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黄金的货币地位始终没有变化
②世界金融霸权发生了区域性转移
③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货币地位
④1976年后美元仍居金融霸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3.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
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进步
4.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允许成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并做出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货币的决定。这将导致( )
A.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美国丧失国际金融主导权
D.发展中国家货币影响上升
5.如图为1960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版人民币一元票样图片,下列对图片的解读合理的是( )
A.体现了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
B.说明了工业化建设使女性地位提高
C.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D.体现了女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6.《西欧金融史》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德、法、意、美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这些国家这样做( )
A.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B.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
C.是消除国际贸易隔阂的需要
D.旨在打破美元中心货币体系
7.二战后,某制度或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但也形成了“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的局面。这个制度或体系是( )
A.国际贸易体系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浮动汇率制 D.金本位制
8.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制定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律形式肯定了白银为合法货币。这一举措( )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B.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C..顾应了金融信贷的规律
D..放弃了抑商的传统政策
9.如图为描绘20世纪70年代欧洲“乞丐行乞”的漫画,这说明( )
A.欧洲崛起取代了美国地位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货币
D.世界贸易体系遭遇了挫折
10.“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使美国就像“世界中央银行”那样,享受着中央银行能够享受的大多数利益。这是因为该货币体系( )
A.给美国提供了发行世界货币权力
B.确立了美国在世界中的霸主地位
C.使美元成为各国货币联系的纽带
D.完成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最终统一
11.“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种现象最早得到解决的表现是( )
A.明清时期广泛使用黄金、白银
B.元朝货币制度的变化
C.宋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白银开始用作货币
12.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摆脱“滞胀”局面
B.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铸币专营是古代国家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管子》中的“先王制币说”是其理论基础,如“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自秦汉统一后,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唐初武德年间,政府下令铸造“开元通宝”钱时即规定“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有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
——摘编自耿振东《<管子>学史》
材料二 民国元年,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言兵无钱。此时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2月6日向全国发布了《钱币革命》的通电,要“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之困难”。孙中山认为,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因而现代国家必须采用更具弹性的纸币作为交易媒介。具体办法是:“严禁金银,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
——摘编自戴建兵《一个时代货币思想的进步
——孙中山货币思想及实践评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铸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行“货币革命”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和民国初年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关于下列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黄金的货币地位始终没有变化
②世界金融霸权发生了区域性转移
③国家的经济实力影响货币地位
④1976年后美元仍居金融霸主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2.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答案】D
3.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
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进步
【答案】B
4.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允许成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并做出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货币的决定。这将导致( )
A.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美国丧失国际金融主导权
D.发展中国家货币影响上升
【答案】A
5.如图为1960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版人民币一元票样图片,下列对图片的解读合理的是( )
A.体现了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
B.说明了工业化建设使女性地位提高
C.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D.体现了女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D
6.《西欧金融史》中写道: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英、德、法、意、美等国相继制定和实行了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货币的比价、兑换、支付、结算原则和黄金转移等方面有了统一的规定。”这些国家这样做( )
A.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
B.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要求
C.是消除国际贸易隔阂的需要
D.旨在打破美元中心货币体系
【答案】B
7.二战后,某制度或体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但也形成了“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的局面。这个制度或体系是( )
A.国际贸易体系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浮动汇率制 D.金本位制
【答案】B
8.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制定了“银钱兼使”的法令,这是明朝首次以法律形式肯定了白银为合法货币。这一举措( )
A..适应了商品经济的需要
B.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C..顾应了金融信贷的规律
D..放弃了抑商的传统政策
【答案】A
9.如图为描绘20世纪70年代欧洲“乞丐行乞”的漫画,这说明( )
A.欧洲崛起取代了美国地位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货币
D.世界贸易体系遭遇了挫折
【答案】B
10.“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使美国就像“世界中央银行”那样,享受着中央银行能够享受的大多数利益。这是因为该货币体系( )
A.给美国提供了发行世界货币权力
B.确立了美国在世界中的霸主地位
C.使美元成为各国货币联系的纽带
D.完成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最终统一
【答案】C
11.“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种现象最早得到解决的表现是( )
A.明清时期广泛使用黄金、白银
B.元朝货币制度的变化
C.宋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D.春秋战国时期黄金、白银开始用作货币
答案:C
12.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摆脱“滞胀”局面
B.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铸币专营是古代国家相沿已久的传统政策,《管子》中的“先王制币说”是其理论基础,如“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自秦汉统一后,法律上就规定铸币权属于国家。唐初武德年间,政府下令铸造“开元通宝”钱时即规定“敢有盗铸者身死,家口配没”。《唐律疏议》亦有明文规定:“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
——摘编自耿振东《<管子>学史》
材料二 民国元年,沙俄趁中华民国初建,妄图攫取蒙古。当时中国百废待兴,财政极度困难,言兵无钱。此时孙中山先生在1912年12月6日向全国发布了《钱币革命》的通电,要“行钱币革命,以解决财政之困难”。孙中山认为,纸币是比金属货币更具弹性的一种货币,中国财政紧张和金融恐慌往往源于金属货币本身的缺陷,因而现代国家必须采用更具弹性的纸币作为交易媒介。具体办法是:“严禁金银,其现在作钱币之金银,只准向纸币发行局兑换纸币,不准在市面流行。”
——摘编自戴建兵《一个时代货币思想的进步
——孙中山货币思想及实践评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铸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实行“货币革命”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和民国初年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
参考答案:(1)特点:铸币专营政策历史悠久,历代传承;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政府的铸币权;对民间私铸行为管控较严。
(2)主要措施:严禁金银在市场上流通,用纸币取代金属货币。原因:沙俄企图攫取蒙古;民国初期,政府财政困难;金属货币制度存在缺陷;西方货币理论传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孙中山的个人认识;纸币的优越性。
(3)共同作用:抵御外来势力的威胁,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