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1950年,周恩来总理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9年,朱镕基总理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有利于( )
A.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B.消除边疆与内地间的经济差距
C.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2.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以下表格,对该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
1941年5月1日 《陕甘宁边区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10月23日 中共中央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1955年﹣1965年 先后成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
A.反映中共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
B.表明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C.说明中共一直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
3.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
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
4.“(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 )
A.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5.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6.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
C.实现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7.如图为2016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家补贴情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 )
A.西部民族风俗文化不断进步
B.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C.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D.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共同繁荣
8.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
A.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10.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
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11.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我们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就是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在中国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一方面,如果在汉族中还有大汉族主义的错误态度的话,发展下去就会产生民族歧视的错误;另一方面,如果在兄弟民族中存在地方民族主义的错误态度的话,发展下去就会产生民族分裂的倾向。”这反映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民族平等与国家统一
12.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该法律的颁布(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B.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C.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初步勾勒出民族关系确立的价值维度。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把民族和区域的自治结合起来,自治区的层级按照民族聚居区人口规模和行政区域面积来划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自由权利及人民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等职责。总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初步确立,为民族自治地方建设与民族关系和谐搭建了制度规范。
——摘编自匡自明《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创制及其评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1984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全面、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在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针对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提出指导原则和工作任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两次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情况的专门执法检查。国务院制定专门法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每年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社会舆论对民族政策执行的监督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相关领域的学者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
——摘编自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40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选择题
1.1950年,周恩来总理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9年,朱镕基总理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有利于( )
A.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B.消除边疆与内地间的经济差距
C.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答案】D
2.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以下表格,对该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
1941年5月1日 《陕甘宁边区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10月23日 中共中央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1955年﹣1965年 先后成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
A.反映中共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
B.表明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C.说明中共一直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
【答案】A
3.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独享的自治
B.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国家统一大业的实现
【答案】C
4.“(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 )
A.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B.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答案】B
5.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答案】A
6.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
C.实现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答案】D
7.如图为2016年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本地财政收入和获得的国家补贴情况(单位:亿元),该图说明( )
A.西部民族风俗文化不断进步
B.国家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C.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性
D.各民族基本实现了共同繁荣
【答案】B
8.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
A.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
【答案】B
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
【答案】A
10.有学者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是从天而降的全新事物,它的出现与设计,与历史上中国的族群政治与边疆政治的传统有直接关联。”这一观点意在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开创了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
B.体现了历史传统与现实的结合
C.照搬了治理边疆的传统模式
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B
11.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我们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就是既反对大民族主义(在中国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一方面,如果在汉族中还有大汉族主义的错误态度的话,发展下去就会产生民族歧视的错误;另一方面,如果在兄弟民族中存在地方民族主义的错误态度的话,发展下去就会产生民族分裂的倾向。”这反映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
A.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B.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C.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民族平等与国家统一
答案D
12.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该法律的颁布(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B.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C.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初步勾勒出民族关系确立的价值维度。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把民族和区域的自治结合起来,自治区的层级按照民族聚居区人口规模和行政区域面积来划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自由权利及人民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等职责。总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初步确立,为民族自治地方建设与民族关系和谐搭建了制度规范。
——摘编自匡自明《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创制及其评析》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1984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全面、具体的制度性规范。在历次党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历届全国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针对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提出指导原则和工作任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工作部署,认真抓好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两次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情况的专门执法检查。国务院制定专门法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每年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社会舆论对民族政策执行的监督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相关领域的学者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
——摘编自雷振扬、王明龙《改革开放40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参考答案(1)原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价值取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作出了原则性法理规定。
(2)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执行的体制逐步完善,中共中央的领导和决策机制得到加强;制度运行的监督机制受到重视,权力机关监督、社会监督等相互补充,共同发力。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