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海淀区期中)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
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
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
2.(2023·孝义入学摸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一规定反映出( )
A.议会主权至上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人民主权至上 D.政府权力过于分散
3.(2023·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
省份 政体模式
湖北 民主共和制
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
浙江 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
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
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
4.(2023·重庆调研)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宪政党 1912.3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
统一党 1912.3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5 黎元洪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8 孙中山、宋教仁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民主党 1912.8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5.(2023·林州一中调研)徐中约说:“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A.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
B.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
6.(2023·东北育才学校联考)有人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此人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7.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 )
A.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D.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
8.(2023·青岛高三期初调研)民国初年,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目繁多。这表明( )
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9. 1902年,江南乡试有一考题为:“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 ”浙江乡试有一考题为:“西国法律原于罗马,沿革若何 今法律之学,为科凡几 自治外法权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规复主权,宜有良策 ”这些考题反映出( )
A.各地力图通过科举为新政造势
B.科举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
C.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变法修律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10.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使西方政治理念被民众普遍接受
D.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11.中华民国建立后,最初想模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后来又改为责任内阁制。但按照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议会多数党党魁出任内阁首相后,阁员由首相任命。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责任内阁的阁员,必须由参议院审定后方可任命。这一规定( )
A.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B.体现了典型的三权分立特点
C.“因人立法”,缺乏法治精神
D.事实上确立了共和制
12. 1942年,在中国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毛泽东旨在(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二、非选择题
13.(202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材料二 “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3)民国初年的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23·北京海淀区期中)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
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
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
解析:选D。联系所学知识,根据材料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政府彻底失望,人们转而支持革命派,这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故D项正确。
2.(2023·孝义入学摸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一规定反映出( )
A.议会主权至上 B.分权制衡的原则
C.人民主权至上 D.政府权力过于分散
解析:选B。国家的统治权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共同行使,这本身即是一种分权与制衡,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第四条并没有凸显议会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重要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人民主权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我们不难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是在防范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的个人独裁而非使权力变得日益分散,故D项错误。
3.(2023·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
省份 政体模式
湖北 民主共和制
江苏 单一的中央集权制
浙江 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
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
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
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
解析:选D。由材料“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可知,武昌起义后,在各派政治力量的博弈下出现了各省政体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故D项正确。
4.(2023·重庆调研)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宪政党 1912.3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
统一党 1912.3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5 黎元洪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8 孙中山、宋教仁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民主党 1912.8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A.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解析:选B。民国初年国家尚未分裂,故A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民国初年成立的各政党均以实行共和,实行宪政为宗旨,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推动的结果,故B项正确;材料仅提供民国初年成立的政党情况,未提供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政党的代表人物来看,并非所有政党均代表革命党人,故D项错误。
5.(2023·林州一中调研)徐中约说:“袁(世凯)没有看到,尽管在共和国初年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帝制不可复辟。”这一论述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A.使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确立
B.成功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唤起工农反对袁复辟帝制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复辟帝制不得民心,故C项正确;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民主共和政体并未真正确立,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了诸多措施,如颁布《临时约法》,但并未成功限制袁世凯个人独裁,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和民国初年均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工农并非革命的主体,故D项错误。
6.(2023·东北育才学校联考)有人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此人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解析:选C。材料中“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说明纪年改革有助于人民对民主革命的了解,故C项正确。
7.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 )
A.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
D.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可知,《临时约法》本身在政体构建方面就存在着天生的缺陷,故D项正确。
8.(2023·青岛高三期初调研)民国初年,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目繁多。这表明( )
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解析:选D。材料中呈现的是不同的报刊对革命不同的称呼,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呈现北洋军阀的态度,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的主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说明媒体和舆论对革命名称未达成一致,故D项正确。
9. 1902年,江南乡试有一考题为:“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 ”浙江乡试有一考题为:“西国法律原于罗马,沿革若何 今法律之学,为科凡几 自治外法权行于通商口岸,受病甚深,规复主权,宜有良策 ”这些考题反映出( )
A.各地力图通过科举为新政造势
B.科举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
C.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D.变法修律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902年的江南乡试和浙江乡试试题内容中都涉及了西方法律中的“治外法权”,说明为呼应清末新政改革的诉求,在朝野上下要积极营造新政的氛围,故选A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江南和浙江乡试中关于“治外法权”的考题内容,不能扩大为“科举成为传播西学的重要途径”,排除B项;题干中所涉及的乡试题目中有关于西方法律的相关内容,与民族意识增强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仅是涉及江南乡试和浙江乡试中涉及西方法律的相关试题,不能得出“变法修律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排除D项。
10.有学者认为,甲午战后,有识之士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开始进入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关系构建层面。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明确提出了反帝的政治目标
C.使西方政治理念被民众普遍接受
D.使专制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材料“正是在国家与民族两条主线的推动下,在对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高度一致的认同下,才爆发了辛亥革命”可知辛亥革命的必要条件是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故选A项;辛亥革命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目标,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而非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
11.中华民国建立后,最初想模仿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后来又改为责任内阁制。但按照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议会多数党党魁出任内阁首相后,阁员由首相任命。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责任内阁的阁员,必须由参议院审定后方可任命。这一规定( )
A.阻止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
B.体现了典型的三权分立特点
C.“因人立法”,缺乏法治精神
D.事实上确立了共和制
C
12. 1942年,在中国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毛泽东旨在(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政治障碍,同时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选A项;毛泽东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的内在联系,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排除B项;毛泽东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辛亥革命之间的联系,材料并未体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功绩被否定,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五四运动之后,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帝逊位诏书》全文如下: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于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材料二 “关于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历史问题,以往学界大都认为这是孙中山不能坚持斗争,屈服于袁世凯的表现,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或把袁世凯看作一个玩弄权术,坐享其成者,轻易就将革命党人的政权骗到手,是个十足的大赢家;帝国主义、立宪派就只有破坏革命,站在袁世凯的一边,帮其夺权。而事实上,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改编自丁健《民元孙中山让位的共赢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出台的原因并作简要评价。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元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共赢的结果”?
(3)民国初年的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有何显著特点?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得出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统治难以为继;根据材料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得出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根据材料一“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得出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根据材料一“长受国民之优礼”得出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第二小问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承认共和政体、和平退位减少战乱值得肯定,而保留宫中小朝廷则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表现。(2)从各派力量在“孙中山让位”中获得的利益这一角度来分析,清皇室、革命派、袁世凯、立宪派、帝国主义的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3)“两次逊位”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一方面说明了革命派的软弱妥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袁世凯精于权术,等等。
答案:(1)原因:武昌起义,各省纷纷独立,辛亥革命使清统治难以为继;共和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北方军事将领通电要求确定共和政体;民国给予清帝退位以优厚的条件。
评价:清帝逊位,实行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和平逊位减少了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清帝逊位是清王朝一种无奈的自保举措,保留了宫中小朝廷,是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的表现。
(2)理解:①清皇室退位,享有优待条件;②袁世凯获得大总统席位和全国的统治权;③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借袁世凯之手实现了推翻清王朝、速定共和的目的;④帝国主义、立宪派通过调停盼到了一个他们希望的袁世凯建立的政局较为稳定的国家。
(3)特点:辛亥革命呈现出曲折性、复杂性;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革命党人软弱妥协;袁世凯善于权术,辛亥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等等。(任答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