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堂堂清(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堂堂清(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6 10:1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明初君臣在各类诏令文书中反复申明三个意识:“一是奉天承运;二是扫荡胡俗;三是四海归心。”将之简化表示,就是天意、民心、文化继承。这一做法(  )
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B.强化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C.具有鲜明的时代新异性
D.体现了君权神授的统治观
2.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总的特点是(  )
A.牢固的血缘关系
B.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浓厚的专制色彩
D.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如图是中国古代某王朝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此王朝是(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4.明朝自永乐年间开始,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前来归附之人赐封官职,没有姓氏者赐予汉族姓氏,这些人成为明朝时期独特的“达官”群体。此外还在官职授予、俸禄供养以及生活赏赐等方面,给与他们优于汉族官员的待遇。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提升少数民族地位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开发边疆落后地区 D.促进民族之间融合
5.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大兴文字狱,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皇权统治的加强 B.文化专制的加强
C.思想控制的强化 D.资本主义因素萌发
6.明朝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与财政、军事和司法。清朝沿用明朝因事而立的临时性机构督抚制度,并将其改变为常设性机构,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一至三省设总督一名,为区域最高长官。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A.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7.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位提高,上承皇帝之命,分工督理庶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  )
A.国家政务的增多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太监乱政的严重 D.内阁制度的确立
8.如表展示了清朝时期对边疆地区危机的背景和措施。据此可知,清政府(  )
危机地区 背景 措施
东南: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黑龙江流域 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部:新疆 噶尔丹叛乱 平定叛乱,实行盟旗制度
西北:新疆 大、小和卓叛乱 平定叛乱;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南:西藏 宗教问题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驻藏大臣;颁布法律
A.采取了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
B.试图使中原文化向周边扩展
C.逐步放松对边疆地区的管控
D.继承了明代地方管理的方式
9.统一中国后,清朝积极建构满蒙联盟,对西藏、回部实行积极管理,大幅度消除了中原核心区与北部草原地带之间的政治间隔。中华文明的地理区域与中国统一行政管辖范围趋于重合。这表明,清朝的统一(  )
A.拓展了中华文明的地理区域
B.消除了历史上各民族间的隔阂
C.推动了不同文明区相互融合
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0.秦朝二世而亡主要是内乱导致,但是也有人把它归结为“杀长立幼”“丞相谋异”“阉臣弄权”“诛锄骨肉”“蒙蔽”“弑逆”等各种事情弄权。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B.皇帝制度居于核心
C.君主专制的弊端
D.君相矛盾尖锐
11.[2023·安徽阜阳高一检测]明朝中期,宦官由“止可供洒扫”逐渐走向政治前台,不仅获得了协助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还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控制权,以致诞生了如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反映了明朝皇权逐渐被架空
B.表明中央决策机制出现了质变
C.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D.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2.[2023·山东聊城高一检测]明太祖时期,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且一直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后来“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此举(  )
A.旨在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B.完全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C.解决了倭寇的侵扰问题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综合题
13.[2023·河南新乡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尽管郑和的远航显示了水师的实力,但明朝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防卫问题。到16世纪,官方封禁海上外贸之际正是由日本、葡萄牙、荷兰、中国的商人与探险家构成的东亚海上共同体兴起之时。比如在理论上,与菲律宾的交往限于福州,与印度尼西亚的往来则限于广州。此外,比如日本使团10年不得超过1次,共两艘船,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海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明初君臣在各类诏令文书中反复申明三个意识:“一是奉天承运;二是扫荡胡俗;三是四海归心。”将之简化表示,就是天意、民心、文化继承。这一做法(  )
A.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
B.强化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
C.具有鲜明的时代新异性
D.体现了君权神授的统治观
【答案】B
2.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总的特点是(  )
A.牢固的血缘关系
B.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浓厚的专制色彩
D.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3.如图是中国古代某王朝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此王朝是(  )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答案】D
4.明朝自永乐年间开始,统治者对其他民族前来归附之人赐封官职,没有姓氏者赐予汉族姓氏,这些人成为明朝时期独特的“达官”群体。此外还在官职授予、俸禄供养以及生活赏赐等方面,给与他们优于汉族官员的待遇。这一做法有利于(  )
A.提升少数民族地位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开发边疆落后地区 D.促进民族之间融合
【答案】B
5.明清时期,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立、大兴文字狱,这些举措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皇权统治的加强 B.文化专制的加强
C.思想控制的强化 D.资本主义因素萌发
【答案】A
6.明朝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与财政、军事和司法。清朝沿用明朝因事而立的临时性机构督抚制度,并将其改变为常设性机构,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一至三省设总督一名,为区域最高长官。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A.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答案】D
7.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位提高,上承皇帝之命,分工督理庶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  )
A.国家政务的增多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太监乱政的严重 D.内阁制度的确立
【答案】B
8.如表展示了清朝时期对边疆地区危机的背景和措施。据此可知,清政府(  )
危机地区 背景 措施
东南: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黑龙江流域 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北部:新疆 噶尔丹叛乱 平定叛乱,实行盟旗制度
西北:新疆 大、小和卓叛乱 平定叛乱;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
西南:西藏 宗教问题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驻藏大臣;颁布法律
A.采取了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
B.试图使中原文化向周边扩展
C.逐步放松对边疆地区的管控
D.继承了明代地方管理的方式
【答案】A
9.统一中国后,清朝积极建构满蒙联盟,对西藏、回部实行积极管理,大幅度消除了中原核心区与北部草原地带之间的政治间隔。中华文明的地理区域与中国统一行政管辖范围趋于重合。这表明,清朝的统一(  )
A.拓展了中华文明的地理区域
B.消除了历史上各民族间的隔阂
C.推动了不同文明区相互融合
D.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答案】D
10.秦朝二世而亡主要是内乱导致,但是也有人把它归结为“杀长立幼”“丞相谋异”“阉臣弄权”“诛锄骨肉”“蒙蔽”“弑逆”等各种事情弄权。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B.皇帝制度居于核心
C.君主专制的弊端
D.君相矛盾尖锐
【答案】C
11.[2023·安徽阜阳高一检测]明朝中期,宦官由“止可供洒扫”逐渐走向政治前台,不仅获得了协助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还掌握了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控制权,以致诞生了如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大宦官。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反映了明朝皇权逐渐被架空
B.表明中央决策机制出现了质变
C.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D.源于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D
12.[2023·山东聊城高一检测]明太祖时期,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且一直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个市舶司,后来“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此举(  )
A.旨在抵御西方殖民侵略
B.完全断绝中外贸易往来
C.解决了倭寇的侵扰问题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二、综合题
13.[2023·河南新乡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西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七次,并且越过了赤道。郑和能够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远航,原因有以下数点: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外地理知识日渐丰富;明朝经济经过洪武年间的恢复和发展,为海外航行创造了物质条件;明太祖时国家初建,明成祖时则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声威,招致朝贡。——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尽管郑和的远航显示了水师的实力,但明朝的中国海疆还是逐渐发生了防卫问题。到16世纪,官方封禁海上外贸之际正是由日本、葡萄牙、荷兰、中国的商人与探险家构成的东亚海上共同体兴起之时。比如在理论上,与菲律宾的交往限于福州,与印度尼西亚的往来则限于广州。此外,比如日本使团10年不得超过1次,共两艘船,中国沿海的公开的和秘密的贸易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官方封禁了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时,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摘编自[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历史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国海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
答案:(1)有利条件:宋元以来的造船业、航海技术的进步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明成祖时扩大对外关系,远播声威,招致朝贡的需要。
评价:郑和下西洋打通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这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加强了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后各国遣使来中国进行交流和贸易,对南洋的开发起到了巨大作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国家的朝贡贸易。
(2)问题: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占据台湾;倭寇及海盗问题严重,商人常常转为走私者。
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限制了明清时期对外交往和贸易的规模数量;海盗猖獗;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及居民的生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