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练习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练习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16 10: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吴国船队到夷洲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2.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它说明了这一时期(  )
1653年 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 1690年 康熙帝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 1727年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 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 1792年 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A.清朝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康乾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3.唐代奚人质子热壤墓志载:“原夫轩丘有子,朔垂分王,代雄辽碣,厥胤繁昌。“轩丘”当指黄帝,即将吴人始祖追溯为黄帝。将祖先追溯为炎帝或黄帝等三皇五帝,在边疆民族史中司空见惯。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
B.正统思想的影响深入
C.民族认同感的加深
D.论证政权合理性的需要
4.“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郑和下西洋(  )
A.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
5.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湘军左宗棠的部将刘锦棠出任第一任巡抚: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淮军名将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巡抚。清政府此举(  )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B.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
C.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D.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
6.公元166年,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这些史实证明汉代对外交往的特征是(  )
A.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
B.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C.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
7.从贸易角度看,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下列现象与此关系密切的是(  )
A.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B.东南沿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中国洋务运动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
8.如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
③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④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9.洪武五年(1372年),明政府发布文告:“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这一政策(  )
A.推动了回族前身回回人的出现
B.继承发展了元代“四等人制”
C.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
D.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
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
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
1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12.(2023·江苏校联考)在唐后期150年中,对外交往虽有高潮出现,但持续时间短,缺乏前期的持久性。从交往的规模看,这一时期的规模较前期小,很少出现前期外国来使成群结队的场面。这体现了( )
A.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B.北方陆路交通完全阻隔
C.国家实力制约对外交往
D.朝贡贸易体制不复存在
二、综合题
13.中国古代重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14年,秦军统一岭南,后设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郡设守、尉、监御史等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县设令或长,管理各郡县。南海郡在三郡中地位最高,南海郡尉有相对独立和专断的权利。秦朝对岭南的统治,采取政治手段与“五岭之戍”的军事手段交错并用,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政策,移民中有商人、文人、谪官、流民,但最主要的还是屯戍军队,这些人促进了岭南的早期开发。——摘编自赵炳林《秦朝对岭南的经略和开发》
材料二 明朝前期岭南的治理方式基本上因俗羁縻,消极求安。到明朝中后期,因岭南地区“蛮贼”猖獗,边患日深,朝廷开始转向积极抚治:设立两广总督常驻地方,重新整合分散的行政、军事、司法等权力。……西江流域(岭南地区)各府县加强了地方政治中心和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设立营堡、巡检司,改善交通状况,把王朝权力系统延伸到蛮区深处。……内地的文化教育体系被全面地移植到西江流域(岭南地区),各地开始大规模建社学、修书院,刊印《大诰》、《小学》、《教民榜文》等书籍,学习洒扫应对、揖拜坐立之礼,并建立奖励制度。——摘编自赵克生《经略西江:明朝对岭南的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经略和开发岭南的措施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中后期的“积极抚治”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航海业以其杰出的技术和惊人的范围,明确证明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的领先地位”。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吴国船队到夷洲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进入台湾
【答案】A
2.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它说明了这一时期(  )
1653年 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 1690年 康熙帝亲征击溃噶尔丹叛军 1727年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 1762年 乾隆帝设立伊犁将军 1792年 乾隆帝设立“金瓶掣签”制度
A.清朝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康乾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答案】D
3.唐代奚人质子热壤墓志载:“原夫轩丘有子,朔垂分王,代雄辽碣,厥胤繁昌。“轩丘”当指黄帝,即将吴人始祖追溯为黄帝。将祖先追溯为炎帝或黄帝等三皇五帝,在边疆民族史中司空见惯。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
B.正统思想的影响深入
C.民族认同感的加深
D.论证政权合理性的需要
【答案】C
4.“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郑和下西洋(  )
A.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C.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
【答案】C
5.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湘军左宗棠的部将刘锦棠出任第一任巡抚: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淮军名将刘铭传出任第一任巡抚。清政府此举(  )
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
B.奠定了中国辽阔版图的基础
C.导致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
D.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
【答案】D
6.公元166年,汉朝与大秦(古罗马)进行丝绸的转手贸易,大秦派使者出访东汉;汉朝还与朝鲜、日本、越南有密切的交往,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日本北九州一带)使者的金印“汉委(倭)奴国王”印。这些史实证明汉代对外交往的特征是(  )
A.对外交往以亚洲国家为主要对象
B.使者往来为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
C.对外交往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
D.对外交往的目的以经济利益为主
【答案】C
7.从贸易角度看,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由于中国出口的商品如生丝、丝织品、棉布、瓷器等,主要来自太湖流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巨额白银资本的流入,毫无疑问刺激了这些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备。下列现象与此关系密切的是(  )
A.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B.东南沿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中国洋务运动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爆发
【答案】B
8.如图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①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②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
③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④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答案】C
9.洪武五年(1372年),明政府发布文告:“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这一政策(  )
A.推动了回族前身回回人的出现
B.继承发展了元代“四等人制”
C.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
D.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
【答案】C
10.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
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
【答案】B
1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答案】B
12.(2023·江苏校联考)在唐后期150年中,对外交往虽有高潮出现,但持续时间短,缺乏前期的持久性。从交往的规模看,这一时期的规模较前期小,很少出现前期外国来使成群结队的场面。这体现了( )
A.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B.北方陆路交通完全阻隔
C.国家实力制约对外交往
D.朝贡贸易体制不复存在
【答案】C
二、综合题
13.中国古代重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14年,秦军统一岭南,后设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郡设守、尉、监御史等分掌政务、军事和监察,县设令或长,管理各郡县。南海郡在三郡中地位最高,南海郡尉有相对独立和专断的权利。秦朝对岭南的统治,采取政治手段与“五岭之戍”的军事手段交错并用,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政策,移民中有商人、文人、谪官、流民,但最主要的还是屯戍军队,这些人促进了岭南的早期开发。——摘编自赵炳林《秦朝对岭南的经略和开发》
材料二 明朝前期岭南的治理方式基本上因俗羁縻,消极求安。到明朝中后期,因岭南地区“蛮贼”猖獗,边患日深,朝廷开始转向积极抚治:设立两广总督常驻地方,重新整合分散的行政、军事、司法等权力。……西江流域(岭南地区)各府县加强了地方政治中心和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设立营堡、巡检司,改善交通状况,把王朝权力系统延伸到蛮区深处。……内地的文化教育体系被全面地移植到西江流域(岭南地区),各地开始大规模建社学、修书院,刊印《大诰》、《小学》、《教民榜文》等书籍,学习洒扫应对、揖拜坐立之礼,并建立奖励制度。——摘编自赵克生《经略西江:明朝对岭南的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经略和开发岭南的措施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明朝中后期的“积极抚治”的特点。
答案:(1)措施:实行郡县制管理;推行屯垦戍边和移民政策;设置军事镇戍区;因俗而治;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发展交通(开凿灵渠)。
意义:促进了岭南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积累了边疆治理的经验;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2)特点:由消极求安到积极抚治;注重权力的整合和集中(重新整合分散的权力,加强地方和基层组织的建设);政治控制和文化教育相结合;重视管理,健全治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