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唐朝中期以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推行(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编户齐民 D.青苗法
2.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
A.减免纳税 B.按人纳税 C.加征商税 D.按地征税
3.唐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娟帛或布匹代役,称为“庸”。庸制的实施说明( )
A.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 B.唐朝商品经济发达
C.唐朝兵源充足 D.唐朝农民负担较轻
4.《新唐书》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为此唐朝政府实行(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三省六部制 D.均田制
5.如表是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这反映出唐代( )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地方留成额 中央提成额
2050万贯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1400万贯 粮税 1615.7万贯 215.7万贯
A.两税法缓解了财政危机
B.各地藩镇完全失去控制
C.地方分权特征比较突出
D.征税标准侧重土地财产
6.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
A.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
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 D.解决了贫困问题
7.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与外国商品竞争。”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实现关税自主 B.结束了外贸入超局面
C.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D.加剧了中外民族矛盾
8.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800元,此后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先后调整了五次。至2018年,个税起征点已经调整为5000元。这一变化( )
A.保障了低收入者的生活
B.降低了民众的劳动积极性
C.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D.旨在均衡不同阶层的收入
9.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 )
A.土地兼并严重 B.土地经营权的改变
C.商品经济发展 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0.如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转变( )
时期 内容
清朝初期 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导致隐匿人口现象频发
D.解决赋役征收不均问题
11.(2024·吉林长春)元代的手工业工人被征调后,便终身服役。清代,顺治帝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官府不再强制工匠无偿服役,即便是官府工业也给予工匠相应薪酬。这反映了( )
A.城市经济职能逐渐强化
B.国家治理能力逐渐削弱
C.政府人身控制相对松弛
D.赋役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12.(2023·吉林白城期末)2018年,我国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将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将按月计算应纳税调整为按年计算,并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量划分等级的起点和止点的区间),相应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这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保持不变。这一改革( )
A.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C.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
D.标志着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二、综合题
13.(2023·吉林辽源期末)税收政策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
——摘编自《汉书》卷一
材料二 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清乾隆年间《嘉兴府志》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趋势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社会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再加上此时的农业一般是自身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弱质产业,农民属于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因此不少专家学者从减负增收角度,不断呼吁减免农业税,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努力消除“一国两制”“一国两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党中央以及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以及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其次,这一时期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保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取消这部分税收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不会造成多大震动,对全国财政收入总量和财政实力也影响不大,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受。因此从2000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始农业税费改革直至2006年完全取消农业税。
——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
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赋税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唐朝中期以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推行(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编户齐民 D.青苗法
【答案】B
2.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
A.减免纳税 B.按人纳税 C.加征商税 D.按地征税
【答案】D
3.唐初,政府规定成年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娟帛或布匹代役,称为“庸”。庸制的实施说明( )
A.唐初自耕农经济盛行 B.唐朝商品经济发达
C.唐朝兵源充足 D.唐朝农民负担较轻
【答案】A
4.《新唐书》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大盗起,兵兴,财用益屈。”为此唐朝政府实行(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三省六部制 D.均田制
【答案】B
5.如表是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这反映出唐代( )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地方留成额 中央提成额
2050万贯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1400万贯 粮税 1615.7万贯 215.7万贯
A.两税法缓解了财政危机
B.各地藩镇完全失去控制
C.地方分权特征比较突出
D.征税标准侧重土地财产
【答案】C
6.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
A.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B.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
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 D.解决了贫困问题
【答案】B
7.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与外国商品竞争。”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实现关税自主 B.结束了外贸入超局面
C.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D.加剧了中外民族矛盾
【答案】C
8.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800元,此后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先后调整了五次。至2018年,个税起征点已经调整为5000元。这一变化( )
A.保障了低收入者的生活
B.降低了民众的劳动积极性
C.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D.旨在均衡不同阶层的收入
【答案】C
9.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农民以人丁为主向政府交纳赋税;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变化基于( )
A.土地兼并严重 B.土地经营权的改变
C.商品经济发展 D.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10.如表描述了清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变化,这一转变( )
时期 内容
清朝初期 地赋和丁赋是分别征收的。地赋是农民交纳的地税,丁赋是百姓向政府提供的徭役折银,田赋和丁赋都是用银两折算,称为地银和丁银。
康熙年间 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导致隐匿人口现象频发
D.解决赋役征收不均问题
【答案】A
11.(2024·吉林长春)元代的手工业工人被征调后,便终身服役。清代,顺治帝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官府不再强制工匠无偿服役,即便是官府工业也给予工匠相应薪酬。这反映了( C )
A.城市经济职能逐渐强化
B.国家治理能力逐渐削弱
C.政府人身控制相对松弛
D.赋役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12.(2023·吉林白城期末)2018年,我国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将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将按月计算应纳税调整为按年计算,并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累进税率按课税对象数量划分等级的起点和止点的区间),相应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这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保持不变。这一改革( C )
A.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扩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C.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
D.标志着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
二、综合题
13.(2023·吉林辽源期末)税收政策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车马。
——摘编自《汉书》卷一
材料二 田亩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计亩科算,无从欺隐,其利一;民间无包赔之苦,其利二;编审之年,照例造册,无须再加稽核,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无不能上下其手,其利四。
——清乾隆年间《嘉兴府志》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趋势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社会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再加上此时的农业一般是自身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弱质产业,农民属于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因此不少专家学者从减负增收角度,不断呼吁减免农业税,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努力消除“一国两制”“一国两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党中央以及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以及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其次,这一时期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保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取消这部分税收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不会造成多大震动,对全国财政收入总量和财政实力也影响不大,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受。因此从2000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始农业税费改革直至2006年完全取消农业税。
——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
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赋税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概括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历史意义。
答案:(1)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
(2)减轻了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取消人头税,促进了户籍制度和国家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任3点即可)
(3)意义: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任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