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不懂就要问
1.分类识字,会认 “诵、例”等10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背、
圈”。
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
事的看法。
读懂课文,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初步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目标】
【学习难点】
【学习重点】
不懂就要问
课文理解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照例”写出了“流利地背出前一天学的功课”对于孙中山来说不是偶然的。
字词乐园
流利
流畅
结巴
详细
详尽
简略
近反义词
认真
细心
马虎
“流利”和“流畅”都是形容词,都有“连贯无停滞”的意思。二者区别在于:
流利:只用于说话或写文章;
他的英语说得非常流利。
流畅:适用范围比较广,除了用于说话写文章,还可以用于弹琴的指法动作、音乐的旋律、绘画的线条等。
舞台上,演员们动作协调流畅,舞姿优美。
词语拓展
字词乐园
辨析: 流利 流畅
课文理解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的表现说明先生并没有生气,而是对孙中山主动提问表示了赞扬与肯定。
老师,我……
情景提问
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会怎么办?
具体说说你遇到问题时是怎样解决的?
你在学习中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吗?
课文理解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壮着胆子说明当时的教学方法不允许学生提问,孙中山这一问可要冒着被戒尺打的风险呢!
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解读课题
体裁:散文
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
不懂就要问
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标题包含“*”
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书,有什么用呢?”这个句式很新鲜。
反问句
陈述句:这样糊里糊涂地背书,没有什么用。
可见,孙中山不仅想要背诵,还想弄清楚所背内容的意思。
课文理解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摇头晃脑”写出了同学们读书时的状态。
初读课文 认读生字
Happy Time
课文赏析
背
诵
例
圈
段
糊
涂
呆
戒
厉
楚
挨
bèi
sònɡ
lì
quān
duàn
hú
tú
dāi
jiè
lì
ái
chǔ
自主学字
例/列
圈/卷
背______
诵______
例______
圈______
段______
糊______
涂______
呆______
我会组词
戒______
挨______
厉______
楚______
找到课文内生字词,或者自己试着组词!
背诵
段落
训诫
诵读
举例
圆圈
糊涂
涂改
挨打
厉害
发呆
清楚
这一句与文中哪一句相呼应?
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
与第一自然段中“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相呼应。
课堂集中营
你怎样看待孙中山的做法?
交流感悟
孙中山说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很有道理,只有真正弄懂了,才是学到了知识。
联系前面同学惊呆的样子和他们的问话,孙中山当时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的品质真可贵,我们也要养成“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阅读要求
导读提示
阅读方式
不懂就要问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语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问题预设:
谁不懂?
哪儿不懂?
要问谁?
你怎样看待孙中山的做法?
交流感悟
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bèi
bēi
后背
背债
违背
(违背;违反)
(负担;承担)
背
注音填空:
小明的后背( )上背( )着一个书包。
bèi
多音字应用
背负
bēi
课堂集中营
朗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这篇文章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为了弄懂书中的道理,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学习思考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交流感悟
我们要学习孙中山认真学习、不懂就问的品质。
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不会、不懂的问题,我也要大胆提问。
我也要向孙中山爷爷学习,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学生。
课堂小结
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学习时,由于不明白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因此壮着胆子向先生提问的故事,赞扬了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
1.完成分层作业。
2.积累有关学习的名言或诗句。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