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把唐代的藩镇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分为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等,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这种藩镇( )
A.导致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C.形成源于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
D.使唐朝迅速走向灭亡
2.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下列对黄巢起义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义军的领导人是黄巢
B.起义军一度攻占长安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政权
3.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以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需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
A.地方财政收入丰盈 B.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C.藩镇制度逐渐形成 D.赋税制度亟需改革
4.8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所致
C.对少数民族首领的羁縻政策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的影响
5.唐玄宗时,因中书省文书常常积压,于是选文学之士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来别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皆由学士草拟诏书,其后翰林学士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这反映了( )
A.朝廷权力有所调整 B.中书机构不断扩大
C.国家政务逐渐繁多 D.科举地位日渐崇高
6.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高”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生产方式的革新
C.田庄经济的兴起 D.社会经济的转型
7.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黄河流域政权的频繁更替
B.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C.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8.如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 )
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办也 《唐语林》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 《酒肆行》
(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 《两京新记》
A.西市服务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经营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9.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0.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通宝”钱制的流行反映出( )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11.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有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12.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年(754 年)到广德二年(764 年),全国人口锐减三千多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摘编自[美]杜希德、芮沃寿《唐朝的概观》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
晚清的中外文化冲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把唐代的藩镇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分为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等,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这种藩镇( )
A.导致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C.形成源于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
D.使唐朝迅速走向灭亡
【答案】A
2.黄巢起义是唐末历时最久、遍及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下列对黄巢起义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义军的领导人是黄巢
B.起义军一度攻占长安
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政权
【答案】D
3.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失去有效控制户口及田亩籍帐的能力,土地兼并更是剧烈,加以军费急需,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需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中央不能检查诸使,诸使不能检查诸州。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
A.地方财政收入丰盈 B.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C.藩镇制度逐渐形成 D.赋税制度亟需改革
【答案】D
4.8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所致
C.对少数民族首领的羁縻政策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的影响
【答案】D
5.唐玄宗时,因中书省文书常常积压,于是选文学之士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来别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皆由学士草拟诏书,其后翰林学士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这反映了( )
A.朝廷权力有所调整 B.中书机构不断扩大
C.国家政务逐渐繁多 D.科举地位日渐崇高
【答案】A
6.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高”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抑商政策的松动 B.生产方式的革新
C.田庄经济的兴起 D.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A
7.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
A.黄河流域政权的频繁更替
B.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C.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答案】C
8.如表是有关唐代长安城西市的三则史料。史料可确证当时( )
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故三五百人之馔,可立办也 《唐语林》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 《酒肆行》
(张)通妻陶氏,常于西市鬻饭,精而价贱 《两京新记》
A.西市服务业适应市场能力较强
B.市的管理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餐饮行业成为西市的主要行业
D.西市经营开始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答案】A
9.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答案】D
10.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通宝”钱制的流行反映出( )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
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
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答案】C
11.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有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答案】C
12.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年(754 年)到广德二年(764 年),全国人口锐减三千多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隋末农民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摘编自[美]杜希德、芮沃寿《唐朝的概观》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
晚清的中外文化冲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目可以自主选择两个论题,即“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与“唐朝文化是保守的”。“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这一论题,可以从唐代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以及能够体现其兼收并蓄的史实来阐述。“唐朝文化是保守的”这一论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保守的史实;第二,如何评价唐朝文明的这一保守,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
答案:示例一:
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霓裳羽衣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示例二:
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
阐述:唐代的官职(三省六部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