色对比,感知特点 当小组合作学习《池子与河流》这篇课文时,他们首先聚焦于对比池子和河流的不同点。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解释,他们从文本中找出了描绘两者差异的关键语句,并用记号标记出来。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还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池子的安逸清闲与河流的奔流不息之间的鲜明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确寓意,拓展延伸 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寓言故事,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分享身边的例子和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观。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总结 教师:当我们共同走进《池子与河流》这个寓言故事的世界,我们被池子与河流的对话所吸引,也被它们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态度所触动。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我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明白,生活中的我们,既是那安逸的池子,也是那勇往直前的河流。我们要懂得享受平静的时刻,同时也要拥有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决心。因为只有在不断追求中,我们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河流一样,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断超越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学生被故事中池子与河流的对话所吸引,更被它们所象征的不同生活态度所触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思考如何在享受平静的同时,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教师的话语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前行的道路,激励他们像河流一样,勇敢追求梦想,不断超越自我。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深化了学生的理解,更启发了他们的思考,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这种全面而深入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词语;2.抄录你喜欢的小节;3.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生活清闲 池子 无忧无虑 遵循规律 河流 奔流不息
教学反思 回顾《池子与河流》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我深感教学如一场生动的戏剧,每个学生都是剧中的主角,而我作为导演,则致力于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当我带领学生们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的世界时,我仿佛看到了每个学生眼中的好奇与热情。他们被池子与河流的对话所吸引,被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所触动。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生动的课堂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解读池子与河流的象征意义。我告诉学生们,池子象征着安逸舒适的生活,而河流则代表着勇往直前、不断探索的精神。通过这种形象的解读,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也更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小组讨论中,他们积极交流、互相补充,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时我过于注重讲解,忽略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空间。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互动和对话的空间,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我则应该扮演好引导和促进的角色。 总的来说,《池子与河流》这堂课的教学反思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和目标。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收获更多。同时,我也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